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面对刘邦的猜忌之心,萧何是如何应对的?化险为夷的水平有多高!

面对刘邦的猜忌之心,萧何是如何应对的?化险为夷的水平有多高!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119 更新时间:2024/1/20 2:38:52

与朱元璋相比,同是布衣天子的刘邦,对功臣的猜疑同样严重。以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为例,这三位在汉朝建立过程中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在汉朝建国后的境遇就十分值得玩味。

韩信自不必说,"仓皇宫室叹良弓",这位绝世名将几乎成了成语"兔死狗烹"的代言人;

运筹帷幄之中的张良呢,他拒绝刘邦封赏,四处云游的举动看似潇洒自在,但何尝不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无奈选择;

而即使是因为功劳最大被封为酂侯,同时从刘邦发迹时就跟随于他的萧何,也曾经多次因为刘邦的猜忌而身处险境。

只不过,与情商较低的韩信相比,素来洞悉人性的萧何在这一次次危机中,均能化险为夷。其中,最为惊险的当属汉高帝十二年的那次。

这一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率领军队亲自前往平叛。一般来说,这种叛乱并不需要由皇帝亲自出马,但英布却是一个例外。

一来淮南王英布本身出身行伍,更是当世名将;而另一方面,他本为西楚霸王项羽手下将领,在项羽旧部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刘邦才决定御驾亲征。

但是,皇帝御驾亲征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政治问题,比如京师会因为皇帝的离去而出现权力真空,稍有不慎就很可能会出现后院起火的危机。因此,如何处理这件事就成了摆在刘邦眼前的头等大事。

刘邦思前想后,最后决定让萧何负责关中地区的维稳工作。可这也让刘邦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为了了解萧何的动向,刘邦几乎是每天打卡式地询问萧何的所作所为。

萧何的门客们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询问背后的猜忌之心,于是建议萧何通过贪污土地等方式自污。《史记》记载,萧何这样做之后,"上心乃安"。

但在《史记》的记载中,有一个非常令人玩味的转折。就在这一事件过去后没多久,萧何竟然向皇帝建议,称长安百姓们土地稀少,但上林苑附近没有人耕种的土地众多,因此不妨让百姓们在上林苑附近耕种,而作为报酬,百姓们种完地后将剩下的粮食秸秆等物留下,当作当地鸟类的食物。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的确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但稍微对"上林苑"这个名字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有一种相反的感觉:萧何这是作大死啊!

上林苑是皇家园林,虽然此时这一林苑还只是秦代旧址,但依旧算得上是刘邦的禁脔。你一个当臣子的不想着怎么帮皇帝排忧解难,却成天给皇帝做主,做"散财童子"?

事实上,这种慷他人之慨的做法即使是现代也有些道德绑架的嫌疑,他的这封奏折人尽皆知,因此无论刘邦到底接不接受他的建议,最后百姓们首先要感谢的必然不是刘邦而是萧何,这种卖好的事你萧何竟然也抢?你让刘邦本人怎么想?

而整件事情的结果不出所料,刘邦听到这件事后,勃然大怒,认为是萧何收了商人们的钱财才为他们向自己要上林苑,于是"下相国廷尉,械系之",这次下狱,也是萧何一生中最惊险的一次事件。

但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却没有它看起来那么简单。

首先来说,萧何求取上林苑的事件,发生于他的门客以"君灭族不久矣"的说辞来劝告他之后的同时。也就是说,他一方面通过强买土地的方式故意留下把柄,来打消刘邦的顾虑,一方面却又不知死活的和皇帝争民心。

这种精神分裂式的做法即使是一个政治白痴恐怕都做不出来,更何况早在起事之前就跟随刘邦还功绩卓越的萧何呢?

因此,萧何的这一做法,其实是他专门为刘邦找的一个可供刘邦发难的由头。虽然他已经留给刘邦一个"强买土地"的把柄,但说实话,如果刘邦用这一把柄对付萧何,就已经意味着他打算彻底拔除萧何一系的影响了。

但事实上,即使再忌惮萧何的功绩和威望,刘邦依旧需要在大小事情上依赖萧何,因此他需要的是打压,而不是根除萧何的权力和威望。

因此,在萧何意识到刘邦想要借机打压自己后,不但没有选择谨小慎微,反而帮刘邦递枪拿刀,除了把足以抄家把柄留给了刘邦,还十分贴心的将对方用来惩戒自己的大棒主动准备好,这种做法背后的考量有多少弯弯绕,实在是令人惊叹。

当然了,这种解读其实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不过在我看来,也只有这种猜测,才能合理解释萧何在听到门客劝谏后堪称精神分裂举动的由来。

