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名相宋璟简介:简述宋璟一生的故事

名相宋璟简介:简述宋璟一生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587 更新时间:2023/12/10 4:35:24

勇斗张氏兄弟

宋璟(663―737),邢州南和(今属河北南河)人,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父玄抚,曾任卫州司户参军,是一个低级官吏。宋璟自少刻苦好学,博学多识。为人耿介超俗,有大节。二十岁左右中进士,授上党尉,后又升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为官正直,颇受武则天的赏识。

张易之、张昌宗是武则天皇帝的男宠,有恃无恐,专横跋扈。宋璟不畏权势,不顾安危,与二张反复进行斗争。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张易之诬构宰相魏元忠,他赂贿凤阁舍人张说作伪证,要张说到御前作证,说魏元忠说过反叛的话。同为凤阁舍人的宋璟对张说说:“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名义气节,不可只图个人苟生,陷诬好人。即便因此被谪官流放,他的美德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倘有不测之祸,我准备叩请天子赦免,要死与你一起去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一举。”张说听了很受感动,廷辩时如实上奏,使魏元忠免受陷害。不久,宋璟调任御中丞。这时武则天年事已高,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更加横行专断。朝中大臣都惧怕二张,不敢直呼其职,而称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宋璟对二张毫不畏惧,二张反而有些怕他。一次,武则天大宴群臣,二张位居列卿三品,在上座。宋璟官阶六品,在下座。张易之讨好宋璟,从座位上站起来作揖说:“公是朝中第一人,怎么倒坐在下座?”宋璟说:“我才劣位卑,卿说我为第一,这是为什么?”天官侍郎郑善果平时对二张毕恭毕敬,问宋璟:“公怎么叫五郎为卿?”宋璟说:“以官衔而论,正当为卿,你又不是他家的奴仆家奴,哪里有叫他为郎的呢?”宋璟的话使郑善果面红耳赤,也使二张狼狈不堪。从此,张易之兄弟对宋璟更是怀恨在心,处处因事中伤宋璟,但因为武则天知其情,宋璟得以免罪。

长安四年(704),二张因武则天病情日益加重,非常担忧,暗中密谋对策,此时有人发觉二张有异常举动,告发二张谋反,但武则天不予理睬,更不追问。其时,许州杨元嗣告发张昌宗召术士李弘泰看相,李弘泰说他有天子相,还劝他在定州建造佛寺,使天下归心。因为涉及谋反大事,这次武则天派凤阁侍郎韦承庆、司刑卿崔神庆和御史中丞查明上报。韦、崔二人惧怕二张的权势,又想讨好武则天,竭力为张昌宗开脱,说张昌宗已将李弘泰的话告诉皇上,不可加罪。宋璟质问说:“谋反这样大事,不是自首可以宽宥不问的,臣请交有司审理以明国法。”武则天听后很不高兴。宰相杨再思恐怕宋璟得祸,急忙拉了宋璟出去。宋璟始终不放过二张,对武则天说:“倘不收狱,恐要为乱天下,动摇民心。”武则天没办法,只好收张易之、张昌宗入狱。过了不久,又将他们特赦放出。为了缓和矛盾,令张易之兄弟到宋璟家谢罪,宋璟拒不会见,说:公事可以公办,若私下会见,法是不讲私情的。他对二张恨得咬牙切齿,对左右的人说:我后悔不先敲破这两个小子的脑袋而让他们为乱朝政。宋璟对二张的斗争,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因而得到朝臣的支持。左拾遗李邕上奏武则天,说宋璟所奏,非谋自身私利,而在安定国家,然而,武则天就是不听。为了避免矛盾,武则天派宋璟到扬州当按察,宋璟说:审理州县案件,是监察御史的职责。后又诏令宋璟按察幽州都督屈突仲翔。宋璟又拜辞说:御史中丞非大事不得轻易出京。仲翔犯的是贪赃罪,如今要臣前去,必有害臣之心。随后,又下诏为李峤副使,出使陇蜀。宋璟又辞掉这个差使,说:陇右没有变故,臣以御史中丞为李峤之副,朝廷还无先例。宋璟为治二张罪,三次违诏,不肯奉诏前行。本来,张易之兄弟想借宋出京的机会,向武则天劾奏,予以诛杀。此计不成,他们又生一计,在宋家举办婚事时,刺杀宋璟。宋璟知道了阴谋,就乘坐卑微的车躲到别处歇宿。刺杀的计划无法实现。

