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伯温去世后,他两个儿子什么结局?

刘伯温去世后,他两个儿子什么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30 更新时间:2024/2/19 7:48:43

刘伯温去世后,他两个儿子什么结局?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著称于世,民间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当然在朝堂上,刘伯温并没有如此玄乎其乎的能力,诚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伯温的确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并不是决定性的,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元勋,他们的功劳无疑要比刘伯温来得大。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探讨刘伯温对于明朝的功劳到底大不大,而是来讨论下这位明朝开国元勋他所遗留下来的子嗣最终的结局如何。

刘伯温一生育有二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皆为继室陈氏所生。

长子刘琏

刘琏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此时他的父亲刘伯温刚刚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准备参与到元末乱世的潮流之中。《明史》赞其“有文行”,即文章出众,有德行,因此在刘琏成年后,朱元璋见他十分聪明,是“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29岁的刘琏被任命为从六品考功监丞,掌给授诰敕之事,同时兼试监察御史一职。

不久,刘琏即升任为从三品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掌江西一省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等事务,成为了明朝地方上权势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只是也就在这一年,正当朱元璋要继续重用他,将他培养成与他父亲那样的朝中重臣时,刘琏却因不愿成为胡惟庸一党,而被胡惟庸的党羽逼死。

《明史》载:“(刘琏)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他死后,朱元璋是惋惜不已,但也无可奈何,遂只得是遣使祭灵,以示恩宠。

总得说刘琏这一生虽短暂,但却并不平凡。正如时任国史院编修吴从善所言:“家为贤子,国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毙焉,生荣死哀,尚何道哉”,在刘伯温良好的家风下,刘琏被教育的很好,可谓德才兼备,在家他是贤子,在外他是良臣,虽是开国功臣之后,但却从来不恃宠而骄,更不会以权谋私,此后更是宁死也不愿意投靠奸臣,而是忠于朝廷。

次子刘璟

刘璟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史书称其“弱冠通诸经”,他小时候就熟读四书五经,文韬武略是样样精通,较之其哥哥刘琏是不相上下。洪武十年,刘琏死后,刘璟本该是继承刘伯温的伯爵之位的,但他却没有去继承,反而是将这个爵位让给了自己哥哥的儿子刘廌,因此被朱元璋看重,为了表彰刘璟的兄弟情深,遂授他閤门使之职,赐“除奸敌佞”铁简,“百官不法,持此纠正”,是为天子近臣。

洪武十四年(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叛乱,刘璟跟随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在这次战斗中,他表现十分突出,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协助唐胜宗平定了此次叛乱,凯旋后,朱元璋赞其:“璟,真伯温之子也”,并对其是越发的信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谷王就封,刘璟授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朱元璋还赋予他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权。

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因其削藩操之过急,致使朱棣起兵造反,不久南京告急,此时忠心耿耿的刘璟遂急忙返京,向朱允炆献平派十六策,可朱允炆并未采纳这些计策,但却命他与李景隆一起平定朱棣之乱。但是在与朱棣的对战中,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始终听不进去李璟的谏言,最终致使建文军大败。

建文二年(1400年),刘璟带病赴京,再次向朱允炆进《闻见录》,陈述平定朱棣叛乱的计策,可朱允炆还是不愿意听从,此时心灰意冷下的刘璟最终决定弃官归隐,从此不再过问朝堂之事,再也不管惠宗朝的死活。

1402年,朱允炆败亡,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是为永乐帝。此时朱棣爱惜刘璟的才能,于是准备诏刘璟再次入朝为官,可在接收到诏令后,刘璟却一直为答应前往。而后,恼羞成怒的朱棣遂下旨将他强行押来南京,逼他就范。但就算是到了南京,刘璟也是软硬不吃,无论朱棣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效忠,反而是用言语百般激怒朱棣。

刘璟先是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朱棣给予的官职,再是他也从不称朱棣为“圣上”,而是依然称他为“殿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认朱棣的皇位。此外,在一次召见时,刘璟更是直言不讳地与朱棣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因此当时的朱棣是震怒不已,不过此时朱棣还是没想要杀他,只是将他关进牢中。但是刘璟知道,他只要不降,朱棣总有一天是会杀了他的,甚至是会被满门抄斩,于是他索性就在狱中用发辫自缢,享年52岁。

