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四节 王者暮年,千古流芳

第四节 王者暮年,千古流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172 更新时间:2024/1/10 7:42:59

至元三十年(1293年)忽必烈铁穆耳总兵漠北,由重臣玉昔帖木儿辅行。玉昔帖木儿受命之际,请授皇孙以真金的皇太子玺,忽必烈也表示了同样的感激。六月,忽必烈派人将一颗传国玉玺交给驻守漠北口击荒沙的皇孙铁穆耳,但追随这颗玉玺的没有册封真金时的隆重仪式。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十九日,忽必烈已进入弥留之际。江南的不靖和西北、东北诸王的骚动向忽必烈袭击。从1271年至1283年因战争而招致的沉重的劳役,横征暴敛、驱民为奴、滥杀无辜,激起了江南各族百姓的反抗情绪,“大或数万、小或千数”的起义连绵不断。从1283年至1293年,由于忽必烈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政治上剥夺南人参政的权利,从法律到法令采取一系列凌辱性防范措施,军事弹压加上大肆搜刮,江南的民族激情不断演化为大规模的人民起义。据统计,仅1289年大小起义达400余处,而人数超过10万人以上的在这10年间就多达数次。

蒙古人的军队,首先腐败:“自平南宋之后,将家之子,累世承袭,骄奢淫佚,自奉而已,至于武事,略之不讲,但以飞筋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阵,讴歌为凯歌。兵政于是不修也久矣!”而诠选制度的混乱,由吏进官的流弊愈演愈烈;遥授职官,视为常途;中央政局混乱不堪,奸相迭出,中书省屡屡换血;贪赃枉法,已上二行下效,蔚然成风。在盛世就刮起了衰世颓风,实不多见。忽必烈时代的时弊丛生,大臣不断地献上救弊良策,但他似乎除了对外征服和财富外,晚年不愿做任何革新,对此置若罔闻。

忽必烈辛劳一生,每天都接见大臣,讨论国家大事,这时,开始不接见大臣了,规定,“非国人勋旧不得入卧内”,唯独不忽术,忽必烈不让他时刻离开身边,每天帮助他吃药,病情稍好时则陪他聊天,照顾着忽必烈的饮食起居。

忽必烈从即位那一年开始就宣布要“鼎新革故,务一万方”。确实,鼎新革故和务一万方就是忽必烈一生中做的两件大事,这两件大事,既有成功,也有遗憾。

从“鼎新革故”的方面来看,忽必烈进入中原以后,毅然抛弃了蒙古的旧俗,全民悉心学习汉族文化,这样大胆的社会改革,帮助蒙古确立一套全新的制度,让蒙古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应该说,这就是忽必烈在改革途中的成功之处。但这并不意味着忽必烈的改革取得了真正的成功,他杂糅诸法,各法之间矛盾、冲突不断。忽必烈完全任用义理派帮助他管理国家,对全国的思想控制和社会的稳定确有好处,可义理派却不能帮助他解决政府的财政需求;完全利用功利派,确可帮助他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但这些功利派人物在管理国家财政时,常常把国家的钱财管到自己的腰包里去了,再加上加重对老百姓剥削,引起社会动荡,朝廷一直得不到安宁。忽必烈意识到这一问题,本想在义理派和功利派之间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然而,两派针锋相对,势同水火,没有办法创出新的路子,只好回复到仁义治国的道路上来。以二义治国,确实有利于社会稳定,但国家财政亏空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成了忽必烈十分头疼的问题。忽必烈本想继续探讨,以解决这个难题,但这完全成了他的未竟之业。

从“务一万方”方面来看,自从忽必烈即位以后,他就将“统一”当作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他以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运筹帷幄,终于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这是他此生最为欣慰的事情。然而,忽必烈的野心太大,他的目标并非局限在统一全中国,而是要统一包括南海在内的整个亚洲地区。所以在他灭掉宋朝以后,不断发动对周边各国的战争,试图平定北方诸王的叛乱。虽然这一想法正确,但北方诸王骚扰问题并没有得到最终解决,这也成为了忽必烈的未竟之业。至于对周边各国发动的战争基本都以失败而告终了,这让他的最终都化为了泡影。

