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渭水之盟被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唐朝到底赔偿了什么

渭水之盟被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唐朝到底赔偿了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46 更新时间:2024/1/23 2:35:02

唐朝渭水之盟被李世民认为是奇耻大辱?渭水之盟,赔上的是整个唐王朝的尊严!

武德九年八月初八,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来临。

唐王朝的首任天子李渊正式下诏传位于太子李世民。

八月初九,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基,成为唐朝历史上第二位皇帝,是为唐太宗。

上任伊始,李世民就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就在他准备全力以赴治理天下时,战争的阴云却悄然笼罩在了唐朝的上空。

原来,北方东突厥的首领颉利可汗得知唐朝内部刚发生巨变,顿时大喜过望,他决定趁唐王朝立足未稳之际,兴兵南下,给唐朝以致命一击。

武德九年八月末,颉利可汗率领十几万骑兵精锐,正式兴兵南下,从泾州方向出发,直逼武功。

得知东突厥入侵的消息,李唐朝野震恐,李世民立即下令全城戒严。

二十四日,突厥的前锋部队已经抵达长安附近,并开始进攻长安以北的高陵。

情况万分火急之际,李世民命尉迟敬德率军前去抵御突厥,尉迟敬德不辱使命,在泾阳一带大破突厥前锋,斩杀一千多人,并擒获了其将领。

尉迟敬德的胜利虽然打击了突厥人的嚣张气焰,但朝野上下对于来势汹汹的突厥,心里依旧是很没底。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更不好的消息传来。

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已经亲率大军抵达渭水便桥北岸,兵锋直指河对面的长安城。

新生的大唐王朝面临着生气存亡!

是战,还是和?

一道难题摆在了刚刚登基还不到二十天的李世民面前。

思前想后,李世民最终决定弃战言和。

这么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内政局未稳,一旦贸然与突厥人全面开战,赢了还好说,输了后果将不堪设想,况且唐朝刚建立不久,全面开战的话会对老百姓造成负担;二是李世民刚登基不久,政权还未巩固,万一朝中反对派趁机起事,到时候内忧外患一起袭来,恐怕他这个皇帝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人赶下台来。

所以,这个时候的李世民面对突厥人的步步紧逼,只能选择隐忍,与突厥人讲和。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这样,李世民才能为唐王朝的发展换取一个和平发展、积蓄力量的机会,以待将来一雪前耻。

颉利大军抵达渭水后不久,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便派遣他的心腹执失思力前往长安,一来是刺探虚实,二则是劝李世民放弃抵抗。

执失思力进入长安,见到李世民之后,丝毫没有把这位少年天子放在眼里,只见他用一种趾高气扬的语气说道:“颉利、突利二位可汗率领百万大军,已经打到了你们家门口了!”

思力盛称:“颉利与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

执失思力连哄带吓,企图以此来让李世民屈服,从而放弃抵抗。

可他错了,因为李世民根本不吃他这一套,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在弱势的情况下,反将了执失思力一军。

只见李世民用一种近乎冰冷的语气说道:“我与你们的可汗曾经缔结盟约,前后给你们的金银无数。如今你们的可汗却背弃盟约,引兵深入,竟然还毫不惭愧!你虽是戎狄,但亦有人心,怎能恩德全忘,大言不惭地自夸强盛?既如此,我今天就先砍下你的人头!”

上嚷之曰:“吾与汝之可汗面结和亲,赠遣金帛,前后无算。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

执失思力一听李世民这话,怕了!立即跪下请求恕罪。这时左、右仆射萧瑀封德彝怕李世民和突厥闹翻,不好收场,连忙替执失思力求情,劝李世民按照突厥的礼节将他送回去。

李世民勃然大怒,说道:“我今天送他们回去,蛮虏一定认为我怕他们,就会更加放肆!“说完,立刻命人逮捕执失思力,将他囚禁在门下省。

上曰:“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乃囚思力于门下省。“

随后,李世民又设下了一个疑兵之计,只见他亲自率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出玄武门,骑着马来到了渭水南岸,与颉利隔河相望,并责备他背弃盟约。