总得说刘伯温二子刘琏、刘璟,他们皆是大明忠臣,他们誓死效忠于大明皇帝,至死不渝。

标签: 历史古代明朝

更多文章

  • 李清照苦心收集的文物字画为什么会四次流失?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李清照,宋朝

    众所周知李清照和赵明诚这对夫妻酷爱收集文化字画,那么为什么他们苦心收集的文物字画会经历四次流失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具体经过,一起看看吧。第一次,闲居青州时被兵变焚烧。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十二月,青州发生兵变。青州郡守曾孝序手下将官王定叛逆,将曾孝序父子杀死,并到处放火抢杀。

  • 揭秘:卫青在历史上胆子很小吗?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卫青在历史上胆子很小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在卫青最当红的时候,他的稗将苏建曾经劝过大将军卫青:“大将军的地位如此尊崇,而天下的贤人士大夫都没有人称赞你,也不关注你。大将军应当学以前的名将招揽一些士人,多多举荐他们才是啊。”卫青说:“自从魏其侯、武安侯招徕了天下的宾客和士人之后,天子常

  • 三国时期真正的蜀汉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蜀汉,三国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公元224年,吴国大臣张温出使蜀汉,巩固双方联盟, 张温回国后“称美蜀政”,对诸葛亮和蜀汉大加称赞;公元261年,薛珝出使蜀国,回国后对吴主孙休说:“民皆菜色,蜀汉将亡”。短短几十年时间,为何吴国使者眼中的蜀汉

  • 董卓临终前大喊了哪6个字被耻笑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董卓临终前大喊了哪6个字被耻笑千年?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次读词,读到这首临江仙,内心仿佛也有百川奔腾而过,心潮汹涌、全身的血液都在搏击沸腾。沉浸其中,思绪早已不由自主地飞往那遥远的天际,穿越时空,来到了东汉末年,那

  • 卫子夫当初一点也不受宠 汉武帝后面为何对此十分宠幸的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汉武帝,卫子夫

    对汉武帝和卫子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武帝最初并不宠幸卫子夫?她用什么办法得宠?后来为何又失宠了?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也是生前最后一任皇后。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这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女人,实际上没有两把刷子,压根就无法坐到那个位置。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刘彻,第一次在

  • 和珅随手写的奏折,为什么被故宫收藏?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和珅随手写的奏折,为什么被故宫收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要说清朝历史上最大的贪官,那大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人肯定是乾隆年间的军机大臣和珅,当时和珅贪污受贿,大肆聚敛财富,以至于后来他个人的财产要比当时清朝国库的税收银两还要多,除此之外,在他个人的影响下当时清朝的官僚体系也越来越腐败,贪

  • 卫子夫被称之为一代贤后 卫子夫晚年为何身败名裂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卫子夫,汉朝

    卫子夫是一代贤后,为什么晚年却落到一个身败名裂灭门的下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卫子夫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了解,她是汉武帝刘彻的第二任皇后,性情温和,温柔体贴,被称之为一代贤后,提汉武帝管理后宫,在政治和外交上也多有建树,他和汉武帝可谓是一对神仙眷

  • 帮天王诛杀东王的韦昌辉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帮天王诛杀东王的韦昌辉最后什么结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天京事变中,韦昌辉接到洪秀全诛杨诏书,屠杀杨秀清及其全家。可是在除掉东王杨秀清之后,洪秀全又发布诛韦诏书,除掉了他。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有两点,第一,韦昌辉是三号人物,掌握着实权,除掉东王杨秀清之后,他就会威胁洪秀全。第二,韦

  • 宇文泰的托古改制在历史上有何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古代,南北朝

    宇文泰的托古改制在历史上有何影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南北朝时代是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正式因为这次绵延数百年的民族大融合,才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在这次民族大融合中,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被认为是最具影响力的帝王,而西魏权臣宇文泰则拥有仅次于拓跋宏的功勋。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宇文泰的托古

  • 蜀汉难以复制西汉的成功,这是为什么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古代,三国

    蜀汉难以复制西汉的成功,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秦末天下大乱。公元前206年,刘邦被封为巴蜀和汉中之王,称汉王。大约5年后,刘邦一统中原,成为了汉帝国的皇帝,史称西汉。大约过了四百年,天下再次大乱。诸葛亮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备奋然而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