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古人不认可商鞅变法?详解其原因

为什么古人不认可商鞅变法?详解其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64 更新时间:2023/12/31 23:13:18

为什么古人不认可商鞅变法?这是因为商鞅没有行王道,而是选择了霸道,那么何为"霸道"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

在《史记》里,司马迁对他评价很低,认为他“刻薄寡恩”。其后,班固可能也受到了该影响,认为商鞅是“衰周之凶人”。到了宋代,苏轼则对他的评价更差。司马迁在《史记·商君列传》里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可是苏轼偏偏不信,提出质疑,认为“此皆战国时游士邪说诡论,而司马迁暗于大道,取以为史。”

其实按照商鞅的本意,其最高的理想是实行“帝道”,即是所谓的舜禹之道。其次是“王道”,即所谓三代圣王之道。再次才是“霸道”,即所谓的齐桓、晋文之道。何以知之呢?我们不妨还原历史场景,回到商鞅觐见秦孝公的时候。

公元前361年,商鞅这个时候大概30岁了。此前他一直在魏相公叔痤手下做“中庶子”,可是这时候公叔痤已经去世了。公叔痤去世前为了向梁惠王推荐商鞅,不惜让梁惠王杀了商鞅。可是梁惠王根本没把商鞅放在眼里,连杀都懒得杀,并认为公叔痤老糊涂了,商鞅因此也就安然度过了一劫。就在这个时候,秦孝公想要壮大秦国,向各国发出了求贤令。

他在《求贤令》里说道:“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听到这个消息,商鞅在心里笃定这是一个有为之君,跟着他肯定能成大事。于是在嘴里蹦出三个字“西入秦”,就这样,商鞅满怀理想来到了秦国。

商鞅来到了秦国以后,结交到秦王的宠臣景监,由于景监的引见,终于见到了秦孝公。但是根据相关资料的记载,商鞅一共和秦孝公谈了四次话,开头谈得并不投机,直到第三、四次谈话时,才有了转机。这个地方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尤其是第一、二次谈话。

很多学者认为商鞅前两次谈话只不过是为了揣摩秦孝公的心思,是投石问路,第三、四次谈话才是真实意图所在。可是,事情的真相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仔细分析一下。根据史书的记载,前两次谈话“未中旨”,到最后一次才“语数日不厌”。这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将这四次谈话一一分析,看能不能找出点蛛丝马迹。

第一次,秦孝公接见商鞅,商鞅提出了“帝道”,希望秦孝公能够顺乎自然,垂拱而治。可是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这次会谈也就不欢而散。第二次,商鞅进而提出了“王道”,可是秦孝公还是不感冒,史书记载“未中旨”。这一次又没有切中秦孝公的心意,那么怎么办呢?儒家讲究“得君行道”,即只有得到君王的支持,才能一展自己的抱负。商鞅也深谙此理,所以选择了退而求其次。

于是在第三、四次时提出了霸道和强国之术,秦孝公听得不亦乐乎,并将座位主动向前挪,以便靠近商鞅,听得更仔细一些。此后多次接见商鞅,也就是所谓的“语数日不厌”。

商鞅当时其实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的,这在《史记》里有记载。尽管司马迁不喜欢商鞅,但不喜欢归不喜欢,司马迁还是极有职业操守的。坚持“不隐恶,不虚美”,秉笔直书,堪为“信史”典范。

在《史记·商君列传》里是这么记载的,“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通过这段话,商鞅的态度和秦孝公的想法展现的淋漓尽致,可惜后人读得不仔细,忽略了其中的“微言大义”。

我们不妨对之仔细分析一下。其实在商鞅的心目中,不只是希望秦国实行所谓的霸道和强国之术的,而是希望通过实行顺乎自然的帝道和顺乎人心的王道来驾驭这次变法。其实商鞅还是有远见的,我们只以为他好“形名法术”之学,其实他对于黄老之学、儒学,以至于会通诸子百家的杂家之学都有所“好”。

如著名秦汉史专家林剑鸣在《秦时稿》里就认为“商鞅对战国时各派的理论主张均有所涉猎。”事实上,商鞅向很多老师学习过,很多学者认为他曾经向鲁国人尸子学习过。

而《汉书·艺文志》就将尸子列于“杂家”,而“杂家”的特点就是“兼儒墨,含名法”。向如此博学的老师求教,商鞅的学识可见也是渊博的,因此他做事情是有远见卓识的。这就从他四次分别向秦孝公说以“帝道”、“王道”、“霸道”、“强国之道”可以看出,他的学问根底之深。此外,我们读一读《商君书》(今存24篇)就可以看出,其实商鞅的主张都是“霸王道杂之”的。

从《史记》里的记载,尤其是“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可以明显的看出商鞅的无奈和遗憾。可是他还是妥协了,他不妥协又能怎么办呢?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各国国君无一人采纳他的主张,只能自嘲道:“累累若丧家之狗”;孟子也是游说诸侯,可是晚年不得不与“万章之徒退而序诗书”;荀子更是如此,虽然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后也落得个客死兰陵。

商鞅明白,即便是再好的主张,如果没有君王的支持也是没有用的,所以他不得不妥协。况且在这个世上,再也没有比秦孝公更开明的君主了。尽管自己的最高理想是“帝道”和“王道”,但考虑到礼坏乐崩的现实,处于大争之世,退而求其次,“杂霸王道”是最好的选择了。