宋璟对二张的斗争,虽然没有取得结果,但却使二张处于极为尴尬的地位,朝臣对二张的所作所为,极为痛恨。

神龙元年(705)正月,武则天病情加重,二张守在武则天身边处理国事,大臣无法近前。宰相张柬之经过紧张密谋,联合禁军将领,杀死了张易之、张宗昌兄弟,迫使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

抗拒中宗旨意

中宗李显复位后,宋璟任吏部尚书兼谏议大夫、内供奉,随时讨论朝政得失。不久,又改任黄门侍郎。中宗是个昏庸的皇帝,不理朝政。大权掌握在皇后韦氏和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手中。宋璟和武三思之间,又开展了尖锐的斗争。神龙二年(706)京兆人韦月将上书中宗,告发武三思“秽乱宫掖”,武三思闻知后,暗使手下人将他以大逆不道治罪。中宗听信谗言,下旨处斩韦月将。宋璟以为案情不实,请求下狱关押审理。中宗大怒,他说:“朕已决定斩首,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宋璟说:“人家告韦后与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过问就问斩,臣恐有人会私下议论,请查实后用刑。”中宗愈加发怒。宋璟面无惧色,说:“请陛下先将臣斩首,不然不能奉诏。”中宗无奈,才免韦月将极刑,发配岭南。后来又将他处死。不久,中宗下诏宋璟为检校并州长史,没有成行,又任为检校贝州刺史,宋璟被挤出了朝廷。

贝州在河北省南部,宋璟到达时,河北暴雨成灾,百姓饥馁。武三思的封地在贝州,武三思不顾百姓死活,派人向封户强征租税。出于对百姓的爱护,宋璟抗拒交纳租税。武三思利用手中的权力,将宋璟从贝州调到杭州、扬州做刺史,后又迁任洛州长史。当时,韦后、武三思,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太子李重俊不是韦后所生,因而引起他们的忌恨,欲废太子,立韦后女儿安乐公主为皇太女。李重俊忍无可忍,于景隆元年(707)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共谋,矫发羽林军,发动宫廷政变,杀死武三思及其同党。但昏庸的中宗,不察大局,听从韦后和安乐公主,挫败了李重俊的政变,李重俊兵败被杀。

从此,韦后和安乐公主更加有恃无恐,中宗成为傀儡。韦后一心想效法武则天做女皇。于景龙四年(710),将中宗毒死。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韦后眼看就要实现女皇之梦了,不料中宗的弟弟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联合姑母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相王李旦复位。

犯颜太平公主

睿宗复位后,任命宋璟为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他和姚崇同朝为臣,二人同心协力,辅佐睿宗,锐意改革中宗以来的弊政。中宗时期,外戚和诸公主干预朝政,政治腐败,贪污成风;卖官鬻爵,乌烟瘴气。只要出钱三十万,不论何人都给官做。他们不经中书、门下批准,直接由皇帝降墨敕授予。当时人称为“斜封官”。这些斜封官大都是富豪商贾,他们不会理政,但搜括百姓却是心狠手辣。姚崇和宋璟上疏睿宗,请求罢免斜封官,进忠良,退无用之才,当时共罢免斜封官数千人,整个朝野为之一振。宋璟还从整顿吏治制度着手,恢复三铨制度,在候选的上万人中,铨选了两千人。宋璟选拔、考核官员,不畏权贵,不徇私情,赏罚公平。为当时人所称誉。

睿宗也是个低能的皇帝,他的妹妹太平公主,由于睿宗复位出了力,权势日重,她广交朋党,积极扩大势力,严重威胁了太子李隆基。景云二年(711),她邀集宰相于光范门内,要求更换太子李隆基,在场的人无不惊慌失色,但宋璟却镇定自若,他高声说:“东宫太子大有功于天下,真宗庙社稷之王,公主为什么突然有此议?”

