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夏平夏城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宋夏平夏城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1242 更新时间:2023/12/30 17:39:46

本文主要通过对平夏城的修筑缘起、规模形制、地理位置的梳理,叙述了平夏城在宋夏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及宋夏平夏之战的过程、结果。分析论述了宋、夏两国在平夏决战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条件。总结了宋朝将帅相合,战略战术得当,攻守相依,步步为营取得胜利,西夏梁太后专权跋扈,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必然失败的根本原因。同时指出了平夏城之战的战略意义是,宋朝由原来的常常失败转为战略上的步步胜利,而西夏则由原来的常常胜利转入步步衰落。宋夏平夏之战,既是宋夏军事、政治、经济力量相互对转的枢纽点,也是西夏在军事上走向衰败的开始。

一、宋夏战争的背景及平夏城修筑的缘起

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分析了宋夏战争进行到宋哲宗与夏乾顺初期,宋朝战略战术由随意出击到有意攻防根本转变的内因,对宋对夏作战的主观能动作用;二是论述了宋朝在战略战术根本转变的内因条件下,逐步实施,修筑平夏城,变内因为外因,充分发挥在主观能动下的客观现实作用。这两个作用都是在宋知渭州张楶的作用下开始实现的。张楶在其兄张惇宰相的支持下,先上奏表:选其要路,筑城固守,步步为营,以逼西夏。在取得宋哲宗的同意后,在宋夏交锋的前沿阵地,萧关(今海原高崖)以南,天都山(今海原南华山、西华山一带)东南,镇戎军(今固原)以北的石门关(今固原须弥山口东),修筑平夏城(今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古城),为宋朝平夏大战的胜利,统一了战略思想,奠定了最根本基础。

二、平夏城的规模、形制及其战略地位

张楶命总管王文振、副总管折克适,率领泾原、熙河、秦凤、环庆四路军马役夫70余万人,用了“二旬有二日”的时间,修筑了规模宏大、形制坚固的平夏城。平夏城总面积约56万多平方米,城墙宽9米,南北对称两道门,东西一道门,有马面、月城、敌楼、护城河。工事坚固实用,布局合理,宜守宜攻,为宋平夏大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军事基础。由于平夏城是在唐石门关、西夏石门峡堡的基础上修建而成的,它镇“石门峡江口”,据“好水川之阴”,北拥萧关,“西接天都,东带灵、庆”,南阻镇戎,“濒葫芦河形胜,宜耕牧,为(宋、夏)国界要害,”以控扼“韦州、灵夏诸隘”,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城成后,宋哲宗十分高兴,赐名曰“平夏城”,意为平定夏国的城池。张楶在皇帝、宰相的支持下,采取“据形胜以逼夏”的方法,为抗击夏军,近袭天都,彻底打败西夏,建立了守必成,攻必胜的重要战略根据地。

三、宋夏平夏大战的过程及其结果

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梁太后进攻平夏城的准备情况。梁太后在进攻平夏城之前,先遣驸马都尉罔罗(一作旺罗)屯罗萨岭(不祥),御熙河路;大首领咘心(一作布沁)屯梁柽台(不祥),嵬名济驻白池,御鄜延、秦凤诸路。自己率领40万大军围攻平夏城。二是宋朝在宋夏边境的布防情况,以及平夏城宋朝守将郭成抵御西夏军队的准备工作。三是宋夏之战的过程以及西夏失败的结果。

平夏城之战,梁氏首先以高车对垒,飞镝走石,日夜攻城不息。但郭成守城有方,十余日竟不能下。此时,西夏防御熙河路的驸马都尉罔罗,被宋熙河将王愍所斩,防御鄜延、秦凤诸路的大首领咘心与嵬名济,被宋鄜延将所败。梁太后闻之,遂无斗志,加之,狂风大起,飞沙走石,折尽垒车,于是遮青幔,易服饰,刀剺面而败逃。丧失人马两万余,牛、羊、马、驼数万。数百里中,族帐、蓄积、焚毁殆尽,国中夺气。此时,梁氏无奈,一边派人求救兵于辽,一边命诸州分掘窖藏,集兵践踏沿边食用,坚壁清野。一边又为复仇,乘机潜师,攻略镇戎军乾兴、天圣二寨。但回军时,又因天降大雪,人马僵冻过半。加之,镇守天都山的西夏骁将,西寿统军嵬名阿里与监军妹勒都逋,又被宋将折可适、郭成生擒投降,天都山军事根据地丢失,于是忧愤攻心,返国不到三月而卒(一曰辽派人鸩死)。

四、宋夏平夏大战诸因素对比分析

宋夏平夏城大战,以宋朝的胜利,梁氏的彻底失败而告终。从造成这种结果的各种因素对比分析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从战略思想看,宋朝的最高决策者宋哲宗,支持了张楶的正确的战略方针,“扼要筑城,守攻相间,步步为营,进逼西夏”,改随意的、消极的、分散的、进攻的、无根据地的劳命伤战略方针为:稳健的、积极的、集中的、攻守相间、有根据地的高效益的战略方针。而西夏专权跋扈、穷兵黩武的梁太后的战略方针则是:随意的、散乱的。因此,守不成,攻不胜。

