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友谅60万大军围攻洪都,朱文正1万兵力为什么能坚守85天

陈友谅60万大军围攻洪都,朱文正1万兵力为什么能坚守85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031 更新时间:2024/4/10 8:14:29

元朝末年,陈友谅挥60万大军去攻打朱元璋的地盘洪都,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地区。但是却被朱文正以区区一万多的兵力严防死扛85天,愣是把他给耗得几度攻破城墙又无奈撤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洪都之战。

双方兵力如此悬殊,为何陈友谅还会被花天酒地的朱文正完虐?这个纨绔子弟手里到底握着什么牌?

1、 军事奇才及时上线,冷静调度

洪都是陈友谅的部下反水献给朱元璋的,那时叫龙兴,被朱元璋改名洪都。它的战略位置很重要,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的地盘。

朱元璋派自己的侄子朱文正驻守。但是这个大都督却是一个只知花天酒地享乐的官二代,守地之事不闻不问,却整天留恋于烟花柳巷,醉酒更是常有的事。

陈友谅本以为单单60万的数字就可以把这个纸糊的大都督吓傻了,何况还有巨舰数百艘。谁知大军围城之际,朱文正瞬间军事才能上线。不错,没人规定会享乐的将军就一定是滩烂泥,朱文正用守城的事实证明,纨绔的官二代也是可以扶得上墙的。

当时朱元璋正带着兵在如今的安徽一带跟东吴的张士诚打得热闹,根本就腾不出手。他只能传话洪都:给我拼了命也要顶住,等着救援。

朱文正迅速调整自己,召开紧急军事会议,自己首先表明誓与洪都共存亡的决心,战前动员可谓是做的很好。然后各个城门合理分派兵力:名将邓愈负责守卫抚州门,另一大将赵德胜则兼顾宫步、土步、桥步三门。其他各城门也都安排妥当,另外还专门抽出2000兵力,跟着他作为机动人员,随时来回串着支援。游击战术可谓超前运用。

战前安排井然有序,身上的萎靡之气荡然无存,这对将士们的士气鼓舞很大。

2、 将士拼命存亡之际,武器发挥优势

朱文正亲自登上城楼,领头应战。身为主帅的朱文正都如此用心了,下面的将士们也丝毫不惧。守卫洪都的大都是跟着朱元璋征战无数的老班底,战斗力爆表。

洪都的城墙一度被对方轰倒,敌军涌入城中,朱文正带人一边应战一边筑城墙,攻守双方踩着尸体作战,惨烈可想而知。

名将邓愈善于使用火器,他是下带领的是火铳军。当城墙被轰塌,汉军涌入时战事局面眼看要失控时,就是他的火铳军在近身搏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轮番射击使得汉军伤亡惨重,活着的也畏惧地退出了城外。这才为修筑城墙赢得了时间。

在冷兵器时代率先使用热兵器,朱文正走在了对手的前面,也可以说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这为洪都之战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效力。

3、汉军不占地利,城中粮食储备充足

其实夺取洪都本就是陈友谅一个致命的错误。朱元璋倾尽兵力外出打仗,他的根据地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此时是空虚的,如果陈友谅直取应天,整个元末的战事格局恐怕就会改变。但是他却为报一地之仇,选择了带着家眷和百官来攻打离他不远的洪都,可见自信满满。但是,陈友谅的优势是水军,而不是陆战,他的队伍缺乏攻坚战的经验和能力,跟朱元璋之前在应天附近的龙湾一战就已经显现,他却不自知。

攻城一方不熟悉城内地势地形,所以几次攻破城墙又被对方依仗地利和火器给打出来。自古攻城的伤亡都要大于守城。攻城的兵士未必是拼尽全力,守城的无论是将还是兵都拼出老命。不用心与拼命的差别可以想象。

朱文正其实是在坚守了一个月之后,感觉实在要扛不住了的时候才向朱元璋求援的,确实是一个军事牛人。就是这样,朱元璋被战事拖住最快也得一个月后才能抽调援军。也就是说朱文正还得再坚持一个月。

一万多人被困,即使是每天不断有战死的,人吃马喂也需要不少的口粮。洪都的另一个奇迹就是粮食储备,不仅坚持了一个多月,还能再坚持一个多月撑到援军赶到,可见朱文正这个大都督平常都在用内心做事不声张。否则,守军不等被对方打败就已经败给了饥饿。

