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三桂为何给自己留了降清的后路?

吴三桂为何给自己留了降清的后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075 更新时间:2024/1/21 16:15:39

吴三桂为何给自己留了降清的后路?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吴三桂,字长伯,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

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协同多尔衮,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平。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吴三桂生于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他出身于辽西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

吴襄耳闻目睹了明朝在天二年(公元1622年),如何在广宁之战中失利,辽东经略熊廷弼如何被传首九边,辽东巡抚王化贞如何下狱而死。

吴三桂的生母不详,吴襄奉旨调进北京,娶了祖大寿的妹妹为续弦。祖大寿是世居辽西的望族,吴襄成为祖大寿的妹夫,吴三桂成了祖大寿的外甥。祖、吴两家的联姻,使吴襄、吴三桂父子找到了坚强的靠山,也使祖氏家族的势力更加壮大。吴三桂在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等的影响下,既学文,又学武,不到二十岁就考中武举,从此跟随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开始他的军旅生涯。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亲率五、六万大军,避开明朝构筑的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直趋北京,史称“己巳之变”。面对来势凶猛的清军,朝野非议颇多,又恰逢皇太极设计反间,生性多疑的崇祯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关宁军入卫以来,受到不公正待遇已久,连获广渠门、左安门二捷,却仍被当作奸细谩骂,在城壕露宿半月,京营从城上扔砖砸死三人,选锋出城砍死六人,巡夜兵丁被杀或勒索,等到袁崇焕蒙冤,众将士已是心灰意冷,皆言“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竟不听祖大寿号令,径自向东奔去。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的大凌河之战中,团练总兵吴襄率马步四万余,往援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祖大寿,结果,吴襄临阵逃脱,被削职。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六月,为平息山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市)参将孔有德等兵变,吴襄随副将祖大弼出征山东,最后,孔有德从登州乘船渡海,投奔后金,而吴襄恢复了总兵职务。

随着吴襄官复原职,吴三桂也在当年任游击,时年二十岁。

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吴三桂被擢为前锋右营参将,时年二十三岁。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九月,任前锋右营副将,相当于副总兵,时年二十六岁。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蓟辽总督洪承畴、辽东巡抚方一藻、总督关宁两镇御马监太监高起潜,报请朝廷批准,吴三桂被擢为宁远团练总兵,时年二十七岁。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明军与清军在杏山(今辽宁锦县杏山)附近的夹马山一带,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吴三桂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了其高超的战斗技能,他拼命冲杀,与清军血战,但因清军勇猛异常,最终,以双方互有伤亡收场。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初,清军逐渐形成对锦州的包围之势。蓟辽总督洪承畴与辽东巡抚丘民仰、吴三桂等再三商酌,决定冒险向锦州、松山、杏山三城运米。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正月,已降清的祖大寿,在盛京收到吴三桂的来信,祖大寿将来信转交皇太极,皇太极回信道:“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次机会,殊可惜耳。”

吴三桂在动摇中,虽然没有降清,但是,已经给自己留出了降清的后路。春天,吴三桂奉命入关,驰援京师,抵御第五次迂道入塞的清军。行军迟缓,到达时清军已退,但是崇祯还是很器重他,感谢他来北京勤王。五月十五日,崇祯帝在武英殿宴请来勤王的吴三桂等,赐吴三桂尚方宝剑。九月,清军绕过宁远,打下后所,前屯卫,中前所,前后七八天,三座城池全部失陷,吴三桂的宁远,成为山海关外一座孤城,已经失去战略意义。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初,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吴麟征等先后上疏,要求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

大顺军直指京师,崇祯皇帝诏征天下兵马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

三月十九日,吴三桂率军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属河北唐山市)一带,这时,突获京师陷落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

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失去倚靠,为了寻找新主,此后一个多月,吴三桂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

大顺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吴三桂再三犹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头。据传,后来听说其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而作罢。两面受敌的吴三桂,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陈圆圆和吴家亲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质。为保全家人性命,吴三桂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为了防止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此时,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估计不足。吴三桂得知李自成率军东征后,派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轻身绐贼”,迎候李自成大军于离北京不远的三河县,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时日,等待清军。

在派赴清军求援的使者携带多尔衮的复信返回山海关后,吴三桂马上又致书多尔衮,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直至行抵关门之时,吴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图脱逃,才发现吴三桂假投降的真实意图,但已贻误了轻兵速进夺取关门的有利时机。而多尔衮却在接到吴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后,经过一昼夜的强行军,于二十一日抵达关门十五里之外。

四月二十一日,多尔衮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急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彻底投降清朝。四月二十二,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多尔衮,多尔衮将计就计,趁吴三桂与李自成谈判之机,突然向李自成发动攻击。

