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韩国以上党郡十七座城池为代价求秦国息兵,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自己则跑过去以十七座城池诱饵求援赵国。
.赵国抵不住诱惑,插足了秦韩两国战争,这一做法惹怒了秦国,遂即将矛头对准赵国。赵孝成王自己作死,惹火上身,这也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线。
[var1]
廉颇对赵国只有贡献,不存在灭国叛徒之说!
廉颇在长平之战时选择防守,赵王看不惯觉得软弱,再加上秦国使用了反间计临场换将赵括顶替廉颇,廉颇也被罢职,直接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
廉颇受命指挥了抵御燕国的进攻,并大获全胜,史称鄗代之战。使苟延残喘的赵国情况有所好转,赵孝成王死后,赵悼襄王又罢免了廉颇,廉颇心灰意冷先后投奔魏楚两国,可他在此期间并未做出什么作为,只是安心养老,是赵国抛弃了他,他对赵国还是有感情的。所以理性来说,他对赵国不存在背叛二字。
赵括有错,但并不是主要原因,赵括也可以说是“受害者”。
首先,纸上谈兵的赵括是被动的,他是被秦国使用反间计才被赵王所看中的,并不是自荐!这是性质问题。
[var1]
“初生牛犊不怕虎”,赵括自然也就有些狂妄自大,没有实战经验却想大展宏图。这无疑是在做梦。
再加上与其对战的是秦国“战神”文武兼全的白起,赵括肯定不敌,赵兵被断粮四十六天,饥饿难耐,赵括并没有等死,而是选择率着精兵和秦军放手一搏,足以见得赵括是条汉子。
赵国之所以被灭国,一是赵国的王一代比一代烂,继承人的能力不行,这也是一个国家最致命的弱点;二是秦国实在是太强了,虽说秦国武力爆棚,但人家喜欢动脑子智取,光是这一点都远超赵国的二愣子赵王。
[var1]
所以说,赵国被灭是毕然,和赵括、廉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