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走上神坛的三国悲剧人物

走上神坛的三国悲剧人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976 更新时间:2024/2/16 8:08:32

1、何进: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国”,一般是指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三家归晋这近100年的时光。何进不幸成为第一位出场的悲剧人物。所谓走上神坛,也就是站在掌控天下的台前,可惜许多人接触最高权力,带来的不是建功立业,而是付出生命代价。何进在184年进位大将军,189年拥立汉少帝权倾天下。如果何进是一位有所作为的权臣,那么以大将军、国舅的威仪,对宦官势力“诛除元凶”或“削夺权势”,大赦天下,革故鼎新,东汉走出桓灵乱世,也是存在天赐良机。可惜,何进作为外戚,对于宦官作乱的主要原因不明了,弃用曹操的建议,最终酿成董卓之乱,自己也成为宫廷政变的牺牲品。

3、王允:王允属于董卓联合的文士集团,其实当时只要不反对董卓专权(如同后来曹操专权),文士集团还是受到董卓重用的,无论谁有政治野心,都必须依赖能够治理天下的文士集团。王允隐忍不发,按照联合文士集团中的反董力量,甚至做好了董卓心腹吕布的“统战工作”。于是,文士集团与军人集团联手,董卓的政治地位也就顷刻之间土崩瓦解。王允站到了当年何进、董卓“独霸朝纲”的位置。这时,如果王允能够听取意见安抚反对派人心,或者派遣西凉大将皇甫嵩收编董卓旧部,也许本就没有李催、郭汜的兵变。看看后来司马昭对淮南之变的宽容,那才是避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明智之举。后来把李催、郭汜这些西凉将校逼反,文士集团又只有吕布可以依靠,关东诸侯作壁上观,王允这样幼稚的书生也只能血祭神坛。

5、袁绍:如果说关西集团领军人物是董卓,董卓死后是李榷,那么关东集团领军人物则是袁绍,袁绍死后则是曹操。不过,袁绍利用家族基业拉起了讨伐董卓的“联军”并担任联军主帅,但是他却缺乏掌控关东集团的野心与智谋。关东集团,由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的人脉关系,有江东猛虎孙坚这样的先锋大将,由曹操这样的战略规划大师,如果袁绍有决心“先入咸阳,号令天下”,可以说他站到了巨鹿之战后项羽的位置。即使支持孙坚击破董卓可能会使孙坚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其他诸侯在事成后岂能坐视江东孙坚“暴得大名”?袁绍完全可以让孙坚充当一回刘邦入武关的角色,然后率领大军进入关中。只要不再犯“鸿门宴”的错误,谁说袁绍不可以恢复汉家秩序?即使袁绍无意成全孙坚,他也可以在李催、郭汜进逼长安时及时援助王允,“功高不过救驾”,救了汉献帝和司徒王允,这种功劳足以让他力压群雄。即使要等到王允死难、献帝迁播,袁绍也应该即使“挟天子以令天下”。毕竟,恢复汉家秩序比起另立朝廷,还是要容易得多。一旦事成,模仿王莽要求皇帝“禅让”,又有何难事?当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决战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袁绍与曹操的军阀战争,而是袁绍与朝廷之间的战争——即使袁绍取胜了又能如何?对于汉献帝,袁绍难道还可以弑杀不成?所以,既然必须面对汉献帝,何不尽快下定决心?

