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经历最奇特的皇帝——宋恭帝赵隰

历史上经历最奇特的皇帝——宋恭帝赵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707 更新时间:2023/12/14 16:22:03

历代帝王中,经历最奇特的是南宋的宋恭帝赵隰。他生逢乱世,四岁时在临安(今杭州市)登上皇帝的龙位,其时,南宋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两年后他被元军俘往大都(今北京),降为元朝的臣子。在大都被幽禁6年后,又被迁居于上都开平(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在开平又幽禁6年后,再被遣入西藏为僧,竟然成为佛门高僧和翻译家,最后却因文字狱被杀。其曲折的生命历程,令人无法不为之感慨人生之无常。

凄风苦雨中登基

宋恭帝赵隰(1271年-1323年),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赵昰之弟,宋末帝赵昺之兄,即位前封嘉国公、左卫上将军等,谥号恭皇帝。

在宋理宗和宋度宗统治时期,南宋的灭亡已呈不可逆转之势。宋度宗更是昏庸无能,若不是早早死去,他才是南宋真正的亡国之君。宋度宗在位时整天声色犬马,很少打理朝政。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奸臣贾似道手中。

当时蒙古的势力已经深入四川、云南等地,而襄樊则成为宋朝最后的抗蒙堡垒。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古兵团进围襄阳(今湖北襄樊)。

此时的宋度宗,把贾似道当作的惟一救星,对之言听计从。贾似道嫉贤妒能,遂把有才干的将领一一排除,牢牢掌握住全国军权。又建立秘密警察制度,隔绝皇帝的耳目,镇压人民的不满和反抗。他对襄阳被围的消息,一开始就严加封锁。一年之后,度宗才恍恍惚惚问贾似道:“仿佛听说襄阳被围很久。”贾似道回答说:“蒙古兵早就被我们击退了,怎么会有这种谣言?”度宗说:“一个宫女这么讲。”贾似道不久就查出宫女姓名,随便找了个罪名就把她处死了。从此再没有人敢忧虑国事,任凭贾似道一手遮天。

贾似道一面封锁襄阳被困的消息,一面暗地里派兵赴援襄阳,但他不断派出的援军,均被蒙古军队一批批地吞食了。最后他命他最亲信的大将范文虎前往驰援。范文虎在包围圈外扎营,偶尔截击一下蒙古的巡逻部队,大部分时间都在跟美女欢宴享乐。

朝廷如此腐败,自然难解襄阳之危。襄阳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竟然坚持了6年之久,最后粮尽援绝。到了咸淳九年(1273),蒙古兵团运来回回巨炮,一炮就把城楼轰碎,声如百万霹雳俱发。守将吕文焕望着临安痛哭,开城出降。

咸淳十年(1274年),蒙古军队在大将伯颜率领下,攻陷鄂州,顺长江东下,南宋社稷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宋度宗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昰7岁,全皇后所生的赵隰4岁,俞修容所生赵昺3岁。谢太后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昰年长当立,但贾似道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隰被立为帝,是为宋恭帝。

宋恭帝年幼,因此由其祖母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

向元军投降后被掳去大都

攻陷鄂州后,蒙古军队主帅伯颜留下部分士兵守卫鄂州,自己率领主力部队,以宋朝降将吕文焕为前部,继续东下。沿江城池的守将多是吕氏旧部,元军所到之处,这些人纷纷归降,元军得以顺利地突破长江防线,于德祐元年(1275年)春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兵临建康城下。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鄂州陷落后,长江防线洞开,南宋朝野为之震惊,京师各界都把希望寄托于贾似道身上,要求他亲征。贾似道不得已,在临安设都督府,准备出征。蒙军的一路统帅刘整原系宋朝骁将,理宗末年,贾似道在武将中推行“打算法”来排斥异己,刘整受“打算法”迫害,被迫归降蒙古。贾似道对刘整的能力知道得一清二楚,由于惧怕刘整,他迟迟不敢出兵,直到德祐元年正月,听说刘整死后,他才高兴地说:“吾得天助也。”于是上表恭帝,请求出征。

奏表被恭帝批准后,贾似道便抽调各路精兵10余万,装载着无数金帛、器甲和给养,甚至带着妻妾,离开京城,阵势绵延百余里。到达前线之后,贾似道率后军驻扎于鲁港,命大将孙虎臣统领前军屯驻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贵率战舰3500百艘横列江上。贾似道深知蒙古军队的勇猛,不敢与之正面交战,于是希望通过称臣纳币求得和平。但此时元军的目标在于灭亡南宋,求和的请求被断然拒绝。两军交战,伯颜连续突破孙虎臣、夏贵两道防线,直抵鲁港,宋军大败,死者无数,江水为之变赤,贾似道仓惶逃到扬州,如丧家之犬。

