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三节 精心谋划,铲除韦氏

第三节 精心谋划,铲除韦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004 更新时间:2024/1/7 1:53:04

景龙三年(709年)四月,定州人郎岌上言:“韦后、宗楚客将要兴兵作乱。”韦后下令用杖刑把郎岌打死。五月,许州司兵参军燕钦融又上言:“皇后荒淫无度,破坏了礼仪章法,干预国家政冶,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阴谋叛乱已威胁到了国家生存。”唐中宗召见并当面质询他,燕钦融镇定自若,慷慨激昂地阐明了他的观点,唐中宗听后,若有所悟。宗楚客却假传圣旨让飞骑士兵将燕钦融摔死在殿庭石上,并非常得意。唐中宗看见宗楚客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心里觉得十分不舒服,而且中宗不满韦后及安乐公主迫害自己胞弟相王李旦,这些让韦后及其党羽十分担心。

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初二,韦后和安乐公主与经常出入宫廷的散骑常侍马秦客、光禄少卿杨均秘密筹划,在皇帝饭菜中下了剧毒,结果唐中宗被毒死在神龙殿。

就在中宗死的当天,韦后秘不发丧,先由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起草中宗的“遗制”。遗制内容的核心,是确定中宗死后的帝位继承人。中宗共有四个儿子。长子李重润,在武则天时被张易之兄弟迫害致死;次子李重福,因与重润案件的牵连,被幽禁于均州(治所在今湖北丹江口);三子李重俊,率为太子,在肃章门之变中被杀;四子李重茂,当时才十六岁。由于李重福尚在幽禁之中,连祀天大典都不许他参加,更不用说让他继承帝位了。“景龙三年,中宗亲祀南郊,大赦天下,流人并放还。重福不得归京师,尤深郁快。”。所以,中宗死后,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仅在中宗之子中间选择继位者的话,可选的对象只有李重茂一人。而韦后的用意,是要由她来听政。参与起草遗制的太平公主,本来就对韦后的专权不满,而且早已在私下里与相王和李隆基结交甚厚,在起草遗制时,把相王摆在了重要的位置,用以牵制韦后。遗制草稿中,除确定立中宗最小的儿子温王李重茂为太子外,最主要的是两个内容:一是决定由韦后知政事,二是决定由相王参谋政事。显然,太平公主是想用相王对韦后形成制约。

六月三日,也就是中宗死后的第二天,韦后召集了有十九位大臣参加的政务会议,与会大臣多是韦后的党徒。会前,宗楚客就与韦温密议,提议修改太平公主起草的遗制,取消相王的参谋政事权。宗楚客以叔嫂不通礼的习俗理由为据,对相王的参谋政事权发难,说:“今须请皇太后临朝,宜停相王辅政。且皇太后于相王居嫂叔不通问之地,甚难为仪注,理全不可。”虽然苏毙在会上坚决反对,称:“遗诏是先帝意,安可更改!”堆在韦温、宗楚客的压力下,会议最终决定罢相王辅政。六月四日,韦后发丧,宣布遗制,改元“唐隆”。六月七日,太子重茂即位,由太后韦氏听政。后来,睿宗即位后,形容当时的情势说:“韦温、延秀,朋党竞起;晋卿、楚客,交撬其间。潜结回邪,排挤端善,潜贮兵甲,将害朕躬。”这种说法,难免有夸大其词的成分,却反映了睿宗当时受韦氏排挤打击的部分事实。

韦后“智识浅短”,当然,她也采取了两个防范措施。一是用韦氏子弟守卫京城,令从父兄韦温总知内外兵马,守援宫掖,“又引从子播、族弟培、弟捷、灌等,分掌屯营及左右羽林军”;并调来诸府折冲兵五万人,屯防京城,均由韦氏子弟统领。二是派人加强对中宗次子李重福的看守,“遗令左屯卫大将军赵承恩以兵五百人就均州守卫重福”。韦后任命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为同中书门下三品,留任东都留守。韦后卫任命吏部尚书张嘉福、中书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湜为同平章事。而对于暗中策划反对她执政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则完全失去防范,与之敌对的相王府没有引起她真正的重视。

实际上,有的韦党对相王还是有警惕的。如大臣李峤,在中宗刚死就给韦后密奏,建议“请处置相王诸子,勿令在京”。但韦后根本不把这一警告当回事。而且韦氏也太性急了一点,重茂刚刚即位七八天,她就开始策划“革命”。六月十二日,她的党徒宗楚客、武延秀、诸韦子弟以及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共劝韦后遵武后故事”。宗楚客还秘密上书,“称引图谶,谓韦氏宜革唐命”回“时京城恐惧,相传将有革命之事,往往偶语,人情不安。”韦氏急于“革命”,反而在京师形成了动荡气氛,有利于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暗中起事。

太平公主与上官婉儿商议起草唐中宗遗诏,把温王李重茂立为太子,政事由韦后主持,参谋政事的还有相王李旦。宗楚客率领宰相们一同上表,请求由韦后一个人去临朝持政,免去相王李旦为参谋政事的官职。苏瑰质问道:“怎么可以违背先帝的遗诏命令呢?”韦温和宗楚客大怒,苏瑰非常害怕,便顺从了他们,于是任命相王李旦为太子太师。万事俱备后,初四,韦氏集团才公开发丧,并把持朝政,大赦天下,改元唐隆。初七,年仅十六岁的李重茂登基,即为少帝。

韦后的子弟和亲信同党手中掌握了南北卫军的兵权,还控制了很多要塞,势力几乎覆盖全国的各个地方,宗楚客与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及诸韦聚集在韦后周围。韦后集团想铲除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因为他们二人很可能会成为韦后集团夺权路上的障碍。相王李旦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在此之前已被免去潞州别驾的职务,他在京师私下招募智勇双全之士,密谋光复唐室。

