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29 更新时间:2024/1/14 15:40:37

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一代名相魏征病逝,终年63岁。

在魏征病逝前几天,李世民带着小女儿衡山公主到魏府探望,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叔玉,并深情而痛心的说:“您的儿媳妇儿来看您了。”气若游丝的魏征激动得无语以对,泪流满面。

然半年后,唐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还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缘何这对贤君直臣的楷模,在魏征死后不久便反目成仇?

1

魏征多年直谏,使得李世民心中积怨颇深。在后人眼中,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也有普通君王爱听恭维话、贪图享乐、好大喜功的一面。

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品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高兴地玩耍,当看到魏征向他走来时,连忙把鸟藏在怀中。魏征看到这一切,故意奏事很久,使鹞鹰闷死在唐太宗怀中。唐太宗宁可失去心爱之物,也不愿让魏征抓住他玩物丧志的小辫子。

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准备妥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回答:“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打消了这个念头。”从这两件事来看,唐太宗很是忌惮口无遮拦的魏征。

魏征的直谏,有时让唐太宗很没面子。唐太宗对魏征说:“你可以当着大家的面应付一下,等其他时候再提意见不行吗?”魏征说:“以前舜告诉大臣,叫他们不要当面服从,背后却有意见。假如臣当面答应了,以后又来提意见,这就是背后有意见。这可不是稷、契对待、舜的态度。”唐太宗是个很理智的人,自然不好再怪罪魏征。

尽管如此,唐太宗还是有怨言的,有一次,唐太宗退朝回宫时,十分生气的说:“早晚杀却此田舍汉。”长孙皇后问:“谁触许陛下?”李世民说:“魏征每庭辱我,使我常不得自由。”可见唐太宗对魏征的怨念颇深,只是为了维护明君形象,不得不继续隐忍。

2

魏征给唐太宗出了一个两难选题。魏征请求唐太宗要让他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唐太宗询问二者的区别,魏征答:“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

这就是说:如果魏征因直谏被杀,就是忠臣,君主就成了暴君;如果魏征因直谏身获美名,成为良臣,君主则成为明君。他将自己置于不败之地,使唐太宗处于守势,唐太宗只有成全他的直谏,君臣二人才能双赢。

魏征自以为聪明,拿到了免死金牌,却不知唐太宗内心对他拿捏君王很是气愤。在古代皇帝的龙颜是不容冒犯的,挑战天子的威严,是导致魏征死后受辱的深层原因。

3

魏征识人有误,荐人失当。魏征曾向唐太宗极力推荐杜正伦侯君集,说二人有宰相之材。因魏征的推荐,杜正伦被提拔为兵部员外郎,侯君集也官至检校吏部尚书。两人在魏征死后,因牵连到太子李承乾密谋反事件,一个被流放,一个下狱被杀。

唐太宗虽然表面上从谏如流,对魏征信任有加,但作为一代君主,他对任何人都存有戒心,杜正伦和侯君集的倒台使唐太宗倒吸一口冷气,怀疑魏征和他们一起结党营私,妄图谋反。唐太宗开始彻查魏征,这一查竟查出了大问题。

4

魏征将奏疏底稿交给了史官,犯了历代君王的大忌讳。这须从唐代的世家大族矛盾说起。山东的世家大族,与李氏赖以起家的关陇集团水火不容,而这种矛盾,由来已久。几百年来,不管是从地望上,还是从文化上,山东贵族的心里实际上都很鄙视关陇集团。

朝廷一直在打击山东的世家大族,甚至想要利用山东的世家大族对高丽用兵,魏征自小遭受离难之苦,不想山东河北一带(魏征为河北邢台人)人民遭受流离之苦,反复劝说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在唐太宗看来,魏征成了山东世族大家的保护伞,因此魏征在当政后期逐渐受到唐太宗的冷落。贞观十二年,即公元638年,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撰写《氏族志》,确定天下世家大族的门第等级。将老牌山东世族降为第三等,而将皇室成员列为第一等的世家大族。

朝堂之上都知道魏征是山东河北一带世族的代表人物,唐太宗此举,显然把魏征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深通帝王心事的魏征自以为此劫难逃,竟然将劝诫的奏疏底稿全数拿给了史官,一来唐太宗问罪时,可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清白,二来纵然身死,也可以青史留名。

唐太宗彻查魏征,褚遂良不敢隐瞒,便把此事招了出来。唐太宗勃然大怒,历朝历代以来,哪有给皇帝上奏章私留一份底稿的先例?竟然还把底稿交给了史官,魏征居心何在?况且有些事唐太宗是不想史官知道的,这下史官如实记载下来,全天下都知道了。

5

唐太宗一气之下,取消了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事,还不解气,又下令推倒了自己亲笔书写的墓碑。魏征死后第二年,即公元644年,失去约束的唐太宗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

从东北回来的路上,悔恨交加的唐太宗又一次想起了魏征,如果魏征在世,必定会反对出兵高丽,自己可能就不会如此鲁莽,发动这起劳民伤财,却徒劳无功的战争,而这些悔恨的情绪都转化成了对魏征深深的思念。

在回京的路上,唐太宗千里急诏京城的官员,让他们重新为魏征树立墓碑,回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召见和奖赏魏征的遗孀和孩子们。

