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高宗李渊从太原到长安到退位历史概述

唐高宗李渊从太原到长安到退位历史概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746 更新时间:2023/12/11 2:07:39

一、从太原到长安

(一)太原起兵

大业十三年(617)春,马邑军人刘武周杀死太守王仁恭,占据郡城,自称天子,国号定杨。不久,刘武周又攻下楼烦郡(今山西静乐),并占据了隋炀帝的离宫汾阳宫。李渊认为这是集中军队的好时机,于是对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说:“刘武周占据了汾阳宫,如果不能尽快剿灭,当犯灭族之罪。”二人惧怕治罪,又计无所出,只好请李渊拿主意。于是李渊借机调动军队、粮廪,调整部署,安排亲信于要害部门,并下令招募军队。

李渊准备就绪后,借故处死了王威、高君雅,这一举动标志着李渊与隋朝彻底决裂。在正式兴兵进军关中之前,李渊认为必须先解决突厥这个后顾之忧,但是由于双方力量强弱悬殊不能硬来,于是李渊主动向突厥始毕可汗写信称臣,始毕允许与其讲和,并支持他代隋而立,自为皇帝。由于军中缺马,突厥又送来良马千匹到太原交易,并答应派军队协助李渊攻取关中。李渊考虑到突厥兵多,恐其骚扰百姓,所以只要求突厥派来少量的军队,以达到壮大声威的目的。

诸事齐备后,李渊打开太原的官仓,救济贫苦民众,争取民心,使得前来应募的贫民越来越多,二十日内得兵数万。然后派其子李建成、李世民统兵征讨不肯听命的西河郡丞高德儒。李氏兄弟军纪严明,百姓菜果非买不食,且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故军队士气很高,很快便攻下了西河郡,仅斩杀高德儒一人,此外秋毫无犯,不妄杀一人。从出兵到返回太原,前后仅用了九天时间。李渊对此战非常满意,认为有这样的军队可以纵横于天下了。

此战之后,李渊建置了大将军府,命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统军,封陇西公;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统军,封敦煌公;李元吉为太原郡守,留守太原。裴寂、刘文静、武士彟、温大雅、唐俭等均为大将军掾属,刘弘基、长孙顺德、王长谐(一作“阶”)等为各级统兵军官。至此,李渊借以争夺天下的军事、政治机构就基本组成,把改朝换代的愿望开始转变为实际行动了。

这年七月,李渊亲率大军三万从太原经西河向霍邑(今山西霍州)进军。在这里击败了隋将宋老生所率精锐军队二万,斩杀宋老生,攻下了霍邑。接着连下临汾(今山西临汾)、绛郡(今山西新绛),直抵龙门。然后兵分两路,以主力渡过黄河攻取关中,另派一支军队开赴河东,对付驻守在那里的隋将屈突通。李渊派王长谐、刘弘基率兵渡河,很快攻占了韩城(今陕西韩城),然后率军南下,击败隋军,迫使驻守河东的隋军自断蒲津桥。李渊自己却率主力直下河东,隋军坚守城池不出,李渊乘机在这里渡过黄河。这时冯翊、永丰仓均为李渊军所占,京兆万年、醴泉(今陕西礼泉)等地官员也派人与李渊联系归降事宜。三秦士庶,郡县长吏,豪强子弟,扶老携幼来投者甚多。

李渊见民心可用,决定直攻长安。他命李建成率军数万屯于永丰仓,扼守潼关,命李世民、长孙顺德等率军数万,经高陵(今陕西高陵)、泾阳(今陕西泾阳)、武功(今陕西武功西)、盩厔(今陕西周至)、鄠县迂回进攻长安。沿途吏民归顺者甚多,到达泾阳时,这支军队已经扩大到九万多人。后又会合了李神通和李渊女平阳公主所率的军队,声势更加壮大。

李神通是李渊的堂弟,太原起兵时他正在长安,为了躲避隋朝官吏逮捕,逃入鄠县山中,与史万宝等人聚兵响应李渊。平阳公主与丈夫柴绍也在长安,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曾密召其赴太原。柴绍认为夫妻同行易暴露,自己单独赴太原,平阳公主则潜回鄠县自己的别墅,散家财,聚徒众,起兵四处攻讨。多次击败来犯的隋军,陆续攻取了盩厔、武功、始平等地,组成了七万余人的大军。李渊得知消息后十分兴奋,派柴绍率数百骑兵从华阴沿南山以迎公主。后来这支军队在渭北与李世民的军队会合,号称“娘子军”,参加了围攻长安的战斗。

