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六章 盛极必衰

第六章 盛极必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514 更新时间:2024/1/9 20:35:32

第六章盛极必衰,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自古以来,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时间,肯定是一条平稳的直线。从这一分钟到那一分钟,从昨天到今天再到明天,时间的间隔,肯定相等,时间的周期,也一定相同。但真实的情况,却不尽相同,我们其实被表面的数字,给忽悠了。

>

>因为,任何时候,我们所遇到的,其实不是直线,是曲线。人的生长,是曲线,尽管都在长高,其实也有萎缩的时候;人的状态,也是曲线,有激情高涨,但肯定有厌倦疲劳。其他的事物,当然也是曲线。人的曲线决定了社会的曲线,因为社会由人组成。每一个时期的每一个社会,都可能出现欣欣向荣,但无可争议地,也随时可能产生可怕的经融危机。

>

>衰及必反盛极必衰,说的就是如此的规律。

>

>在我们的社会中,无论人们如何的努力,其实都无法跃过这样的规律。

>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人,伟人、平民、乞丐都无法离开这样的规律。霍光也是一样。霍光在拥立刘询继位之后,他包括他的家人族人,其实就已经盛到了顶点。也就是说,他和他的家族该走下坡路了。

>

>公元前68年,霍光走了,他其实正在其人生的顶点,撒手尘寰。

>

>他似乎躲过了这样的规律。其实不然,他把他的家族拖入了这个规律的泥潭。

>

>总的来说,霍光的运气非常的好,他低调入朝,认真处事,混迹政坛N多个10年,兢兢业业,老谋深算,直至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到他人生的顶端,离开人世间,也丢弃了无法自控的烦恼。但是,无可争议的问题是,他为他的整个家族,留下了灾难。

>

>为他的不可一世埋单。

>

>霍光光荣地“薨”了,汉宣帝刘询亲临葬礼祭奠,按皇帝葬制的规格高调埋葬,给予霍光无限崇高的威望。会做秀吧?死都死翘翘了,这样的威望还是威望吗?为了安抚霍家族人,又加封霍光的侄孙霍山为乐平侯,以奉车都尉的官职领尚书事。

>

>看起来,霍光一族,在皇帝的心中,还是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是,原来通过领尚书事转呈皇帝的奏章,汉宣帝下令,可以直接送到“朕”的手中了。

>

>道理很简单,霍光“薨”了,现在的领尚书事霍山,显然就无足轻重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本“朕”亲理朝政了。同时他起用了一批忠诚于皇室的官员,重用御史大夫魏相,让魏相以给事中的身份参与朝中的机密决策,继而又提拔魏相做了丞相。任命曾经的恩人邴吉为御史大夫,委任岳父平恩侯许广汉以重任,一系列的运作,不声不响中把权力收归己手。

>

>尽管他已经把权力收到自己的手中,但是,他比谁都明白,霍光需死,但霍家的势力盘根错节。霍家的亲属和亲信还控制着中央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兵权也掌握在他们手中。于是,汉宣帝就为霍家子弟升官,提拔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大司马。

>

>霍山倒是升官了,但是,非常非常的不好意思,实权没有了。因为他原来掌握右将军屯兵的权力,直接就被剥夺了。

>

>这官升得……两个字:郁闷。

>

>接下来,解除了霍光两女婿东宫、西宫卫尉的职务,剥夺了他们掌管的禁卫军权。又把霍光的两个侄女婿调离了中郎将和骑都尉的位置,让自己的亲信担任南北军和羽林郎的统帅。

>

>最终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

>一般来说,权力被剥夺完毕之后,谋反就开始了。

>

>霍家,也没有逃脱这样的命运。因为篇幅的原因,刘询与霍家权力博弈的细节,我就不展开叙述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霍家的谋反,不一定就是史官的记录。道理非常简单,权倾朝野的时候,连汉宣帝本人都要看霍光的脸色行事说话,也不见霍光有一滴滴儿的反意嘛。

>

>那个时侯他们家反,不是容易很多?

>

>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被对手剥夺得手无寸铁的时候,才急急慌慌谋反?

