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谁才是明朝开国功臣第一功臣?朱元璋如何评价功绩最大的这四个人

谁才是明朝开国功臣第一功臣?朱元璋如何评价功绩最大的这四个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697 更新时间:2024/2/12 8:08:48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元末明初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朱元璋正是由于聚集了一群百年难得一遇的将帅奇才,才得以推翻元朝腐朽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

在诸多明朝开国功臣中,最突出的无外乎四个人--文有李善长刘伯温,武有徐达、常遇春。朱元璋对他们也都有极高的评价。以下一一解读。

明朝开国功臣一:李善长

朱元璋评价李善长时说:"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人们常把李善长比作汉初的萧何,但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的能力甚至在萧何之上。

朱元璋最早封赏的"明朝开国六公",其中五个都是武将,而李善长是唯一的文臣,而且在最初的排名中,李善长位列第一,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眼里心中的无上地位。

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建立后,李善长虽然成为开国宰相,位极人臣,但他最终却未能平稳落地,而是在退休19年后,以77岁高龄被朱元璋处死,他"开国第一功臣"的名号也顺延给了大将徐达。

明朝开国功臣二:刘伯温

朱元璋评价刘伯温时说:"吾之子房也。""子房"是张良的字,刘伯温与张良一样善于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朱元璋认为,刘伯温对于他的辅佐作用正如张良对汉高祖刘邦的辅佐作用。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影视作品中,总喜欢把刘伯温和李善长弄在一起相提并论,而且,往往刘伯温是主角,而李善长是配角,但这与历史真相其实有很大的出入。

刘伯温虽然和李善长一样都是朱元璋身边的重要文臣,而且同时位列"明初三杰"之中,但此二人的真实历史地位却是天差地别。李善长不仅是开国宰相,而且封韩国公,禄四千石,而刘伯温只是封了个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人们之所以会有如此错觉,是因为民间传说刘伯温"神机妙算",在后世的知名度比较高。

另外,刘伯温虽然早早就告老还乡了,但他仍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以至于死因成谜,有人认为他是病死的,有人认为他是被胡惟庸毒死的,也有人认为他是被朱元璋下令毒死的。

总之,真实历史中的刘伯温与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判若两人。

明朝开国功臣三:徐达

朱元璋在评价徐达时说:"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寥寥数语却不难看出徐达在朱元璋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朱元璋心中,徐达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功绩堪称古今第一人,同时,徐达又文韬武略,是举世无双的全才。

徐达应该是明初最受欢迎的武将了,不仅朱元璋欣赏他,后世历史爱好者也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还给了他"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之美誉。

但遗憾的是,徐达和刘伯温一样,最终都是死因成谜。

对于徐达的死,有一个最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徐达在54岁时患上背疽,当时认为患上背疽不能吃鹅肉,否则就会死。然而,朱元璋在得知徐达病情后偏偏赏赐给了他一只蒸鹅。徐达心领神会含泪吃下蒸鹅,并于当晚暴毙。

当然,以上只是民间传言,没有得到证实。不过无风不起浪,从这个传闻中至少可以得到一条讯息,那就是徐达晚年很可能也遭到了朱元璋的猜忌,二人的关系很微妙。

明朝开国功臣四:常遇春

朱元璋在评价常遇春时说:"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遇春信矣哉。"朱元璋评价常遇春的这句话画面感非常强,只言片语间读者似乎已经看到了鲜衣怒马的常遇春冲锋陷阵的场景。在朱元璋心中,上阵杀敌,所向披靡,堪当第一先锋者,军中上下无人能及常遇春。

毫无疑问,常遇春是明朝最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其历史功绩甚至可以与徐达和李善长相媲美,但是,"开国六公"中却没有他的位置,原因很简单,封六公是在洪武三年,而常遇春洪武二年就暴卒于北伐途中,年仅40岁。

常遇春早亡,朱元璋深感遗憾和怀念,所以在封赏"开国六公"时将他的长子常茂列入其中,但实际上,常茂的功绩比起其他五个人相差甚远,他完全是沾了父亲的光,郑国公的爵位也算是继承父亲常遇春的。

李善长、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朱元璋分别用一句话给予了他们各自评价,从中不难看出他们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只可惜,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一切都是泡影,朱元璋终究是爱他的江山、爱他的儿孙,超过了爱这些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兄弟!

更多文章

  • 北齐唯一的明君,却当了2年皇帝就摔死了,皇位给弟弟不给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

    北齐一共存在27年,时间不长,故事却分外精彩,短短时间内,北齐竟有着6位皇帝,他们轮番上演,让我们见识到了封建王朝的每一种帝位更迭方式,诸如,幼主登位、叔叔夺侄位、兄长夺弟位,以及太上皇、禅让等。众皇帝们更是不遗余力的向百姓向后人秀下限,难怪北齐荣获"禽兽王朝"的称号。兰陵王高长恭算得上是北齐皇室的

  •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什么无法架空自己的丈夫唐高宗李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古代空前绝后的女皇帝,而武则天女皇之路的起始就是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当上皇后的武则天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和威望,最终以此登上皇位。奇怪的是,武则天的政治势力在唐高宗时期发展到与唐高宗并称"二圣"的地步,但最高权力一直掌握在唐高宗,武则天直到最后都无法架空自己的丈

  • 从秦献公到秦始皇时期 秦国为何没有出现一个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

    秦献公是秦国历史上一位非常关键的君主,他迁都栎阳,对秦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为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令人奇怪的是秦献公到秦始皇六代,秦国都没有出现昏君。而之所以如此,其实原因并不复杂,第一,秦国的君主选择并非嫡长子制度,而是选贤任能。第二,就是秦国人长期地处偏僻,他们更有忧患意识。第三,商鞅变法之后

  • 渭水之盟被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唐朝到底赔偿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唐朝渭水之盟被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渭水之盟,赔上的是整个唐王朝的尊严!武德九年八月初八,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来临。唐王朝的首任天子李渊正式下诏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八月初九,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基,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二位皇帝,是为唐太宗。上任伊始,李世民就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在他准备全力以赴治理天

  • 廖化真的是个平庸、能力不足的人吗?他有哪些精彩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廖化,本名淳,字元俭,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当我们看到一个团队江河日下,人才匮乏,不得不“煙子里头拔将军”时,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句和《三国演义》相关的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熟悉三国的人在知道了这句俗语之后会想当然地把廖化想象成一个平平庸庸、能

  • 武则天也是一个美人,李世民为什么不喜欢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武则天14岁进宫,被李世民赐名“武媚”,封为“才人”。她比同龄人早熟,善于思考,能够冷静地处理事情。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十二年的时间里,武则天的位份一直都是才人,没有得到过晋升。而且她跟李世民也没有生育过子女,这说明李世民并不喜欢她。

  • 太和殿匾额上写的“建极绥猷”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处理与紫禁城中央, 是紫禁城(故宫)中最大的殿宇、东方三大殿之一。而“建极绥猷”就是写在太和殿匾额上的四个字。在《甄嬛传》开头,雍正帝登基的时候,大殿之上出现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建极绥猷&rdq

  • 古代皇帝寿命都不是很长,康熙和乾隆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和雍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和乾隆为何能长命百岁?中国将七十岁的年龄称之为“古稀之年”。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国的古代,能够活着到达七十岁年龄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除了那些战乱之中或者其他情况下,意外死亡的情况不论,就连正常的、健康

  • 楚汉之争中的彭城之战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众所周知彭城之战是楚汉之争其中一场大战。那么彭城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历史影响呢?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

  • 没参与九子夺嫡的四位皇子的下场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为了夺得大位,这九位皇子分化成了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