这年十月,李渊也到达长安城外,并调李建成之军于长安城外汇集,使得大军总数达二十余万。这一时期辅佐代王杨侑留守长安的是隋刑部尚书卫玄、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丞骨仪等人。卫玄见势不妙,忧惧成疾,死于家中。只有阴世师、骨仪督军乘城,据守不降。十一月,李渊见诸军做好了攻城的准备,遂下令攻城。诸军奋勇向前,一举破城,俘获阴、骨二人,将其斩首。

镇守河东的隋将屈突通见长安已破,知道关中大势已去,遂率部向洛阳退去。李渊部将刘文静派骑兵追赶,屈突通部下溃不成军,纷纷解甲投降,屈突通本人被俘。解送长安后,被李渊免罪释放,并任命其为兵部尚书。

十二月,李渊派人招抚巴蜀之地,不费一兵一卒便使巴蜀之地归于李氏。自此,李渊便以长安为基地逐步稳定关中,并开始了统一全国的事业。

(二)隋帝禅位

李渊从太原起兵仅半年时间就攻占了长安,管辖区域包括今山西、关中、巴蜀等广大地区,奠定了帝业的基础。但是他并没有立即登上皇帝宝座,而是拥立代王杨侑为皇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并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617)。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李渊认为关中还有许多州县没有完全降服,关中人心还未完全稳定,加上国内还有许多势力强大的割据者没有放下尊隋的旗号,如瓦岗军李密、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等。各地一些隋朝官吏仍有相当的力量,如果急于称帝,势必会引来许多割据者和隋朝官吏的敌视,使自己陷于孤立的位置。还有一个原因使李渊不便马上称帝,即他是打着尊隋的旗号进入长安的,这时隋炀帝还没有死,马上撕破假面具必然暴露了自己政治上的虚伪性。在时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李渊只能奉杨侑为帝,把他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傀儡。既然尊隋,李渊为什么不尊隋炀帝呢?因为尊隋炀帝就无法实现他改朝换代的目的,且隋炀帝已搞得天怒人怨,成为众矢之的,既为广大人民所反对,又不为各地官吏所拥戴,没有多大的号召力了。

为了给改朝换代创造条件,李渊刚刚进入长安就宣布约法十二条,除杀人、抢劫、逃兵、叛逆者仍要处以死刑外,其余隋朝酷法苛政全部废除。此举对饱受隋朝暴政压迫的关中百姓来说,无疑是一项最大的善政,从而使人心更加倾向于李氏。在尊杨侑为皇帝的同时,他自封为大丞相、唐王,并改武德殿为丞相府,改“教”为“令”。当然这一切还都要以杨侑的名义颁布。按照隋朝制度,藩王的命令只能称“教”,李渊的命令此时改称“令”,形式上与皇帝已经没有多大的区别了。当时还规定军国大事、礼乐征伐、兵马粮仗、文武百官全归大丞相掌管,这是李渊自己给自己封官授权。几天之后,他又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改封秦国公,李元吉改封齐国公,仍然留守太原。

义宁二年(618)二月,李渊又让隋帝杨侑任自己为相国,“加九锡,赐殊物,加殊礼焉”(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3)。所谓“九锡”,是古代天子尊礼诸侯而赐给的九种器物,魏晋以来凡禅代者多以授九锡作为登基的前奏曲。李渊虽然急于改朝换代,但却不愿暴露得过于明显,所以他又拒绝接受九锡,只是将丞相府改为相国府而已。

同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等人缢杀,另立秦王杨浩为帝。不久,王世充在洛阳拥立越王杨侗为帝。这样就同时存在几个隋朝皇帝,至于各地的割据势力称帝称王的也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李渊改朝换代就不存在障碍了。于是李渊一面加快了登基的准备,一面又假惺惺地对隋炀帝之死表示悲痛,并率文武百官举哀于大兴殿后殿,当然这一切都是做做样子给世人看,当不得真。

