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隔岸观火 千里计取袁尚、袁熙首级

曹操隔岸观火 千里计取袁尚、袁熙首级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167 更新时间:2023/12/24 3:20:25

曹操隔岸观火千里计取袁尚袁熙首级,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袁投公孙康,曹操利用二袁与公孙康之间的矛盾而隔岸观火,不久便等来了公孙康送来二袁的人头。当对方内部矛盾显现时,宜坐观其变,甚至促其恶化。待形势有利于我方时顺时而动,一举而成。

>

>一、曹操隔岸观火

>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言,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

>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

>

>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

>二、顺时而动

>

>有时静比动好,有时无为比有为更有效。曹操若进兵辽东,事情将变得更复杂,而且不一定能取下二袁首级,静坐却有人把二袁首级送上门来,事情就是这样的奇妙。

>

>当进则进,当止则止,皆由势定。形势宜进,则兵贵神速,曹操击乌桓便是如此。形势宜止,则坐享其成,一进则反受其乱。这里面有着较深的玄机。

>

>形势宜止,则宜隔岸观火,见二虎相斗,绝不是捉虎的时候。你一旦现身,二虎马上联合,你成为它们共同的敌人。

>

>《三十六计》中“隔岸观火”谋略是这样说的:“阳乖序乱,明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意思是说如果敌方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说明对方内部矛盾激化,从暗到明,已经无法掩藏。我方宜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这时如果我方现身,只能促进敌方的团结而不是瓦解,我方宜顺时而动,顺其自然,则水到渠成。

>

>这里所说的“顺时而动”,指的是等待时机而动,仍然是一种静止状态,而非贸然而动的意思,就是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不要采用进逼手段,顺其变,让敌方自残自杀,时机一到而我方出面收盘,一举成功。

>

>那么什么时候是动的最佳时机?隔岸观火与一般看客有何不同?

>

>一般看客是看热闹,隔岸观火者是观望什么时候对自己最有利。当事情进行到最有利于我方捞取成果时,就为动的最佳时机。

>

>明确一个观点:与人争斗不是为了分胜负,而是为了获得利益。

>

>宋襄公打仗是为了仁义,他的军队号称“仁义之师”,当对方劳师远足,来到他面前,部下劝他以逸待劳,乘势出击,他说:“人家还没准备好,我突然出击就是趁人之危,那样做是不仁义的。”他打仗从不玩阴谋诡计,说怎么打就怎么打,每战必败。成为兵史上有名的笑柄,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与人争斗,要的就是结果,要的是利益。

>

>孙子在兵法中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顺时而动抓住有利战机,实施突袭。

>

>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意思是说战争是利益的争夺,如果打了胜仗而无实际利益,这是没有作用的。一国之君不能因为一怒之下而兴兵,将帅也不能因为有怨恨就发动战争,不到非战不可的时候不宜打仗,所以用兵宜慎,戒轻战,战必以利为目的。孙权关羽刘备一怒之下而兴兵伐吴,导致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蜀国从此一蹶不振,这就是教训。

标签: 隔岸观火

更多文章

  • 三国第一猛男吕布的失败竟是因为乱戴绿帽子?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猛男

    三国第一猛男吕布的失败竟是因为乱戴绿帽子?,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时代好色的男人不少,可有趣的是,其中的大多都成了英雄。比如我们熟知的曹操,就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好色之徒。给人戴“绿帽子”,竟悄然成为曹操的人生最大的乐趣,乐此不疲之余,半壁江山居然不发一语间尽数揽入囊中。当然,在并不幽长的三

  • 诸葛亮真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的是

    诸葛亮真的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来的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关于刘备初识诸葛亮一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流传面颇广的刘备“三顾茅庐”说。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陈寿在《三国志》中即采用了此说;另一种是诸葛亮“北行见备”

  • 罗贯中推崇的三国演义中的“八大星将”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演义

    1、孙坚,(155-191),字文台,吴郡富春(今浙江省富阳)人。184年,与朱隽一起剿灭黄巾军,官职为别部司马、议郎、长沙太守等,并参加过诸侯联合讨伐董卓之战。191年,袁术派他前去攻打荆州刘表,被刘表部将黄祖射死,年仅三十七岁。《三国演义》第7回:蒯良谓刘表曰:“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

  • 徐晃为曹魏政权立下的赫赫战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功

    徐晃为曹魏政权立下的赫赫战功,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徐晃(?―227),字公明,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与张辽、乐进、于禁、张A并称曹操手下五子良将。徐晃年轻时曾做河东郡小吏,因随车骑将军杨奉镇压黄巾起义军蓝本部有功,被升为骑都尉。初平三年(192年),王允杀董卓。董卓

  • 揭开曹操至死不称帝原因,奸雄之名果然不是白叫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奸雄

    揭开曹操至死不称帝原因,奸雄之名果然不是白叫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毛泽东主席在《浪淘沙·北戴河》中,曾豪迈地说: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是一代伟人对曹操的赞许。从曹操一生的经历看,他完全实现了追求人生最高目标,即成为帝王将相的理想。特别是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迎驾汉

  • 古代七尺男儿有多高,三国人物的真实身高是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多高

    古代七尺男儿有多高,三国人物的真实身高是多少,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古代七尺男儿有多高,三国人物的真实身高是多少大家都知道自古都有“堂堂七尺男儿”的说法,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古人讲的这个七尺具体是什么数字。《史记·禹本纪》说,大禹定自身为一丈,以其十分之一为尺

  • 三国演义中的一起冤案:荀之死应是煤气中毒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冤案

    三国演义中的一起冤案:荀之死应是煤气中毒,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他是曹操手下最厉害的谋士,罗贯中说他被曹毒死,其实是煤气中毒荀,曹操手下最厉害的谋士之一,三国演义里说他被曹操赐毒酒而死,而魏氏春秋则说他被曹操自杀,总之都是死在曹操之手。不过真实的历史很可能不是这样的。因为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

  • 揭秘三国名将诸葛恪的悲剧命运:诸葛恪结局如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

    揭秘三国名将诸葛恪的悲剧命运:诸葛恪结局如,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是蜀汉名相诸葛亮的亲侄,是东吴重臣诸葛谨的长子,文武全才,胆识过人,与生性跳脱的吴主孙权臭味相投、相处甚欢。孙权是个蛮横而喜欢生事的老帝崽,他与张昭斗气,火烧张宅的大门,他派人谴责陆逊,害得陆逊

  • 杨修怎么死的?杨修因太聪明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杨修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的才子。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析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

  • 三国无间道:那些骂人刀刀见血的三国英雄们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刀刀见血

    三国无间道:那些骂人刀刀见血的三国英雄们,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动口不动手”。本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与别人发生争执时,最好是动口摆事实,讲道理,而不要动手争斗厮打。然而,古往今来,许多自认为君子的人竟把“动口”变成了骂人艺术,以至于有人发出“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不会骂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