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什么意思?范仲淹为何这样说?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什么意思?范仲淹为何这样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696 更新时间:2024/3/19 7:46:10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他曾说过一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原意为:如果不能做一位治理好国家的宰相,那去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也罢。《伤寒杂病论》中有记载,“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这便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典故。范仲淹的思想和为人影响了无数后人,每当我们陷入挫折之中,不妨想想范仲淹是如何面对困境的。

著名文学家梁超曾说:“五千年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人,范仲淹和曾国藩。”

因为,年代久远,我们更熟悉曾国藩,但实际,在过往,范仲淹更是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偶像。

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又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且畅晓军事,可谓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完人。

但正如苏东坡《晁错论》中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在范仲淹辉煌的背后,不仅在于其聪明的资质与卓越的才华,更值得现代人学习的是其在于面对逆境、失意时的勤奋、愈挫愈勇与坚守初心。

当我们现代人面对逆境时,可以多读一读范仲淹的生平。

出身不代表未来,勤奋足以改变

相比于宋代苏轼、曾巩等出生书香门第,有着优渥家境和幸福的成长经历,范仲淹却比他们不幸的多。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迫于生计,带着他改嫁长山朱氏,因为“拖油瓶”身份,经常被朱氏子弟讥讽。

从小得不到完整的关爱,又有着寄人篱下的不安。范仲淹从小内心充满着自卑与屈辱,但幸运的事,他在不幸中并没有屈服,反而激发出坚强、独立的强大决心。

在很小的时候,范仲淹便决心自立门户。而他认为,唯一改变现状的方式就是科举致仕。

12岁那年,范仲淹毅然辞别母亲,选择安静的醴泉寺开始读书。为了将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范仲淹每天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股。在读书疲倦犯困时,就用冷水洗脸,时时刻刻提醒着自己要努力进取。

为了节省开支,范仲淹每天煮两升小米粥,待粥凝结后,划分成4块,早晚各2块,仅拌点腌菜充饥。

就这样,经过几年勤奋苦读,范仲淹在学术上有了显著的进步。为学业更进一步,他又来到当时著名的应天学院。

进入应天学院的范仲淹,读书更加努力,不分白天黑夜,据史书记载:“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即便有一次真宗皇帝路过时,其他学子都在争先围观,唯独他不为所动,安心学习。

苦心人,天不负,经过废寝忘食般魔鬼学习,范仲淹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正式步入仕途。而且,鉴于已有朝廷俸禄,范仲淹把母亲接来奉养。

即便上天发了一手烂牌,但范仲淹通过自己的勤奋,成功完成了逆袭。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遭遇先天条件所造成的各种客观不利,但关键就在于你如何看待,是选择勤奋努力,知难而进,还是自暴自弃,随波逐流。

相信,有付出就有回报,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面对逆境勤奋努力,终将赢来海阔天空的那一刻。

三次被贬,愈挫愈勇,造就一代名相

中了进士的范仲淹,虽然成为人人羡慕的公务员,但因为仗义执言的风格,在仕途上却并不顺畅,且三次遭到贬责。

天圣七年(1029年),范仲淹认为刘太后在寿宴上命19岁的仁宗率百官给她叩头庆寿不符合礼制,上书劝谏,同时,还请太后还政皇帝,为此触怒了太后,遭到贬谪。

明道二年(1033年),因郭皇后没有诞下皇子,与皇后有隙的宰相吕夷简主张废后,范仲淹当庭和吕夷简发生争辩,并请求面见仁宗,不料,当天就被贬出京城。

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又因不满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向仁宗进献《百官图》,且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因言辞激烈,第三次遭到罢黜。

虽然屡次遭到贬责,但范仲淹面对人生逆境并没有意志消沉,也没有改变自己“济世救民“的政治信念,反而愈挫愈勇,力争做得比以往更好。

每次被贬后,他都关心着朝中局势,每当朝廷有所不举时,范仲淹都会上书劝谏;在地方又积极为民办实事,兴讲堂、修水利、平定边患,用自己踏实的行动,造福于民、造福国家。

正是因为他”济世救民“的一片赤子之心和卓著政绩,范仲淹打动了宋仁宗,很快又一次次回归朝廷,而且越来越被仁宗皇帝信任。

庆历三年(1043年)八月,因平定西北有功的范仲淹,被仁宗皇帝第三次招入京城,并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随后,在范仲淹的领导下,推行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达到了一生仕途的巅峰。