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对于魏征死后的态度很值得玩味。魏征生前反复强调不要征兵作战,唐太宗似乎也听进去了,但魏征一死,他就立马跃跃欲试,发动了对高丽的战争,可见,对于魏征的有些建议,唐太宗是不以为然的。

征讨高丽失利使唐太宗重新认识到了魏征对于李唐江山的重要性,对魏征的多年积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只是皇帝一言九鼎,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事既然已经解除,又怎能如儿戏般再恢复呢?他只好多给些赏赐,弥补一下内心的那份愧疚了。自此唐太宗与魏征这对“圣君贤臣”的形象重新树立,并成为后世君臣的楷模,在史海上空经久不息的被传颂着,一心想要名垂千古的魏征如若九泉有知,应该是倍感欣慰了。

标签: 魏征

更多文章

  • 秦叔宝简介:唐初名将,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功臣

    秦叔宝(?~638),唐初名将,二十四功臣之一。名琼。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时从军,曾跟随李密、王世充。后归降唐朝,隶属李世民部下,屡立战功,拜为军马总管,爵封国公,其影像图画于凌烟阁。隋大业中期(610年前后),秦叔宝在隋朝大将来护儿帐内当亲兵。后又在齐郡(今山东淄博)通守张须陀部下当兵。

  • 5、淮西镇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淮西镇地处中原地区的河南南部,治所在蔡州(今河南汝阳)。安史之乱以后,唐中央政府对参与河朔藩镇叛乱的淮西镇态度强硬,多次用兵。其中的原因正如李吉甫所言:“淮西内地,不同河朔,且四境无党援,国家常宿数十万兵以为守御,宜因时而取之。”(《旧唐书》卷148《李吉甫传》)从地理位置来

  • 口蜜腹剑李林甫的故事:不学无术奸佞诌媚,丧尽天良遗臭万年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口蜜腹剑

    一、不学无术奸佞诌媚李林甫(?751),小名哥奴,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长平王李叔良的曾孙,父亲李思海曾为扬府参军,舅父是楚国公姜皎。李林甫从小游手好闲,斗鸡走狗,是个纨绔子弟,但深受舅父喜爱,并当了千牛直长的小官。开元初年,升为太子中九。当时,担任侍中的源乾难是李林甫的姻亲。李林甫便向他讨官,要求做

  • 3、成德镇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成德镇在今河北省中西部,“领恒、赵、冀、深四州”之地。李宝臣,奚人,被范阳将领张锁高收为义子,取名张忠志。他从小就精于骑马射箭,深得安禄山的喜爱,逐步成为安禄山的死党。安禄山反叛后,又作安禄山的义子,率军驻守土门,控制了从井陉通往山西太原的道路。他投降唐朝较早,被朝廷任命为成

  • 帝王权术:李世民临死前竟不忘算计朝廷重臣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权术

    李世民虽然对李治进行了全面的太子教育,但由于李治忠厚温良的品质已形成,李治是否能面对严酷的政治斗争,是否能让跟随自己的大臣心甘情愿地辅助李治把“贞观之治”进行下去,这一切,使他对李氏王朝的未来忧心忡忡。所以,李世民不得不尽己所能为太子李治尽可能扫平前进途中的障碍,而这些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问

  • 李世民为何杀弟夺妻真的是色迷心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的是

    唐太宗(599~649年),即李世民。李渊次子。隋末劝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即帝位。贞观四年击败东突厥,被铁勒、回纥等族尊为天可汗。还曾发展西域交通。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嫁吐蕃

  • 唐玄宗日夜独宠杨贵妃,既盛宠十一年之久,为什么却没有生下一个孩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生下

    对于怀不上孩子这个问题,要么就是男人的问题,要么则是女人的问题。而历史上的杨贵妃被唐玄宗独宠11年却没有生下一个孩子,这是怎么回事?他们两之间又到底是谁的问题呢?杨贵妃和前夫寿王李瑁生活了整整四年,没有生下任何子嗣。杨玉环嫁入皇室的时候是17岁,四年过去,已经是21岁,正是生育的好时机,可她却依然没

  • 李世民临终前要他死,徐懋功怎么躲过这一必杀之劫?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这一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历朝历代出相入将者不计其数,但是很少有人可以三代为相。但是这徐懋功却是个特例,在唐朝开国的时候,这徐懋功就是当朝丞相,在李世民当皇帝之后又成了一个丞相,在李治当朝时又荣升为相,可谓是李氏三代功臣。众所周知,李世民是依靠政变当上的皇帝,因为自己的手段不光彩,所以对周围的人他是及其

  • 谁讲的太监只能遗臭万年,唐朝这个宦官就光芒万丈!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遗臭万年

    宦官在我国人的逻辑思维中,素来有着1个十分不风彩的品牌形象。这关键是由两层面的缘故组成:不仅由于封建社会的主导权基础把握在士大夫阶级手上,针对她们而言,像宦官这类说白了“刑余之人,阉患遗丑”,居然敢与自身角逐权利,大自然是没什么尊敬看待她们的必需,全力的丑化她们的品牌形象,让

  • 敬宗李湛:每天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吃喝玩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最重要

    敬宗李湛(公元809年~公元827年)在位时间:公元824年~公元827年曾用年号:宝历谥号:睿武昭愍孝皇帝庙号:敬宗安葬地:庄陵公元824年,唐穆宗去世,其长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唐敬宗即位后的唐朝,藩镇的权势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世袭割据的局面。面对前辈传下来的这些遗产,李湛也全盘“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