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高炽和朱高煦谁更适合做皇帝呢?

朱高炽和朱高煦谁更适合做皇帝呢?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625 更新时间:2024/1/25 15:46:57

朱高炽和朱高煦谁更适合做皇帝呢?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最近,电视剧《大明风华》火了,接地气的老朱家一家人也走进了大家的视野,老皇帝朱棣虽通过靖难之役名不正言不顺地得了皇位,却是个当之无愧的好皇帝。在这位永乐大帝的治理下,明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土广阔,国力昌盛,史称永乐盛世。可这位看起来不会被任何事情难倒的明智君主,却因为一件事愁了十几年,那就是:自己的两个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性格完全相反又各有所长,到底该选哪个儿子当未来的皇帝呢?

1.一个娘生的的两兄弟,性格却完全不同

朱高炽是明成祖的第一个儿子,皇后生他时还梦见有个小孩拿着圭玉降生,此乃祥瑞之兆,照理说朱棣该很喜欢这个孩子,可惜这孩子的体态和性格不合老爷子的心意。朱高炽幼时正逢他爹计划着打仗夺权,没什么功夫亲自教导他,所以他是被娘亲和内侍们带大的,朱高炽从小就喜欢读书,遵循儒家礼法,深得儒家大学士的喜欢,可他从武的资质却是一点没有,是个十成十的文人。养成了端重沉静、喜静厌动的性子。他又天生体质差、爱生病,所以内侍们极宝贝这个嫡长子,自然是好吃好喝伺候着,生怕有什么闪失。于是等朱棣发动兵变成功回府时,能吃又不爱动的朱高炽已经成了个走路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的大胖子了,骑马的时候连踩马蹬子都费劲,骑了没几分钟就气喘吁吁的。朱棣一生好武,又怎么会喜欢这个毫无武学才能的胖儿子呢?除此之外,这个大儿子的性格简直跟他没一点像的,他和善宽宥、迟钝守矩,最重礼法体统;而朱棣这个靠造反当皇帝的人,性格自然是果敢坚毅又急躁残忍,朱高炽这样宽厚懦弱的脾气,将来会遭到朝中奸佞的胁迫,于江山无益。

所以,朱棣是不喜欢这个大儿子的。

而二儿子朱高煦,确是给朱棣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无论性格还是长相都和他十分相像。朱高煦从小就展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天赋,也热爱武功骑射,七岁时的朱高煦还没马镫子高呢,就能跟着朱棣上战场了,多年来陪着朱棣征南战北,养出了一身的好武艺,立下了无数汗马功劳,在靖难之役中,已经成年的朱高煦作为先锋,还救了朱棣一命,立下了大功。史载:"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朱棣无数次御驾亲征,都离不开英勇善战的二儿子朱高煦,自然是对二儿子寄予厚望,还对朱高煦说“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便是说大儿子自小多病,没准哪天就驾鹤西去了,你要好好努力呀,言下之意便是他极属意二儿子!朱棣在靖难之役时兵败过一次,曾想着议和,朱高煦记着他爹的话,赶紧带了援兵过来,拼了命地奋勇击杀敌,局势瞬间转劣为优,为朱棣赢取战役得到皇位起了关键性作用。后来史书也评载“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足以见得当时成祖想转立二皇子的心思广为人知。

2.朱高炽讨得亲族各个欢心,朱高煦却让亲族讨厌

朱高炽虽不得朱棣喜欢,却颇得爷爷朱元璋的欢心,这个长孙在少年时曾被朱元璋派去清晨检阅禁军,谁知道朱高炽领了命不一会又回来了,并对爷爷说“天气太冷了,将士们也不容易,若要检阅,让他们吃了早饭再检吧。”这让朱元璋对宽厚仁德的嫡长孙颇有好感;还有一回,朱元璋给了朱高炽几份奏章让他试着审阅,朱高炽细心缜密地将这些奏折分门别类,又分得清轻重缓急,迅速找出来简明扼要的事项给朱元璋汇报,使得朱元璋非常满意,也认可了他的行政能力,当即钦定了朱高炽为燕世子。朱高炽不光得爷爷喜欢,还很得母亲喜欢,若说朱高煦是跟父亲一个样,朱高炽的性格就是跟母亲徐皇后如出一辙了。徐皇后为人谦和,事事以民为本,每每劝谏朱棣,都是劝他要以仁德治天下,自小养在徐皇后身边的朱高炽耳濡目染,自然养成了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的性子,自然也颇得她喜欢。

