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隔岸观火千里计取袁尚、袁熙首级,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袁投公孙康,曹操利用二袁与公孙康之间的矛盾而隔岸观火,不久便等来了公孙康送来二袁的人头。当对方内部矛盾显现时,宜坐观其变,甚至促其恶化。待形势有利于我方时顺时而动,一举而成。
>
>一、曹操隔岸观火
>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
>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
>
>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
>二、顺时而动
>
>有时静比动好,有时无为比有为更有效。曹操若进兵辽东,事情将变得更复杂,而且不一定能取下二袁首级,静坐却有人把二袁首级送上门来,事情就是这样的奇妙。
>
>当进则进,当止则止,皆由势定。形势宜进,则兵贵神速,曹操击乌桓便是如此。形势宜止,则坐享其成,一进则反受其乱。这里面有着较深的玄机。
>
>形势宜止,则宜隔岸观火,见二虎相斗,绝不是捉虎的时候。你一旦现身,二虎马上联合,你成为它们共同的敌人。
>
>《三十六计》中“隔岸观火”谋略是这样说的:“阳乖序乱,明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意思是说如果敌方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说明对方内部矛盾激化,从暗到明,已经无法掩藏。我方宜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这时如果我方现身,只能促进敌方的团结而不是瓦解,我方宜顺时而动,顺其自然,则水到渠成。
>
>这里所说的“顺时而动”,指的是等待时机而动,仍然是一种静止状态,而非贸然而动的意思,就是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不要采用进逼手段,顺其变,让敌方自残自杀,时机一到而我方出面收盘,一举成功。
>
>那么什么时候是动的最佳时机?隔岸观火与一般看客有何不同?
>
>一般看客是看热闹,隔岸观火者是观望什么时候对自己最有利。当事情进行到最有利于我方捞取成果时,就为动的最佳时机。
>
>明确一个观点:与人争斗不是为了分胜负,而是为了获得利益。
>
>宋襄公打仗是为了仁义,他的军队号称“仁义之师”,当对方劳师远足,来到他面前,部下劝他以逸待劳,乘势出击,他说:“人家还没准备好,我突然出击就是趁人之危,那样做是不仁义的。”他打仗从不玩阴谋诡计,说怎么打就怎么打,每战必败。成为兵史上有名的笑柄,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与人争斗,要的就是结果,要的是利益。
>
>孙子在兵法中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顺时而动抓住有利战机,实施突袭。
>
>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意思是说战争是利益的争夺,如果打了胜仗而无实际利益,这是没有作用的。一国之君不能因为一怒之下而兴兵,将帅也不能因为有怨恨就发动战争,不到非战不可的时候不宜打仗,所以用兵宜慎,戒轻战,战必以利为目的。孙权杀关羽,刘备一怒之下而兴兵伐吴,导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