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什么意思(廖化的能力真的那么差吗)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什么意思(廖化的能力真的那么差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106 更新时间:2024/1/20 1:00:11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俗语是出自晚清文人壮者所著的反迷信文学作品《扫迷帚》,根据其原文可见,作者之所以甩出这句关于廖化的俗语,目的是比喻对方少年冒充名家的行为。

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相当受关注的时期,因为太过于熟悉,后人发明了许许多多关于当时的俗语和顺口溜。

举例来说,在形容人多力量大、集思广益时,人们会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形容准备基本妥当,只缺最后一步时,人们会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除此之外,还有一句著名的俗语,叫做"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许多人认为,这指的是蜀汉政权到了中后期时人才凋零,连廖化这样平庸的将领都能担任先锋。

那么,这句话真的是在贬低和嘲讽廖化的能力吗,总被人们忽视和瞧不起的廖化,其真实能力到底如何?

其实,"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俗语是出自晚清文人壮者所著的反迷信文学作品《扫迷帚》,其原文中写道:"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

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甩出这句关于廖化的俗语,目的是比喻对方"少年冒充名家"的行为。

因此,关于这句俗语的正确解释,其实应该是说当时廖化虽然年事已高,但因为蜀地缺乏人才而不得不坚持担任先锋,并没有什么嘲讽这位老将的意思。

遗憾的是,当这句俗语被广泛使用后,许多人搞错了其中的重点,认为它着重强调的是廖化能力不足,却不知道其创造者最初想表达的重点是蜀汉后期缺乏人才的窘境。

尽管"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并没有什么嘲讽廖化的意思,但在许多人眼中,廖化确实是一个平庸的将领。

得益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大受欢迎,许多人对三国时期的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兴趣。不过,也正是因为只了解小说当中的内容,很多史实被掩埋在了舆论当中,不少历史人物也遭受了误解。

据《三国志》记载,廖化本名廖淳,是荆州襄阳人,关羽镇守荆州时,他被任命为了主簿。

后来,荆州被东吴袭取,关羽也兵败身亡,但廖化因忠于关羽、忠于蜀汉而不愿降吴,于是先靠诈死换得了逃跑的机会,随后便带着老母亲星夜兼程地赶往蜀地。

当廖化赶到位于今湖北宜昌境内的秭归时,正好遇见了为报关羽之仇发兵东征的刘备,后者对廖化的忠义感到十分欣慰,因此将其封为了宜都太守。

刘备东征后不久便病逝白帝城,而廖化则在诸葛亮北伐时被征辟为了丞相参军。

随诸葛亮北伐的过程当中,廖化先后担任广武都督、阴平太守,而诸葛亮死后,他又跟随大将军蒋琬北伐,并击败魏南安太守游奕,射杀广魏太守王赟。

此战十一年后,廖化又随姜维北上收服羌胡、与曹魏将领郭淮邓艾等人对峙。

景耀二年(259),廖化升任右车骑将军、受封中乡侯,在蜀汉的地位可谓相当之高。不过,从两年后宗预与之交谈时提到"吾等年逾七十"可见,当时的廖化早已年华不再。

即使如此,他还是多次率军北上,为蜀汉释放自己仅存的一点余热。景元五年(264),此时年龄至少已经七十有四,最高则可能已经八十三岁的廖化本打算与老友宗预一同移居洛阳,但因为年老体弱而病逝于途中。

关羽去世后,廖化没有投降魏、吴,而是带着母亲长途跋涉投奔刘备,这体现了忠和孝;效力蜀汉多年,即使年事已高但依然愿意接受赋予自己的责任,这体现了廖化的非凡毅力;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廖化"以果烈称",即是说他作战风格果断而勇猛;

另外,就算是从关羽被杀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开始算起,廖化的军旅生涯都至少持续了四十多年,这显然是值得尊敬的。

综上所述,廖化没有关羽"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的恐怖战斗力,也不像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敌皆无敢近者"那般霸气十足。

不过,他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就即使蜀汉积贫积弱,是三国中最弱小的国家,但依然矢志不渝地为其奉献一生,付出所有的精力。

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关羽、张飞那样出众的能力,或者说,只有极少数人可以与之比肩。相比之下,像廖化这样看似平凡,但内心强大的人,或许更适合被作为学习的榜样。

