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高宗为什么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赎罪

唐高宗为什么将妹妹以皇后礼下葬?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赎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273 更新时间:2023/12/23 3:41:40

唐高宗李治的这个妹妹,是衡山郡公主。

虽然唐太宗李世民有三十五个子女,但是最受宠的要属衡山郡公主了。

这大概是因为在衡山郡公主两岁的时候,其生母长孙皇后便去世了。李世民便将对妻子的爱全部都倾注到了这个孩子身上(毕竟其他子女都长大了)。

就在小公主八岁的时候,李世民便封他为衡山郡公主。并将衡山郡作为其汤沐邑。

这个封号就很能说明问题,据《唐六典》记载,在唐朝,凡是名山大川都不能用来当做封号。而衡山也属于名山大川之列,自然不能用来当做小公主的封号。

于是李世民采取了变通之法,由于衡山地处衡山郡,他便用衡山郡当做小公主的封号。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衡山郡公主是多么疼爱。

除此之外。衡山郡公主得到汤沐邑也不符合当时的规矩。

所谓汤沐邑,可以理解为给皇族公主的封地。当地的税赋可以由公主自行支配,相当于给了公主们一个小金库,保证他们衣食无忧。

在当时,只有出嫁的公主才有资格得到汤沐邑。

而衡山君公主当时还年幼,远没有到谈婚论嫁的年龄。李世民此举明显有坏了规矩的嫌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衡山郡公主是多么的疼爱。

可惜,无论李世民多么疼爱这个女儿,既然生在帝王家,她的命运早已注定,那就是用来联姻、巩固皇权。

可以说,衡山郡公主的不幸,全都源于婚姻。

衡山郡公主的第一次联姻,无疾而终。

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最倚重的臣子魏征身患重病,明显时日不多了。

为此,李世民特意替魏征寻医问药,希望能救回自己的“明镜”。

可惜什么方法都试尽了,魏征的病情仍然不见好转。

2月10日,李世民带着太子李承乾,以及亲近之人,再次驾临魏征府上。

当时魏征已经气若游丝,李世民询问魏征还有什么事情要说的,其实已经在让魏征交代后事了。

魏征表示,自己的生死无所谓,就是担心自己家族的兴衰。

为了让自己最看重的臣子放心,李世民指着一旁的衡山郡公主说,这就是魏征的儿媳妇。

世人皆知李世民对衡山郡公主的宠爱程度,一旦魏征的儿子娶了她,李世民自然不会亏待自己女婿家。

得到了李世民的保证,魏征也了无牵挂了,第二天便离世了。

然而,事情的后续发展却出乎人们的想象。

同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伙同侯君集,意图谋反,而杜正伦也牵扯其中。

原本,把涉案人员全都抓起来治罪,这事情也就了结了。

但是李世民后来听说,魏征经常把劝谏自己的内容私下给史官看,这就不对劲了。

李世民这样的君王,最看重的便是权与名。魏征此举是什么意思?要和皇帝争名?还是要抹黑皇帝?