>

>实事求是讲,最初的时候,他们对汉宣帝还是满怀期待,但在一个任命接着一个任命下来的时候。就算他们脑残,也知道刘询会对霍家下手。难不成,他们不知道汉宣帝正在处心积虑地寻找突破口,要拿霍家开刀?这不是,自己送上一个冠冕堂皇的口实吗?

>

>这个时侯,他们其实已经不具有谋反的实力。

>

>我个人认为,他们真有什么动作的话,也不是在谋反,他们其实是在垂死挣扎。一直以来,他们都把皇帝玩于掌故之上,不曾想,刘询也玩了一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是的,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霍家的谋反,多半又是一场阴谋。只不过,这一次的阴谋主使者,正是被他们玩于掌故之上的汉宣帝刘询。因为,话语权永远都掌握在胜利者手中。

>

>到这个时候,刘询有充分的理由和底气,为他的发妻许平君报仇。

>

>所以,在前面的章节中,我就说霍显做了一件不可原谅的蠢事。女人的嫉妒心,真的就要害死人。为这样的蠢事,他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大到恐怕不能仅仅用惨重来形容。公元前66年,霍显,包括他所有的儿子、孙子、侄孙子直至整个全族,被连根拨出。那个杀人的场面,肯定就是怵目惊心。

>

>据说,有N多个千家受到牵连被诛杀。

>

>这一路杀下来,岂不就是血流成河聚血成渊?

>

>我在前面就说过,古代时候的杀人,不是杀一个,是杀N多家。

>

>因为,在他们根深蒂固的思维里,他们要干的,就是:。

>

>这一下,恐怕不仅仅就是除根,基本上连土壤都给搬走了。

>

>随后,汉宣帝下诏,废黜皇后霍成君,移居昭台宫。她是霍氏家族中唯一没有被杀的成员。十多年后,又被移往云林馆,在那里悲壮地自杀。

>

>政治婚姻,其实非常的悲哀。

>

>我不知道,在霍成君死翘翘的那一刹那,是否悔恨?或者根本就是忏悔?亦或正在自怨自艾?

>

>因为,在过往的岁月中,她和她的那位伟大的妈妈,为了谋夺皇后大位,的确做过人神共愤的事情。在她妈妈的教唆下,她还曾经多次下毒,谋夺太子性命。

>

>霍家,包括她的命运,是否就有自作孽的成分?

>

>我一直在想,霍光在世的时候,是否就已经到了撬翻大汉,自己坐上那把万人景仰的皇帝椅子的地步?以霍光权倾朝野的态势,以霍光在朝野中根深蒂固的势力,他是否真的就可以做到谋权篡位?

>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霍光还不能。

>

>不是他不想,是他的威望、实力还不够。

>

>我甚至相信,如果他的威望实力已经到了那个可以坐上皇帝椅子的份儿,他没有理由不坐。

>

>权力的诱惑,没有人可以抵挡。

>

>霍光也不能。

>

>我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底蕴决定了,如果霍光真有那种非分的举动,也许他早就死翘翘了。历史,也就不是我们现在看见的这样。因为,它早就被改写了。从他将自己的N多子侄族人安插到朝廷的关键部门,其实就昭示了他隐藏与心灵底处的野心。只是他到死都没有能够做到,把他那以家族实力的根基,深深扎稳。同时,他的接班人,也不具有他深藏不露的政治本性。

>

>我这一段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告诉我亲爱的读者,所谓的篡位谋权,霍光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尽管他老人家权倾朝野,他也不能。如同后世的一样,当大总统,在当时的那个时侯,就是众望所归;当皇帝,就非常的不好意思,劳苦大众当然会义不容辞地把他撬翻。

>

>从政治眼光来讲,袁世凯就不如霍光精明。

>

>毕竟,那个时侯的天下,是大汉的天下。

>

>在我的这部作品中,有N多次写到一个字,这个字就是:忍。

>

>就是在写到西汉的这一段历史中,“忍”字也多次出现。汉高祖第一个砍进关中,可就公然违背“先入关中者为王”的誓约,把当时最为贫瘠的地界儿汉中巴蜀,分封给刘邦。刘邦尽管郁闷难受,牢骚满腹,但是他“忍”了;在迎至京都长安之后,“安刘”功臣周勃对他大呼小叫,汉文帝以皇帝的尊严,还是“忍”了;刘彻在独尊儒术被窦太皇太后打压之后,尽管正处于逆反年龄,但他依然“忍”到韬光养晦。

