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雄才大略却饱受争议,明成祖朱棣与郑和下西洋

雄才大略却饱受争议,明成祖朱棣与郑和下西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040 更新时间:2024/1/25 3:06:04

事情要分两个方面来看,说他雄才大略,指的是他的谋略、军事才能、以及应变能力、还有做为人主应有的政治眼光与天份。说他昏聩,说的是他的屠杀行为、他对犯臣士人的残忍行为,还有他篡改历史的行为(看史书的最恨这点,呵呵)。当然,有争议的行为也有,比如说迁都,网上就有人为此问题争论不休。再比如说下西洋的问题,还有明边境问题,皆是后人有所争议的。

先从三保太监下西洋这一伟业说起吧,至于他的军事政治等诸多问题,来日方长,一步步来。

先从这点说起呢?事出有因,小编刚刚看了一部介绍郑和的纪录片。节目作的是不错,只是跑出来几个农民,表情激动、神采飞扬、无比自豪的说道:“我们是郑和的后人。”差一点吓得我把嘴里的饭喷掉。郑和十二岁入宫,再早熟,也不至于有后吧?后来看说明,是郑和堂兄弟的旁枝。由此可见,只要是名人,哪怕是太监,都有人愿意沾点小光的,呵呵,算是题外话了。

关于郑和下西洋,基本上有三种说法。

一、是为了率领武装商队进行皇朝海外贸易。并满足老朱“万国朝贡”的虚荣心。

这一说的可信程度呢,个人认为也是有的。说是去贸易,其实往往花高价买小国的货物。并用财物,使小国往中华之风范。一路花费金银无数。搞贸易的人,是要计算成本的,如此不计成本的贸易行为,还真是罕见。当然,老朱的虚荣心倒也是满足了,只是小国之主来朝,大明朝又出了一笔不菲的费用。唉,果然是财大气粗呀。只是百姓的生活,并非此处一位朋友贴中所言,粮食多的吃不完。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日子过得很艰难。

所以,七下西洋虽然有利于大明宣扬国威,但是其根本是构筑在人民的困苦之上的。试想,靖难之役、出兵安南、五征漠北、修建北京再加上个七下西洋,老百姓如果真的粮食吃不完,那只能说明中国当时出了一个与袁隆平相似的农业家。举个小例:永乐十八年,太子朱高炽路过邹县的时候,就发现当地人跨篮拾草仔。原来是当地人留作充饥之用。当时山东如此,徐、淮皆如此。所以,七下西洋,也说明成祖的好大喜功之心。

二、查访建帝的下落,并提高自身威望。

这一说普遍得到大数人的认可,而且也有其可行性。对小邦耀其国威,并施以财物,相信这些线人们不会收留建文帝这样一个无实用的主儿。只是,花的代价太大,而且,郑和同志的国际精神也着实令人钦佩。三万人的船队,在路过爪哇岛的时候,被人无端杀掉170人,都没有用强硬的武力去报复。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气度还差得太远。在旧港与锡兰的两次用兵都属于自卫性质,教训完了就算。唉,可惜去寻个人,立个威。枉死了那么多的将士,也为之一叹。

三、为了在军事方面与帖木儿帝国抗衡。

这点小编还是比较赞同的,也算是为老朱同志找到了一件说的过去的合理理由。在1404年,帖木儿帝国调动了四十多万大军东征明朝,但因他们的头儿死在途中,所以作罢。明成祖于1405年派郑和首下西洋,是为了笼络印度等国,采取外交手段去解决武力问题。并且,也有“耀兵异邦,示中国富强”目的,但随着帖木儿帝国的分裂,郑和在第五次下西洋时,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七下真的是很多

后人说起郑和下西洋,都是将他以哥伦布、达伽马相提并论。个人认为,真的是言过了。对后人来说,这的确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真正的实惠却少得可怜。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下,郑和所开的商道与航道,在明仁宗时,就全部锁闭。并且,七下西洋也给当世的国家财政造成负担,还费花大笔费用去欢迎那些来朝贡的小邦(有的动不动来个一千多人)。唉,试想,如果能开辟个殖民地,倒也是一件状举。中国保守观念由来已久,所以,明成祖此举,个人认为,除却前几次的军事、政治意义,倒也无太大实惠可言。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清照:一代才女的爱恨情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书香之家,清清才女在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并不多高,这是有很多的原因的,比如说因为女子的体力不如男人,所以更容易被忽视和欺辱。而现在大家所熟悉的诗人也大多数是男子,比如说很有名的李白、杜甫等等。但这并不代表当时的女子都是无能无才空有德行之人,只不过比起男子,她们比较容易受轻视,再加上见识、见解等方面可