战场惨败的贾似道成了众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现处死贾似道的强烈呼声。太皇太后谢氏却认为,贾似道勤劳三朝,不能因为一朝之罪,失了对待大臣的礼数,仅将贾似道贬为高州团练使,循州安置,并抄没其家产。行至漳州,贾似道于木绵庵为监押官郑虎臣所杀,结束了其擅权误国的罪恶生命。

鲁港之役后,伯颜率军继续沿江东下,德祐元年十月,元军自建康分三路向临安挺进。伯颜亲率中军进攻常州。

常州地处交通要道,扼守临安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颜在此投入了20万军队,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陈炤等奋勇抵抗。伯颜驱使城外居民运土填充护城河,甚至将运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终筑成环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军总攻,两天后常州城被攻破,元军进行了野蛮的大屠杀,上万人被害,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幸免于难。(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蒙古军第一次进攻常州时,常州人民诈降,放蒙古人进城,旋即来了个关门打狗把这些蒙古人全杀了。蒙古军第二次进攻,常州军民英勇抵抗,城陷后依然拼死巷战,青壮男人几乎全部战死,老弱妇孺遭到屠杀,全城数万人幸存者仅几名工匠(蒙古人认为留着有用)。需要指出的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极力美化蒙古统治者,把忽必烈描写成世界上最英明仁慈的君主,而称常州为最邪恶、残忍、狡诈的城市,把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常州人民污蔑为暴徒。)

战争中最怕的就是摧垮人的意志,常州大屠杀果然产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慑作用,随后,当元军逼近平江时,平江守将未经接战便献城投降。

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铁骑,临安府内人心惶惶,大批人试图逃离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员,为保身家性命,带头逃跑。德祐二年正月短暂的休战后,仅有6名官员出现在朝堂上。官员的逃跑瓦解了军心民心,使南宋王朝根本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徒唤奈何。

此时的南宋朝廷如果能够振作起来,任用贤臣,局势或许还可以扭转。但恰恰此时,朝廷却犯下另一个严重的错误,即任命陈宜中为相。正是这个陈宜中,使原本就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走向了其生命的尽头。

陈宜中是一个外强中干、夸夸其谈之徒,他口头上喊出各种豪言壮语,谴责任何妥协退让的主张和行为,实际上却懦弱怕战,根本没有与元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和才能。德祐元年年底,局势在他主持之下,朝着越来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发展,除了彻底投降以外,已没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张世杰提出迁都到东南部地区,以图背水一战,胆小的陈宜中否决了这项提议,一意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谢太皇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哀乞伯颜念上天好生之德,对南宋皇室从宽处理。元朝要求与宰相面对面会谈,陈宜中被这种要求吓破了胆,便再一次抛弃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于当天夜里逃之夭夭。

主持大局的陈宜中逃走后,蒙古铁骑兵临城下,南宋败局已定。谢太皇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蒙古军营谈判。文天祥正气凛然,被伯颜扣留,谢太皇太后又派贾余庆出使。

二月初五,蒙古军队在临安皇城里举行了受降仪式,赵隰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临安。元世祖下达诏书,要伯颜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见。

多情自古伤离别。无奈的赵隰只好同母亲全氏和少数侍从离开临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谢太皇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军的逼迫下程北上。

南宋残余势力在福建、广东抗元。1279年,陆秀夫携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在崖山蹈海自尽,南宋最终灭亡。

历尽劫波后被杀

宋恭帝赵隰以及皇族的其他人员被掳到大都后,忽必烈召见了赵隰,并封他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也都被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灭掉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赵氏、皇亲投降了元朝后,都保全了性命。

在大都,赵隰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处处被监视着,寄人篱下的滋味很不好受。文天祥在谈判中被扣留后,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40万大军进剿。两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文天祥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只好把赵隰叫去劝降文天祥。

身陷囹圄的文天祥看到幼小的“先皇”来到,情不自禁地痛哭流涕,跪倒在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隰一看这情形,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连狱卒都为文天祥垂泪,招降之事只能不了了之。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文天祥后被押解到柴市刑场,引颈就刑,从容就义,年47岁。文天祥死后,忽必烈曾惋惜说:“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

春去秋来,光阴荏苒。元至元十九年(1282),已经12岁的赵隰在北京被幽禁6年后,又被遣送到上都开平。在开平又幽禁6年后,至元二十五年(1288),忽必烈赏赐他“钞百锭”,命令他出家,到遥远的吐番去学习佛法,其母全皇后也被令出家为尼。

吐番即西藏。赵隰正式在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潜心学习藏文。由于天赋聪颖,赵隰很快就在藏佛界崭露头角,在佛学方面造诣颇深,并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他还成为了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翻译了《百法明门论》与《因明入正理论》,且在译书的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藏族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青史留名的一代佛学宗师。