就在颉利疑惑之际,李世民的身后突然旌旗招展、铠甲夺目,漫山遍野几乎都是唐军。

此时此刻,颉利才觉得,他小看了这位年轻的天子。当他发现自己的心腹执失思力没有回来的时候,他就有了不好的预感,现在看到唐军得军容如此之盛,更是验证了之前的猜想,脸上不禁露出了惧色。

看到颉利乱了阵脚,李世民乘机命军队稍稍后退,他自己则留下来与突厥谈判。

萧瑀觉得皇帝太过轻敌,于是拦住马头劝阻。而李世民却是早已成竹在胸,他对萧瑀说道:“我已计划妥当,你有所不知。突厥之所以敢倾国前来,直逼京郊,就是以为我们国内有变,朕刚刚登基,势必不能抵抗。

我如果示弱,闭门拒守,蛮虏必定纵兵大掠,局势就难以控制。所以朕单骑轻出,就是为了让突厥人放松警惕;同时又能炫耀军威,显示决战之心,这一切肯定出乎蛮虏的意料,让他们难以应对。

蛮虏孤军深入,必有惧心,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战是和,我们都有把握。制伏突厥,在此一举,你们只管在一边看我出手就行!“

上曰:“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抵御故也。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

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耀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围。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伏突厥,在此一举。卿等观之!“

何谓自信?这就是自信,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一帝“,靠的就是这份在危急时刻从容不迫的自信与笃定,只身面对突厥十几万大军,三言两语之间,不仅深谙敌心,甚至连怎么解决问题,都想好了!

若此时的李世民有足够的实力与突厥相抗,想必河对岸的突厥早已经连渣都不剩了。

随后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李世民所预料的那样,颉利可汗主动请和。

八月三十日,李世民出长安西郊,与颉利在渭水便桥之上再次结盟,并赐予了大量的金帛。

史称“渭水之盟“。

颉利可汗尝到甜头,便再也没有找唐朝麻烦,心满意足地引兵北上了。

一场关乎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大战就这样被李世民轻描淡写般地化解于无形。

毫无疑问,李世民在这个事件中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智慧与魄力。但是,对于整个唐王朝而言,渭水之盟的代价是巨大的,因为唐朝牺牲了府库中的大量金银财宝,才勉强换来了不稳定的和平。

而对于李世民而言,他从跟着父亲李渊起兵以来,到今天坐上皇位,这期间,在战场上所向披靡、无往不胜的他,何曾受过如此耻辱!在他登基还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居然被人如此狠狠地敲诈、要挟了一把。

尽管他已经将损失降到了最低,可作为大唐帝国的皇帝,他被人逼着签了“城下之盟”,他失去的尊严已经无法找回。

所以,这个仇他一定要报!有朝一日,他一定要让突厥人后悔今天的所作所为。

因此,他在事后对萧瑀说道:“在蛮虏北归的路上,设伏兵,大军断其后,消灭他们易如反掌。我之所以选择不战,主要是因为朕刚刚即位,国家还未安定,百姓还不富足,这时候应当与民休息。一旦与蛮虏开战,损耗是无法想象的,所以才赐予了他们金帛。

等他们得到想要的,志得意满之时,再也没有往日强大之时,一举消灭也不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就是我为什么不选择与突厥开战的原因!“

虏若北归,伏兵邀其前,大军断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以静抚之。以与虏战,所损甚多。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堕,不复设备,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

得到唐朝赐予的金帛后,颉利高兴地走了。北还的路上,他颇有几分得意,他觉得这次趁火打劫非常成功,他觉得在李世民自顾不暇之际咬他一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颉利并不知道,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入侵唐朝,也是最后一次敲诈李世民。

因为他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在经过短短三年的养精蓄锐之后,李世民趁东突厥内乱之际,向颉利可汗挥出了复仇的利剑,他以李靖为帅,兵分五路,直捣东突厥老巢。

