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但君主的权威还在,这是为什么?

明朝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但君主的权威还在,这是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892 更新时间:2024/2/15 4:06:19

首先,从明朝仁帝宣帝开始,政权的运行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票拟,批红,封驳,执行等模式都在逐渐成熟,朝会的意义渐渐变成了偏重礼仪性质,万历不上朝并不影响他实际处理政务,他管控政务的同时,又用张鲸,张诚等太监加强对官员的管控,监督。同时万历加收矿税作为內帑,将财政权抓在手中,军事上依靠体制垂直管理,神宗的统治技巧不能不说是高超的。

一.明朝不断变化的政务处理体制

1.明早期对于朝会的重视

明朝早期洪武帝开始,朝会的频率就大大的超过了唐宋等朝代,朝会是皇帝行使权力重要的场所,圣言决断是明朝早期君权强大的体现,皇帝的权力中,朝会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

永乐帝开始,除了早朝外,午朝也开始盛行起来,朝会作为礼仪上帝权的体现,百官朝拜后,没事的退朝,有事的则在专门的宫殿等待接见,一切政务都是当时君臣商议后基本就决定的七七八八了。

明早期由于宰相的废除,皇权格外的强大,换来的也是政务处理的繁琐,每天从早朝到午朝,皇帝事必躬亲,客观上也造成了不少政务上的疏漏,然而此时的朝会其实是帝权的体现,皇帝假如长期的不参加,是会引起统治基础的动摇的。

2.仁帝宣帝时内阁制度的成熟

英宗开始,明朝的几个皇帝都是年幼即位,朝会渐渐的不再那么频繁,午朝更是被废除,朝会不再成为运行权力的机构,内阁的重要性凸显了出来,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制衡文官集团的勋贵集团几乎团灭,而于谦的独断专行客观上挽救了北京,臣权开始膨胀,内阁成为了权力运行的重要部门。

内阁事实上成为了政策的制定者,皇帝的批红和内阁的票拟,成为了合理合法政令必须的组成,缺一不可,君权实际上是受到了削弱的,没有票拟的皇帝中旨,经常会受到封驳。

明朝不知不觉从皇帝的一言堂,变成了君权臣权平衡的政务处理模式,体制决定了朝会越来越成为了礼仪性的存在。

3.神宗的身体不适合开朝会

神宗的身体不好,历史学家认为他有轻微的长短腿,史书中也记载他抱怨脚疼,上朝不方便,神宗好像还有点肥宅,这个瘸腿胖子渐渐的甚至在祭祀等重要场合都懒得出现了,这是可以理解的,皇帝的尊严不可侵犯,体态不理想的情况下,尽量少露面怎么也是聪明的选择。

神宗将每个月的朝会减少到了九次,并且创造了数十年不上朝的记录,但是他的政务处理还是有条不紊的,明朝的统治没有出现大的纰漏,而明的国本,军事和税务政策其实都是有很大问题的,神宗尽可能的平衡着一切。他四十八年的统治,文官们最后也只能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他的躲避政务扯皮的执政风格有高明的地方,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在当时的体制下,不能说他不上朝是完全的懒惰。

二.刀把子,钱袋子与太监

1.对于内帑的掌控

神宗执政时期征收的矿税,成为他被攻击较多的地方,然而考虑到以后明朝财政破产的事实,能保证三大征顺利展开,并且都胜利的神宗,实在是有过人的敛财的才能的。

神宗时期不但军事活动,甚至很多政务上需要用钱的地方,都用內帑解决了,赈灾皇帝出银子的事实,让很多御史也失去了弹劾的兴趣,这个肥胖的不上朝的皇帝,知道和大臣们扯皮打嘴仗解决不了明朝的顽疾,在财务问题上,他是独断专行的。

事实证明,万历抓住了钱袋子,那么也就间接的抓紧了刀把子,他手下确实有独立于文官体系的一帮人,这些人就是在内阁制度下保证皇权不被侵犯的关键,而崇祯说到底,就是没有这批人的帮助。

2.对于太监的管理

东厂的张诚和张鲸,帮助他监督百官,征敛财富,然而,神宗对于太监当成工具的理念,让他没有过分的依赖和信任这些人,前朝的刘瑾汪直,自己的冯保等反面教材,让神宗对于太监群体总体来说是看法清醒的。

张鲸的跋扈,神宗是知晓的,然而他在张鲸不断的被攻击后,才最终放弃了他。张诚也是如此,神宗对人性的把控是细思极恐的,太监有权后肯定会专权,然而,文官也必须有制衡的力量,一批批的给太监换血,又保持对文官集团的监控,可能是没有办法下的办法。

