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崇祯--古代帝王使用最长的帝王年号(朝鲜沿用256年)

崇祯--古代帝王使用最长的帝王年号(朝鲜沿用256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784 更新时间:2024/1/13 5:51:44

年号是我国封建帝王在位年间纪年所立的名号。我国建立“年号”,并作为制度传下来,始于公元前140年的西汉武帝刘彻。他在这一年即位称“建元”元年。以后立年号一直沿袭到民国。不过,公元前841年周历王失位,周、召二公共理国事时曾号“共和”,这是史载最早使用的年号,但只是周、召二公在位14年间使用而已。其后的六七百年之间,基本上没有年号。

不过,一个皇帝不一定只用一个年号。元代及其以前的朝代,有的皇帝因在位期间,出现祥瑞或遇到重大事件,就重新立号改元。所以有一个皇帝执政时常出现几个甚至十几个年号的。如汉武帝在位55年共改元11次。但是也有几个朝代或一个朝代中几任皇帝重用一个年号的。到了明朝以后,一个皇帝一般就只用一个年号了,所以史学界常有以年号称谓皇帝的说法。如称明成祖以其年号称为永乐皇帝、称清圣祖玄烨为“康熙”、“崇祯”、“乾隆”等也均是以年号代称皇帝。明朝也有例外,明英宗开始年号为正统,因土木堡之变被俘后,中间夹杂了个明代宗,回来明英宗复辟,改年号为天顺。也就是说,明朝皇帝中明英宗是例外,使用了2个年号。

可以说,自从汉武帝开始用“建元”纪年以来,中国皇帝的年号不仅成为本国封建帝王正统的标志,同时也影响着周边许多国家,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与中国接壤的朝鲜了。朝鲜作为中国最忠诚的藩属国,其王国除中国处于战乱和分裂时期之外,一直都在使用中国封建王朝赐给的年号、颁发的历书。如朝鲜李氏王国从太祖、定宗到光海君、仁祖,无一例外的尊奉明朝为“正朔”,所有文书也一律使用明朝皇帝的年号。

一般说来,国家灭亡以及皇帝去世,年号也随之终结。但明朝皇帝朱由检自杀殉国,明朝被清朝取代之后,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崇祯”年号,不但没有被尘封,反而一直被朝鲜李氏王朝所使用,加上朱由检在位时的十七年,前后累计达到265年。如此看来,“崇祯”年号的使用时间,远远超过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被普遍认为使用时间最长的清朝“康熙”年号(它共使用了61年),堪称被中国皇帝年号使用年限之最。

是什么原因导致朝鲜在明朝灭亡后,依旧使用崇祯年号数百年呢?原来,明朝灭亡之时,朝鲜李氏王国鉴于清廷军事和政治上的胁迫,被迫俯首称臣,成为清朝的藩属国。虽然换了新主子,朝鲜王室却对满清政权不大“感冒”,相反更加怀念旧主。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比较一下,明朝与清朝对朝鲜的不同待遇。

早在明太祖时期,他就把朝鲜列为“不征之国”之一,朝鲜方面也始终以臣礼事明。朝鲜每年都派三名正式使至前往明朝。有恭贺新年的贺正使,庆祝明皇诞辰的圣节使,祝贺皇太子诞辰的干秋使。后来,还定期派使臣去纪念过冬至节(冬至使)。此外、无论朝鲜还是中国每逢先君亡故、新君继位或王后选出都要派使臣吊贺。壬辰倭乱以后,朝鲜方面感谢明的再造之恩,全国上下自觉形成了一股更加强大的亲明风气。尤其是朝鲜国王光海君暗藏私心,在帮助明朝抵抗“建州野人”的行动中未尽全力,被朝中的亲明大臣推翻,仁祖继位,史称“仁祖反正”。这件事让后来的诸位皇帝都不敢轻易反明。所以,那怕明朝虽已灭亡,朝鲜被迫臣事满清,但是朝鲜君臣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坚守着心底里对明朝的怀念。

满清对朝鲜执行完全不同的政策。先前,不但两度大规模入侵朝鲜(朝鲜史书上称为“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还强迫朝鲜世子入北京扣为人质。后来,清朝把朝鲜当成天经地义的蕃属,二等国和滥施淫威、索拿卡要的对象,多次直接干预朝鲜内政,自然激起朝鲜对满清政府的不满。他们视清廷为“犬羊”、“夷狄”,私下称清帝为“胡皇”,称清使为“虏使”。朝鲜孝宗帝甚至以光复大明为己任,倡议北伐。他曾对大臣们说:“故欲养精兵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待其有衅,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后来,由于朝鲜财政困难,军备薄弱,加上清朝连续出现顺治、康熙两位励精图治的皇帝执政,北伐计划一直没有实施。

按说,受清朝统治,使用什么年号纪年,是一个非常敏感而又现实的问题。对此,不忘故主的朝鲜王室表现的有些阳奉阴违,除了对清廷的公文贺表使用清朝皇帝年号外,其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地方官使用的疏章、笺文也如此。

据朝鲜《仁祖庄穆大王实录》记载,在明亡前用崇祯年号,在明亡后用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年号。在仁祖之后的历代朝鲜国王《实录》中,只书干支纪年和国王在位纪年。至于私人著述,其刻书所用年号则标以“崇祯后××年”。直到清末,仍有人书写崇祯年号,以至竟然有“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

