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鲁迅为何不参加辛亥革命?

鲁迅为何不参加辛亥革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068 更新时间:2024/1/16 9:00:03

鲁迅,应该算得上是近代典型小愤青,他的作品,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浓烈的爱国情怀,满腔热血恨不得可以亲自去杀害敌人,保卫家园。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奋进的青年,当年并没有参加辛亥革命。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直接保卫国家的机会,待小编给你娓娓道来。

当年辛亥革命爆发,众多人纷纷弃笔从戎,可却偏偏不见大文豪鲁迅的身影,鲁迅为什么不参加辛亥革命,这其中到底有什么缘由,是他找不到革命队伍无法加入,还是他根本不想趟这趟水?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革命队伍就在他身边,辛亥革命的大本营设在日本东京,而鲁迅当时就是中国留日学生一员,加入革命无需翻墙就可实现。甚至鲁迅还受到革命动员,但他最终还是避开了革命党,选择不革命,这是为什么?

1905年12月8日,为抗议日本政府驱逐中国留学生、提革命阵营一致对清,陈天华在日本大森海湾投海自杀,他在临死前留下的绝命词震惊了当世。他的死,给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极大触动,其中就有周树人(鲁迅)。陈天华死时年仅31岁。而鲁迅当时只有25岁,他已在日本留学了三年,在中国的留日生群中,几乎没有鲁迅佩服的人,然而陈天华却令鲁迅汗颜。

陈天华虽被誉为“革命党之大文豪”,但陈天华不同于一般文人,他不是光说不练,而是大胆践行,实言实行。

在言论上,他锋芒毕露;在行动上,他比日本武士道还武士道重义轻死,“遇可死之机会而死之”,只要能达到唤醒民族精神的目的,不惜以身相殉。

而鲁迅是个只发表言语的“纯文人”,他不主张行动。他在东京留学时期接触过一些革命者,倾革命,同情革命者,有反满思想,但他并不赞成使用暴力手段,甚至不赞成激烈的言词。革命党要他参加组织,采取实际行动时,他表现了犹豫的态度,担心自己的家人。他在东京听了号召革命的反清演说,就表示了不满。后人塑造他的革命家形象时,说他参加了光复会,但却没有实在的证据。

革命的时候,需要硬汉子,不需要空叹的文人。陈天华堪称同盟会的“才与魂”,他的精神与胆量影响感染了到当时很多青年人。在这一群体中,年轻人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敢作敢为。成为一代风尚。

虽然鲁迅在陈天华自杀之后也说,满人入关杀尽了汉人气节,从此,汉民族失去血性和胆气。陈天华的出现,实现了汉民族血性和胆气的回归或重建(大意)。但他还是坚持以文字救国、而不愿付诸行动。

于是,就在陈天华自杀的第二天,在留学生会馆中的锦辉馆召开陈天华追悼会上,出现了周树人(鲁迅)、许寿裳等人反对集体冒死回国的一幕。被留学生们公推为召集人的秋瑾义愤填膺,宣布判处反对集体回国的周树人和许寿裳等人“死刑”,还拔出随身携带的日本刀大声喝道:“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鲁迅与陈天华终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人。陈天华是文人,也是实际的战士。而鲁迅不是实际的战士,只是文人中的战斗者。他们的不同,不是战斗方式不同,而是对死亡的态度。

自古文人不成事,一因为没有独立的组织,不能获取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必须依附于豢养,无法独立成事。二是因为他们害怕暴力、没有以暴制暴的能力,而纵观中国封建朝两千年之变迁,非暴力革命决难打破。有着这般见识的革命党文人,却与以往历史中的文人大不同。他们敢说敢干,不仅造反成了,而且成就的还是经天纬地的大业。陈天华死后仅6年,倒行逆施的清政府终于被“非传统文人”的革命党人推翻,这不能不说,唯有如是文人才能改变国家命运、提振民族精神。

鲁迅不参加辛亥革命,也并未影响他成为伟大的文学家。辛亥革命前夕,鲁迅从经济到精神都很困顿,是辛亥革命改变了他的处境,使之成为无所顾忌的独立撰稿人。

其实一个人并不是直接进战场,才可以表现出自己有多爱国。爱国的方式有很多种,鲁迅虽然没有参加辛亥革命,但是他的作品影响了千千万万参加革命的人,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标签: 民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文物大逃亡:故宫国宝南迁的艰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民国历史