范仲淹的脱颖而出,实现梦想,便在于其面对逆境时没有意志消沉。当别人被打趴下选择看星星,或同流合污时,范仲淹却选择果断爬起,坚守初心,在逆境中努力奔跑,争取做得比以往更好,最终才有自己”救世济民“政治抱负施展的那一天。

坚守初心,影响中国的精神符号

据记载,范仲淹少年时遇到一位算命先生,便问:“您看我将来能做宰相吗?”

算命先生吓了一跳,惊讶道:“小小年纪,口气怎么这么大?“

范仲淹也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接着问:“那您再看,我能当医生吗?”

算命先生很不解:“刚才做宰相,现在怎么又要做医生?”

范仲淹说:“唯有宰相和医生能够救人。”

算命先生赞叹道:“你有此心,真宰相也!”

回想范仲淹的人生轨迹,无论是在朝廷或者是地方,无论顺境或是逆境,他时刻怀着“济世救民”的初心,正是这种初心,成就了其比政治地位更高的精神丰碑。

庆历四年(1044年),由于”庆历新政“推行触及了既得利益集团,一时间内新政遭到大规模阻碍。当年六月因边事再起,仁宗皇帝委派范仲淹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一年后,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多位新政官员离京,“庆历新政”宣告失败。范仲淹的政治理想也随即破灭。

庆历五年(1045年),56岁的范仲淹因年岁已高,经不住西北的严寒,身体抱恙,请求调往内地。仁宗皇帝批准其迁往邓州。

此时的范仲淹,意识到自己难以再身体力行为朝廷作贡献,但还是坚持”济世救民“的初心,散发自己的余热。

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期间不仅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还设立了花洲书院。闲暇之余,范仲淹亲自到书院讲学,邓州一时文运大振。后来许多北宋的国家栋梁出自花洲书院,例如范仲淹的儿子、官至观文殿大学士的范纯仁,官至崇文院校书的张载,曾任邓州知州的韩维.......

同时,范仲淹在邓州期间还写下许多经典名篇,传播自己的为政理念,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就是此时所著。

皇祐元年(1049年)十月,60岁的范仲淹作出更大的决定,拿出一辈子的积蓄购买了一千亩地,并找人经营管理,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积金,作为扶助宗族内鳏寡孤独和贫穷者的口粮,对族内婚丧嫁娶也均有资助,同时兴办义学,帮助更多范家后人学习进步,这造就了范家后代的人才辈出。这片范氏义田持续了八百多年,直到民国尚存。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在调任颍州途中,行至徐州时,因积劳成疾溘然长逝。朝廷为表彰范仲淹卓越的一生,将中国许多文人梦寐以求的最高殊荣”文正“谥号,赠给了范仲淹。

虽然因为现实原因,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难以推行,但他时刻坚守初心,将救世济民的理念传播并大力实践,用行动造福于他为政的每一个地方,助其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精神符号,更影响了众多后来的读书人,成就了其比仕途更深远的精神意义。

在我们人生的奋斗中,我们难免会遭遇逆境,遭遇失意,但希望我们像范仲淹一样,坚持勤奋,坚守信念、坚持初心,多问付出,执着向前,相信,我们终将冲破人生的逆境,达到一个更为辉煌伟岸的未来!

标签: 历史范仲淹

更多文章

  • 乐毅一生有哪些成就?乐毅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乐毅

    乐毅是战国后期著名军事家,也是燕国能够崛起的首席功臣。当时乐毅辅佐燕昭王,统领燕军和其他五国接连攻破齐国70余城,从而创造历史,也是古代战史中以少胜多最著名的战役之一。算是为燕国报了当年齐国伐燕之仇,不过等燕惠王上位以后,乐毅却被频频猜忌最后只能转投赵国。其实从战绩来看,乐毅也可以算作是战国时期的一