6、曹操:如果说袁绍是关东集团的领军人物,那么曹操则是关东集团的后起之秀。参加会盟时,曹操是没有“股权”的,只能是代理奋武将军,成为袁绍的“马仔”与智囊人物。不过,随着董卓的覆灭,关西集团无暇东顾,袁绍领导的关东集团也就顷刻间作鸟兽散。袁绍趁机夺取幽州,曹操在袁绍的支持下夺取东郡。后来,曹操一步步走向成熟,从东郡太守到代理兖州刺史,而“奉天子以讨不臣”,迎接汉献帝到许县,则开始了曹操恢复东汉王朝秩序的艰难起步。曹操不再是袁绍的“跟班”,而是许都朝廷的“司隶校尉,兖州牧,录尚书事”。虽然曹操被迫将大将军名号转让给袁绍,并承认诸侯割据的现状,但是曹操毕竟在“尊王”的旗号下赢得了文士集团的支持。袁术、吕布、张绣、袁绍等一系列竞争对手先后出局,曹操在208年恢复西汉制度,出任丞相,开始了“谋篡”关键的一步。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先后失败,曹操只能通过“加官进爵”的“倒行逆施”来巩固统治,“汉相”沦为“汉贼”。虽然曹操武力经营恢复汉家天下,功在不赏,他已经不可能全身而退。但是曹操完全可以不急于进位魏公、魏王,要知道“非刘氏而王”的社会压力。曹操只要是“录尚书事”从而控制东汉朝廷,抑制军事集团的政治欲望,与文士集团分享政权,岂不可以再次恢复光武以来的汉家秩序?后来曹丕称帝,表面上是曹家建立帝业,实际上是曹家承认孙家、刘家三分天下。如果说“后台老板”时曹家可以精诚团结一致对外,那么曹家粉墨登场后就只能内部自伤残杀,结果酿成高平陵之变(曹家子侄都被禁锢,从而困守坐视司马氏取而代之)。看看德川家康就知道,后台老板往往比起前台老板更自由轻松。曹操一生都在经营汉室,结果却留下千古骂名,而且为子孙挣来的“皇帝”头衔,数十年后就被司马氏抢走,高平陵之变曹家子孙几乎被诛杀殆尽,而从220年曹操病逝到249年高平陵之变不过区区29年,值得吗?一旦掌握政权,马上骨肉相残,后来的司马氏也如此,这就是政治权欲酿成的悲剧!

7、曹睿:曹魏集团的奠基人当然是曹操无疑,但是掘墓人许多人认为是司马懿或曹爽,烟雨先生则认为是曹睿。作为受到曹操疼爱的孙子,曹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在曹操立曹丕为世子时内定为“第三代领导核心”。曹睿在能力上当然超过曹丕,但是可能是长期压抑的缘故,一旦放纵起来也是曹丕不可以比的。曹睿英年早逝,与他纵欲过度有关,而纵欲过度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子嗣。按照惯例,没有子嗣的皇帝一般是传位给胞弟(皇太弟)或亲侄子(黄太侄),必要时可以过继胞弟或堂弟的儿子作为养子,从而继承大位。无论是弟弟继位还是侄子继位,皇位依旧保持在曹操子孙之内,因此在血缘关系上来说,新皇帝具有血缘上的合法性。可是,曹睿采取的方法确实抱养“来历不明”的孩子作为继承人,所以史家一般认为239年曹睿病逝曹魏已经灭亡。而此时,作为辅政大臣的竟然是曹操养子曹真的儿子曹爽,而不是曹操子侄。可以说,曹睿由于自己的个人考虑,断送了曹魏江山。恰恰是在祭祀曹睿时,司马懿发动兵变,曹魏江山易手。如果曹睿按照皇朝惯例传位给燕王曹宇的儿子曹奂(与曹睿平辈),或者是亲叔叔曹植的儿子曹志,然后叔辈辅政,司马氏岂能轻易夺取江山?

8、曹爽:作为曹睿死后独揽朝政10年之久的曹爽,已经站在了决定历史命运的神坛上。不过,从239年曹睿托孤到249年司马懿政变,在10年间曹爽竟然不能有所作为,可见其能力极其一般。其实,一流人物不需要自己拥有一流的才智,只需要善于听取谋士意见即可。桓范的才智当然不在司马懿之下,可是曹爽对桓范却像吕布对陈宫一样,“言不听计不从”,结果10年经营毁于司马懿两天的政变。如果说王允的失败是因为不懂得政治家的权变,那么曹爽的失败则是不懂得政治的残酷,轻信政治对手的花言巧语就解除武装。这一代纨绔子弟没有经历过血雨腥风,不知道失去权力就失去一切。曹爽明知不敌司马懿,那么就应该开放政权,放出对自己没有威胁的曹家子弟,从而制衡司马氏。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方面曹爽自知不敌司马氏,另一方面却对曹氏子弟严加看管,结果当然是身死国灭。