兵部侍郎崔日用平常一向依附韦后及武氏集团,与宗楚客交情也很好,他得知宗楚客的阴谋以后,害怕自己也会身遭不测,就派宝昌寺僧人普润秘密地去向李隆基报告这件事情,同时,还告诉李隆基尽快地发兵以抢得先机。

李隆基于是与太平公主及其卫尉卿薛崇晾、西京苑总监赣县人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哗、前任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等人谋划先行必兵发难,铲除韦氏集团。韦播,高嵩二人多次毫不留情用鞭抽打万骑兵,以此树立二人在万骑兵中的威严,这样做的后果却导致了万骑兵对他的怨恨。葛福顺和陈玄礼向李隆基诉说此事。李隆基暗示他们应当铲除韦后集团,两人听后都信誓旦旦地表示愿意效忠,参与了具体谋划的还有万骑果毅李仙凫。

有人建议李隆基应当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父亲相王李旦,李隆生回答说:“我们这些人是为大唐的江山社稷才干这种事的。如果事情成功了,对相王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但是万一失利丁,我们为了国家牺牲自己就行了。如果告诉相王,让他也陪着我们牺牲,这是非常不值得的。若父亲不同意,则难免会坏了大事。”于是,李隆基把这件事瞒了下来。

标签: 第三节

更多文章

  • 此人救了唐太宗一命,却是李世民死前最想杀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的人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文治武功冠绝千古,历代帝王几乎无人能望其项背。李世民还有一个长处,更是让人叹为观止。众所周知,君臣关系,是皇帝最难以把握的问题。皇帝太强势,容易滥杀功臣,留下兔死狗烹之恶评。皇帝太弱势,容易被臣下以为软弱可欺,引发陈桥兵变那样的篡位夺权之事。但李世民却堪称君臣关系处理专家。可以说,

  • 李世民一代帝王 为何没能教导好膝下14个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膝下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皇后长孙氏生恒山王李承乾、濮王李泰、高宗李治;杨妃生吴王李恪、蜀王李愔;阴妃生庶人李佑;燕妃生越王李贞、江王李嚣;韦妃生纪王李慎;杨妃生赵王李福;杨氏生曹王李明;王氏生蒋王李恽;后宫宫女生楚王李宽、代王李简。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承乾

  • 唐朝的建立,李渊趁机夺权上位,开始了一个新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王朝

    公元616年,隋场帝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尽管李渊非常尽心尽力,想博得隋炀帝的赏识。但是隋场帝非但不信任李渊,还派了自己的心腹王威、高君雄做太原的副留守,监视李拥|的一举一动。李渊表面上整天喝闷酒,心中却早有所谋。他暗地里花重金买通了朝中重臣,_培植自己的势力。当时,为了躲避东征髙句丽和农民起义风潮的

  • 她一生侍奉过6位皇帝 50岁时竟把李世民迷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萧皇后的出身,《北史》和《隋书》都有记载。581年,年幼的周静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外公杨坚。新登基的大隋皇帝,还挺待见萧岿,他坦率地表示,希望次子杨广能迎娶一位西梁公主。看中的就是萧家四公主,就是后来的萧皇后,姐姐们闹着相亲时,她居然没守在父母身边,而是被寄养在民间,衣衫褴褛,正吃糠咽菜哩。萧

  • 武则天为何当了12年的才人 李世民不喜欢她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不喜欢

    武则天为什么被李世民冷落12年?武则天从13岁进宫当才人,到25岁也就是李世民逝世的时分,还是个才人。这足以阐明,李世民并不重用她。那唐太宗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呢?有一个女人是唐太宗终身倾慕的,她就是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是唐太宗终身最敬重的女人。她从小知书达理,十三岁时嫁给了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

  • 14、敬宗李湛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唐敬宗李湛(809~826),穆宗长子,母恭僖太后王氏。元和四年六月七日生于东内(大明宫)之别殿。长庆元年三月,封景王。长庆二年十二月,立为皇太子。长庆四年正月二十二日穆宗去世,二十六日,太子于太极殿东序即皇帝位,是为敬宗,时年16岁。明年才改元宝历(825~826)。敬宗酷肖其父,加之年轻,孩童之

  • 魏徵为什么阻止李世民封才貌双全的郑家女为妃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才貌双全

    魏徵在历史上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魏徵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故事。唐太宗对魏徵很是尊重,对他的意见建议很是看中。而魏徵对李世民的谏言不仅涉及政事,甚至连唐太宗的私事都在他的进谏范围之内。俗话说“后宫佳丽三千”,可见在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一个帝王坐拥天下美女是天经地义的,但是魏徵有不同的看法

  • 李世民真的喜欢杨妃吗?历史上杨妃得宠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史书中对其的记载只有一句话:“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

  • 这人装疯卖傻36年,被众宦官扶上帝位,即位后让朝官都追悔莫及!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装疯卖傻

    皇帝是身系一国安危的高于一切存有,除开国皇帝之外,皆是父子中间相差无几。纵览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史,皇帝一直是作为社会秩序的核心人物,小到百姓种田经营,大到国家大政开战,都是由皇帝去直接或间接地把控。皇帝的权力无可比拟,但所承受的压力和风险同样不少,有许多有才能的臣子宁死不自己出去单干,就是要找位君主

  • 1、唐朝兵制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兵制

    唐代皇帝掌握着最高的军政权力,宣战权、调兵权、将帅任免权以及军队建设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这些权力的行使都以皇帝敕令的形式来体现。中央具体负责军政事务的机构是兵部,所有武职的考选、军籍、马政、兵器、关津等事务都由兵部掌管,兵部下分4个司:兵部司、驾部司、职方司和库部司。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这是建立在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