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初为何不北伐拿下燕云十六州?且看赵匡胤的统一策略演变。

宋初为何不北伐拿下燕云十六州?且看赵匡胤的统一策略演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063 更新时间:2024/2/15 4:05:52

955年西伐后蜀,956年南攻南唐,并于958年攻占南唐江北州郡,次年又挥师北上,剑指燕云十六州之地,连克莫州、瀛洲。而正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之下,正直壮年的周世宗在商讨攻打幽州时因病去世,饮恨北境。

周世宗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退出了历史舞台,接替其位的是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周恭帝。由于周恭帝年幼,不喑世事,后周政权迎来了“主少国疑”的政治局面。而作为周世宗心腹大臣的赵匡胤便迎来了绝佳的历史契机,于公元960年自导自演了一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政治戏剧,登临地位改国号为“宋”。

毫无疑问,赵匡胤的“宋”政权是在后周政权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他原原本本地继承下来了后周政权的政治经济遗产,当然后周政权所遗留下来的历史任务同样一并交于了他的手中,神州大地分裂割据的状态依旧存在,其基本形势如下:

鉴于此,刚即位不久的赵匡胤便着手开始了他的统一大业,当然他的统一过程也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发生了转变。

承前遗志,经略北方

前面我有提到周世宗曾在南方诸割据政权尚未彻底平定的情况下,以“北境未复”为由挥师北伐,并在此期间因病去世。而在周世宗南征北伐的战役当中,作为心腹大臣的赵匡胤基本都参与其中。所以周世宗对于该如何制定和开展统一大业,也时常会与赵匡胤商讨,并且他们对此也达到了一致认可:即采取对南方政权“威慑、练兵”,主要经略北方的基本策略。

赵匡胤在即位之初,基本也是遵循这一策略。然而,在经过对周围势力进行权衡以及朝中等大臣的讨论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经略北方”的策略存在着一些弊端:

第一,从军事上来看,北方的北汉政权虽然整体实力不如宋政权,且兵少将寡。但士兵彪悍、善于骑射,单兵作战远胜于宋军,最为棘手的是北汉后方有着契丹人的支援,贸然出兵,胜算不大。第二,从政治上来看,刚刚成立不久的宋政权先后经历了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和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在泽州和扬州的两起叛乱,虽然这两起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了,但它反应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即赵匡胤所统治的政权内部并不稳定,甚至存在被武将兵变夺权的威胁。再者,经此一役,宋政权从财力和人力来讲都不足以支持这一大规模军事行动。第三,从战略上来看,假使此次北伐成功攻克了北汉,宋政权也将面临着北面契丹和西面西夏两大政权的军事威胁。,所谓唇亡齿寒的道理便是如此。再者,在南方尚且没有平定的情况下,灭北汉而迎两强敌陷入被南北夹击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

所以,通过群臣讨论分析所得出的以上三点论据,赵匡胤不得不放弃攻克北汉、收复燕云十六州“经略北方”的策略。转而采取了在北边国境线军事据点上添置精兵强将的防御性守势布置策略。当然,“经略北方”的策略也只是暂时性的放弃,是出于实际情况的一种战略调整。

先南后北:平定南方,再举北伐

既然北伐无望,便只能选择蓄积国力以待来日或者整装待发挥师南下!赵匡胤选择了后者,也就是所谓的“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而之所以选择南下,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南方各割据政权地区物产较为丰富,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拿下南方可以为日后北伐提供源源不断的财力支持。第二,南方割据政权林立,但军事实力一般,且各政权内部和它们之间的斗争不断,给了宋政权可乘之机。

太祖赵匡胤对于南方的统一工作,基本秉持着“先易后难”的基本原则。

如荆南和湖南由两大节度使盘踞,两地地域狭小且兵少将寡,由于北方中原多战事,所以能得以苟全。赵匡胤便先将矛头对向他们:

他乘着湖南内乱之际,采取“假道灭虢”的计策,派遣军队借道荆南去讨伐,而到了荆南之后,他直接选择灭掉荆南,其后便下湖南,平定两湖。两湖平定之后便乘长江西进,南下阁道,平定蜀地。随后吴越和闽南两地自动归附,到975年南唐被灭后,南方的割据政权基本被消灭。宋太祖也完成了平定南方的工作。

南方的工作做完之后,下一个目标便是北伐,完成平定北汉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既定目标。然而,赵匡胤没能等到这一天,他于公元976年的离奇去世,与周世宗一样,带着北伐无望的遗憾退出了历史舞台。同时,九泉之下的赵匡胤或许也未曾想到,宋朝终其一世300余年都没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地,这也是宋朝300多年来为何一直屈身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下的一大主要原因!

