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帝在位54年,举国之重兵与匈奴大战42年为什么还是没能消灭匈奴

汉武帝在位54年,举国之重兵与匈奴大战42年为什么还是没能消灭匈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209 更新时间:2024/3/19 22:54:42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宣称"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将匈奴定为汉朝的"九世之仇",坚决北伐匈奴,这一年的马邑之围掀开了汉武帝对匈奴战争序幕。

公元前89年,汉武帝暂停对匈战争,下罪己诏声称:"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二年之后,汉武帝去世,但在武帝去世这一年,"匈奴入朔方(如今鄂尔多斯西部及巴彦淖尔西南部),杀略吏民"。汉武帝在位54年,对匈奴战争历时42年之久,却为何还是没能彻底消灭匈奴呢?

众所周知,卫青霍去病在世之时,汉朝对匈几乎百战百胜,两人一共斩俘收降匈奴30余万,打得匈奴人哀叹:"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尤其是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余里,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的肯特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此后又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史称"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虏)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

但鲜为人知的是,漠北之战后,汉武帝对匈战争失败居多。其中公元前103年,赵破奴率领两万骑兵攻打匈奴左贤王,却全军覆没,赵破奴降敌;公元前90年,李广利北伐匈奴损失惨重,当时李广利率军7万,最终几乎全军覆灭,给国家民族造成极大的损失,此战李广利投降匈奴。

卫霍对匈连战连胜,赵破奴、李广利却连战连败,打不过衰弱的匈奴,汉武帝为何不能彻底消灭匈奴?

笔者认为,第一个是匈奴改变了战略,而汉武帝却变得盲目自信了。

1,卫青霍去病时代,汉武帝是对匈反击战,是"以弱国对强国"的心态,步步为营,首先是夺取河套地区的河南之战,其次是获得陇西的河西之战,第三才是漠北之战。总之,卫霍对匈战争,是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有前进阵地依托,但到了卫霍之后,汉军几乎都是深入大漠的战争,缺乏后方支持。

2,汉武帝对匈反击战时,匈奴无惧汉朝,是"以强国对弱国"的心态应战,一直与汉朝硬碰硬,结果遭遇一系列惨败。经过卫霍打击之后,匈奴进行了战略调整,不再与汉军硬碰硬,往往也不再用同等兵力与汉军作战,而是或诱敌深入大漠,或重兵围困,或截断汉军粮草。

赵破奴两万骑兵攻打匈奴,遭遇派八万骑兵包围而惨败;李陵5000步兵,遭遇3万匈奴精锐骑兵围困,最终兵败投降;李广利7万大军,深入漠北数千里,直至如今蒙古色楞格河,军心疲惫时遭遇匈奴5万精锐骑兵突袭而惨败。

第二个是在投降汉军帮助之下,匈奴战术水平迅速提升,也对汉军战术战法更为了解。

公元前98年,李陵投降匈奴一年之后,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接李陵,但公孙敖回来汇报:"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意思是李陵帮助匈奴练兵以对付汉军,所以我们接不到他。后来得知,公孙敖根本搞错了目标,帮助匈奴练兵的叫李绪,原是汉军塞外都尉,后来投降匈奴,对匈奴帮助极大。

其实,汉匈之战中,如李绪这样的汉奸又多不胜数。因此,除了通过血的教训,认识到了汉军战术战法之外,通过汉军俘虏帮助练兵,不仅提高了匈奴人战术水平,更加深了对汉军的认识。

笔者认为,战术战法是一方面,还有一些史书不见记载的提升,比如武器装备、铁器炼制技术等的提升,都可以通过汉军俘虏来实现。据说,阿拉伯人获得中国造纸术,就是源于怛罗斯之战中被俘唐军。

第三个是匈奴生活形态与自身战术,以及茫茫草原的地理形势,让汉武帝难以彻底消灭匈奴。

冒顿单于在给汉文帝的信中,谈及他统一北方草原的功业,就骄傲地宣称:"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不仅是战术问题,而且是与游牧族的生活形态密切相关。《史记》记载:"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射猎本身就是匈奴人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匈奴可谓是全民皆兵,聚则为兵,散则为民。

这一种生活形态,又直接影响了游牧者的战术形式,形成了所谓"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总体衡量标准不是打不打得过,而是有没有利,损失太大的胜仗不打,不在乎面子,只在乎能不能获利;而一旦打不过时,就会不停迁移,所以汉军北击匈奴多次遭遇无功而返。

此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茫茫草原的地理形势,出兵太多后勤压力太大,出兵太少又容易被击败,出兵了又面临能不能找到匈奴主力的问题,比如李广就曾迷路。打败了匈奴,又无法占领漠北之地,对领土扩张并无助益,最终迁移的匈奴再度回来,所谓"春风吹又生"。其实,历史上中原王朝对抗游牧民族,首先就是草原地理难题。

因此,即便汉武帝后期的赵破奴、李广利等击败了匈奴,也难以彻底消灭匈奴。

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汉宣帝派遣五将军率16万骑兵,乌孙发兵5万骑兵,共同出击匈奴,取得了对匈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这一胜利是短暂的,汉匈真正的战事一直延续了三百年之久,直到东汉永元三年(91年)大将军窦宪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大破匈奴于金微山(今外蒙古杭爱山),彻底解决汉朝历时三百年之久的匈奴之患。不过,匈奴虽败,却让鲜卑摆脱匈奴威胁而壮大,鲜卑取代匈奴成为中国的边患。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面对刘邦的猜忌之心,萧何是如何应对的?化险为夷的水平有多高!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萧何,刘邦