本来此时称帝已经是水到渠成,可是李渊还觉得戏演得不够,还要其部下开动脑筋再做些戏文。这年四月,杨侑下诏禅位于李渊,裴寂等率文武百官两千余人上书劝进,李渊退回上书,不肯接受禅位。裴寂等人又当面劝进,说什么“臣等为大唐将佐,陛下不为唐帝,我们只好辞官回家了,请陛下深思,给我们一个继续做官的余地”。李渊说:“裴公何必相逼太急,容我再慎重思考一下。”既不把话说绝,又不马上应承,可见李渊还是觉得文章没有做完。于是裴寂等人又编造了许多歌谣,伪称太原慧化尼、蜀郡卫元嵩等人所作,并说天下之人都在传唱,可见谣谶天降,违天不祥。这些谣谶的内容无非是说李氏当做皇帝,如慧化尼的歌谣说:“东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手持双白雀,头上戴紫云。”(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3)十八子是一个“李”字,“八井唤三军”暗含一个“渊”字,紫云是绛色,白雀代表白色,当时唐王的旗帜杂用绛白之色。这一套东西并不新鲜,自古以来每逢改朝换代都会有人出来搞一些诸如此类的东西,表示新朝上膺天命,下顺民心。

经过再三劝进后,李渊终于要粉墨登场了。

这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太极殿,国号为唐,改元武德,建都长安,立李建成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李渊后来庙号高祖,是为唐高祖。

二、高祖及其后妃

(一)奢华的宫廷生活

唐高祖李渊的个人生活从来都是放纵的,早在任太原留守时就经常与裴寂饮酒作乐、弈棋赌博,连晋阳宫中隋炀帝的嫔妃都敢与之同宿。他还喜好声色犬马,甚至到了某种痴迷的程度。当了皇帝以后,虽然屡有臣下劝谏,希望他不要贪图安逸享受,他口头上表示接

唐高祖像受,但实际上并未完全停止此类活动。武德元年(618),他下令太常寺到民间借得妇女衣裙五百套作为散乐百戏演出之服,准备于五月五日在玄武门外表演。此时唐政权刚刚建立,府库尚不充裕,所以才到民间借服装。在条件尚不具备奢侈之时,宁愿向民间借用也要追求享乐,可见高祖对安逸享受的追求是多么的迫切。只是这一时期全国尚未统一,国家财力有限,使得他不得不对这种生活的追求稍稍有所收敛。

武德四年(621)以来,国内势力最强大的几个割据集团相继覆灭,国内基本统一,除了突厥尚有威胁外,唐朝的统治大体上已经巩固了。在这种情况下,高祖便放心大胆地追求起奢侈生活了。据《资治通鉴》卷190载:“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能够考知名字的小皇子和其生母即达十七人之多,即莫嫔生荆王元景,孙嫔生汉王元昌,尹德妃生酆王元亨,宇文昭仪生韩王元嘉、鲁王灵夔,崔嫔生邓王元裕,杨嫔生江王元祥,小杨嫔生舒王元名,郭婕妤生徐王元礼,刘婕妤生道王元庆,杨美人生虢王元凤,张美人生霍王元轨,张宝林生郑王元懿,柳宝林生滕王元婴,王才人生彭王元则,鲁才人生密王元晓,张氏生周王元方。这些皇子绝大多数都是李渊当皇帝后出生的。据《旧唐书》记载,高祖共二十二子,除以上十七人外,均为其当皇帝前所生。

标签: 太原

更多文章

  • 名相张说的故事:不作伪证辅佐太子,为节度使倡学士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伪证

    一、不作伪证辅佐太子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其祖为范阳(令北京大兴)人,后移居洛阳。家世代为官,祖父张烙曾官庆州都督,父亲张鸳曾官洪洞丞。武则天永昌元年(689),朝廷策贤良方正,当时,四方应试者达万人之多,竞争激烈,武则天亲自到洛阳临试,张说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郎。不久,升迁左补阙

  • 《别样晚唐史》第三篇 元和十五年春_第八章 《满床笏》的续集《麦克白》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晚唐