然而,发动统一的国内战争会得到人们的支持,而发动对国外各国的斗争。劳民伤财,人民纷纷反对,再加上远隔重洋,元军不善于水上行军和作战,最后都失败了。事实说明,忽必烈要在东方称霸,其路不通,只有与各国友好交往,才是最佳选择。但是,当时的忽必烈却无法认识到这一点,躺在病床上还感到遗憾,把没有征服日本、安南等国当成了他的未竟之业。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二十二日,忽必烈崩于大都紫檀殿。同年四月,忽必烈的孙子铁穆耳即皇帝位于大都,为元成宗

忽必烈从草原帐幕移到汉地宫殿用了长达十数年的时间。接踵而束的是他依托北中国的雄厚人力、财力和知识,在草原也站稳了脚跟,完成了从草原诸王向天子、大汗的转变。忽必烈将蒙古从浅薄的泥沼中拉上治国的堤岸。于是远法汉、唐,近参宋、金的文治官僚系统次第成于蒙古的帐殿。

正当帝国行将坍塌之际,忽必烈坐到了帝国的塔尖。忽必烈用文治拯救了汉文明,同时它用文治也挽回了蒙古帝国在汉地帐幕的倾覆,并将根植于文治的新帝国的生命延续了一个世纪,这是个奇迹。忽必烈接连摘取了吐蕃、大理、南宋君王头顶的桂冠。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来的分裂割据、政权林立的局面。

临终前忽必烈的疆域包括日本行省、交趾行省、占城行省。他自豪地认为,自己是蒙古铁骑所及之处的大汗,他的大元帝国、无边无际的帝国包括钦察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窝阔台的兀鲁思,因为他是全蒙古的宗主,所有蒙古兀鲁思的共主。

明人宋濂也感叹万千地说:“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两戎,宋患常在两北。若元,则起朔漠,并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两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马可·波罗称他“统治的臣民、疆域、收入都远远超过历代的和现在的一切君主。”之后的伊利汗国史学家瓦撒夫则更惊叹道:“其制度法律,其智慧深沉锐敏,其判断贤明,其治绩之可惊羡,皆优出迄今所见的伟人之上。假举其一种功业,段才能,已足使所史中的各名人黯淡无色。如罗马的恺撤,波斯的诸库萨和,支那的请帝王,阿拉伯的诸开勒,耶门的诸脱拔思,印度的诸罗闭,萨珊、不牙两朝的君主,塞勒柱克朝的诸算端,与之相比,全都微不足道。”而效忠于忽必烈宫廷的王恽,则向我们开列了忽必烈所有的伟大之处,“开天建极者35年,立经陈纪者二万余事”,“慕义向风,声教奚朔南之暨;梯山航海,职责无遐迩之殊。”

标签: 暮年

更多文章

  • 蒙古侵金之战——边堡塞内诸战役战前一般形势与战略指导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蒙古

    原来金西京(在今山西省大同)留守行枢密院事胡沙里执中(一作纥石烈执中或胡沙虎),平素对于金主永济,并不敬服。乌沙堡会河堡野狐岭之大败,他放弃西京,逃回中京(即今北平市)。金主自然不满,便另派大将完颜纲去抵御蒙古,结果完颜纲亦失昌州(今察哈尔宣化北),桓州(今多伦)抚州、(今张北之北),败逃而归。完颜

  • 金末元初着名文学家元好问从小就称为是神童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文学家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着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是宋金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约生于1190年,字裕之,太原秀容人(今天在山西),号遗山,被尊称为“一代文宗”,元好问一生的成就涉猎很广,他在诗、文、曲、词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代表作品有《论诗》、《遗山集》等。元好问的家世背景相当强大,元好问的祖先相传