从军事素质上看,党项人以英勇善战出名,并不亚于宋军。西夏军失败的原因,在将帅的指挥错误,而不在士兵。具体地说,西夏梁太后与宋将郭成相比,郭成雄勇俊杰,胆气堂堂,理智为先,上下相亲。而梁太后作为女流之辈,孤傲横跋,阴阳不定,情感主决,上下相疏。郭成有坚定沉雄之志,胜不骄、败不馁。而梁太后则,胜而骄,败而馁。故郭成兵少而精于用,梁太后兵多散于疏。因此,郭成胜而梁氏败。

从军事效果上看,郭成能做到令出必行,行事必成,以少胜多,少勿败北。梁氏则在平夏大战之前多次败北,遮青帐、易服饰而还。在平夏城之战中,狂风对宋夏的不利作用是均等的,况且西夏也有没烟前峡、后峡、天都山作后盾,如果梁太后能坚持围而不攻,待机而动,并用骁将袭扰之,切断平夏城的后勤供应,则谁胜谁负还很难说。但梁太后在军,本为最不利的因素,反而加重了诸将的忧虑,加之四十万大军,貌似强大,实乃骄兵必败的内在因素。况且四十万大军,日费众多,后勤不济,围城之战又不能速决,故补给不足,军心疲散,因而决定了梁氏的必然失败。

从其它因素看,梁氏残杀了专横跋扈,能征惯战的家门之兄,西夏国相兵马大元帅梁乙逋,自己称能倾全国之兵攻平夏城,一无军事经验,二无指挥才能,三不能任人为贤,把残酷的两军作战,当成摆排场的戏楼。因此,除了其它的因素之外,全军将士不能用命,也是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而宋朝得将士,一有皇帝宋哲宗、宰相张惇的支持,二有军事统帅张楶的通晓军事大略又知人善任的才能。三有折可适、郭成的勇谋之将与上下同心之兵。四是沿边逐路的周密严防和智勇进攻。因此,西夏的失败,并不是仅仅是平夏城的失败,而是西夏边境的全线失败。如果从宋夏战争的全局与长期作用看,就是平夏城之战是西夏胜利了,也只是小的局部的胜利,并不是宋军主力的覆灭。因此,梁太后的平夏城之战,在战略上,首先是一个失败的劳命伤财的愚蠢之举。

五、宋夏平夏大战的战略意义与作用

平夏城之战,以宋朝的“步步为营,攻守兼备”战略战术的胜利与梁氏穷兵黩武,一意孤行的残败而告终。这次战争的结果,给西夏带来了及其严重的后果。一是损兵马两万,牛、羊、马、驼数万。数百里中,族帐、蓄积、焚毁殆尽,国中夺气。使西夏在军事上,经济上,遭受了重大的损失,给西夏军民的心理上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二是镇守天都山的西夏骁将,西寿统军嵬名阿里与监军妹勒都逋,又被宋将折可适、郭成生擒投降,不但丢失了自从开国皇帝李元昊所创建的天都山根据地,造成了政治、军事上的彻底失败,而且动摇了西夏政治、军事的根本,先后造成一些西夏的首领:如左厢首领没药、蕃官妹纳僧哥、监军阿燕、大首领嵬名药默、蕃部喝强山、讹心、御史中丞仁多楚清、铃辖吴名革等,率领族属纷纷降宋。三是西夏天都山前沿根据地与军事指挥中心的丢失,不但是李继迁、李元昊等企图攻破镇戎军,占领长安的宏大愿望化为泡影,而且,促使西夏从战略攻势逐渐转为守势,直至最后走向“重文轻武”、“内讧弱势”、“战略失位”、“投降灭国”的必然道路。四,由于天都一带是西夏的重要产粮地,《续资治通鉴长编》曰:西夏“国人赖以为生者,河南膏腴之地,东则横山,西则天都、马衔一带”。因此,随着天都山的丢失,西夏重要的产粮地就自然而然地丧失了,西夏的国民经济也受到极大的损失,促使了西夏经济由盛转衰。

而宋朝在平夏城之战中,不但取得了政治、军事上、经济上的决定性胜利,而且在折可适的建议下,在天都山西夏南牟会的基础上修筑了新的军城,宋哲宗高兴地赐名为“西安州”,意为“西部安宁”,并任英勇善战的折可适为“西安州知州”,总领兵马事。从此,西夏的天都山的重要军士根据地与指挥中心消失了,代之而起的则是宋朝建立的更加强大的军事根据地。宋朝为了步步为营,逐步残食西夏的边疆土地,还在“平夏城”、“西安州”分别建立“御仓”,并升平夏城为怀德军。从此,“平夏城”、“西安州”一带,逐渐成为宋朝威逼西夏,残食西夏的重要军事根据地。尽管西夏在乾顺时曾攻陷过“平夏城”、“西安州”,但最终仍为宋朝占领。

由上综合分析可知,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主要是人,其次是物。战争的胜利,既要有政治、经济的保证,而更要充分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既要讲求战略战术,也要知人善任。宋夏平夏之战,虽然是一个局部的小战争,但实际上是宋夏两国的一次决定性的较量,在宋夏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值得借鉴与研究。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