但是秦孝公是个有为之君,太急于求成了。如果不依他的想法,那么变法之梦终将成为泡影。秦孝公想要显名于天下,不想“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哪个帝王不是这样呢?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惹得民怨沸腾;乾隆“十全武功”,使得大清日薄西山。这些帝王只想成就自己的伟业,哪管什么“一将功成万骨枯”。

由于秦孝公想要快速见效,成就一番霸业。所以商鞅不得不妥协,放弃了最高的理想:帝道和王道,即便是杂霸王道以用之也没有实行。这就注定了这场变法是一场悲剧,即便秦国以落后民族打败山东六国,统一了天下,最终也落得个二世而亡。

这究竟是为什么?其实我们在汉代可以找到答案。虽然在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是“阳儒阴法”。何以知之呢?汉宣帝曾经教育太子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一语中的,再明白不过了。汉朝“杂霸王道以用之”,使得天下维持了四百年之久,而秦朝二世而亡。

标签: 历史秦国商鞅

更多文章

  • 曹真是曹营的常胜将军,为何却很少出场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三国,曹真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知名度之高不仅全国老幼皆知,甚至还盛名海外。然而《三国演义》从本质来看仅是一本小说,许多看官老爷们如果真把《三国演义》当正史来看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作者罗贯中的手中,曹操一系的武将总被其所“丑化”,特别是亲族将领的能力更是被贬的一无是处。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曹操

  • 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李世民和李建成谁的功劳更大?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唐朝,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皇帝之一,他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为唐朝的建立付出了不少的功劳,他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十九岁时,在他的鼓动下,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李建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李渊的军队攻入长安后,拥立代王杨侑为皇帝,李渊也被进封为唐王、大丞相,关中的局势完全控制在李氏

  • 诸葛亮设空城计的时候,为何让士兵在城门口扫地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三国,诸葛亮

    三国这段前后长达100年的历史除了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比如刘关张,吕布,曹操,周瑜等等人物之外最精彩的就是一场又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了。比如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曹操可以凭借手上5万大军击败袁绍30万大军后鲸吞河北,成为天下间最强大的诸侯;比如赤壁之战时刘孙联军可以凭借一把火把曹操的八十万大军烧成灰烬

  • 不派马谡守街亭的话,诸葛亮最应该派谁去呢?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三国,诸葛亮

    这可是蜀国最重要的战略失策,要是能够守得住坚持的话,估计再这样继续下去,诸葛亮就可以真正的打败魏国,从长安直入,夺得天下。但是诸葛亮忘记了刘备你死前说的话,不可以用这个人,可是诸葛亮偏偏想要用它,结果才造成了这样的结果,都是他不听刘备的话。要是换一个人重新来过的话,结局会不会好一点呢?当时最好的人选

  • 历史上改善了整个秦国的商鞅的老师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秦国,商鞅

    历史上改善了整个秦国的商鞅的老师是谁呢?能做商鞅的老师,必然也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商鞅年轻时就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在魏国时,商鞅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史记·商君列传》记载:“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魏武侯九年(前387)

  • 岳家军是怎么来的?详解岳家军的创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岳家军,宋朝

    众所周知岳家军是南宋初年由岳飞领导的抗金军队,那么岳家军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创立背景南宋初年,在宋金民族斗争的烽火烈焰之中,逐渐锻炼出几支抗金大军,其中最主要的有张俊的张家军,韩世忠的韩家军,岳飞的岳家军,杨沂中的杨家军,刘光世的刘家军等,尤其是岳飞所部岳家军,骁

  • 清朝妃子为什么要戴着长长的指甲套 这个东西不会影响生活吗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古代,妃子

    对古代妃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清代妃子为何戴长指甲套?除了好看之外,更多的是为了方便皇帝!常言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虽然在现代男女平等的民主社会中,女性打扮自己多是为了取悦自己,而非“悦己者”,但是在女子地位十分低下的封建社会时期,女子打扮多是为了取悦处于家庭

  • 正史上刘备的荆州是怎么来的?真是借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三国,刘备

    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歇后语,有的作为名言警句警醒着世人,有的作为日常用语让我们朗朗上口,还有的则是一个完成的故事缩影。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就是这么一个故事。赤壁之战后刘备向东吴借来荆州,说拿下益州后就归还。但当刘备拿下益州之后孙权派人前来索取却被拒绝,最后导致两边联盟破裂。一心想拿回荆州的孙权暗中联合

  • 朱元璋不死的话,朱棣敢不敢兴兵造反呢?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明朝,朱元璋

    这种假设很有趣,但是不可能发生。因为朱棣的实力根本就没有当初李世民那么强,朱元璋也远比李渊厉害。《大明风华》里,朱棣有句台词是“吃了两年猪屎”,这话听起来令人极度不适。但在真实的历史中,面对建文帝朱允炆的怀疑,朱棣的确是装疯卖傻了一段时间。对初登大宝的侄子都要靠装疯来保存性命,“靖难之役”也是打了四

  • 关羽败逃的时候,为何很多士兵都没有跟随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三国,关羽

    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同时也是蜀国出类拔萃的猛将,更是大哥刘备非常看好的兄弟。环顾整个三国时代,关二爷无论在武力值、统兵能力,还是忠义方面,均可以算得上凤毛麟角了。单就《三国演义》而言,关云长真的非常优秀。历史上,关羽在还没有什么名气的时候就于万马军中轻松秒了河北名将颜良。到了演义里,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