>

>汉宣帝刘询,在霍光拥立为皇帝之后,霍光之霸气,令他如芒刺在背,甚至筋疏骨软。但是,他还是忍了。这4位皇帝,都是在“忍”之后,散发出耀眼的熠熠光辉。

>

>我们,在总结人生的过程中,“忍”恐怕正是一个人能否终成大气的必修之课。

>

>因为,我们在人生的过程中,肯定就会遇到低谷。

>

>在这篇小文的开篇中,我就告诉大家,人生,其实就是一条曲线,有高潮,就必定有低谷。在低谷中,我们能真正的做到韬光养晦,那么就一定有迎来终成大器的一天。

>

>我期待,我想我的绝大多数读者,也在期待。

>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霍家的终成灾难,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实在忍不住了。

>

>从刘询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他们其实是被逼反的——如果他们真的谋反的话。

>

>关键的问题是,这一家子“忍”不住了,他们上了套。

>

>也许,有读者会问,就算他们忍住了,就会逃脱被砍头的命运吗?我在想,逃脱砍头的命运,倒还真就不一定,但要为他们安上“谋反”的罪名,就不是那么名正言顺。

>

>而且,也可能不会死去那么多人。至少,土壤会留下吧。

>

>非常非常的不幸,历史没有如果。

>

>至此,汉宣帝刘询与霍氏家族的权力博弈,以刘询完胜落下帷幕。

>

>当时间走到公元前49年的时候,刘询其实也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

>他崩了。

>

>年仅42岁。

>

>这个年龄,对一个正常人来讲,其实正当壮年。但是,刘询已经不能前行了,他实在太累。能忍不能忍之事,其实非常的花费心力。也许,在那个“忍”功的年代里,他也许早已经心力交瘁。

>

>但无论如何,他笑到了最后。

>

>最后的博弈,他是胜利者,尽管他仅仅存活42个春秋。

>

>我个人认为,从古自今,可以提到“盛世”、“中兴”的那些时期,多少就与经济有关。直接的检验,就是人民群众的兜兜里,银子比较丰满。在整个西汉时期,有“文景之治”,也有“昭宣中兴”。昭宣中兴之始,其实得力于汉武帝的悔过,也得力于霍光的治国方略。汉文帝内行奢侈,外事四夷,尽管干了匈奴一个四脚朝天,但其实也弄得大汉子民民不聊生。汉武帝晚年认识到了这样的问题,霍光其实一直就看在眼里。所以,到霍光秉政的时候,就非常注意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

>尽管,政治斗争的残酷,汉宣帝最终搞掉霍光一族,但霍光的秉政思想,刘询并没有放弃;再加上刘询本就来自民间,更能留意吏治与刑狱;到他的后期,更一举解决羌人匈奴等问题。所以,这一时期的大汉声威,对于西域各国来讲,更是益形振起。而政治,也更为清明。

>

>这一时期,对国家政治来说,倒是刀光剑影,因为,总有那么一些大鳄们,在争权夺利。但是,对普天之下的老百姓来讲,还是相对比较富裕安宁,生活也较为美满。

>

>朝堂之上的政治斗争,并没有太多的骚扰普通百姓。

>

>所谓,盛极必衰,对霍氏家族来说,的确如此。

>

>但是,对大汉皇朝来讲,这一时期,其实也是其极盛的顶点。再往后,封建皇朝的历史规律决定了,他们面临的就是下坡路。

>

>在随后的岁月里,历史的进程,将使西汉皇朝进入晚期。

>

>那么,西汉皇朝的最后命运,将如何演绎?

>

>别急,我会在下一篇中,告诉大家。

推荐阅读:

心有余悸的意思是什么?

孙中山有5个妻子,其中2个是日本人

镇定的反义词是什么?镇定的意思是什么?镇定的近义词是什么?