在唐朝大军的逼迫下,曾经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被逼得走投无路,最终被唐军生擒,押往长安。

贞观七年的十二月,李世民在未央宫大摆宴席,太上皇李渊也在此次宴请之列。而当李渊去后才发现,突厥的颉利可汗居然也在座。

看到颉利,李渊不禁眼前一亮,好嘛,当年你们夺我的地,掠我的民,现在也总该付出点什么了。于是,李渊以退休老干部的身份,命令颉利起来跳个舞。

“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沦为阶下囚的颉利只好站起来跳了一支舞。表演完之后,李渊高兴地说道:胡、越一家,自古为有也!

至此,不仅李渊扬眉吐气了一回,李世民也终于找回了当年渭水之盟失去的尊严。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廖化真的是个平庸、能力不足的人吗?他有哪些精彩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廖化,本名淳,字元俭,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当我们看到一个团队江河日下,人才匮乏,不得不“煙子里头拔将军”时,便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一句和《三国演义》相关的俗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不熟悉三国的人在知道了这句俗语之后会想当然地把廖化想象成一个平平庸庸、能

  • 武则天也是一个美人,李世民为什么不喜欢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

    武则天14岁进宫,被李世民赐名“武媚”,封为“才人”。她比同龄人早熟,善于思考,能够冷静地处理事情。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十二年的时间里,武则天的位份一直都是才人,没有得到过晋升。而且她跟李世民也没有生育过子女,这说明李世民并不喜欢她。

  • 太和殿匾额上写的“建极绥猷”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至尊金殿,金銮宝殿”,处理与紫禁城中央, 是紫禁城(故宫)中最大的殿宇、东方三大殿之一。而“建极绥猷”就是写在太和殿匾额上的四个字。在《甄嬛传》开头,雍正帝登基的时候,大殿之上出现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建极绥猷&rdq

  • 古代皇帝寿命都不是很长,康熙和乾隆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康熙和雍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康熙和乾隆为何能长命百岁?中国将七十岁的年龄称之为“古稀之年”。简单来说,就是在中国的古代,能够活着到达七十岁年龄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除了那些战乱之中或者其他情况下,意外死亡的情况不论,就连正常的、健康

  • 楚汉之争中的彭城之战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众所周知彭城之战是楚汉之争其中一场大战。那么彭城之战的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历史影响呢?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

  • 没参与九子夺嫡的四位皇子的下场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九子夺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争夺皇位的历史事件。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为了夺得大位,这九位皇子分化成了多

  • 才貌双全的宋之问,为什么没有成为武则天的男宠?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话说唐朝女皇帝武则天,号称千古第一女帝,一代女帝的政治手腕可见一斑,当她在被立为皇后的时候,做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逐出了朝廷,她正当上女皇帝的时候就已经67岁了,她在位期间也是非常有魄力的,对于文武百官向来是赏罚严明,明察善断,对于有能之人也是唯才是举。不过我们的女

  • 乾隆帝为什么能如此长寿?有哪些影响因素?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帝、清高宗,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封建社会里,皇帝自然

  • 三国名士华歆真的是个趋炎附势、狐假虎威的俗气之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华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鱼,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重臣。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出任魏国相国,册封安乐乡侯。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人们的印象中,三国时的曹魏重臣华歆绝对是一个俗气的家伙,不仅爱财,而且是个官迷,而且趋炎附势,狐假虎威,实际上,这都是《三 国演

  • 安禄山本是唐玄宗的心腹,最后却成为心腹大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

    安禄山,本姓康,字轧荦山,粟特族。唐朝时期藩镇、叛臣,曾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了安史之乱。心腹者,极为亲信之人也,心腹之患者,危及生存的最大隐患也,对 于一个人来说,心腹之患是其敌人,心腹则应该为其友,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心腹在很多时候其实也是心腹之患。唐玄宗执政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