9、诸葛亮:作为刘备死后蜀汉的“相父”,诸葛亮是隐名老板。面对刘备强行发动夷陵之战惨败后的惨淡局面,诸葛亮需要的是恢复与东吴的盟好,共同对抗曹魏。在《三国志》中,司马懿、刘晔等人都认可“诸葛亮擅长治国”,这就说明诸葛亮属于萧何式的治国良才,而不是韩信式的疆场名将。因此,诸葛亮需要的是留在成都辅政,重建西南汉家秩序,并在外交上尽量避免战争损耗。汉中、川西,经过战国以来的历代经营,已经是经济富庶之地,一旦诸葛亮加以开发,即使蜀汉不能“北定中原,还于旧都”,那么也不会成为第一个“出局”的三国政权。以诸葛亮的才智,他当然知道曹魏正处于盛世“此成不可与之争锋”。这时,诸葛亮需要的就是休养生息,与民休息,以汉中太守魏延看守北方门户,从而等待“天下有变”。可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对阵,虽然诸葛亮取得一系列战役胜利,但是司马懿却取得了战略胜利(阻止北伐),而且使司马懿在曹魏地位急剧上升。其实,诸葛亮的反间计已经初见成效,可是诸葛亮过早北伐却使司马懿重新被用。如果诸葛亮不出兵关中而是趁势招降孟达,也许可以开辟两个战场。诸葛亮在自己不太擅长的军事领域与敌人决斗,而不是在最擅长的政治领域,于是酿成悲剧也就不可避免。我一直为诸葛亮鸣不平,如果诸葛亮留在成都辅政,魏延部署在汉中抗击关中魏军,赵云与其他将领协同收复新城,也许才是上策。

10、孙权:象孙权这样在兄长基业上“坐领江山”的“官二代”,能够建功立业的不在少数,而能够与奸雄曹操、枭雄刘备对决不落下风,实在不易。从200年孙策中箭身亡孙权开始执掌江东帅印,到208年联合刘备击败曹操,孙权已经成为江东实际统治者。虽然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样的一流名将辅佐,还有张宏、张昭、诸葛瑾这样的名臣相助,如果孙权要建立不世之功,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看看孙策死后孙权对张昭的态度就知道,孙权不及孙策——所谓得(贤才)师者为帝、友者为王、臣者为霸,看看孙策对张昭执弟子之礼而孙权对张昭只是视为元老重臣,我们就知道孙权的气量只能容纳江东,而不是天下。看起来孙权是很风光,从割据江东到席卷吴楚,从草根到帝王的神话,此前也只有刘邦建立过。但是,孙权一方面对亲人刻薄寡恩(看看司马昭对司马师的态度,就知道孙权对孙策是何等狭隘),另一方面对于名臣陆逊等人也是逼死而后快,对于自己的太子也是屡次废立,结果孙权以后的所谓帝王只能朝政控制在权臣手中(孙皓除外)。如果孙权能够继承孙策的礼贤下士,重用张昭、诸葛瑾、陆逊等名臣,对于太子严格管理,也许不会有后来的悲剧。所以,陈寿认为孙吴灭亡根基在孙权,也是很有道理的。

更多文章

  • 魏征不过一介凡人,竟掌握着神仙的生死,他的真实身份令人震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可能会说,《西游记》是神魔小说。小说里给了魏征一个“人曹官”的角色,他当然就敢斩“龙”了。龙在西游影响力尽管不高,但别人终究是仙人。照理说,要砍他的头,最少也得分配一位仙人来实行,没想到玉帝最终分配的是一名散仙,魏征。为什么让一个凡人去监斩一个仙家?这其实是西天取经事业的引子,泾河龙王被魏征监斩

  • 三国关羽死后他手中的青龙偃月刀被谁得到了?赤兔马又去哪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关羽死后三国名将都怎么没了,赤兔马简介,龙马精神赤兔马是真的吗

    关羽奉命镇守荆州要地,作为西蜀刘备的结义兄弟,此时三国鼎立的形式来看,关羽的社会地位除了兄长刘备之外余者皆不入法眼。可见傲气十足,所谓爬的越高摔得越惨,关羽这一生基本上在战场上厮杀度过,后设计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斩庞德一时间风头无两,不过报应来的很快,司马懿深知孙刘两家面和心不和,派人去江东游说孙权封

  • 杀了杨广,睡了皇后,只为当一天皇帝,临死前一句话成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杨广篡位后的下场,杨广笑,李世民和杨广的老婆