    与朱元璋相比,同是布衣天子的刘邦,对功臣的猜疑同样严重。以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为例,这三位在汉朝建立过程中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在汉朝建国后的境遇就十分值得玩味。韩信自不必说,"仓皇宫室叹良弓",这位绝世名将几乎成了成语"兔死狗烹"的代言人;运筹帷幄之中的张良呢,他拒绝刘邦封赏,四处云游的举动

  • 隋朝深陷高句丽无法自拔,为何唐朝执迷不悟,一定要拿下高句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

    不管是哪个朝代的皇帝,总是希望自己的版图能够扩大一些,再扩大一些,野心的不断壮大,战争就会不断,所以有野心的皇帝也会格外的重视军队的建设,毕竟有了军队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版图才能不断扩大。唐朝也是这样一个朝代,李渊带领自己的儿子们推翻了隋朝建立唐朝,他们也和隋朝一样,有着共同的野心,对高句丽有着一

  • 黄巢和李自成起义谁的历史评价高一点?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

    黄巢起义和李自成起义谁的历史评价高一点?这个问题涉及到三个内容,分别是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是一直存在的,基本上都是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天灾人祸之类的原因诞生了农民起义。总结一下,就是中国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选择农民起义。因此,在古代粮食是非常重要的,在那个时代1斤至少价

  • 三国魏延如果不被杀,会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

    魏延最早显露锋芒是在跟随刘备入川作战的过程中。不管在对决张鲁还是刘璋大军过程中,魏延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魏延也开始被刘备所看重。刘备在汉中称王后,把国都定在了成都。所以汉中重镇就需要一个优秀的统帅去镇守。而且由于汉中的重要性。刘备选择的武将不仅需要能力超强,还需要对他刘备具有足够的忠诚。魏延是坚定

  • 清官告老还乡,却凑不出路费,朱元璋得知后怒斥:把这个贼人阉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朱元璋,官员,曾秉正

    明朝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很传奇的皇帝,他从淮右布衣到真龙天子,一个人开创了一个绵延百年的朝代,的确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政治家。但同时他的经历也造就了他极其多疑的性格特点,只要手底下的官员有一点点不对劲的地方,就可能招来最严酷的惩罚。比如曾经是礼部尚书的吴琳,因为年老而辞官归乡,朱元璋却怀疑他辞官的动机,还专

  • 蜀汉北伐共计17次,为什么没能消灭曹魏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蜀汉,诸葛亮,曹魏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后,带领军队驻扎到了汉中,准备积蓄力量北伐曹魏。魏明帝曹睿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曹魏的大臣们一致认为,蜀汉地形险恶不易进攻,假如带领军队去汉中同诸葛亮决战的话,很有可能会战败。而且诸葛亮擅长用兵,曹魏也没有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将领,因此曹魏在这次会议后,制定了对蜀汉

  • 五代时期五位短命皇帝,他们是谁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

    五代时期虽然短暂,但是其中的皇帝数量却不少,但是这些皇帝在位时间大都不长,其中五位比较短命皇帝,在位时间最长的也就六年,最短的不足一年,他们都是谁,你知道吗?1.朱温朱温(在位时间907年-912年),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黄巢军,因功被赐名"全忠",进封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用武力把唐昭

  • 李自成为什么只当了42天的皇帝?仅仅只是因为了吴三桂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

    明朝末年的时候,会经常的闹灾荒,百姓生活的很是艰难。之后就有了李自成这些人的起义,经过一番较量以后,李自成赢了,崇祯皇帝自尽!他带着他的军队成功的进入了北京城。成了下一任皇帝。那么为什么李自成在当了42天皇帝以后,就被赶出京城了呢?首先,李自成进京后,起义军队无组织无纪律,将以前的军规抛诸脑后。京城

  • 朱元璋最长寿的儿子,12岁封王,72岁去世,为何3次被贬为庶民?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朱元璋,朱楩

    古代皇帝最让人羡慕的地方,就是拥有后宫佳丽三千,每一位妃嫔都是经过层层选拔,从众人当中脱颖而出,长相肯定毋庸置疑。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皇帝不英年早逝,身体素质不太差,生下十个八个儿子应该没问题。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光儿子就二十六个,以皇长子朱标和四皇子朱棣最为知名。这些皇子之中,有的小时候就夭折了,比如

  • 宋太祖赵匡胤50岁病死,死后258年墓地挖开后,喷出一道黑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宋朝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寒冬去春回大地,宋太祖赵匡胤率诸臣游历洛阳,赵匡胤颇为怀旧。这一程,他专门去了孩童时居住的夹马营,又前往永安陵祭拜故去的父母,永安陵西侧还有赵匡胤原配发妻孝惠皇后贺氏之墓。正所谓音容笑貌尚在眼前,而坟冢已草木丛生,阴阳两隔令鬓发斑白的赵匡胤甚为伤怀,自知天下无不去之人,遂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