标签: 第六章

更多文章

  • 汉高祖刘邦的六个神话传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的六个神话传说,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1、父亲是蛟龙公元前257年,刘邦的母亲刘媼走在回家的路上,当她经过一处大泽边时,突然像吃了安眠药似的,疲困难当,于是便躺在大泽边睡下。刘媼虽然睡下,但身躯仍在不断地扭动,作出各种羞人的姿势,因为她正在做一场春梦。梦里,她正与一位神人进行激烈的“野

  • 刘秀与阴丽华乱世中的情长儿女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乱世

    刘秀与阴丽华乱世中的情长儿女,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秀与阴丽华乱世中的情长儿女:他是旁支远系的落魄皇族,她是王朝末年的豪门千金,他韬光养晦一朝拔得头筹登上帝位,在纷纷乱世中她嫁予还是一介布衣的他,从而踏上了逐鹿天下征途,然而他登基之后,皇后之位却不属于她,他是汉光武帝刘秀,她是乱世佳人阴丽华。

  • 刘红夫与馆陶长公主 历史上有几个馆陶公主?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馆陶

    刘红夫与馆陶长公主历史上有几个馆陶公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红夫与馆陶长公主汉唐时期,王侯公主都是以所封地而命名人们经常以公主的封邑所在地来称呼公主,历史上被称为“馆陶公主”的,皆是食邑封在馆陶县而得名的。刘红夫与馆陶长公主馆陶县,始建于西汉初年,已有2200多年的建历史。因其城西北七里有

  • 5.救亡措施:面对危机,作垂死前的挣扎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危机

    5.救亡措施:面对危机,作垂死前的挣扎,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哀帝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挽救皇权,面对危机,他做了一些无能的补救措施,却引得大臣的不满,最终自己在生死边缘间挣扎。哀帝时期,西汉的政治昏暗到了极点,是公认的“极乱”时代,汉朝的国运已走到了尽头。汉哀帝虽然极力挽救西汉王朝的衰退之势,但毕竟

  • 张良生平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生平简介

    张良生平简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张良(?—前186),宇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秦灭韩时,张良尚有家僮三百人。他倾全部家财寻求刺客,企图暗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后乘始皇东游之机,与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未遂。于是变更姓名,亡匿下邳

  • 3.天子之威:铲除梁氏,又倚重宦官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宦官

    3.天子之威:铲除梁氏,又倚重宦官,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桓帝作为统治者,想要管理好这个国家,却缺乏足够的智慧,这就使得他去依靠自己所亲近的宦官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从而又上演了重用宦官的一幕。和平元年(150年),汉桓帝已经是19岁的成年皇帝了。他登基之后一直由梁太后临朝听政,这一年,梁太后

  • 汉末时期的五侯十常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常侍

    汉末时期的五侯十常侍,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和平元年(150),梁太后病重,名义上把政权归还给桓帝,但实际权力仍然由梁冀掌握。其后不久太后去世,局势仍无变化。直到延熹二年(159),梁皇后也死去了,桓帝在宫中才稍稍自由一些,才得以在上厕所的时候悄悄与宦官唐衡密谋,寻求能够反抗梁冀的人。桓帝是由梁

  • 2.礼遇诸王:恩宠有余,遗祸无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遗祸无穷

    2.礼遇诸王:恩宠有余,遗祸无穷,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君主个人性格的缺陷,往往在治国方面体现得很明显,宠信臣子,为的是更好的治理国家,但有时政事却毁于君主的宽仁。东汉建国伊始,汉光武帝与明帝两朝,对宗室诸王的抑制政策措施都非常严厉,实行蕃王年长都遣返回国,一律不准滞留京师的规定;并且严禁诸王结

  • 刘邦之父刘太公刘煓的生平简介 刘太公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太公

    刘邦之父刘太公刘煓的生平简介刘太公结局如何?,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汉高祖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一般来说,人们都比较关注刘邦和刘邦身边的那帮谋臣将领身上的传奇故事,今天我们偏不说他们,就来说一说刘邦的父亲。刘邦的父亲是谁?刘邦的母亲又是谁?为什么刘邦混到四十岁还没有娶到妻子,虽然他只是一个小小的

  • 同样都是经历叛乱,汉朝和唐朝为何是两种结局?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都是

    同样都是经历叛乱,汉朝和唐朝为何是两种结局?,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同样都是经历叛乱,汉朝和唐朝为何是两种结局?在我国,汉代和唐代都是大一统王朝。这两个朝代有许多相似性,也有所差别。两个朝代都是强大一时,都赐与后的朝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两个朝代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都阅历过外部兵变。汉代时有&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