更多文章

  • 九子夺嫡后,雍正为什么没有动十阿哥?不是不想动,是不敢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与雍正帝一同夺嫡的皇子都被明里暗里的打压报复,偏偏其中一个人不仅雍正帝拿他没有办法,甚至乾隆帝登基后也对他毕恭毕敬,让其在荣华富贵中安然离世。此人就是十阿哥胤䄉。 清朝皇储制度 “最是无情帝王家”为了皇位不顾手足亲情的大有人在,其中往往是占据大义名分的皇子获胜的概率更大,团结世家大族、制衡朝堂、平衡

  • 朱棣为何要倾尽全国财力迁都北京?这之中朱棣到底在做什么打算?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朱棣是怎么进入北京的,朱棣悔婚朱标第一次打朱棣,朱棣和和尚对话和尚叫朱棣四叔

    在那科学不发达,又极其迷信的封建时代,皇宫的大殿被雷击而毁,这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上天在告诫王朝的统治者,就是不满现如今的当朝皇帝。如此,当时的大明皇帝朱棣顿时就升起一股不详的预感,他认为自己的执政已经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天怒人怨”,所以为了赶紧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他向全国颁布诏书,希望能告诉他上

  • 《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现值多少?日本拿这些钱干什么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日本饱受贫困和资源匮乏的困境。赔款对日本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提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日本用这笔资金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例如:改善铁路系统、建立电报网、改造邮政、银行系统等。日本政府用这笔赔款大力发展近代工业基础设施。例如:在钢铁、造船、煤炭等关键部门进行投资。赔款提升了日本的军事力量。日

  • 宋朝殉节的士大夫真的比明朝多吗?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宋朝你别只看到崖山海战中投海自杀的那些人啊,宋朝投靠元朝的并不比明朝少,当年伯颜克阳逻堡,渡江后鄂州守臣就直接投降了。后面投降的宋臣更是成千上万。重点列举几个行为非常无耻的吧。泸州守臣梅应春。这货是典型的宋朝无耻士大夫的代表人物。元军攻到泸州时,这货想投降,却又怕部下反对,于是他摆下鸿门宴,将几个思

  • 同样是被俘虏,为什么明英宗和宋钦宗、宋徽宗的经历截然相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徽宗和明英宗对比,宋徽宗被俘虏电视剧,宋徽宗俘虏

    一、蒙古人和女真人的立足点不一样抓住徽钦二帝时候的女真人,已不再只是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部落联盟,而是拥有完整建制的国家(金国)。他们击败了北宋,占了北宋的都城,抓了北宋的皇帝和太上皇,还掳走后妃、宗室、百官、工匠、仪仗等等等等他们认为值得拿走的一切东西。所以,从掠夺财富角度来说,他们已经完成目标了

  • 是什么因素促使乾隆六次下江南?他下江南是为了寻找什么东西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民间野史都传言乾隆六次下江南有四次都住在了海宁陈家,就是因为乾隆系陈家子孙,当初乾隆的老爹清世宗雍正皇帝用一个女婴调换了大学士陈元龙的儿子,而陈元龙的儿子就是后来的乾隆,所以乾隆南巡是为了探查自己的身世,而他屡次住在陈家就是后来认祖归宗了。野史中除了有说乾隆是陈元龙的儿子,还有海宁当地民间野史传说乾

  • 《水浒传》张清连败15位梁山好汉,为什么卢俊义还不出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水浒传目录卢俊义简介及主要事迹,水浒传张清怎么上梁山,水浒传张清连败15位好汉

    不想上第七十七回,童贯征讨梁山时,卢俊义亲自上阵,酆美舍命想保童贯逃脱,却斗不到数合,被卢俊义活捉。第八十回,三破高俅中,宋江、卢俊义各分水陆进攻,卢俊义从陆路进发,引领着诸将军马,碰到先锋周昂、王焕,却第一个冲上去与周昂相斗,二十回合未见胜败。第八十四回,攻打蓟州城时,宋江和卢俊义兵分两路,分别攻

  • 大清铜币丙午中心川字的多少钱一枚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清铜币丙午川字二十文价格,大清丙午铜币价格,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拍卖价

    虽然说中间只有一个川字的版本就两种,其实它们除了上面多了一个度支以外其他就是铸造的时间有一定的差距,从钱币的结构来看也没有很大的区别,其实我们丙午版本的川字,普通版的市场价格不是非常高,品相好的情况下过千应该是可能的,不过如果是样币的话那么它们的收藏空间会更加的高一些。我们见过的每一种机制币其实它们

  • 中国最长寿的皇帝,不是乾隆,活103岁,当政69年。陵墓成迷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赵佗出生在秦朝末期,从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曾任职于南海龙川令这个官职,可见当时赵佗已经进入了官场。嬴政统一六国之后,南越成为了他统一版图的一部分。赵佗作为南越的军事指挥官,也参与了对秦军的抵抗战。随着秦军的攻势不断加强,赵佗选择了率一支部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恒山郡,并开始进行割据。随着秦朝灭亡,

  • 崇祯找道士测字,算命先生给他测3个字后,大叹:我不收死人的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皇帝朱由检,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励精图治,却没能力挽狂澜,大明王朝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朱由检在位之时,大明的国运已经注定,其实朱由检早已知道,只是不愿接受。事情到底怎样呢?朱由检从继位开始,就着手挽救大明江山,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曾经风光无限的大明王朝终究还是走向了下坡路,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