    都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放在宇文化及跟他的儿子身上可一点都不合适,因为他儿子是个大英雄,流芳千古,而他却是一个大奸佞,遗臭万年。说起他的劣迹啊,可是数不胜数。这个人从小的时候性格就非常恶劣,极其自私,非常贪婪。有次,宇文化及通敌卖国,这种大事被查出来定是死罪,然而杨广还是宽恕了他,并且依旧能重用他

  • 西晋公主落难流落民间,被一大户人家收留,回宫后竟全家斩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西晋和亲公主一览表,西晋收留难民,西晋王朝全集免费播放

    这位公主最开始的称号是清河公主,她是西晋时期晋惠帝的女儿,母亲是皇后羊献容,在和平时期,作为嫡女的她应该是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惜她在八王之乱的时候,在途中和家人走散了,于是孤身一人的她被人劫持,转卖到了吴兴县的一个大户人家钱温家里做奴婢。钱家是当地的一个大家族,府上的千金看清河公主可怜便将她买回了

  • 刘备作为帝王之后,为何混成三国最弱的一个?曹操一句话指出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刘备曹操谁厉害,曹操刘备隔江对话粤语,刘备为何开枪打死曹操

    为了验证刘备的身份,还特意拉出了裹脚布一样长的家谱,读家谱的那个太监嘴巴都干了,在家谱上才找到刘备的踪迹。但不管怎么说,刘备被确认为是帝室之胄,按辈分皇帝都要叫他声叔叔。 有这么高逼格的名头,刘备为何却混成了三国中最弱的一方?按当时三国人口,曹魏400多万,东吴200多万,蜀汉不到一百万。三国三分

  • 一个落第秀才杀人八百万,还烧掉了唐朝宏伟的大明宫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在年轻时候便胸有大志,史书记载正是他撺掇其父亲李渊起兵反隋。不过史书由胜利者改写,因为玄武门之变的缘故,李世民在当了皇帝后会刻意美化自己形象,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真实历史是,李渊年少便文武兼备,在大隋朝很有名气。而李渊的母亲和杨广的母亲更是亲姐妹。作为北周皇族宇文家,能和李家结亲,足以说明李世

  • 刘备为何无法复制刘邦的成功?先天劣势和战略失误的共同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局势完全不同,刘邦VS项羽乃是两强相争,刘备VS曹操则是弱强相抗 刘备和刘邦战略不可能相同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两人面对的局势完全不同。1、刘邦VS项羽,两强相争:秦朝灭亡后,项羽大封天下,共分封十八个诸侯国,当时局势极为复杂。虽然西楚霸王项羽、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英布岳父)、临江王共敖都是原楚国

  • 唐朝第一猛将,真能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中国门神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能经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的超级军神。相比这一战绩,李存孝虽然强悍,但至少从史书记载来说,的确有所不如。这就是大唐秦琼秦叔宝,中国门神之一!在隋唐演义中,和李元霸等相比,秦叔宝身手一般,但在真实历史上,秦叔宝却可谓唐朝第一猛将。关于秦琼的勇武,不妨看一看这两件事!(1)大将张须

  • 北洋系的军师,袁世凯的金兰,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的双面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徐世昌一眼看透袁世凯,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家谱,徐世昌段琪瑞袁世凯

    不过,编修仅为七品京官,俸银很少,而且徐世昌在编修任上一待就是十年,人称“黑翰林”。眼瞧着此路不通,徐世昌心想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四处托关系走门路,终于在1897年谋得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处任参谋营务处赞襄。中国自古社会风气是重文轻武,徐世昌以堂堂翰林身份到军队营务处任职,在当时可谓是凤毛麟角。徐世昌

  • 老公、老婆的称呼是怎么来的?原来与唐朝一个中年大妈的故事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时期,有一位书生叫麦爱新,他家中贫苦,所以从小就勤学苦读,望长大后有一天能考取功名,改变家里的条件状况。其间,他娶了一位贤良淑德的才女为妻,两个人感情深厚,琴瑟调和。拼命努力读书换来了一个好的结果,麦爱新成功金榜题名,而且官位也一步一步地上升。我们也都知道,当一个人的地位转变后,心态也很容易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