太监是矿监工作的执行者,是东厂的管理者,他们的罢黜,任用不需要经过内阁的扯皮,怎么用好这些人,神宗是下了脑筋的,和后世的天滥用,崇祯滥杀相比,神宗的政治智慧明显的高一筹。

3.军事上避免文官过度介入

对于李如松的使用,神宗是抱着信任的态度的,也拒绝了文官要求稍加限制的建议,他绕过文官体系,军事上更相信武将的能力,并且能够识破文官可能的挑拨的戏码,是三大征能顺利的关键。

李化龙和李如松几乎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将领,神宗做到人尽其用,御人之术是有独到之处的。明朝在卫所部队实际不堪使用的情况下,在实际上没钱打仗的情况下。

在蒙古,日本和西南三个方向都取得了胜利,笔者不认为是后世说的消耗国力,神宗已经在他力所能及的地方做到最好了。信任和皇家供给军费,可能是明朝的体系下最适合开展军事行动的,政治支持模式了。

三.被争议的神宗皇帝

1.怠政的原因

神宗不上朝,除了身体不便以外,早年的经历可能也是重要的原因,神宗执政早期张居正的专权,他最信任的太监冯保和张居正的联盟,可能让这个敏感的皇帝一早就看穿了文官和太监的本质。张居正这样的能人,这样被皇帝信任的人,背后也有那么多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冯保,不应该是最忠诚于神宗的存在吗?权力对人的改变,一定被神宗看在了眼里,笔者认为他是个心中清亮的人,唯一的冲动对太子的安排,也在文官的抵触下退让了,他还是一个不那么暴虐的皇帝。懒得和群臣扯皮,看穿了那些大臣骗廷杖的把戏,对太监工具般的使用,一切的背后,都是一个肥胖的轻微自卑的,被最信任的人伤害的皇帝的自我保护。

2.明亡于万历背后的悖论

就连嘉庆都能说明亡于万历,笔者还说清亡于嘉庆呢?万历不上朝成了他被攻击主要的原因,没有人愿意去讨论明朝的政治体制的特点,崇祯倒是勤政,然而明朝后期,臣权的膨胀,造成了皇权越想作为,斗争越激烈的事实。

确实,萨尔浒万历败了,有人说万历心疼钱,催兵冒进才遭致的失败,笔者想,万历好歹打了会战。为什么后世的明帝们再也发动不起来那样的主力碰撞了呢?明这样的国家,一次输了以后就没有翻本的筹码了吗?那么到底是明朝体制固有的问题,还是万历的问题造成明的羸弱的呢?

朱常洛这样被东林党扶着起来的皇帝,崇祯这样上任就杀了大宦官的皇帝,到最后都对文臣们充满了警惕,明朝中期以后这样民主又不民主,又缺乏集权政治执行力的体制,是不是逼迫万历不上朝的主因呢?而万历的不上朝还保证的统治力,是不是个人高超的政治智慧的体现呢?

结语:

万历不上朝也没让明朝统治出大的纰漏,主要还是明朝行政处理系统已经制度化了,朝会在这个制度中几乎没有作用,万历不上朝并不代表着他不干涉政务运行。同时,万历的身体不好,早年的经历让他对文臣不太感冒,可能也是他懒得和廷臣直接面对的原因,大家相安无事最好。

神宗是很聪明的,幼年甚至有神童的美誉,对于政权的基础,财政和军队,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管控方式,內帑的征敛一向被认为是万历朝的弊政,然而,这是这个皇帝最专断的地方,矿税等税收客观上保证了很多军务和政务顺利的实施。

而在军事指挥上,万历则尽量的避免文官系统过多的介入,他的统治方式是很有特色的,笔者认为在明末的大背景下是有智慧的,明亡于万历,只是个论点,并不能看成史实的。

参考资料:

《明史》

《明实录》

《万历十五年》

更多文章

  •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后面做了这些事,历史教科书上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做的事,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前康有为向谁求助

    康有为在去了日本之后,他对别人谎称说他身上有光绪帝的衣带诏,他想要成立一个有效的保护皇家的门派,也就是保皇派。后来康有为的女儿也被派遣到了香港去筹集他所需要的物资。康有为的这一举动,体现了他浓厚的爱国情怀。可是如果知道康有为底细的人都清楚康有为其实是一个很虚伪的人,他做的事情都只是表面,他嘴上功夫非

  • ?从审判到处刑,嘉庆杀和珅只用10天,问起原因,嘉庆说了一句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和珅是大清朝最大的贪官,但是和珅虽然贪财,但是他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不过在和珅最大的靠山去世后,嘉庆皇帝就容不下他了,在乾隆一死,嘉庆皇帝就花了10天的时间杀死了和珅,然后用了将近四个月的时间去清点和珅的财产,当文武百官在看到和珅家里的财产后虽然感叹和珅确实该杀,但同时也疑惑嘉庆皇帝处决和珅的时间是不