为确保太子地位,宋璟和姚崇密报睿宗,提出三条对策。一是把宋王李成器、幽王李守礼出为刺史;二是把歧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的统领羽林军的大权交出来,由太子直接掌握;三是把太平公主及其丈夫迁往东都。睿宗采纳了这三条意见,还命太子监国,凡六品以下官员及徒罪,均由太子处置。这些措施对巩固太子的地位和势力,无疑是起作用的。太平公主不甘心灭亡,她加紧反扑,在她的鼓动下,掀起了一股反对罢“斜封官”的浪潮,还把矛头直接指向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受到极大压力,为了保存自己。他违心上奏睿宗,说姚、宋离间他和姑姑、兄弟之间等皇族关系。于是睿宗就罢去姚、宋宰相职务,贬宋璟为楚州刺史。此后,调动极其频繁,先后任申州刺史,魏州、兖州、冀州刺史,河北按察使、幽州都督兼御史大夫,最后转任广州都督。在广东,他教老百姓烧砖瓦建瓦房,把茅草屋改成了砖瓦房。当地老百姓歌颂他的功德,在他离开广州时立“遗爱碑”,纪念其爱民之情。

712年,睿宗传位给太子李隆基,自己当了太上皇。玄宗虽当了皇帝,但太平公主的势力仍然很大,仍然对她构成威胁。尤其是朝中宰相,多数依附于她。开元元年(713),有人密告玄宗,公主将欲作乱。玄宗召集歧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和宰相郭元振等人商议,决定先发制人,调兵三百余人,一举杀死太平公主党羽,太平公主闻交逃脱,后被赐死家中。至此,宫内的不断的政变才告一段落。

辅佐贤主玄宗

唐玄宗是个励精图治的帝王,他决心革除弊政,使国家重新复兴起来。开元之初,他任用姚崇为宰相,整顿吏治,开创了开元之治的繁荣局面;姚崇免去宰相后他又采纳宋璟的建议,任命宋璟做宰相。

开元四年(716)十一月,任用宋璟为吏部尚书兼黄门监。他派宦官杨思勖前往广州迎接,宋璟态度凝远,沉默寡言,一路上竟未与杨思勖搭过一次话。杨思勖对此颇为不满,回来告诉玄宗。殊不料玄宗对宋璟的为人更加肃然起敬。

宋璟为相,志在择人,因才授职,使百司各任其职。他看到括州员外司马李邕、仪州司马郑勉,才略文采俱佳,但思想和性格上有不少毛病,于是,根据各人的才器、能力,分别拜任渝州刺史和硖州刺史。大理卿元行冲,在人们的心目中,才行兼备,但上任之后,却发现满不是那么回事,于是调其为左散骑常待。他选拔官吏,出自公心,对人对己无一例外,对自己的亲属也不例外。他有个堂叔叫宋元超,在吏部选拔官吏时,特别说明自己是宰相宋璟的叔父,想借此得到重用。宋璟知道后,马上给吏部去一函,说宋元超表明了他和自己的关系,就不应再予任用。宋璟的用人,不论皇亲国戚,一视同仁。岐山县令王仁琛,是玄宗称帝前的藩邸故吏,唐玄宗特降墨敕令授五品官,宋璟上疏以为不可。他请求由吏部铨选考核,按制度办事。玄宗只得听从宋璟的意见,收回成命。

宋璟的宠臣太常卿姜皎,也是玄宗为藩王时的故交,在诛杀太平公主时又立过大功。玄宗对他宠遇有加。姜皎的弟弟姜晦,也沾哥哥的光,当上了吏部侍郎。宋璟为此事对玄宗说:“皎兄弟权宠太盛,不能这样安排。”玄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把姜皎改任散官,放回田园,姜晦也改任为宗正卿。