标签: 历史

更多文章

  • 文景之治的内容和意义(文景之治是什么时期有何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

    西汉建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汉文帝在位期间,意识到民力需养,需要休养生息。因此采取了无为而治”、“轻摇薄役”、“与民休息”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终于出现了人口增加、经济繁荣,国力增强的富裕景象。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出现过非常多的治世,“文景之治”、~开星之治”、“贞观之治”、“仁宣之治等等。那么

  • 胡惟庸案真相简介(胡惟庸有没有打算谋反真相到底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

    那么“胡惟庸案”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胡惟庸案”的起因是从一件很小的事件引发的,洪武十二年(1379年)九月,占城(今越南南部)使者来南京朝贡。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图谋造反的罪名下令将其处死并株连九族。这便是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胡惟庸案”。“胡惟庸案”前后历时12

  • 貂蝉姓什么是真实的人物吗(貂蝉香消玉殒的几个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

    其实貂蝉不姓貂,到底姓什么流传的版本很多。有说姓“任”,有说姓“霍”。不管姓什么,反正她是《三国演义》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的原型应该是个歌伎,貂蝉算是艺名吧。说起貂蝉中国人应该都很熟悉吧。“羞花闭月”这个形容美女的成语,“闭月”就是指的貂蝉。意思是月亮看见了貂蝉的美貌,都不好意思地躲到云里面

  • 朱棣斗得过朱标吗(如果朱标不死会是朱棣的对手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

    如果朱标做了皇帝的话,朱棣大概率是不会造反的。但削藩这件事,势在必行,不管谁当了皇帝都要削藩,打着反对削藩旗号的朱棣,做了皇帝之后,还是要削藩。朱标做了皇帝,肯定要削藩。很多很多历史后,你会发现,人们很难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很多事情,千百年来各种惨剧,还是在不断地重复再重复,发生再发生。但唯一有一个例

  • 司马光的结局如何(砸缸救人的司马光死后究竟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

    司马光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他名列元佑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

  • 孝恭孙皇后个人资料简介(明朝孝恭孙皇后是一代贤后吗)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

    历史上并未记载这位孙皇后的名字,只记载了孝恭章皇后孙氏,山东邹平人,明宣宗朱瞻基第二任皇后,明英宗朱祁镇生母,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但朱瞻基对孙氏的喜爱,是能够从正史中的一件事中得到认证的。在中国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皇帝一直都是至高无上权利的拥有者。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的中央专制集权发展

  • 李弘的个人资料简介(李弘为何会被父亲追封为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

    公元652年,李弘出生于长安。李弘出生之后,很快就受到了父亲李治的喜爱。随着武则天在后宫内地位越来越高,最后斗倒了李治的原皇后王氏,自己成为了皇后。李弘的身份便一下子由庶子变成了嫡子。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皇帝,叫做追封皇帝。所谓追封皇帝,就是指生前没有当过皇帝,但是死后被他人尊为皇帝的人。比如三国

  • 周邦彦有多牛(谈一谈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逸闻趣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

    在宋代所有的词人中,周邦彦称得上是最善于学习知识,最善于汲收别人长处的人。周邦彦在汴京游学的那些年,黄庭坚、秦观等人也同在京城。如果要论思想倾向,周邦彦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党。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用“有篇无句”、“有句无篇”和“有句有篇”三条标准来评价词人,仅有数人入选最高等级“有句有篇”,誉称为“

  • 收藏大家张伯驹简介生平事迹(他为国家捐赠了哪些重要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

    张伯驹,1898年生,原名张家骐,字丛碧,别号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收藏是需要钱的,张伯驹出家境优越,父亲是清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当年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官商合办盐业银行。他出身名门,位列“民国四公子”之一;他不惜散尽万贯家财,只为将国宝留在中国境内;他的名字叫张伯驹。他一人的捐赠,直接撑起了故

  • 李聚奎生平事迹简介(李聚奎在中国为什么如此受重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

    李聚奎出生于1904年,是湖南安化县兰田西坪村(今属涟源市)人,年轻时曾在唐生智的部队当兵,参加过北伐战争,后来被调到彭德怀的帐下。1928年7月,李聚奎跟随彭德怀发动了平江起义,并跟着彭德怀一起登上了井冈山。1991年的一天,开国将军们在北京聚会,杨得志到达会场后,看了一圈,然后来到大门口站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