终于在朱文正发出求救信号一个月之后,援军到了。

朱元璋从庐州抽调徐达常遇春带着各地调集的二十万大军及时赶到。此时被围85天的洪都守城将士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

陈友谅吃过这两个猛将不少的亏,担心继续围城会使自己腹背受敌,赶紧撤兵进入鄱阳湖去迎战。洪都没有败给饥饿,陈友谅大军却被困在鄱阳湖两个多月没得吃,最终粮尽援绝,突围不成反被射死。

标签: 历史朱元璋陈友谅朱文正

更多文章

  • 谁才是明朝开国功臣第一功臣?朱元璋如何评价功绩最大的这四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朱元璋,刘伯温,明朝开国功臣

    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元末明初就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朱元璋正是由于聚集了一群百年难得一遇的将帅奇才,才得以推翻元朝腐朽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在诸多明朝开国功臣中,最突出的无外乎四个人--文有李善长、刘伯温,武有徐达、常遇春。朱元璋对他们也都有极高的评价。以下一一解读。明朝开国功臣一:李善长朱元璋评

  • 北齐唯一的明君,却当了2年皇帝就摔死了,皇位给弟弟不给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

    北齐一共存在27年,时间不长,故事却分外精彩,短短时间内,北齐竟有着6位皇帝,他们轮番上演,让我们见识到了封建王朝的每一种帝位更迭方式,诸如,幼主登位、叔叔夺侄位、兄长夺弟位,以及太上皇、禅让等。众皇帝们更是不遗余力的向百姓向后人秀下限,难怪北齐荣获"禽兽王朝"的称号。兰陵王高长恭算得上是北齐皇室的

  •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什么无法架空自己的丈夫唐高宗李治!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古代空前绝后的女皇帝,而武则天女皇之路的起始就是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当上皇后的武则天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发展自己的政治势力和威望,最终以此登上皇位。奇怪的是,武则天的政治势力在唐高宗时期发展到与唐高宗并称"二圣"的地步,但最高权力一直掌握在唐高宗,武则天直到最后都无法架空自己的丈

  • 从秦献公到秦始皇时期 秦国为何没有出现一个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

    秦献公是秦国历史上一位非常关键的君主,他迁都栎阳,对秦国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为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基础。令人奇怪的是秦献公到秦始皇六代,秦国都没有出现昏君。而之所以如此,其实原因并不复杂,第一,秦国的君主选择并非嫡长子制度,而是选贤任能。第二,就是秦国人长期地处偏僻,他们更有忧患意识。第三,商鞅变法之后

  • 渭水之盟被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唐朝到底赔偿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

    唐朝渭水之盟被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渭水之盟,赔上的是整个唐王朝的尊严!武德九年八月初八,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来临。唐王朝的首任天子李渊正式下诏传位于太子李世民。八月初九,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基,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二位皇帝,是为唐太宗。上任伊始,李世民就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在他准备全力以赴治理天

  • 廖化真的是个平庸、能力不足的人吗?他有哪些精彩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廖化,本名淳,字元俭,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当我们看到一个团队江河日下,人才匮乏,不得不“煙子里头拔将军”时,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句和《三国演义》相关的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熟悉三国的人在知道了这句俗语之后会想当然地把廖化想象成一个平平庸庸、能

  • 武则天也是一个美人,李世民为什么不喜欢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武则天14岁进宫,被李世民赐名“武媚”,封为“才人”。她比同龄人早熟,善于思考,能够冷静地处理事情。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十二年的时间里,武则天的位份一直都是才人,没有得到过晋升。而且她跟李世民也没有生育过子女,这说明李世民并不喜欢她。

  • 太和殿匾额上写的“建极绥猷”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处理与紫禁城中央, 是紫禁城(故宫)中最大的殿宇、东方三大殿之一。而“建极绥猷”就是写在太和殿匾额上的四个字。在《甄嬛传》开头,雍正帝登基的时候,大殿之上出现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建极绥猷&rdq

  • 古代皇帝寿命都不是很长,康熙和乾隆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和雍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和乾隆为何能长命百岁?中国将七十岁的年龄称之为“古稀之年”。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国的古代,能够活着到达七十岁年龄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除了那些战乱之中或者其他情况下,意外死亡的情况不论,就连正常的、健康

  • 楚汉之争中的彭城之战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众所周知彭城之战是楚汉之争其中一场大战。那么彭城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历史影响呢?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