  • 备受康熙宠爱的宜妃,死后下场有多惨?被雍正停棺四年不准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旧臣之外,先帝崩逝后,还有一群人会受到牵连,而她们却很难再上位。她们就是先帝的遗妃,就拿这备受康熙宠爱的宜妃来说吧,在雍正即位称帝后,她可是受尽了欺辱! 得遇君恩,飞上枝头 宜妃郭络罗氏,是满洲镶黄旗出身,这镶黄旗可是由皇帝亲自统帅的一支队伍,可见这宜妃的家世显赫。在家族的疏通打点下,郭络罗氏在

  • 宋初为何不北伐拿下燕云十六州?且看赵匡胤的统一策略演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匡胤不死能收回燕云16州吗,燕云北伐,燕云16州指的是哪

    955年西伐后蜀,956年南攻南唐,并于958年攻占南唐江北州郡,次年又挥师北上,剑指燕云十六州之地,连克莫州、瀛洲。而正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之下,正直壮年的周世宗在商讨攻打幽州时因病去世,饮恨北境。周世宗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退出了历史舞台,接替其位的是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周恭帝。由于周恭帝年幼,不

  • 九子夺嫡后,雍正为什么没有动十阿哥?不是不想动,是不敢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与雍正帝一同夺嫡的皇子都被明里暗里的打压报复,偏偏其中一个人不仅雍正帝拿他没有办法,甚至乾隆帝登基后也对他毕恭毕敬,让其在荣华富贵中安然离世。此人就是十阿哥胤䄉。 清朝皇储制度 “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皇位不顾手足亲情的大有人在,其中往往是占据大义名分的皇子获胜的概率更大,团结世家大族、制衡朝堂、平衡

  • 朱棣为何要倾尽全国财力迁都北京?这之中朱棣到底在做什么打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是怎么进入北京的,朱棣悔婚朱标第一次打朱棣,朱棣和和尚对话和尚叫朱棣四叔

    在那科学不发达,又极其迷信的封建时代,皇宫的大殿被雷击而毁,这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上天在告诫王朝的统治者,就是不满现如今的当朝皇帝。如此,当时的大明皇帝朱棣顿时就升起一股不详的预感,他认为自己的执政已经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天怒人怨”,所以为了赶紧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他向全国颁布诏书,希望能告诉他上

  • 《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现值多少?日本拿这些钱干什么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日本饱受贫困和资源匮乏的困境。赔款对日本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提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日本用这笔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例如:改善铁路系统、建立电报网、改造邮政、银行系统等。日本政府用这笔赔款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基础设施。例如:在钢铁、造船、煤炭等关键部门进行投资。赔款提升了日本的军事力量。日

  • 宋朝殉节的士大夫真的比明朝多吗?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你别只看到崖山海战中投海自杀的那些人啊,宋朝投靠元朝的并不比明朝少,当年伯颜克阳逻堡,渡江后鄂州守臣就直接投降了。后面投降的宋臣更是成千上万。重点列举几个行为非常无耻的吧。泸州守臣梅应春。这货是典型的宋朝无耻士大夫的代表人物。元军攻到泸州时,这货想投降,却又怕部下反对,于是他摆下鸿门宴,将几个思

  • 同样是被俘虏,为什么明英宗和宋钦宗、宋徽宗的经历截然相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徽宗和明英宗对比,宋徽宗被俘虏电视剧,宋徽宗俘虏

    一、蒙古人和女真人的立足点不一样抓住徽钦二帝时候的女真人,已不再只是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部落联盟,而是拥有完整建制的国家(金国)。他们击败了北宋,占了北宋的都城,抓了北宋的皇帝和太上皇,还掳走后妃、宗室、百官、工匠、仪仗等等等等他们认为值得拿走的一切东西。所以,从掠夺财富角度来说,他们已经完成目标了

  • 是什么因素促使乾隆六次下江南?他下江南是为了寻找什么东西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民间野史都传言乾隆六次下江南有四次都住在了海宁陈家,就是因为乾隆系陈家子孙,当初乾隆的老爹清世宗雍正皇帝用一个女婴调换了大学士陈元龙的儿子,而陈元龙的儿子就是后来的乾隆,所以乾隆南巡是为了探查自己的身世,而他屡次住在陈家就是后来认祖归宗了。野史中除了有说乾隆是陈元龙的儿子,还有海宁当地民间野史传说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