除了继续使用“崇祯”年号外,李朝国王对明朝皇帝年号的尊崇也达到了极点。无论是文书、古印,还是马牌、御画,只要有明朝年号,一律收集整理,予以珍藏。同时,朝鲜李氏王室对于明朝的各种追思活动也与日俱增。仁祖时,每逢重要节日,宫中都要行“焚香望阙之礼”;肃宗时,自宜春门诣“禁苑坛”,以太牢祭祀崇祯皇帝,之后又在后苑春塘台设“大报坛”,祭祀神宗皇帝。1749年(乾隆十四年),李朝王室又以明朝太祖(洪武)、神宗(万历)、毅宗(崇祯)并享“大报坛”,并于三帝即位、忌辰日行望拜礼。这种祭祀活动每年都会进行,一直延续到李朝末年。

后来,朝鲜方面不再使用“崇祯”年号也是有原因的。朝鲜反清派期望的汉民族武装反抗、满清统治土崩瓦解局面一直没有实现,直到甲午战争的爆发,朝鲜一方面走向亡国,另一方面君臣百姓也对中国的局势彻底失望,从此朝鲜的历史和朝鲜的思想走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标签: 明清历史

更多文章

  • 朱元璋明孝陵被下蛊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清历史

    明朝初年,朱元璋坐了龙廷后,曾去江南微服私访,他见原本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因战乱而民不聊生,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便当即下诏:“江南久经战乱,朕体恤民情,当年赋税全免。”江南百姓纷纷奔走相告。谁知到了秋收时,朱元璋见江南五谷丰登,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今年风调雨顺,江南获得了罕见的大

  • 明末汉族失天下的主要责任是李自成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清历史

    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明末农民起义,因为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根本无法与明朝的精锐部队抗衡,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明朝将全国兵力投入到了辽东,这才是的起义军势如破竹的打到北京城,明末实际人口已经过亿,陕西、河南、山东等北方各省由于人口太多,已经超出当地土地的供养能力,而两湖产出的粮食倒是可以供应北方,在

  • 解密清朝皇帝年号所蕴含的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明清历史

    1、天命努尔哈赤是清王朝的开创者,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建元“天命”。你知道以“天命”为年号的意图吗?古人以为君权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故谓之天命。努尔哈赤知晓汉文,曾被明廷封为龙虎将军,“天命”二字足见努尔哈赤受汉文化影

  • 大明灭亡于经济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清历史

    凡是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李自成灭了明朝。但这只是一个表象,明朝的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经济的崩溃。而导致明朝的经济的崩溃的导火索就是白银短缺。可是说是白银毁了大明帝国。 在研究明朝灭亡时,大多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明朝和农民起义以后与后金清的军事斗争上,以及明朝内部的激烈党争上。而忽略了了明朝末年白银的

  • 1909年晚清政府强势收复东沙岛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清历史

    一面鲜艳的黄龙旗在东沙岛的上空冉冉升起,与广海舰上猎猎迎风的黄龙海军旗遥相呼应。震耳欲聋的炮声从广海舰上响起,这是21响的最高军礼,献给刚刚降下了日本国太阳旗、回到了大清怀抱的东沙岛。这是1909年11月19日,宣统新朝的第一年,大清国第一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自己的领土。广东候补知府蔡康和日本驻广州副

  • 大清传奇人物--苏麻喇姑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明清历史

    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死后葬于孝庄太后昭西陵东,现地面建筑已无存,只剩一个宝顶尚在。历史上的苏茉儿的确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是蒙古族人,出生在科尔沁大草原一个贫苦牧民之家,生年大约在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前后。最初名字叫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

  • 历代清朝皇族都注视习武骑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清历史

    清代武士 满族人在关外时,主要以畜牧、游猎为生。因此,扬鞭策马,弯弓射箭,几乎是每个成年男子必备的本领。加之努尔哈赤为狩猎和军事行动的需要,创建了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骑射更成为每个旗民的必修之课。这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为清王朝造就了成千上万能骑善射的将士。这些将士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创建清王朝的过程中

  • 盘点近代中国8大屈辱史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明清历史

    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英国向中国贩卖毒品,每年约45000万箱毒品运入国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危机,引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清政府派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毒品,人民无不称快。英政府正式派兵侵略中国,48艘舰船和数千英军入侵广东、进犯厦门

  • 勿忘国耻:八国联军侵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明清历史

    辛丑条约1、战争的起因 随着义和团运动在直隶和京津地区的迅猛发展,外国列强多次胁迫清政府予以镇压。1900年4月,义和团刚在北京近郊发展起来,俄国公使就提出镇压。美、英、法、德各国公使也奉本国政府密令,联合照会清政府“剿除义和团”,并将舰队聚集大沽口进行威胁。5月间,义和团

  • 太平天国俘虏大部分都被清军凌迟处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明清历史

    清代统治者对农民起义俘虏的处理,一般都是凌迟处死。如太平天国北伐军失败,将领林凤翔、李开芳等人被俘,都押解到北京凌迟示众。捻军首领张洛行、赖文光兵败被俘、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被俘都受到了凌迟之刑。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在大渡河兵败,向四川总督骆秉章投诚,但还是没有受到宽大处理,清廷传旨将石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