在一片石战役中,吴三桂联合清军击溃李自成。清兵入关后,攻入北京。

多尔衮把年幼的顺治帝以及清朝廷由东北的盛京迁都至北京,清定都北京后,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清兵入关后,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的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清政府又实行了高官厚禄收买的政策,亡明官僚纷纷归降清朝。吴三桂也放弃了拥立明太子的主张。作为降清的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吴三桂和清政府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距离。首先,吴三桂之乞师击李,打的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

吴三桂在降清之初,仍与明朝残余势力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对南京福王政权,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遗”。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吴三桂还拥有一支由自己独立统率的部队。因此,入关之初,清政府对其外示优宠,内存疑忌,并未授之以事权。除在政治上对其严加防范之外,在军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对李自成起义军的仇恨,使其率兵击李。

六月,吴三桂师出山东,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又从英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八月,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灭后,清政府将其从前线调回,“出镇锦州”。对于清政府的这种安排,吴三桂了然于心。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什么“复君父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帝为“故主”,反复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

标签: 历史古代清朝

更多文章

  • 三国时期能和诸葛亮齐名的是庞统吗 实际上到底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三国,诸葛亮

    还不了解:三国诸葛亮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中究竟谁可与诸葛亮真正齐名?一提到诸葛亮,只要是对三国有所耳闻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来,毕竟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所代表的就是智慧。那么在三国中,是否有人在智谋方面能够堪比他诸葛孔明的呢?有一部分读者给出的回答可能是庞统。毕竟"卧龙

  • 商鞅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是什么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秦国,商鞅

    众所周知统一度量衡对于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那么商鞅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是什么样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一对亩积作了新的规定商鞅废除了奴隶制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且可以自由买卖。在“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中,商鞅对亩积作了新的规定。《说文解字》云:“六尺为步,

  • 商鞅燔诗书以明法令具体是什么情况?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秦国,商鞅

    商鞅燔诗书以明法令具体是什么情况?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开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

  • 商鞅除了会变法,还有隐藏的军事才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秦国,商鞅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战国时代商鞅的故事。商鞅(?-公元前338年),卫国宗室出身,所以他被称作“卫鞅”;他所属的支脉以公孙为氏,所以又叫“公孙鞅”。那“商鞅”的叫法怎么来的呢?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公孙鞅因军功受封为彻侯(

  • 历史上商鞅为什么要重农抑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秦国,商鞅

    历史上商鞅为什么要重农抑商?因为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事实上,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重农抑商,我们的祖先非常擅于经商。公元4000年前的商部落便擅长经商,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之后更是在汤的带领之下成功推翻夏朝,建立了强大的商朝,创造

  • 清朝武器发展落后是因为康熙吗 康熙真的是千古罪人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康熙,武器

    对康熙和武器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是不是导致清代火器发展水平落后的“千古罪人”?很长时间以来,网络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康熙皇帝玄烨是导致清代火器发展水平落后的“千古罪人”。这种说法曾经流行一时,甚嚣尘上,康熙遭到网文写手们的口诛笔伐,完全成了一副愚昧昏聩、保守无知的“老

  • 岳家军12支大军有哪些?战斗力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岳家军,宋朝

    岳家军12支大军有哪些?战斗力如何?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一起看看吧。1、背嵬军:背嵬军是岳家军主力中的主力。在南宋初年的各路驻屯大军中,唯有岳家军和韩家军有背嵬军的编制。“背嵬军”这个名称最先被韩家军使用。韩世忠在绍兴二年(1132)设立背嵬军作

  • 蜀汉巅峰期是否强于吴吗 蜀汉有没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蜀汉,三国

    对蜀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巅峰时期的蜀汉有多强?蜀汉有能力一统天下吗?古代的时候,天下处于冷兵器时代,因此古代的战争是没有飞机大炮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战争的伤亡会减少。古代的战争爆发后,人口也会骤然减少。由于医疗以及后勤方面的问题,古代的站咋在伤亡方面同样是非常庞大的,因

  • 蜀汉北伐注定是一场必败的战争 蜀汉为什么还要北伐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蜀汉,北伐

    对蜀汉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场必败的战争:蜀汉为何一定要北伐?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在中国历代割据巴蜀的政权中,三国时蜀汉北伐的决心最为强烈,其行动也最为果断。很多人读

  • 历史上商鞅变法为什么会鼓励分家?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秦国,商鞅

    古代讲究四世同堂,数代不分家才是常态。那么商鞅变法为什么会鼓励分家?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其中理由,一起看看吧。商鞅变法禁止父子兄弟同居目的有三:其一、分家而立增加户口,户口多了税就多了;其二、减少宗族势力对国家治理的威胁;其三、移风易俗,增加秦国的文明程度。战国时代国家收税不是按人来收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