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泾原兵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泾原兵变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泾原兵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泾原兵变是哪些原因引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353 更新时间:2024/4/1 9:32:42

泾原兵变发生的背景位于唐朝中晚期,在位的皇帝是唐德宗。唐德宗是一位颇有作为,也很有抱负的皇帝。自此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的权威就一天不如一天,靠着藩镇平定了叛军,终究只能养出更强大的藩镇。

唐玄宗末年,安禄山史思明背叛唐朝,发动了“安史之乱”。这次兵乱将正处于盛世的唐朝打进深渊,唐朝皇帝自此饱受藩镇折磨。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时,唐朝的底蕴尚在,大唐天子的余威尚在,忠于朝廷的节度使尚多。与安史之乱相比,泾原兵变才是一场可笑的闹剧

泾原兵变发生的背景位于唐朝中晚期,在位的皇帝是唐德宗。

唐德宗是一位颇有作为,也很有抱负的皇帝。自此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帝的权威就一天不如一天,靠着藩镇平定了叛军,终究只能养出更强大的藩镇。

尽管有肃宗、代宗在前面努力削弱藩镇的势力,但唐德宗在位时的藩镇实力依旧强悍。尤其是河朔三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俨然一个小朝廷。

由于肃宗和代宗的努力,朝廷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朔方军。唐德宗试探性地对朔方军进行了改革,对其进行分化。

增加了许多节度使,减少原先节度使的势力范围,增强朝廷对于军队的掌控力。

这一次试验比较成功,朝廷勉强收回了对朔方军的部分主导权。这给了唐德宗极大的信心,他打算对眼中钉、肉中刺,河朔三镇动手。

河朔三镇中的范阳节度使朱滔服从了朝廷。

唐德宗志得意满,派人与剩余的两个硬骨头成德节度使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以及一直很跳的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谈判。

谈判条件是要不听从朝廷调遣,要不等着中央军前来讨伐。

四位节度使都手握重兵,自然不愿轻易交出兵权。谈判破裂,唐德宗决定动真格的,他调集中央军,并联合勤王的藩镇军队,前往讨伐四镇。

战争初期,朝廷军队节节胜利,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灭了梁崇义,李惟岳被部下王武俊所杀。

战争形势一片大好,已经丢失几十年的权力终于要回到手中,唐德宗的心情可想而知。

然而,喜悦冲昏了唐德宗的头脑,他看到叛乱的四镇基本上已经平定,其余的节度使又都在附近,于是决定趁这个机会对藩镇再进行一次削减。

削弱叛乱的四镇也就算了,唐德宗还下令将范阳节度使朱滔的地盘也分一分。

朱滔是勤王军中的一员,他投靠唐德宗就是想捞好处,没想到自己累死累活,皇帝却打算卸磨杀驴,对自己动手。

朱滔一气之下,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造反,王武俊见自己没办法拿到李惟岳的全部地盘,也加入了叛军的队列当中。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见状,也想捞一杯羹,于是便举兵造反了。

这一下子,形势一片大好的局势立刻急转直下,别说平定原先叛乱的四镇,是否能够守住长安都是一个问题。

打仗是需要钱的,李希烈于赋税重地淮西造反,朝廷自然不能接受。783年,唐德宗命泾源节度使姚令言率领五万人马前去平定李希烈。

为了鼓舞士气,朝廷许诺给泾源军发赏钱。结果泾源军途经长安时,朝廷却拿不出钱了。连顿好饭都没有吃上的泾源军十分不满,怨愤的情绪在兵营里滋生。

最终愤怒演化为了兵变。五万泾源军不仅没有镇压叛军,反而倒戈攻向了长安。唐德宗见状仓皇离开长安,前往奉天。

这边泾源军正在长安城里劫掠财物,那边乱军又推举了一位皇帝。群龙不可无首,阴谋家朱泚趁机上位,自立为帝,国号大秦。

想要坐稳皇帝的位置,当务之急是赶快除掉德宗。朱泚派出人马,围攻只有少量守军的奉天。与此同时,朱泚还给弟弟朱滔写信,说要与他会师洛阳。

朱泚攻打了奉天足足一月有余,幸亏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和神策军节度使李晟前来救援,皇帝德宗这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然而德宗的磨难还未结束。自感有功的李怀光拥兵自重,逼迫德宗杀掉了他身边的亲信。

这个时候的大唐天子已经彻底颜面扫地,为了平息兵乱,德宗下罪己诏,诏书中言:“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

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察征戍之劳苦……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赦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之罪。”。

在罪己诏中,德宗把责任全部承担起来,并表示赦免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等人的罪行,只要攻打朱泚这个假皇帝就行。

朱泚称帝,其实也是犯了重忌。对于藩镇来说,德宗依旧是皇帝,只要德宗服软,保障藩镇的权力,他们就还会尊德宗为帝。所以,乱军很快瓦解。

尽管此后朝廷平定了朱泚、李怀光、李希烈等人,泾原兵变也终于解决,但德宗的努力全部白费了。

在这场闹剧当中,朝廷的弱势和皇帝的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手握重兵的藩镇,朝廷已经失去了主导权。