党项宗族与封建化

党项宗族与封建化

郑彦卿

《辞海》:“宗族是指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时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合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宗族部落的形式是以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社会部落制发展而来的。随着人口的增多,强大的宗族会控制一个部落,然后在战争的过程中控制一个部落联盟,最终统一一定区域内大多数部落形成国家。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详细说明了宗族产生的过程:

标签: 之战作用历史

更多文章

  • 张载是个怎样的人物?北宋中期伟大的思想家,一个理想主义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北宋,思想家,是个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4句千百年来感动着无数仁人志士的豪言壮语就是出自北宋中期伟大的思想家张载张横渠先生。张载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涪州(今四川涪陵)。但是自从父亲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之后,年幼的张载就和弟弟侨居在陕西凤翔郿县(今眉县)的横渠镇大

  • 《宋史论稿》二十七、略论清代仓场官吏的舞弊活动及其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宋史,官吏,清代

    摘要:在清代,仓场官吏的营私舞弊活动十分猖獗。他们互相勾结,通过勒索运粮官丁、贪污偷盗及领俸官吏共同分赃等活动,大饱私囊。其活动之频繁、手段之复杂,在历史上极为突出。其结果不仅极大地损害了清太仓储蓄,加剧了吏治的腐败,更严重的是加重了漕运的负担,对广大纳漕地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消极影响。

  • 宋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敢不尊武则天调令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他为,是什么人,调令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璟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唐玄宗当政以后,几任丞相都没做多长时间。后来姚崇任宰相,为大唐制定了远期规划,使得整个局面变得好转起来,唐玄宗也很满意。就是这么可心的宰相,也没做长久。原因是自己儿子的贪赃,后来事发,姚崇引咎辞职,告别相位。皇上虽然为失去这么一位肱股之臣感到十分的

  • 宋代矿冶业管理中的奖惩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奖惩制度,宋代

    宋代的矿冶业生产在中国封建社会矿业发展史上处于一个超越前代的高峰阶段。在宋代矿业生产兴旺发达的同时,矿冶业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亦随之完备。宋政府对矿冶业管理官员的考课极为重视,逐步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奖惩制度。管理矿冶业之官,不管是专职监官,还是兼职之官,只要在任期内兴置矿场有功,开采治理有方,矿产课额

  • 第三节 征求直言,实施仁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仁政,第三节

    俗话说“一朝君子一朝臣”,每个新皇帝都要重用一些新人,即使是儿子继承老子的皇位也不会例外。宋真宗即位后,首先得到重用的,自然也是他的“潜邸旧臣”。在宋朝,非常重视官员的资历,皇帝想重用亲信,也不能不适当照顾这一惯例。宋朝宰相和执政大臣是最重要的职位,在

  • 南宋文化科技:程朱理学与四大书院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书院,南宋,理学

    的确,两宋国势孱弱,外患频仍,军事上不如汉、唐那样“威震四夷”之盛,政治上“冗官冗费”现象亦十分普遍,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但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北宋毕竟挡住了辽的进犯,自从“澶渊之盟”后,虽然北宋每年要向辽提供大量的岁币,但宋辽

  • 北宋着名科学家沈括,揭秘他与妻子的那些的趣事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北宋,科学家,趣事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沈括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1094年,北宋八卦周刊突然发布了一条爆炸性新闻:前财政首长、现科学达人沈括居然是个SM爱好者,在他的搭档老婆去世后,他居然三番五次地想自杀。重口位的八卦新闻顿时雷倒了全国观众,大家纷纷要求沈括出来辟谣。可沈括每天不是抱着老婆的灵牌痛哭,就

  • 米芾天马赋是他的真迹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他的,天马,米芾

    听说过一个成语叫天马行空吗?对的,这里说的天马,指的就是《天马赋》里面的“伊犁马”。不过准确的说,天马行空这个词不是出自《天马赋》,而是出自元代刘廷振的《萨天锡诗集序》。此“天马”和彼“天马”指的都是同一品种。天马赋选段根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乌孙国养马已经极具规模,且马种优良。他们每年都要向汉

  • 《宋史论稿》十九、简论宋明清漕运中私货贩运及贸易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史,漕运,私货

    漕运是存在于中国封建时代的一种最重要的官方运输形式,即封建政府组建水运队伍和机构,通过内河(包括运河)统一运输,将各地征收的粮食和物资征调到都城及指定地区的制度。这种纯粹官方经营的运输业,到宋以后内部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出现了运输者利用漕船贩运、贸易私货的活动,并且日益活跃,愈演愈烈,成为宋明清时期商

  • “宋四家”中米芾的成就有哪些?米芾儿子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四家,成就,米芾

    米芾字元章,其实,米芾以前叫米黻,后来又改名叫米芾。是北宋着名的书法家,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在历史中,苏轼,蔡襄,黄庭坚和米芾合称为“宋四家”。做为一名着名的历史人物,流传下来也关于米芾的故事也有很多。在书法方面,米芾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米芾小时候家里很贫苦,但是他的父母见他很喜欢写字,就把他送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