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什么能惊艳千年?

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什么能惊艳千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243 更新时间:2024/1/31 3:47:37

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什么能惊艳千年?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不足百字的短小铭文,文风骈俪,句子多采用排比、偶句的形式,一韵到底,富有诗歌的蕴藉之美。

这篇如此短小的铭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有口皆碑,主要还是因为文中体现出来的儒家思想。

借刘禹锡的话来说就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借着写铭文的机会自比孔子,将自己的品德“从头吹到尾”,却从来没有人质疑过他。

只因这篇文章,不但创作技巧出色,而且还一直在强调儒家的“安贫乐道”思想。它可以勉励逆境中的人,坚持自己心中的操守。是属于中国人的人生智慧与哲学。

《陋室铭》赏析

《陋室铭》——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的韵律优美,文风骈俪。修辞上正、反结合,虚实相生的写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它最成功的地方,事实上是其中安贫乐道的儒家思想。

铭文开头的两句,出自《世说新语·排调》,原句是“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刘禹锡将其翻出了新意。

为了证明自己的“陋室不陋”,刘禹锡先从远处写起,谈到名山大泽之所以有灵气,关键在于居住于那个地方的人。所以说:“房子虽破,但是我本人的德行美好。”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两句,写的是实景。门前的台阶上长满了青苔,地面上的野草杂生,都蔓延到了门帘里面。

看起来,这间“陋室”像是荒废了很久一样。这是故意在强调陋室之“陋”,为的是和后面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作反衬。

“可以调素琴”两句与”无丝竹之乱耳”两句,也是采用这种相互呼应的写法。刘禹锡在这里的写法,非常有特色。因为这些句子从表面上看来,是相互矛盾的。

铭文的前面已经说了,这是一个台阶上长满了青苔,野草都长到了门帘里面的荒宅。这就说明,平时根本没有人去作者的陋室。

可是刘禹锡接着又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那些“鸿儒”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怕不是见鬼了吧!

后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我们都知道这是在写调素琴和阅读经书。可是后主文中说“没有丝竹之乱耳”就有一点奇怪了,因为古代的琴,也是“丝竹”之类的弹拨乐器。

其实刘禹锡在这里故意耍了一个花样,他在这里采用的是虚实相生的写法。苔痕上阶,草色入帘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鸿儒”,却是出于刘禹锡的想象。

根据后文的介绍,刘禹锡平时在陋室里面阅读经典,就像在和那些有学识的“鸿儒”们谈笑风生。经书都是鸿儒写成的,自然也就没有一个是“白丁”了。

《宋书·陶潜传》里面曾经提到,陶渊明不通音律,但是却在家里备有素琴一张。这张琴没有琴弦,有客人来了,他就取出来假装弹奏,用以寄托自己的情志。

“素琴”本来是指没有装饰过的琴,不过唐人在诗里提到的“素琴”,有时就是指“无弦琴”。比如李白《戏赠郑溧阳》里就说:“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但是刘禹锡在这里写的“素琴”,既不是为了说明他的琴没有装饰,也不是为了说明他的琴“无弦”。他根本就没有弹琴,只是在想象当中,对着空气隔空奏琴,借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因为居住在“陋室”,所以琴都不存在,自然不会有丝竹之乱耳了。况且他阅读的,还都是自己喜欢的佛道经典,并非烦人的公文,所以不存在“案牍之劳形”。

中间这一段想要表达的,看起来就是儒家的“唯心主义思想”。当然,它之所以受到欢迎,最主要还是体现出了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

最后,刘禹锡还不忘把自己这间破房子,拿来和诸葛亮未出山之时在南阳的旧宅,以及杨雄修《太玄经》时在成都的老房子比较。

《论语》里面说,孔子想搬到九夷居住的地方去。有人告诉他,那里很闭塞落后啊。孔子说:有我这样的君子去了,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于是,刘禹锡在《陋室铭》的末句,借着孔子的话“何陋之有”,又把自己吹嘘了一遍,夸自己是“君子”。意思是自己在这间陋室居住,那么这间陋室就不陋了。

刘禹锡一生的经历十分坎坷,但是性格却非常地孤傲。早年因为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

中途有一次,皇帝本来已经召刘禹锡回到京城了,但是他去“玄都观”看了一回桃花,就忍不住写了一首诗调侃权贵。结果因为“嘴欠”,又被外放出去当官了。

若干年以后,刘禹锡又回到了京城,但是这家伙并没有吸取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又跑去玄都观看桃花了。

当刘禹锡发现当年那些与他作对的家伙,都作了鸟兽散的时候,就忍不住又得意地写下了一首《再游玄都观》,说“前度刘郎今又来”。其“嘴强王者”的个性,可见一斑。

在刘禹锡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中,呆得最久的地方是朗州。朗州在如今的湖南常德,刘禹锡在这里当了十年的“司马”,《陋室铭》大约是创作于此地的。

结语

看到网上有人说这篇文章还有三个未解的“疑团”:其一,它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刘禹锡;其二,铭文中的“金经”是指什么;其三,如何解释“无丝竹之乱耳”与“可以调素琴”的矛盾。