于是李世民开始怀疑其魏征的用心。

再联想魏征此前举荐过侯君集和杜正伦,称他们有宰相之才,结果此二人都牵扯进谋逆事件中,李世民怀疑魏征也是李承乾的一派的,开始对魏征进行清算。

李世民不仅推倒了魏征的墓碑,还解除了衡山郡公主和魏征儿子的婚约。

其实,对于此事,还有另一种解读。那就是,治魏征的罪只是借口,解除衡山郡公主的婚约才是李世民的目的。

毕竟,过了两年,李世民原谅了魏征,重新封赏其后人,并为魏征重新立碑。当时衡山长公主并无婚约,但是李世民却不再提及她和魏征儿子的婚事了。

实际上,李世民当初许下婚约,纯属一时冲动。事后冷静下来一想,魏征的儿子比衡山长公主足足大了十几岁,他自然想悔婚了。

但是皇帝说的话乃金口玉言,是不容反悔的。他只好找个理由给魏征治罪了。

由此也看出,李世民对这个女儿有多疼爱。

而衡山郡公主的第二次联姻,是一切悲剧的源头。

相比第一次联姻的草率,李世民第二次为衡山长公主选择的联姻对象,可谓是费尽心机。

李世民此生最爱的是长孙皇后,而长孙无忌也是他最信任的臣子之一。

为了使两家亲上加亲,李世民将衡山郡公主许配给长孙皇后的堂弟长孙诠。

这下好了,原本长孙诠见了李世民应该叫堂姐夫的,这以后要改叫岳父了,也不知道李世民对此有何感想。

当时李世民年事已高,为了自己的人生不留下遗憾,在定下婚约后,他便开始操办衡山郡公主的婚事。

也许是因为李世民太疼爱这个女儿了,想把她的婚事搞得隆重些,以至于整个婚礼各个步骤都非常繁琐。

繁琐到直到李世民去世,衡山郡公主也没有嫁出去。

皇帝去世,身为女儿的衡山郡公主必须守孝,这婚事自然就耽搁下来了。

好在新继位的皇帝唐高宗李治,和李世民一样疼爱自己的这个妹妹,因此对于衡山郡公主的婚事,唐高宗非常上心。

当李世民的丧期刚过,唐高宗便下令重新准备衡山郡公主的婚事,打算让她在守孝一年后举办婚礼。

而他的行为实际上违背当时的礼法。在当时,子女应该为父母守孝三年,衡山郡公主身为皇族,更是应该以身作则。

唐高宗为了妹妹的婚事,竟然不顾礼法,也是够拼的。

可惜他不是李世民,大臣们根本不买他的账,以王志宁为首的一批官员,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万般无奈之下,唐高宗只得暂停计划,等衡山郡公主守孝满三年再说。

好在衡山郡公主这三年过得并不寂寞,因为他的未婚夫长孙诠会隔三差五去看望她,陪她散散心、聊聊天。

经过这三年的时间,使得二人的感情迅速升温。

至此,这场婚姻已经不是什么联姻了,而是一场自由恋爱,这在古代,尤其是皇族中,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当三年之期一满,唐高宗便将衡山郡公主改封为新城长公主,同时开始继续筹备其婚事。

不久,新城长公主和长孙诠便完婚了。婚后的二人恩爱有加、生活美满,是当时有名的神仙眷侣。

可惜好景不长,几年后长孙诠出事了,而此事的始作俑者便是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登基之初,由于素无威望,朝中大事多由长孙无忌、诸遂良等开国功臣说了算。唐高宗这个皇帝有些名不副实。

当时唐高宗非常宠信武则天,意图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此事想要成功,关键在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意见,如果得到他们二人的支持,此事必成。

为此,唐高宗不仅派人前去游说,甚至自己亲自前往二人府上暗示此事。

说实话,皇帝都做到这个份上了,做臣子应该识趣点,毕竟这废立皇后,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没必要和皇帝对着干。

然而这二位明显有些飘了,根本不领情,当唐高宗公开提及此事的时候,他们很干脆地表示反对。

这下子,君臣之间的矛盾彻底浮出水面了,一时间君臣关系非常紧张。

而此事也不再只是废立皇后这么简单了,更是关乎这朝堂上以后到底谁说了算。

就在此时,武则天出手了。

她精于权谋,加上唐高宗李治的全力支持,逐渐挽回了局面。不仅骑墙党都站在了唐高宗这边,就连一些原本反对废立皇后的大臣,也纷纷改变态度,支持唐高宗。

最终,唐高宗成功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但是事情还没完,因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还在朝中为官,有他们在一日,唐高宗就无法大权独揽,必须受到节制。

因此,唐高宗和武则天接下来就要想办法对付他们,此事最终导致了新城长公主的悲惨结局。

首先倒霉的是褚遂良,他先是被排挤出长安城,出任潭州都督。此举使得长孙无忌失去最大的外援。

接着,武则天伙同许敬宗捏造褚遂良与韩瑗意图谋反,将二人皆贬官。

值得一提的是,这韩瑗是长孙诠的姐夫。

再后来,武则天和许敬宗如法炮制,诬陷长孙无忌与韩瑗意图谋反。

谋反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重罪,是要诛九族的。而长孙诠受到长孙无忌和韩瑗的牵连,被流放巂州,最终被赐死。

事实上,倒不是唐高宗不想看在自己妹妹的面子上,放长孙诠一马。

然而很多事情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下来了。这场朝堂争斗,必须以一方的覆灭来结束,即使唐高宗想放了长孙诠,但是武则天和那些支持唐高宗的朝臣也不会同意的。