而朱高煦却自幼生性凶悍、不肯向学,而且言行轻佻,以仁和为主的皇室宗亲们自然都不喜欢这个好勇斗狠的皇子,而朱高煦又是出了名的“莽夫”,在他少年时,舅舅徐辉祖觉得他品行有失,曾私下宴请他委婉地劝诫他应该多注意修身养性,可他非但不听,还在宴后偷了舅舅当时最喜欢的宝马,当晚直接渡江走了,渡江南下的路上还经常仗着皇子身份杀死平民百姓和阻拦他、劝谏他的巡抚官员,而当时朱棣只是个燕王,他就如此鲁莽放肆,实在是让人对这个皇子没什么好感,朝臣更是因为他没少参燕王的不是,朱元璋作为当时的皇帝,这样的言论听得多了,更是讨厌朱高煦。徐皇后是个能分得清大是大非的人,常常劝谏朱棣不要骄惯自己的娘家。她也明白二儿子朱高煦天生反骨,自小骄横任性、品行不端,可她身为娘亲也不忍心责骂劝诫。但身为一国之母,她充分明白只有大儿子沉稳得体的性子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所以她也极力主张立朱高炽为太子,曾屡次向朱棣进言,指出二儿子性格不好,不但不能重用,还得为他好好挑选善于监督劝诫的僚属。由此可见,朱高煦虽然有本事让他爹认可他,却也只有他爹更认可他了。

3.肱骨之臣都是朱高炽的门臣,而朱高煦手下只有武夫

不光敬重的父亲、深爱的妻子都看好大儿子,朝中群臣对朱高炽也十分肯定。朱高炽早年时大部分时间都钻研儒术,教导他的翰林大家都十分喜欢他,之中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贤臣,都是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的能臣,颇有才干,朱高炽与他们交好,自然是为以后登基铺了平稳的前路。靖难之役时,朱高炽因为身体不好不能随父亲去前线杀敌,便和母亲留守后方保护北平,而敌将便钻了这个空子,携50万大军兵临城下,而朱高炽此时手里只有一万多兵马还不是强兵,却通过严防死守、巧妙兵计守住了城,取得胜利。这场北平保卫战的胜利至关重要,也是朱高炽军事生涯中最光辉的时刻,朱高炽的责任感和判断力充分展现,从而一改朝臣对朱高炽能文不能武的印象,他的胆识与谋略曝于人前,使得朱棣身边的黄淮、解缙等名臣都建议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在朱棣还在为立太子之事纠结时,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一下点醒了他。从此,朱高炽便在皇帝不在时担起了监国大任,积累了丰富的行政经验。在后来二子夺嫡的明争暗斗中,“三杨”都是坚定的太子派,打压二皇子一脉,终于将朱高炽推上了皇帝宝座。

可朱

高煦却是典型的“项羽型”人才,他好战亦能战,是个军事奇才

。可他手下却没有一个忠心又擅长谋略的大将,反而都是武夫。他和他的父亲极为相像,每次打仗都亲历亲为,但这也体现他其实刚愎自用,不愿相信他人的性格特征,他总以为自己能料理好一切事务,可却并没有那个实力。项王虽在军事上天赋异禀,却是个鲁莽武断的人。甚至后期还和他最好的同伴三皇子离心,猜忌他会害自己,从而自断羽翼。由此可见,他当不上皇帝,也是命中注定的结果了。

4.朱高炽当太子,是礼制体统、稳定江山的最好选择

其实

朱高炽最适合当皇帝的根本原因,只是因为他顺应了明朝的继承制度,是实打实的嫡长子

。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的传统还是能在一定程度制约帝王的,朱棣也明白这个道理,他是靠武力从侄儿手里夺来的皇位,为了掩盖武力夺权的不正当性,朱棣甚至改了史书,标榜自己才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这种说法难以服众,后又改成他和朱标都是嫡子了。由此看出,他还是很介意自己登上帝位是否“名正言顺”的,也遵循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朱棣夺来皇位时,朱元璋已不在在世,他的处境尴尬又敏感,他怕担了千古骂名,被后人指着鼻子说不孝,便只能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立了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朱高炽为储君。他虽然已是万人之上,却也要权衡势力,尽量让各方都满意,所以他听了听了皇室宗族的话,顺应了朝中股肱大臣的心意,选择了朱高炽当太子,以保证他的王朝能够和谐稳定。朱棣自己虽有废太子的心思,但也不得不思虑后果,权衡利弊之下,让大儿子当皇帝是最安稳的选择。

除此之外,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也是这个皇帝选择大儿子当太子的重要原因。老朱家的人向来喜欢嫡长孙,他父亲是这样,他也是这样,朱瞻基年幼就充分展现出帝王之才,他既有他父亲的仁德亲善、又像他二叔一样骁勇善战,更难得的是他甚至有明太祖朱元璋的才气风骨,简直是继承了老朱家最优秀的基因了。若想让这个好孙子合情合理合法地继承大统,就必须得先让他爹当皇上,维持嫡系,所以为了几十年后的江山社稷能到朱瞻基手中,朱棣也得立嫡长子朱高炽。而当年对二皇子说的“太子体弱,汝当勉励之”,也只能不算数了。选择继承者,历来都是君主的一道难题,他不能只从个人喜好出发选一个儿子继承遗产,而是要为这天下选择一个明君,选对了,才能稳定江山社稷,选错了,就必定酿成惨剧。轻者,就是手足相残、夺嫡兵乱;重者,就是毁了老祖宗打下的基业,毁了百姓圆满平安的家园。所以朱棣还是立了没什么差错又得到多方支持的朱高炽为太子,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虽说朱高炽在位仅仅十个月,可却是个名副其实的明君,朱棣靖难之乱使得国家受了很多军事苦楚,他便以仁治国,废除了很多永乐时期的严酷罪行,赦免建文旧臣,为无辜遭罪的靖难遗孤平反,还废除苛政,减少税收,也不再穷兵黩武,使得经济繁荣复兴起来,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一致赞他是宽和明君。

