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第六届“中国历史校际精英问答比赛”的抢答题题目,问题是︰明朝“万历三大征”是指播州之役、朝鲜之役,还有哪场战役?在未解答问题前,首先要谈谈入选三大征的条件为何呢?因为据史书所载,发生在万历年间的大战岂止于三!比如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缅战争,以及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均未能入选,这是因为“万历三大征”之说出自时人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一书。作者以个人所知,综合公文、案牍,记载了万历二十(1592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间的三次战争,并叙述战略、战法得失,书后并附《宁夏总图》、《日本总图》、《播州总图》。因此答案是宁夏之役。
“万历三大征”以宁夏之役以首,又称宁夏兵变或哱拜之乱,可见事件的主角包括宁夏、兵变及哱拜三个元素在内。宁夏是明代边陲九个军事重镇之一,主要是防御蒙古族人。事件的主角哱拜原为蒙古鞑靼人人,明嘉靖年间因得罪酋长,父兄被杀,他投了明军。万历十七年(1589年),被提为副总兵。
万历二十(1592年),哱拜与他的儿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人发动叛乱。四月,朝廷以李如松为宁夏总兵,同时派遣麻贵驰援平叛军队。同时,在总督叶梦熊的统帅下,叛军被重重包围在宁夏城中,并决水灌城。最终,哱拜自杀,其馀人悉数被擒,这场为期数月的叛乱以明朝的胜利而终结。
第二大征也是发现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中日朝鲜之役。那年日本在丰臣秀吉的精心策划下,以小西行长为统帅,倾全国之力侵略朝鲜。万历皇帝以李如松为统帅,在平壤战役中大败日军,接着又连续数次击败日军。最终,在双方议和下进入短暂的休战期。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日军以李宗成事件为由再次进攻朝鲜,同时使用反间计使得李舜臣下狱,日军势如破竹。而明朝方面以麻贵为总兵,抗击日军,并在稷山、蔚山取得大捷。最终在鸣梁海战重创了日军,与此同时丰臣秀吉去世,日军士气受挫。最终,朝鲜之战以明军的胜利而告终。
最后的播州之役发生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与大明关系恶化的播州土司杨应龙发动叛乱,万历皇帝以李化龙为统帅,总督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军务,围剿杨应龙。与此同时,杨应龙大规模进攻四川企图打开战略上的不利局面,获取战争主动权。李化龙看穿了杨应龙的企图,于是占领湖广和贵州的要道,企图切断杨应龙和苗人的联系。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军在李化龙指挥下,兵分八路,大军势如破竹,尤其是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