否则,实在难以想象萧何这样一位人杰,竟然会有与君王争抢民心这样如此不智的举动。

标签: 历史萧何刘邦

更多文章

  • 隋朝深陷高句丽无法自拔,为何唐朝执迷不悟,一定要拿下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不管是哪个朝代的皇帝,总是希望自己的版图能够扩大一些,再扩大一些,野心的不断壮大,战争就会不断,所以有野心的皇帝也会格外的重视军队的建设,毕竟有了军队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版图才能不断扩大。唐朝也是这样一个朝代,李渊带领自己的儿子们推翻了隋朝建立唐朝,他们也和隋朝一样,有着共同的野心,对高句丽有着一

  • 黄巢和李自成起义谁的历史评价高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谁的历史评价高一点?这个问题涉及到三个内容,分别是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是一直存在的,基本上都是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天灾人祸之类的原因诞生了农民起义。总结一下,就是中国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选择农民起义。因此,在古代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在那个时代1斤至少价

  • 三国魏延如果不被杀,会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魏延最早显露锋芒是在跟随刘备入川作战的过程中。不管在对决张鲁还是刘璋大军过程中,魏延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魏延也开始被刘备所看重。刘备在汉中称王后,把国都定在了成都。所以汉中重镇就需要一个优秀的统帅去镇守。而且由于汉中的重要性。刘备选择的武将不仅需要能力超强,还需要对他刘备具有足够的忠诚。魏延是坚定

  • 清官告老还乡,却凑不出路费,朱元璋得知后怒斥:把这个贼人阉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朱元璋,官员,曾秉正

    明朝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很传奇的皇帝,他从淮右布衣到真龙天子,一个人开创了一个绵延百年的朝代,的确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家。但同时他的经历也造就了他极其多疑的性格特点,只要手底下的官员有一点点不对劲的地方,就可能招来最严酷的惩罚。比如曾经是礼部尚书的吴琳,因为年老而辞官归乡,朱元璋却怀疑他辞官的动机,还专

  • 蜀汉北伐共计17次,为什么没能消灭曹魏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蜀汉,诸葛亮,曹魏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后,带领军队驻扎到了汉中,准备积蓄力量北伐曹魏。魏明帝曹睿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曹魏的大臣们一致认为,蜀汉地形险恶不易进攻,假如带领军队去汉中同诸葛亮决战的话,很有可能会战败。而且诸葛亮擅长用兵,曹魏也没有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将领,因此曹魏在这次会议后,制定了对蜀汉

  • 五代时期五位短命皇帝,他们是谁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五代时期虽然短暂,但是其中的皇帝数量却不少,但是这些皇帝在位时间大都不长,其中五位比较短命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也就六年,最短的不足一年,他们都是谁,你知道吗?1.朱温朱温(在位时间907年-912年),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功被赐名"全忠",进封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用武力把唐昭

  • 李自成为什么只当了42天的皇帝?仅仅只是因为了吴三桂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明朝末年的时候,会经常的闹灾荒,百姓生活的很是艰难。之后就有了李自成这些人的起义,经过一番较量以后,李自成赢了,崇祯皇帝自尽!他带着他的军队成功的进入了北京城。成了下一任皇帝。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在当了42天皇帝以后,就被赶出京城了呢?首先,李自成进京后,起义军队无组织无纪律,将以前的军规抛诸脑后。京城

  • 朱元璋最长寿的儿子,12岁封王,72岁去世,为何3次被贬为庶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朱元璋,朱楩

    古代皇帝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拥有后宫佳丽三千,每一位妃嫔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从众人当中脱颖而出,长相肯定毋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皇帝不英年早逝,身体素质不太差,生下十个八个儿子应该没问题。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光儿子就二十六个,以皇长子朱标和四皇子朱棣最为知名。这些皇子之中,有的小时候就夭折了,比如

  • 宋太祖赵匡胤50岁病死,死后258年墓地挖开后,喷出一道黑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宋朝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寒冬去春回大地,宋太祖赵匡胤率诸臣游历洛阳,赵匡胤颇为怀旧。这一程,他专门去了孩童时居住的夹马营,又前往永安陵祭拜故去的父母,永安陵西侧还有赵匡胤原配发妻孝惠皇后贺氏之墓。正所谓音容笑貌尚在眼前,而坟冢已草木丛生,阴阳两隔令鬓发斑白的赵匡胤甚为伤怀,自知天下无不去之人,遂择

  • 她六岁当上皇后,十年后当上皇太后,一个月后又成了太皇太后!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

    6岁,如今很多小孩子在这个年龄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懵懂小孩,刚上小学开始接受教育;可是在古代,有一个女人就已经嫁人并母仪天下成为皇后,这个女孩就是孝昭上官皇后。上官皇后,是幸运的,6岁的时候就得到了天下女人梦寐以求的皇后之位,15岁就成为皇帝都要尊崇的太后,40岁就成了太皇太后但是六岁的上官氏能懂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