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是元朝末年的进士,因为看不惯元朝的暴政,所以辞官归隐。朱元璋带领红巾军攻下南京后,西有陈友谅、东有张士诚、北有元朝势力、南有方国珍等人,朱元璋要想夺取天下,只靠徐达、常遇春等武将是不够的,所以他招贤纳士,经过朱升的举荐,他得知有刘伯温这个人。于是屡次邀请,最终刘伯温出山,辅佐朱元璋。
据说,刘伯温在投靠朱元璋之前,曾偷偷来到南京,观察朱元璋到底是不是个英主。最终看朱元璋杀伐果断却又不失善良,最终才愿意辅佐。刘伯温到来后,提了很多建议,朱元璋一一听取。在那个年代,英雄有用武之地是最重要的,刘伯温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就死心塌地为朱元璋出谋划策。
虽然民间传言,刘伯温神机妙算,军事能力突出。其实,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的主要贡献,并不在军事方面,而是在于他对朱元璋的顶层设计,让草莽出身的朱元璋有了“革命纲领”。每次周围局势发生变化,朱元璋都会听取刘伯温的建议。
刘伯温一生,有两个最出名的学生,一人名叫杨宪,另一人名叫陈宁。杨宪是个出名的酷吏,最终被胡惟庸扳倒。而陈宁就比较特殊了,明面上,他是刘伯温的学生,称刘伯温为恩师,但实际上,他却是朱元璋安插在刘伯温身边的卧底。
刘伯温刚加入朱元璋的阵营时,展现出了让人惊叹的才华和能力,朱元璋一方面非常欣赏刘伯温,但内心却对此人有种忌惮。此时,陈宁走入了大家的视线,陈宁本来是个元朝小吏,年轻干练,被朱元璋看重,作为文书使用。朱元璋为了培养陈宁,让陈宁拜刘伯温为师。刘伯温看陈宁勤学好问,就以师生相待,对陈宁还不错。
8年后,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官场分派系,当时最大的派系被称为“淮西党”,也就是李善长、徐达等朱元璋带出来的“老乡”们。另外一个阵营称为“浙东党”,以刘伯温为首的江浙一带元朝降臣为主,陈宁是镇江人,又是刘伯温的学生,很快成为浙东党的重要成员。
洪武二年,浙东和淮西两党矛盾不可调和,因为淮西党大部分都是兵痞子,居功自傲,知法犯法,刘伯温身为御史中丞,当然要弹劾这些人。很多淮西将士被朱元璋责罚,因此淮西人恨透了刘伯温。作为浙东党的骨干,陈宁每次被刘伯温委以重任,但是很奇怪的是,刘伯温每次要弹劾谁,朱元璋都会提前知道。即使是这样,刘伯温也从来没怀疑过陈宁。
洪武四年,刘伯温辞官,陈宁每个月都会来探望刘伯温。洪武八年,刘伯温病重,朱元璋派胡惟庸、陈宁两人来看望刘伯温。胡惟庸是奸臣,刘伯温最是看不起,好在陈宁也来了,刘伯温还算欣慰。谁知,刘伯温喝了陈宁和胡惟庸带来的汤药后,病的更重,很快去世。
原来,朱元璋当年忌惮刘伯温,为了有所防范。特意安排陈宁拜刘伯温为师,陈宁名义上跟着刘伯温,其实是朱元璋的卧底。16年来,刘伯温的一举一动,陈宁都会悉数汇报给朱元璋。从认识陈宁,到刘伯温去世,整整16年,刘伯温都不知道身边有位卧底,最终卧底经过朱元璋的授权,在汤药里下毒,刘伯温因此而死。七年后,胡惟庸案爆发,胡惟庸、陈宁等人被诛灭九族,也算罪有应得。
朱元璋虽然性格刚猛,但整体来说,是个非常不错的帝王。但在皇权面前,任何威胁都是不能存在的。朱元璋防范刘伯温,这一招,让人心寒。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明经世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