到了此时,唐高宗其实已经被裹挟了。

长孙诠的死,对于新城长公主的打击非常的大,他对自己的哥哥,唐高宗李治充满了怨言。

据新城长公主的墓志铭来看,她在此后不再梳妆打扮,以此来进行无声的抗议。

唐高宗对此也很内疚,他没想到新城长公主的反应如此激烈,于是想着给他再安排一个婚事,希望他的妹妹能够借此忘记过去。

于是,新城长公主便有了第三次联姻。

这次她的联姻对象是京兆韦氏的韦正矩。

这韦正矩虽然也是名门之后,不过他在朝堂上的地位并不高,之所以能被唐高宗相中,还是多亏东阳公主的举荐。

而韦正矩更是因为要迎娶公主,才得以连升八级,担任正三品的殿中监。

可惜,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在新城长公主心里,一百个韦正矩也抵不上一个长孙诠。

他们的婚后生活非常凄凉,新城长公主对于韦正矩非常冷淡,也许在长孙诠去世的那一刻,她的心就已经死了。

然而更尴尬的是,韦正矩不敢招惹新城长公主。毕竟她有唐高宗李治为其撑腰。

人的忍耐是有限的,长期遭受新城长公主的冷暴力,韦正矩自然也是积累了许多压力与不满。

当这些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最终爆发了出来。

因此当时坊间传言,韦正矩失礼于新城长公主,此事有可能是真的。

公元663年,新城长公主由于过度思念前夫长孙诠,得了心病,最后郁郁而终。

唐高宗对此悲愤不已,加上坊间传闻,于是他下旨将韦正矩治罪,最终将其赐死。

其实,韦正矩只不过是替罪羊罢了。

唐高宗很明白,自己妹妹的死全怪自己,如果他能放长孙诠一马,自己的妹妹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了。

然而人的本性是逃避问题,他不愿面对自己害死妹妹这个事实,因此必须迁怒于人。

于是,韦正矩便成了唐高宗的背锅侠,被其赐死。

也只有这么做,唐高宗心里才能好过一些。

当然,这么做只是自欺欺人罢了。唐高宗心里明白,自己对不起妹妹,他想要对妹妹做出补偿,为自己的行为赎罪。

很显然,赐死韦正矩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悲愤交加中,唐高宗终于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既然无法在妹妹生前给其补偿,那么就在身后之事上尽量补偿好了。于是唐高宗下旨,新城长公主的葬礼规格,全部按照皇后的标准来。

此事其实也是不合礼法的,然而此时的唐高宗已经收回了属于自己的权利,武则天及其手下的大臣们,也不会去触这个眉头,因此这事顺利的通过了。

也正是因为想通了这些,在新城长公主下葬的时候,韦正矩也与其埋葬在了一起。这足以说明,唐高宗心里明白韦正矩是无辜的。

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新城长公主的墓被发掘出来。考古人员发现,墓里壁画上的人物,全都被刮去了面部,实在是令人费解。

一些人认为这是唐高宗所为,为的是掩盖什么不光彩的事情。

其实,此时大概率与唐高宗无关。破坏壁画,表示对逝者的不尊重,以唐高宗当时的心态,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

更何况,只刮去壁画的面部,能掩盖什么?

其实,这些应该是盗墓者所为。一些盗墓者相信,被墓中壁画上的人物看到,会倒霉,于是他们会毁去壁画上人物的面部。

新城公主,虽然受到两代皇帝的宠爱,但是依然无法掌握自己的幸福,即使死后都无法安宁。而唐高宗李治,身为皇帝,却无法让自己宠爱的妹妹获得幸福。

他们的人生看似光鲜,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痛苦。也许,生在帝王家并非什么好事。

更多文章

  • 唐风尚武,李太白佩剑不离身,是不是证明李白有武功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哪里记载了李白会用剑,李太白李白,古代李白真的会剑术吗

    因为“武功”二字之意,不是武艺,讲的实际是军功。例如“秦王汉武、武功赫赫”之说。所以李白是没有半点武功的!其次,唐风尚武,所以李太白佩剑不离身,一定的武艺基础肯定有!但多高就不好说了。毕竟没参加过战斗,也未见史书上有他的实战记录。大概就像个炮仗,能炸响,威力也能伤人,但与真炸弹相比,总是有很大差距的

  • 世界第一位帝王,比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早3000年,却意外被河马咬死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秦始皇杀马,刘邦比秦始皇多活了,秦始皇是怎么死的被猴子咬死的

    他是史学家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帝王,比我们的秦始皇统一中国还要早近3000年的时间,他建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却不幸死于河马之口。本期节目要讲述的主人公就是美尼斯大帝,古埃及历史上的头号传奇人物。数千年前的尼罗河三角洲一带,时常洪水泛滥,但丰沛的水利也灌溉出了三角洲平原,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在这里诞生。