    ——元和宫变是一场家变让我们来听一段唱词:“金乌东升玉兔坠,景阳钟三响把王催……”戏剧舞台的错彩流金,还有古老唱腔,流动着历史的迷离感。悠悠然的西皮流水里,我们再换个角度,把李纯(唐宪宗)之死和台前幕后的悲喜人生、前因后果说一遍。红氍毹上,七子八婿齐聚一堂,为郭子仪贺寿。儿媳昇平公主自恃身份高贵,在

  • 潼关一战:安禄山叛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潼关

    遇事最忌手忙脚乱,如果提前将布局设好,打通各路关卡,这样会使计划实施得更加顺利,对方只能甘拜下风。安禄山重兵在握,大肆笼络朝中要人,又善于算计,重创大唐军队。公元756年,正是“安史之乱”第二年。唐明皇每日在宫中享乐,根本没把安禄山放在眼里。他急功近利,命常胜将军哥舒翰率20

  • 李世民为何对“前朝废后”情有独钟?还要娶隋炀帝的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前朝

    隋唐时期的萧皇后,曾经迷倒过无数的男人,她让隋炀帝杨广疯狂痴迷,哪怕是改朝换代之后,年近五十岁的萧皇后依然得到了三十多岁的李世民的倾慕,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历史上的萧皇后究竟有多美,晚年依然还是能够得到唐太宗的宠爱。李世民与萧皇后的野史常常被后人所津津乐道,萧皇后为何如此的抢手?很多的史书资料中对萧皇后

  • 唐宣宗游猎也不忘选取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不忘

    唐宣宗唐宣宗打猎时想到选取人才的行为值得表扬。同时可以证明帝王选取人才的区域太小,天下人才太多了,就看帝王想不想人才了!一次宣宗出苑城之北去游猎,路上遇到一位樵夫,因为宣宗着一身猎装,别人看不出他就是当朝天子,二人随便聊起来。宣宗问樵夫是哪个县的,樵夫回答说:“泾阳县人。”又

  • 他是史上最能忍的皇帝,装疯卖傻36年,被太监扔进粪坑,称帝后成为千古帝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粪坑

    不得不承认唐代是在历史上知名的鼎盛,这与唐代这些奋发图强的好皇上的贡献是没分开的。唐太宗李世民开辟了贞观之治,武侧天持续了贞观之风,李隆基开辟了开元盛世,唐代超过了全盛时期。但在这些时期里,也是过某些黑喑历史时间。李炎当皇帝时,朝政混乱,宦官当权。李炎偏听偏信,昏庸无能,还特别喜欢欺负他的皇叔李忱。

  • 李世民寝宫门口 为何要悬挂秦叔宝画像?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寝宫

    春联最早的表现形式是张贴在大门两边的字符。因为鬼怪作乱,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古代的两位神)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相传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政权,虽然自己登基做了皇帝,但因为手上沾染了兄弟们的鲜血,所以夜不能寐,总是觉得寝室

  • 历史专家:李世民爱徐贤妃竟胜过武媚娘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武媚娘传奇》随着剧情推进,当初和武媚娘一同进宫情同手足的“傻白纯”姐妹徐慧已经完全“黑化”,为争宠在背后不断陷害武媚娘,很多观众看到徐慧就恨得牙痒痒,但其实你知道吗,历史上的李世民,其实更爱的是徐慧的原型。徐婕妤才是李世民的“菜”?因嫉妒武媚娘受李世民宠爱,徐慧暗暗了断与媚娘的姐妹情,正式迈入极尽

  • 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魏征

    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一代名相魏征病逝,终年63岁。在魏征病逝前几天,李世民带着小女儿衡山公主到魏府探望,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叔玉,并深情而痛心的说:“您的儿媳妇儿来看您了。”气若游丝的魏征激动得无语以对,泪流满面。然半年后,唐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还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缘何这对贤

  • 秦叔宝简介:唐初名将,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功臣

    秦叔宝(?~638),唐初名将,二十四功臣之一。名琼。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时从军,曾跟随李密、王世充。后归降唐朝,隶属李世民部下,屡立战功,拜为军马总管,爵封国公,其影像图画于凌烟阁。隋大业中期(610年前后),秦叔宝在隋朝大将来护儿帐内当亲兵。后又在齐郡(今山东淄博)通守张须陀部下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