身为皇帝的德宗被迫下罪己诏,赦免叛臣的罪,这件事搁到哪位皇帝身上都是奇耻大辱。

这一系列兵变当中,泾原兵变对德宗的打击尤为严重。经此一役,德宗更加不信任武将,开始将希望寄托在宦官身上。

这也为唐朝末年宦官擅权,皇帝沦为宦官傀儡埋下了隐患。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祖逖和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祖逖和刘琨是如何认识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

    刘琨一身豪阔贵公子打扮,身着紫貂皮裘,骑匹四蹄雪白的黑马;祖逖只穿普通的棉服,骑一匹粗壮的枣红马,衣服看上去有些单薄,但精神特别好。他身材和刘琨差不多,紫膛脸,面目棱角分明,鼻直口阔,二眸子精光射人。齐王司马冏被腰斩后,晋廷大赦天下,改元“太安”(太安元年,公元302年。这一年,也是永宁二年。齐王被

  • 潘安是什么人物真实长相如何(历史上的潘安长什么样子)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

    但若说起中国历史上最帅的美男子,那就非潘安莫属了。因为有个词叫“貌比潘安”,可见潘安已经成为了评判帅哥的标准。那这位帅哥最后又是何下场呢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貌比潘安”这个词,相信大家一定都十分熟悉。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年间,形容某一位男子长相帅气,这便是最常用到的一个词语。就像在当代社会之中,众

  • 破釜沉舟出自哪个战役(破釜沉舟的意思与寓意介绍)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四大战役是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破釜沉舟的故事就发生在巨鹿之战,这一战让一个年轻的将领一战成名,从此高歌猛进,让人莫敢仰视。在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四大战役是巨鹿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破釜沉舟的故事就发生在巨鹿之战,这一战让一个年轻的将领一战成名,

  • 秦始皇陵有多可怕(从秦始皇陵活着走出来也活不过两年)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

    第1个原因是因为秦始皇陵规模巨大,第2个原因则是因为太危险。曾有专家说,如果人进入这座秦始皇陵,即使能活着走出来,说剩余寿命也不过两年之久。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在世界上寻找与之媲美规模的,也就只有埃及金字塔了。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信仰长生,曾经建造数支船队去海外,造访仙山。后来秦始皇也

  • 隆庆开关指的是什么事件(隆庆开关的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

    “隆庆开关”是指的1567年刚即位不久的隆庆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参与海外贸易。从此民间的私人外贸获得了合法的地位,这与后来满清搞的“广州十三行”有本质的区别,因为明朝的官方贸易一直存在,此次开放的乃是私人贸易。现在一提到明清,很多人就大谈特谈“闭关锁国”从明朝开始,然而这些人根本就没有深究过历史

  • 历史上伯邑考和苏妲己的故事(妲己对伯邑考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

    站在宫殿栏杆外的伯邑考,颜值实在太高,让隔着纱帘的苏妲己也心潮澎湃,动心起了歪念。苏妲己借着伯邑考琴弹得好,向伯邑考学琴的理由,将伯邑考留在了宫中,想用美色引诱,勾引伯邑考行苟合之事。苏妲己贵为皇后,深得纣王宠幸,为何她还要色诱伯邑考?心思太深。受父王之命,伯邑考代理西岐国政七年,勤政爱民,并无差错

  • 明朝第四位帝王是谁(朱高炽在位10个月却名垂青史)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

    不过,对于明朝的皇帝,人们了解最多的还是朱元璋、朱棣、朱由检等人,对于朱高炽,了解着实不多。而朱高炽是明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时间不到10个月,为何历史评价不俗?明朝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加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因此在民间可谓是拥有一众粉丝。不过,对于明朝的皇帝,人们了解最多的还是朱元璋

  • 唐朝李隆基历史简介(唐朝皇帝李隆基一生命运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他前期勤于政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使得唐朝的统治达到顶峰;后期却耽于享乐,促成了“天宝危机”,引发“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他前期勤于政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使得唐朝的统治达到顶峰;后期却耽

  • 铁木真的儿子谁继承王位(成吉思汗为何会传位给窝阔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铁木真临终前,前六个儿子都还健在,但真正能够争夺大汗之位的是前四个嫡子。孛儿帖与铁木真的感情,可以用刘彻与陈阿娇热恋版的“金屋藏娇”来说明,两人感情一直很好。1225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在征讨西夏时受伤病危,留下三条遗嘱,其中一条是传位嫡三子窝阔台。这是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因为在铁木真四个嫡子当中,嫡

  •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什么意思(廖化的能力真的那么差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俗语是出自晚清文人壮者所著的反迷信文学作品《扫迷帚》,根据其原文可见,作者之所以甩出这句关于廖化的俗语,目的是比喻对方少年冒充名家的行为。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当受关注的时期,因为太过于熟悉,后人发明了许许多多关于当时的俗语和顺口溜。举例来说,在形容人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