  • 二、风雨飘摇中的蒙古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蒙古

    1.蒙古帝国内汗位的争夺这位蒙古帝国第二代君主的死完全是一个意外。谁会想到他会因为贪杯而离去呢?这一突然事件的发生马上导致了连锁反应,使整个欧亚大陆都能感受到这一变故。因窝阔台的死而受益最多的是欧洲人,尤其是匈牙利人。当时在蒙古大军的攻击下,几乎整个匈牙利都已经沦陷。就在匈牙利人即将绝望的时刻,蒙古

  • 第一节 开拓疆土,御驾亲征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御驾

    忽必烈在统一中国之后,又开始了新的开疆扩土的征伐战争。在随后的时间里,他多次御驾亲征,先后征伐日本,高丽,安南等国,虽然多次征战都是无功而返,但是,蒙古帝国的影响力已经威震世界。元朝人最初也是想要把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纳入到他们的统治版图之内。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元朝最后和这些东南亚的国家友好相处。

  • 元朝是否真的毁在洋太监手里?元朝灭亡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元朝

    朴不花生于元文宗时代,7岁时被送到元朝的宫廷内成为一名小太监。后来,朴不花的好朋友,同样来自高丽的小宫女奇洛得到皇子妥欢帖木尔的宠幸。至顺元年(1333年),妥欢帖木尔登基,是为元顺帝,封奇洛为第二皇后,居住兴圣宫,并生下太子爱猷识理达腊。朴不花由于与奇洛皇后关系亲密,被调到兴圣宫,照管太子的生活起

  • 二、世界性的大都市——元大都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世界性

    元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即汗城、帝城的意思。忽必烈即位后将燕京(今天的北京)升为都城,以便于控制汉地,所以燕京就成了元朝的大都。而原来的都城开平仍保留都城的地位,一来方便联络草原诸王,同时也满足了大汗的生活习惯。忽必烈时,冬在大都,夏则在上都(开平)。元大都始建于1267

  • 政治联姻牺牲品 元朝公主13岁下嫁高丽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元朝

    中国历代虽有以韩国女子为嫔妃的事,却没有以公主和亲高丽的史例。因而,元朝公主下嫁高丽国王,是中韩关系史上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元朝与高丽王室的联姻,并非如某些史家所说,是元朝强加于高丽王室的一个桎梏。事实上,此事由高丽方面最先提出请求,而由元朝皇帝加以允准的。高丽国王的请婚,迫于内外交煎的情势。对外方面

  • 窝阔台简介与评价:简述名将窝阔台一生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名将

    窝阔台(1186~1241)大蒙古国第二代大汗,成吉思汗正妻孛儿台所生第三子。又译兀窟、月古歹、月可台、月阔歹、斡歌歹等。从青年时代起,窝阔台便跟随成吉思汗征服漠北诸部,在与克烈部王汗的战争中,力战负伤。1211年,从成吉思汗伐金,领兵分掠云内、东胜、武、朔诸州。1213年蒙古军分三道南下,与术赤、

  • 古代犯人为何宁可被砍头也不愿意发配边疆,原因很简单,比死还要难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也不

    人这一辈子,大概只有死会让人感到害怕。这话是真的吗?针对某些人而言,她们能够置存亡于度外,去做好自己感觉恰当,良知的事儿。因此,文天祥讲过几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元朝统治者即便杀了他,他的精神也流芳千世万世。只是,人可以不畏惧生死,其他的一些刑罚,残酷的比生

  • 燕铁木尔: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雨打风吹

    文宗图铁木尔让位于其兄明宗和世剌,转瞬之间又在燕铁木尔的精心谋划下毒杀了兄长,从而得以复位,这件事始终是文宗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当年,文宗还杀死了自己的嫂子、明宗的皇后巴不沙,并且把自己的侄子、明宗长子妥欢铁木尔先后流放到高丽(今朝鲜半岛)和静江(今中国广西桂林),让兄嫂一家家破人亡。以为天下已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