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诸葛亮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局面。身为皇室后裔的刘备,可谓是三穷三富不到老,他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企图恢复刘氏江山。
刘备武有关羽、张飞,谋有徐庶,后来徐庶也被曹操用计带走。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举荐诸葛亮,这才有了“三顾茅庐”。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刘备要想得天下,必须先取荆州,后夺益州,达到天下三分的局面,然后北伐曹操,东取江东。
这一计策虽好,刘备后来也得到了荆州和益州。由于关羽的大意,丢失荆州,刘备的冲动,“夷陵之战”大败,最终诸葛亮的“隆中对”宣告破产。
第二,鲁肃
孙策在时,就非常喜欢鲁肃,但由于当时鲁肃的祖母去世,他不得不回去料理,等鲁肃回东吴时,孙策已经去世。周瑜就向孙权推荐鲁肃,说鲁肃有“辅王称霸只能,经天纬地之才”。
孙权接见了鲁肃,并让众人退下,单独与鲁肃谈话,请教治国安邦之策。鲁肃说,现在主公要稳定江东,然后剿除黄祖,攻打刘表,占领长江之南的全部地方。刘表死后,鲁肃让孙权赶紧占领荆楚之地,这时孙权才赶紧让鲁肃前去荆州。
鲁肃向孙权进言之时,曹操正在与袁绍对峙与官渡,他提出这一谋划之时,要比诸葛亮的“隆中对”早七年。可见鲁肃之才并不比诸葛亮低,只是当时孙权刚刚即位,这一计策未能早些实施。而这一谋略是鲁肃在榻上与孙权说的,所以被称为“榻上策”。
第三,毛玠
公元192年,毛玠向曹操进言,从董卓之乱以来,社会动荡,国本动摇,经济崩溃,灾民遍地,可谓是国不泰,民不安,确实需要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来收拾残局,成就王霸之业。可惜袁绍和刘表貌似很强大,却目光短浅,不知根本。
毛玠后来又劝曹操,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奉天子是政治战略,修耕植是经济,蓄军资是军事。曹操听后,赶紧派人接汉献帝到许昌,农业上发展耕种,军事上实行屯田。这也使得曹操后来不管是在任何地方,都有发言权和军事实力。
由上可见,并不是哪个谋士不厉害,只是在执行力上的差异而已。计划固然重要,眼光固然重要,但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一切都是枉然。
大家有什么意见,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