宋璟在制度建构方面,也颇具用心。为了避免朝廷大臣的独断专行,避免君王听信谗言,他提出恢复贞观年间的对仗奏事制度的建议。贞观年间,皇帝临朝,设仪仗、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奏事,或御史弹劾百官,都对着仪仗。高宗以后,这一制度逐渐被疏废,大臣奏事多待仪仗下殿;谏官、史官退朝之后,成为密奏,所奏之事,他人不得而知,产生了许多弊病。宋璟提议恢复对仗奏议,有利于公开和监督。唐玄示批准了恢复这一制度。

宋璟作为宰相,敢于犯颜直谏,唐玄宗很敬畏他,常常屈从于他。开元五年(717),宋璟随同玄宗巡幸东都,路过崤谷(今河南陕县),山高路窄,难以行走。玄宗十分恼怒,要罢免河南尹李朝隐和负责旅途事务的知顿使王怡等人官职。宋璟进谏说:“陛下正当壮年,如今才开始出巡,以道路没有修好而处分二臣,这样整治,以后恐会产生弊端。”玄宗认为很有道理,就免去二人之罪。

当时社会风气趋向奢华,讲求厚葬。宋璟为官,力戒此弊。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死于开元七年(719),哥哥王守一,是当朝的驸马都尉,王守一请求玄宗为其父建造高五丈一尺的坟基。唐玄宗答应了。许多大臣虽有议论,却不敢上奏。只有宋璟无所畏惧,他和同朝宰相颋上疏玄宗,指出厚葬和薄葬是俭与奢的大事。俭的是美德,奢侈是大害。僭越礼法予以厚葬,前贤引以为戒,所以古人只挖墓穴埋葬而不再修坟。玄宗完全接受了宋璟的功谏,按宋璟的尺寸,建造坟基。还称赞宋璟说:“朕常想端正自身,以纲纪治理天下,对皇后有偏心啊!但别人感到为难,只有公等才能讲这样的话。”还特意赏给宋璟、颋彩绢四百匹。

开元八年(720)正月,宋璟和颋奏请禁恶钱。恶钱是民间铸的私钱,铸造时掺进杂质,质量低劣。恶钱的流行,使贫者一天比一天贫穷,奸豪者一年比一年富足。他俩建议切断天下恶钱,但因为触犯了铸钱富豪的利益,引起他们不满,他们纷纷上奏反对。于是,唐玄宗罢了宋璟、颋的宰相职务。宋璟任开府仪同三司,不再握有实权。

被罢相以后的宋璟,一如既往,仍直言敢谏,刚正不阿。处理事务十分果断。罢相后的第二年,玄宗任命他兼任京兆留守,并要他接替河南尹王恰处理权梁山的谋反案。宋璟对案件进行复查,发现权梁山诡称办婚事,筹集款项,县吏要贷款的人连坐。宋璟接手后,经过了解和审讯,把几个头头定了罪,其余一概不问,迅速断了案。

开元十二年(724),玄宗东巡泰山,宋璟留守京师。玄宗将出发,对宋璟说:“卿是国家元老,要有一段时间离别,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朕?”宋璟一一直言相告。玄宗亲写制诰(gào)回答说:“卿所进言,当书写后置放左右,进进出出可随时观看反省、以为终身之诚。”

后来,宋璟兼任吏部,开元十七年(729),玄宗拜宋璟为右丞相。玄宗在尚书省宴请百官,席间赋《三杰诗》一首,并亲自书写,赐给宋璟、张说等三人。

开元二十年(732),宋璟年已73岁,年老体弱,请求辞职,退居洛阳东都私宅。开元二十五年(737),与世长辞,享年75岁,赠太尉,谥号文贞。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唐朝?薛仁贵】立下赫赫战功的唐朝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