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赵显写了一首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诗: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他对南宋王朝的思念之情,他想起了西湖孤山的梅花,想到了两百年前在那里栽种梅花的林和靖,“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十字,似乎想说明他是元人黄金台下的客人,受到的是礼貌的待遇,而并非是什么俘虏,不打算回临安去了,事实上是命中注定不可能回的去了,他这里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应是不归来”的应是二字,包含着“无可奈何”的感情,二十个字平淡中隐含着无限的悲戚之意,读来令人百感交集。

此诗触犯了文字狱。被元朝皇帝发现,大怒,遂下令于至治三年(1323)四月赐死赵隰,这一年53岁。从18岁到了西藏,至53岁身亡,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魂牵梦绕的故园江南!关于宋恭帝赵隰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

标签: 历史上奇特皇帝

更多文章

  • 宋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六龙共华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华夏,强盛,王朝

    在金庸先生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两宋王朝时,六龙共华夏的壮丽长卷。然而,在今天人们看来,这似乎更是两宋王朝的伤疤。于是,后世才演绎出了杨家将、呼家将、韩家军、岳武穆的悲壮。但不管怎么说,在我们谈及这个王朝时,这种军事上的弱小,是避不开的。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回味那个六龙共华夏所特有的意蕴。经济发达的宋朝

  • 文天祥以身殉国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以身殉国,故事,文天祥

    文天祥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1256年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应试,在殿试作《御试策》时,针对国家政治腐败、上下苟安的局面,提出“法天不息”的改革主张,被宋理宗并拔为状元。他后来成为政治谋略家和抗元斗争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秋,忽必烈统率蒙古军突破长

  • 耶律阿保机怎么死的?东征西讨病死军中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东征西讨,军中,耶律

    契丹政权建立以后,便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和军事征服。阿保机自己则以“上承天命,下统群生”而自命。他不满足于统治荒芜的北方草原,中原地区的富庶、中原文化,对他有很强的吸引力。他认为,契丹族是中国人,他要做全中国的皇帝。皇帝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得民心,谁都可以当皇帝。神册元年

  • 赵扑的故事:造福百姓拯救灾民弹劾权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故事,灾民,百姓

    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县)人。他于宋仁宗赵祯景祜年间(1034~1038年)中进士,初任地方官多处,后以政绩显着而升为殿中侍御史。由于他弹劾不避权贵,被时人称为“铁面御史”。一、秉公执法景祜元年,赵抃刚刚担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就遇到

  • 澶渊之战:大宋不败而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不败,之战,澶渊

    宋太宗两度进军幽州失败后,完全丧失了继续对辽用兵的勇气。他曾对大臣发表议论道:“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是边事,可以预先防备。只是奸邪难以觉察,若为内患,深为可怕。帝王当用心于此。”太宗按“内外相制”的原则,在京城周围屯驻数

  • 传奇女人黄道婆的生平事迹,黄道婆的人物简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人物,生平事迹,黄道婆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

  • 杨辉的历史影响——杰出的数学教育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教育家,数学,杰出

    杨辉是着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排出丰富的纵横图和讨论其构成规律的数学家,他为初学者制订的“习算纲目”是中国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杨辉三角: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画了一张表示二项式展开后的系数构成的三角图形,称为“开方做法本源”

  • “尚文不尚武”,完颜璟的哪些做法最终导致金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做法,完颜,金朝

    文艺范的金朝皇帝种下亡国祸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公元1189年,人称“小尧舜”的金世宗完颜雍病逝,接班的是皇太孙完颜璟,史称金章宗。完颜雍有七个儿子,出于对嫡妻乌林答氏(追封为昭德皇后)的怜惜思念,把她生的大儿子完颜允恭早早地立为皇太子,可惜完颜允恭英年早逝,完颜雍哀伤之余,爱屋及

  • 北宋六贼之一梁师成,竟自称是苏轼的遗腹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北宋,苏轼,遗腹子

    梁师成(?1126),字守道。北宋末宦官,籍贯不详。为“六贼”之一,政和间为徽宗(赵佶)所皇帝宠幸,官至检校太殿。凡御书号令皆出其手,并请人模仿帝字字迹仿冒诏书,因之势力日盛,贪污受贿,卖官鬻职等十恶不赦,以至于连蔡京父子俩也谄附,故时人称作“隐相”。

  • 揭秘:大宋朝第一多情才子偏偏冷落美艳娇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才子,美艳

    大宋词坛第一多情才子柳永,最让人传唱的爱情名章是《雨霖铃寒蝉凄切》,千里烟波,晓风残月,与子执手,泪眼相看,何等情深,然而,这背后的不堪,却是常人所不知晓的。柳永估计是在1001年结婚,妻子美艳且贤惠,后人的口水不能做证据,还是用柳永自己的话来证明吧。柳娘子很美艳,身材好:“宫腰纤细”,“如描似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