  • 司马光砸缸后:一个举动,让他官至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司马光砸缸真正结果,宰相司马光选拔标准,司马光砸水缸的手抄报

    司马光在砸完缸之后,其实还发生了更加精彩和奇妙的故事,这里面的戏剧化程度会让我们所有人都感觉到惊叹不已,而且后来的故事更具有教育意义。司马光当年的一个童年举动,不仅让自己获得了救人的美德,而且还在后来的官场政治中获得了极大的政治利益,他甚至因此而当上了宰相。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司马光砸缸之后的故事

  • 白居易因为名字被嘲笑,写下一首诗回击,成为千古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稍微长大了,白居易尤其喜欢读书,而且他的记忆力之好极为惊人,凡是他过目的书,就没有不把它紧紧记在了脑子里的。而他诗文里所透露出来的非凡才华,便更是让人吃惊不已了。诗才已经不同凡响的白居易,在16岁那年便只身来到了京城长安。他闻名去拜访当时掌管编纂国史以及为朝廷起草文告诏令的著作郎顾况,以便请顾老前辈

  • 白居易的诗《春题湖上》比喻精妙 描绘出春日西湖秀丽迷人的美景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

  • 南明永历王朝的本质:披着明朝外衣的大西政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而永历帝的生活相对稳定,是在西南地区做皇帝时期。这一时期看起来也是永历朝廷的高光时刻:毕竟,那时候南明大将李定国击杀两位清朝王爷,南明抗清事业也一度出现起色。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南明永历朝廷,其实更像是披着明朝外衣的大西政权。1、南明的转变早在崇祯帝在位期间,明廷就对内外局势感到无力控制:一

  • 春到东郭寺,共敬白乐天!新郑市纪念白居易诞辰1251周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文传千古,诗颂盛世。2月10日,正月二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诞辰1251周年纪念活动在白居易诞生地——新郑市城关乡东郭寺村白居易故里园举行。此次纪念活动由郑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郑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新郑市人民政府、河南诗词学会、郑州市作家协会、郑州诗词学会主办;中共新郑市委宣传部、新郑市文学艺术界

  • 《白居易诗文2540首全集》卷1(1-450首)人生开口笑,百年都几回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白居易诗七十一卷,白居易全部诗词及译文,白居易新诗22卷7首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书,封冯翊县侯。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

  • 康熙通宝满汉蓟,这个版别单枚10000多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康熙通宝背满文蓟图片,康熙通宝满汉蓟是哪里的,康熙通宝满文几个版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图片中这一枚康熙通宝满汉蘇,有很多泉友满汉蓟跟满汉蘇分不清,主要是自己不太注意,康熙满汉蘇它的价格大约在200左右。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图片中这枚康熙通宝满汉蓟,它就是我们常说的套子钱,康熙通宝套子钱

  • 乾隆死后出现“灵异”事件?其中一幕吓坏后人,至今难以解释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皇帝墓地灵异事件,梅家后人杀乾隆,乾隆一脉还有后人吗

    传说发生在民国初年,当时的中国社会风气浮躁,盗墓活动频繁。知名盗墓大师孙殿英,率领着一支强大的盗墓团队,一路劫掠多座清朝皇陵,而乾隆皇帝的墓地清裕陵,也在其劫掠名单之列。1928年,孙殿英率领团队来到位于河北的清裕陵。面对这座坚固的古墓,孙殿英意识到用简单的工具是无法撬开的,于是,他们被迫使用炸药来

  • 鳌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何身犯30条重罪,还能逃过死刑?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鳌拜的真实事件,鳌拜最后被杀了吗,鳌拜是死刑吗

    一、鳌拜的崛起 鳌拜自幼加入清军,曾随清太宗皇太极出征察哈尔部、朝鲜,屡建战功。他在皮岛之战中显赫的军事才能使清军成功攻克明军基地,成为一名战功赫赫的将领。经过数年的努力,鳌拜逐渐成为镶黄旗的核心人物。皇太极去世后,鳌拜在皇位争夺战中站在皇太极长子一方,虽然最后未能让他登上皇位,但鳌拜并未因此而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