    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将,着名军事家,政治家。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ldqu

  • 历史揭秘:李渊为啥不立李世民做皇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皇太子

    玄武门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处有名的兄弟手足相残的惨剧,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当时李渊对唐王李世民的态度是怎样的?他又为何没选立李世民做太子呢?作为唐王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很聪明,但是他为何不一开始就让有能力的李世民做接班人呢?如果用李世民做接班人,是不是就会避免了这场兄弟之间的战争?由于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杨

  • 李辅国简介:宦官首为相,暴死无完尸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宦官

    在中国历史上,以太监的身份爬上宰相高位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赵高,一个就是李辅国。赵高阴险毒辣,在历史上臭名昭着。李辅国比起赵高来,一点儿也不逊色。他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不学就会;他翻云覆雨,落井下石,无所不能;他谋害同类,残杀异己,从不手软。他的臭名自然也不在赵高之下,当然,死得也比赵高惨。从太监到

  • 贞观开元——大唐二百多年的励精图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贞观

    唐太宗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善于用人和纳谏,积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发展生产,重用人才;唐玄宗前期,基本上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励精图治,重用人才,从而形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少有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r

  • 李世民娶寡妇韦氏背后内幕:因其身高一米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寡妇

    韦氏,唐太宗李世民的贵妃。韦贵妃也是命中显贵之人,因为她原本已经嫁人,但是丈夫早亡,她是个寡妇,后来不仅重嫁,还嫁给了李世民,所以说真是命中注定的显贵之人。韦贵妃出身于将门世家,她的曾祖父叫韦孝宽,是北周太傅,据说还是非常着名的军事家,老当益壮,七十多岁高龄时还能骑马率军驰骋疆场。父亲和祖父也都是高

  • 唐三藏确实存在 那么李世民真的曾梦游地狱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知道,李世民为一代明君,成就了大唐盛世,虽然在玄武门之变这个事上,李世民做的有点不近人情,可谓手段冷血,但是,皇位之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无论哪个朝代,帝位的争夺都是非常残酷的,话道,一将成则万骨枯,一个强者就是靠着无数人的牺牲而诞生的。在西游记里面写到,李世民错杀泾河龙王,曾死后返阳,也就是梦

  • 史上隋炀帝女儿如意公主竟并不得李世民宠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如意

    李世民和如意公主是电视剧《隋唐英雄》中所出现的人物,俩人都是主角之一。如意公主是隋炀帝杨广和萧后的女儿,因为聪明伶俐,深得父母的喜爱。如意公主自幼就对李世民情有独钟,俩人是青梅竹马,彼此之间自然也有很深厚的感情。隋朝年间,四处战乱,李世民和父亲前往太原一带驻扎,防止突厥乘机进攻。如意公主美丽大胆,她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发动政变是因为西汉弟媳的原因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弟媳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史书上严正声明说,大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兄弟媳妇杨氏之间:未及以乱,啥意思呢?意思是说,李世民是个正经人,没有

  • 李世民为何要篡改历史?他害怕这个人被揭穿!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李世民——大唐最具争议的皇帝之一,玄武门前射杀兄弟,残忍无情的是他,贞观年间开创太平盛世,功在千秋的也是他;纳隋炀帝之女为妃,风流多情的是他,怀念早逝的长孙皇后,深情念旧的也是他……纷纷扰扰,关于李世民的话题千年热度不减,除了政治和感情,李世民篡改历书也一直广受热议。那么,他究竟修改过历史吗?如果有

  • 20、昭宗李晔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唐昭宗李晔(867~904),懿宗第七子,母惠安太后王氏。咸通八年二月二十二月生于大明宫。咸通十三年四月,封寿王,名杰。是僖宗的同母弟,兄弟特别亲密。乾符四年(877),授开府仪同三司、幽州大都督、幽州卢龙等军节度、押奚、契丹、管内观察处置等使。僖宗二次逃离长安,寿王李杰一直跟随在身边。文德元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