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在哥哥死后,马上收复了北汉,其意义重大,终于结束了中原地区多年的割据局面,中华大地终于回归一统。宋太宗赵光义好大喜功,为了名誉地位,在北汗收复之后,马上进兵燕云十六州。公元936年,燕云地区在后晋石敬瑭的妥协下,送给了契丹,至此中原大片领土无险可守。
且北宋都城开封同样是广大平原地区,游牧民族通过很短时间就可以攻到都城在之下,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从柴荣、赵匡胤、赵光义一直不惜余力地进攻燕云。宋太宗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军事实力很强,基本都是柴荣、赵匡胤的老班底,却因赵光义临终退却,独自逃跑让军中大乱,才造成最后的失败。
公元982年辽国皇帝耶律贤去世,十二岁的耶律隆绪继位,因为新皇帝年幼,萧太后成为辽国的实际统治者。耶律休哥、耶律斜轸、韩德让等大臣辅佐皇室理政治国。在政权交割的时候往往是国家最虚弱的时候,赵光义也很清楚再次收复燕云的机会来了,于是在雍熙三年(986年),赵光义命令三路大军出兵北伐。
此次北伐北宋同样举全国之力,总共三十万精兵出征,赵光义这次没有御驾亲征,也许上次的战败对他打击太大。宋军分三路出兵,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帅,崔彦进为副帅,并让大将米信辅助曹彬进攻。中路军以田重进为主帅,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
出兵前,赵光义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并吸取上次北伐的教训,并没有以全部兵力进攻幽州(今北京地区)。潘美和田重进的进攻目标是其他十五州,首先要收复其他十五州,再以重兵进攻幽州。曹彬的战略目的是牵制幽州的辽军主力,以让其不得动弹。这个作战计划几乎是天衣无缝,该想到的都想到了。奈何在战场上变化莫测,起初宋军进攻顺利,曹彬很快占领涿州、潘美攻克朔州,应州,云州。事情好像都在往好的方向走,但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
耶律休哥并没有在幽州坐以待毙,他以小股骑兵偷袭曹彬的粮道,自古粮道都是行军的重中之重,一旦供给出现问题,大军团就会变成一团散沙。二战中,隆美尔进攻北非时,也是因为后勤问题,被迫修整等待物资,错过很多完胜的机会。曹彬得知粮道被截,马上下令后撤雄州。
当时的曹彬很被动,撤退的时候也比较狼狈,而且他并没有出兵南唐的尚方宝剑,仁慈的曹彬开始压不住手下了。曹彬在手下将领逼迫下再次出兵涿州,刚刚占领涿州,噩耗传来。辽国萧太后带着皇帝竟然御驾亲征,带领援兵赶来涿州救援。
在一进一退之间,北宋军已经失去了战争良机,在大雨之中被迫和辽军在岐沟关决战,宋军大败,损失惨重。曹彬却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英勇,带兵逃跑,且宋军在拒马河被溺死几万人。在主力退却之后,宋军全线撤退。让人诟病的是,西路军出现内讧,监军王侁以投敌为借口逼迫杨业出战。王侁是这样说的“君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一代名将杨业,被逼孤军深入北境,被耶律斜轸设计埋伏,最后打得全军覆没。在约定好的陈家谷,杨业并没有看到潘美的弓箭手,最后被耶律斜轸俘虏。面对死亡威胁,杨业依旧不为所动,《宋史》记载“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最后杨业绝食三日,悲惨死去。
北宋之所以失败,有三点重要失误,其一,三路大军名义上要配合默契,但在战场上毫无配合可言,在曹彬失利之后。让辽军抓住了机会,可以各个击破。好比明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明军四路大军被一一击破,努尔哈赤拿到的战争的主动权。
其二,宋军的指挥失误,曹彬是进攻主力,在后勤方面没有准备好,被人轻易攻取了粮道。在犹豫中曹彬又冒然挺进,让宋军疲于奔命,加上北宋以步兵为主,机动性欠佳,最后只能失败收场。这方面也可也看出宋太宗没有什么军事才能,其指挥失误也是重要原因。
其三,辽军实力尚存,并且指挥得当。耶律休哥的适时出击,萧太后在得知北宋大举进攻之时,马上命令军兵整备,御驾亲征。并且其战略目的明确,只要曹彬部战败,那么战争的天平就会倒下辽国。
北宋失去了大将杨业和几万大军,还损失大量辎重物资。雍熙北伐的失败,让大宋失去了再次决战的机会,从战略进攻转为防守。北宋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太宗改变进攻态势,只能用防守和谈判来解决当时对辽的冲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