《新唐书·崔沔传》中曾记载:“崔沔作《陋室铭》。”与此同时,在刘禹锡本人的文集中,从未收录过这篇铭文。不过《古文观止》把这篇文章署名刘禹锡后,大家就不再争论了。

“金经”的解释,很多书上都说是指“佛经”,但是解释成“佛道两家经书”更合适一些。至于“调素琴”和“无丝竹”的矛盾,现在也得到了解答。

原来不是作者写错,而是“素琴”有典故,典故中的“素琴”是指陶渊明弹的“无弦琴”。“素琴”和文章前面的“鸿儒”,都是基于作者本人想象出来的。

《陋室铭》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前文提到的思想以外,还因为刘禹锡将诗歌的手法,成功地运用到了铭文创作当中。

“惟吾德馨”、“往来无白丁”和“孔子云:何陋之有”等句式,写出了作者傲岸的真性情。让文篇铭文在短小精警的同时,显得生动活泼,颇有诗情。

因此《陋室铭》这篇文章,无论是从叙事上来看,还是从思想性上来看,都是难得一见的千古佳作,值得万世传颂!

标签: 历史古代唐朝

更多文章

  • 隋炀帝最后的翻盘机会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古代,隋朝

    隋炀帝最后的翻盘机会是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作为大隋第二代皇帝,隋炀帝非常具有争议性。原因是他几乎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或者说他是矛盾的化身。他具有英明雄主的特点,同时也有昏庸皇帝的本色。在他继位后,他的历史政绩非常卓著,单是一条被誉为水上长城的大运河,就堪比千古一帝

  • 李世民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古代,唐朝

    李世民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年少有为、才华横溢,他在登基之后广纳贤臣、勤于朝政,所施仁政为黎民百姓带去极大福利,于天下国民而言,他算得上一代明君。然而人无完人,李世民晚年做了一个极为错误的决定,他的三皇子在被处斩之前说了九个字,

  • 乾隆皇帝为什么没有保护好和珅 和珅一定要死不可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和珅,清朝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和珅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为什么不保护和珅,为了嘉庆皇帝用心良苦。乾隆死后没多久,嘉庆就刺死了和珅,最终和珅在狱中自尽身亡。乾隆生前为什么不保护和珅,乾隆宠信和珅不假,但是他也明白和珅是怎么样的人,他更明白如果和珅不死,政治天秤失衡,嘉庆也难以掌握实权,嘉

  • 乾隆为什么不办和珅 乾隆为什么对他如此信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乾隆,和珅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和珅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为何迟迟不办和珅?只因这颗“摇钱树”实在太合他的胃口!对于乾隆这位大清皇帝,现在人们对于他的评价往往是“英主”居多。或许是受影视剧的影响,也或许是对于“康乾盛世”的过分推崇。但不管怎样,他前半生的功勋确实值得肯定,可是越到晚年

  • 乾隆从让位到去世前后有三年时间 和珅为何没有和嘉庆搞好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和珅,嘉庆

    对和珅与嘉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明明有三年时间,为何和珅没有好好利用,提前和嘉庆搞好关系?嘉庆一上台,就把和珅给杀掉了。说起来,如果和珅不了解嘉庆要当皇帝,没办法提早也嘉庆搞关系倒也罢了。可是,从乾隆把皇位让给嘉庆,到乾隆去世,前后有三年的时间。这三年时间里,嘉庆就一直

  • 李治身为皇家中人 李治为何对武则天如此痴迷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李治,武则天

    对李治和武则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生在帝王家的李治,何以能对武则天爱得那么纯粹?在中国古代,生于帝王之家,本就没有什么选择爱情的机会,似乎生来就是为了权利而斗争,婚姻不过是为了政治斗争而选择的强强联合。对生于皇室而言,皇室的爱情也是具有很高的功利性,有时是为了牵制权利,

  • 乾隆帝登基之后,谁是他册封的首位皇贵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乾隆,清朝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一位十分多情的皇帝,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随着《如懿传》的开拍到预计播出,又掀起了一种清宫热,尤其是乾隆帝的后宫热。这里想要说说乾隆朝的首位皇贵妃,她是谁?她又是什么时候被晋封为皇贵妃的?这个女人与乾隆帝之间的爱恨情仇。乾隆朝的首位皇贵妃不是乾隆帝的继后乌喇纳喇氏,

  • 汉末三国时期,公孙瓒为何会败给袁绍?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公孙瓒,三国

    公孙瓒,字伯圭,辽西令支人,东汉末年武将、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在东汉末年,中央权威扫地、地方豪杰并起的混乱年代里,在北方大平原上,有两大诸侯并立,分别是袁绍和公孙瓒。袁绍出身名门,家族是人尽皆知的四世三公,袁绍年轻时就凭着家里的优越官宦背景,得以进入

  • 历史上糜芳真的害怕关羽吗?为何这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糜芳,三国

    三国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以上问题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在襄樊之战中,打曹军进入焦灼状态的时候,孙权在曹操的拉拢下,趁关羽后方空虚,派吕蒙率军偷袭荆州。在这危急关头,江陵守将糜芳和公安守将(傅)士仁,因为之前向关羽提供军用物资不力,犯了错误,害怕关

  • 历史上海瑞与嘉靖帝之间有何故事?他上奏后为何要自带棺材?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海瑞,明朝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明朝著名清官,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据《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