    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开始入侵,就在山海关沦陷时,故宫博物院决定将故宫文物南迁,以保安全。历时十余年的长征南迁,故宫国宝最终完好无损的回归北平。纵然是离乱时代,时间久远,但在历史的文献被陆续解密曝光后,我们依然逐渐还原出早年晦暗不明的实况。1、国宝存亡,匹夫有责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开始入

  • 匪夷所思:侵华日军为何参拜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民国历史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其理论对中国影响深远。甚至有一些理论还传到了国外,得到了外国人的认同。在日本侵华时期,日军就因为尊重孔子而对其进行了参拜。1937年,日军打到山东曲阜孔子家乡时,研究孔子儒家学说的日本东京大学高田真治教授上书日本军部:“山东作战,如破坏曲阜古迹,日本将负破坏

  • 鲁迅先生的梅花情结:只有梅花是知己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民国历史

    自古,梅花就代表着清高,不惧严寒,多数文人都喜欢以梅花自喻。鲁迅先生也不例外,我们来看下,鲁迅先生的梅花情结究竟有多深?鲁迅读书时有抄写的习惯。在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库房里,存放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二树山人写梅歌》。这是鲁迅于清朝光绪丁酉(1897年)即三味书屋读书时期完成的手抄,字迹工整、秀气,

  • 揭开唐僧舍利被日本人盗走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民国历史

    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涅槃,弟子们在火化他的遗体时从灰烬中得到了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祖的这些遗留物被信众视为圣物,争相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去世后,弟子将他的遗体火化,留下一些粒状的小骨头,称为“舍利子”。

  • 张学良被软禁后,老蒋如何瓦解20万东北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民国历史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一去不复返,于是轰轰烈烈的壮举之后便揭开了千古遗恨的悲剧序幕。近20万东北军群龙无首,并在主战主和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最后竟发展到内部残杀。1937年2月2日,不顾大局的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苗剑秋、孙鸣九等人杀死东北军元老派6

  • 国民党军“王牌鼻祖”十八军在淮海被全歼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民国历史

    在数百万国民党军中,第十八军当数“王牌鼻祖”。国民党十八军诞生于1930年8月,是国民党“五大王牌军”中建军最早、军史最长、实力最雄厚、影响最大的一支老牌劲旅。它成名于军阀混战,壮大于“围剿”红军,建功于抗战烽火,兵败于淮海

  • “东京审判”内幕:日本天皇为何能逃过制裁?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民国历史

    日本天皇逃脱“东京审判”内幕:中国学界和媒体一直称日本接受《美英中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简称《波茨坦公告》是“无条件投降”,甚至有称“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如此认识和表述,或更能彰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但并不完全符合史实。1、证据:日本投降条件是“不变更天皇统治大权

  • 国学大师吴宓为何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民国历史

    吴宓,一个拥有文学家、国学大师和诗人三种称号的中国现代学者。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吴宓简历。吴宓,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1894年出生于陕西泾阳。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吴宓简介:吴宓1911年考入了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这所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所以吴宓也常被世人说是毕业于清

  • 揭秘:民国才女苏雪林为何用半辈子辱骂鲁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民国历史

    就在鲁迅去世还不到一个月,民国的文坛出来一位女作家,对鲁迅口诛笔伐,无所不用其极。这一骂开始之后,连续就是几十年,对鲁迅之斥骂,尚无可出其右者。她就是民国著名的美女作家苏雪林。苏雪林,名梅,字雪林,笔名绿漪。安徽太平人,1899年生于浙江瑞安。苏雪林的祖父在清朝末年当过县令,父亲受过高等教育,母亲出

  • 民国时期的毒品问题为何比清朝更加严重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民国历史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在虎门当众销毁了英美烟贩交出的鸦片237万斤。后来联合国将虎门硝烟结束的第二天定为了国际禁毒日。鸦片问题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民国时代鸦片问题的严重性,比林则徐在世时犹有过之。在林则徐逝世以后,鸦片问题十分严重,不仅红土、清膏(均是鸦片)源源输入,而且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