  • “说曹操,曹操到”这话家喻户晓,实际后面还有一句,你却不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这句家喻户晓的话其实并不完整,全句应该是“说曹操,曹操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之所以没有流传下来,是因为这后半句在当时并没有人敢提起。最初刚说起曹操,曹操就到了他面前的人是汉献帝刘协,那时他正奔走在逃亡之路上。汉献帝是董卓扶持的傀儡皇帝,董卓死后又被他的部下李傕和郭汜挟

  • 刘病已是被霍光推上皇位的,那么,他是如何坐稳这个位置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刘病已是汉武帝的皇曾孙,但是却因为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这一脉几乎全部被杀,只剩下刚出生的刘病已。刘病已出生后,先是在大牢里度过的。后来,汉武帝听说他还活着,就将他赦免,并恢复了他皇族的身份。但是,也仅仅只是恢复皇族身份而已。从大牢出来后,刘病已来到了掖庭,这里是罪奴的地方,刘病已虽然恢复了皇族身份

  • “秦”字传说是秦始皇造的,取“春”“秋”各一半,有何寓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秦始皇的名字含义,秦春秋,梦回大秦再访秦始皇

    ????????????????????秦始皇传说秦朝的“秦”字是秦始皇造出来的。“秦”这个字,在远古时写作“琹”,到了战国之前还是这么写的。传说秦始皇消灭齐、楚、燕、韩、赵、卫六国,统一了中国,他非常高兴,自以为没有谁比自己功劳更大的了,他沿用原先秦国的名称建立了秦朝,自称始皇帝,幻想自己建立的秦

  • 唐朝衰败的标志不是“安史之乱”,而是20年后的“奉天之难”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直接捅破了“开元盛世”背后社会矛盾不可协调的窗户纸,也是唐朝从盛世跌落的转折点。然而,唐朝真正衰败的标志,并不是“安史之乱”,而是20年后的“奉天之难”。 一、自古削藩多凶险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在马嵬兵变时失去了军事控制权,太子李亨随后在灵武称帝,是为唐肃宗。6年后,唐肃宗病逝,其长子李

  • 唐朝的一镇节度使管理了多少军队,为何能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各个节度使兵力,唐朝的节度使动画,唐朝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

    府兵制与节度使轮换制度被破坏,专镇一方的节度使有了募兵权与财权。为天下精锐的节镇牙兵们只知有节度而不知有朝廷,从此节度使就拥有了威胁唐王朝中央的能力。 安史之乱发生前,唐朝十大藩镇节度使及军力分布如下:(1)范阳节度使。为控扼奚与契丹而设,节镇治所位于幽州。下辖兵力员额为:九万一千四百人。(2)平卢

  • 唐朝最牛富二代,因长得丑被夺走状元,便回家起兵造反,成为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长得好看真是一件占大便宜的事。长得难看呢,有时候真的挺吃亏的。小编有一个学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学姐呢,研究生笔试分不是很高,面试呢,也是马马虎虎。和她一样成绩的,还有两三个人。导师最后却选择要了她。原因就是,在看几个人的档案时,这个学姐的证件照是最好看的!学姐因为长得好看,去念了心仪学校的研究生

  • 三国志11《大浪淘沙》游戏 吕布与董卓势力 骑兵团战力差距过大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志11大浪淘沙势力,三国志11吕布讨伐战地图,三国志11最难破局的角色

    吕布势力 飞将吕布一直是三国时期武力的天花板,唯有后期进化到武圣的关羽能够与之媲美,但是在早期关羽、张飞和刘备三兄弟,力战吕布都没有拿下他,可想而知当时的吕布是有多么凶猛。可惜吕布见利忘义和刚愎自用的性格,还是导致他兵败下邳最终殒命白门楼。游戏中吕布的设定也是非常凶悍,而且手下拥有张辽、高顺和陈宫等

  • 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究竟是怎么样来到唐朝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东南亚 由于这些昆仑人从外貌上看和我们中原人有很大区别,加之来到中原的昆仑人毕竟是少数,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所以大多数都被卖到了京城成为了大家所熟知的“昆仑奴”,而且在在当时的京城,拥有“昆仑奴”甚至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这里需要说下,昆仑人其实并非唐朝独有,最早在三国时期,吴国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