后人将他和其子朱瞻基在位时创造的盛世称为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标签: 历史古代明朝

更多文章

  • 武则天的晚年生活究竟过得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武则天的晚年生活究竟过得如何?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对于武则天来说,忙碌了大半辈子的她,在公元705年的这个早春,其辛辛苦苦创立的武周不得不就此终结,而原来的那个李唐,将会重现人间。这个大事件就是“神龙政变”,而在之后,武则天禅让给自己的儿子李显,退居幕后,并于当年的冬天

  • 历史上秦观为何被称为淮海居士?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秦观,宋朝

    历史上秦观为何被称为淮海居士?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淮海”一词的由来,可见柳宗元《柳河东集》:“海岱及淮为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至淮也。以其淮海之所在,故曰朝宗。此言东海为师道所据也。”秦观出生于江苏高邮,高邮地处江苏中部,淮河下

  • 李世民处死单雄信,到底有哪些影响呢?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唐朝,李世民

    隋唐的评书、演义及影视剧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瓦岗聚义了,其中秦琼与单雄信这两位英雄的故事尤为吸引眼球。但两人命运截然不同:秦琼后来投唐,成为了李世民帐下的骁将,为大唐平定群雄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修建了凌烟阁,并将二十四功臣画像悬挂,秦琼即位列其中。李世民处

  • 第一个葬入康熙墓的妃子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古代,清朝

    第一个葬入康熙墓的妃子是谁?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众所周知在如今的中国近亲者不得成婚,然而这个规矩在中国封建时期并没有被严格要求。而封建时期近亲成婚者也不局限于民间,甚至连万人之上的皇室成员都会选择和自己的亲戚成婚。清朝时期大名鼎鼎的康熙便做了这样在我们看来有违伦理的事情

  • 宋朝军事政策到底是什么样的 将士们为什么会万劫不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宋朝,军事

    对宋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宋代采用了怎样的军事政策,将应精忠报国的将士们送向万劫不复?唐诗宋词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笔,或许你了解苏轼、王安石、晏殊等他们都曾是宋代的"明星",既是文人又是大官,好不得意;而你听到过什么关于军事、武术方面宋代值得借鉴的事情吗?宋代

  • 诗鬼李贺作的一个名句,为何到宋朝才有人接出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唐朝,李贺

    在《旧唐书》中评价李贺: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士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李贺是继屈原以及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对与统治者的昏庸、腐朽以及藩镇割据的黑暗现实,多所针砭。同时,也对下层人

  • 鲁肃与陆逊都是东吴的谋士,两人谁更厉害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三国,陆逊

    在东吴的政坛上,陆逊属于后辈,他没有张昭那样的老臣资格,甚至在资历上也与鲁肃差得很远,他是吕蒙向孙权推荐的一位年轻将领;陆逊没有周瑜那样的与东吴孙氏家族那样的紧密关系,周瑜与孙策师出同门,都是李先隆的学生;周瑜娶了江东美女小乔,而孙策娶了大乔,他们是连襟;周瑜与孙策年轻时就相见如故,两人惺惺相惜,亲

  • 汉初最特殊的人物:陈豨做了什么事?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古代,汉朝

    汉初最特殊的人物:陈豨做了什么事?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汉初时期,陈豨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历史记载中,有关他的片段总是显得遮遮掩掩,被后世认为是汉朝想要隐藏这段历史,毕竟陈豨造反是并不是异姓王,但是其反叛时期,前后牵连了其他4位异姓王,而且陈豨之乱应该是西汉立国后刘邦时期

  • 狄仁杰担任的“黜陟使”,是个什么官职?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狄仁杰担任的“黜陟使”,是个什么官职?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黜置使”正确的说法是“黜陟使”,是唐代中央对地方进行吏治监察的代表。唐代的黜陟使制度,是一项监察制度,是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察,决定对官员升迁或贬黜的依据。一、黜陟使的职责“黜”的意思是贬黜、降低,“陟”

  • 后世如何评价萧宝夤?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萧宝夤,南朝齐

    萧宝夤(487年~530年),字智亮,齐明帝第六子。齐官民拥其夺兄萧宝卷位,事败后被赦。萧衍入建康,封鄱阳王。魏宣武帝景明三年,逃至寿春。年十六,经审验,迎至洛阳,封齐王、镇东将军、东扬州刺史。统军攻梁,屡有战功。孝明帝正光初,为尚书左仆射。处事有条理,声誉日高。孝昌初,为开府、大都督,率军入关中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