  • 辛弃疾一生有哪些成就?辛弃疾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和苏轼同名并称“苏辛”。相信大家在课本中已经学过不少辛弃疾写的词,虽然他的词没有那么浪漫但却十分豪迈。辛弃疾大部分的词都具有爱国思想,所以他的精神也影响了不少人,到了南宋中期以后,就已经形成了一股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南宋处境堪忧所以很多人都在辛弃疾的

  • 唐高祖李渊在位8年最后被迫禅位,大唐开国皇帝为何如此憋屈?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唐高祖李渊可能是历史上存在感最低的开国皇帝之一了,身为大唐的建立者李渊仅仅在位八年便被迫禅位李世民,为何李渊最后会落得如此憋屈的地步呢?恐怕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李渊没能做好立嗣工作。实际上唐朝的建立,李世民也是立下赫赫战功,而且更有人说李世民功绩不在李渊之下。但李渊还是执意把李建成立为太子,导致兄弟最后

  • 孔子的父亲是谁?为何孔子母亲要对他隐瞒生父?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

    孔子父亲名叫叔梁纥,叔梁纥是宋国人,后来为了逃避战乱才逃往到鲁国。据说叔梁纥博学多才、文武双全,而且人品也是有口皆碑,在鲁国更有“鲁国三虎将”之称。不过早年叔梁纥和他的妻子有九个孩子,但全是女儿,此后叔梁纥便想娶颜氏的女儿。颜氏将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叔梁纥,之后给他生了一个儿子

  • 吴太伯一生有哪些功绩?吴太伯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

    吴太伯是商代末年人士,可能很多朋友还不太了解吴太伯,实际上吴太伯是江南的开发者,也是帮助周文王姬昌建立周朝的功臣。吴太伯被认为是东吴文化的开山之人,他的父亲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后来吴太伯父亲将位置传给姬昌,并没有传给太伯。吴太伯还是吴国的第一位君主,也是吴氏开氏始祖。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吴太伯的生平

  • 秦始皇给吕不韦的信上写了什么,吕不韦看后竟饮鸩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吕不韦是战国末期颇具传奇色彩的一号人物,吕不韦原本是商人,后来因为扶持秦庄襄王继位,从而成为秦国相国。吕不韦还为秦国一统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不过在秦始皇时期吕不韦却遭受秦王猜忌,秦始皇想除掉吕不韦,但他功高权重,还有不少人为他求情,一时难以下手。此后秦始皇先是免去吕不韦的职位,然后给他写了一封信,吕

  • 顾和搏虱如故道出人心难测 顾和生平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顾和是晋朝官员,出生于吴郡吴县,祖父是东吴荆州刺史顾容。其实顾和的一生并没有太多波澜可讲,只是在《世说新语-雅量》中有记录一个关于顾和的故事,名叫顾和“搏虱如故”。“搏虱如故”这个故事主要道出了一个人世常态,人心是最难看透的,可能也只有那些胸怀宽广、博

  • 商鞅变法对普通百姓是好是坏?百姓是如何评价商鞅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

    商鞅变法是由商鞅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原本商鞅想在魏国实施,但魏惠王并没有采纳,此后商鞅便来到了秦国继续推行自己的变法。也正是在秦国商鞅遇见了自己的知音秦孝公,在秦孝公的帮助下商鞅顺利将自己的改革措施推向整个秦国。此后秦国国力逐渐强盛,不过从宏观来看商鞅变法的确是秦国崛起的基础,不过对于秦国百姓来说

  • 皇太极和努尔哈赤谁比较厉害?谁的功劳较大?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说到皇太极和努尔哈赤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这两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帝王,既然都是著名的帝王而且还是少数名族的,所以就不妨拿出来比较一比较了,这个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到底是谁更加厉害一些,还有就是谁的功劳又最大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对这个感兴趣的网友别错过了,

  • 隋朝名将杨素是一个怎样的人?杨素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杨素是隋朝开国功臣,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诗人。杨素出身弘农杨氏,从小便胸怀大志,想要立下一番功业。杨素参与北齐之役,和杨坚结下深厚情义,此后杨素以统帅身份讨伐陈朝,最后将其灭国,从而立下大功。不过杨素曾暗中帮助杨广成为太子,算是参与了夺嫡之争,但杨广继位后并没有把隋朝带向美好的未来,反而将其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