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太宗赵光义是个怎样的皇帝?在位期间有什么作为?

宋太宗赵光义是个怎样的皇帝?在位期间有什么作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506 更新时间:2024/1/3 16:24:21

第一节当亲情遭遇政治

赵光义赵匡胤是一母同胞,兄弟感情非常好,赵家也是一个温馨的家庭。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河北涿郡,927年3月出生于洛阳的夹马营。赵匡胤的父亲,也就是宋朝建立后被追封为宣祖的赵弘殷当时正行军在洛阳。赵弘殷是历经后晋、后汉、后周三朝骁勇的将军,常年征战在外。赵匡胤是赵弘殷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杜夫人。赵匡胤的弟弟,北宋的太宗皇帝赵光义,也是杜夫人在丈夫行军地浚仪官舍里生下来的。

他们的母亲杜氏共生了5个儿子,分别是长子匡济,次子匡胤,三子光义,四子匡美,五子匡赞。其中长子赵匡济在北宋建立前就去世了,北宋建立后被追封为亲王。最小的第五子赵匡赞幼年夭折,也被北宋追封为亲王。杜夫人养活了三个儿子:赵匡胤、赵光义和赵匡美。

作为事实上的长子和长兄,赵匡胤刚成年就离开家到外面的天地去闯荡。有志向的男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自己和家族争取功名利禄。赵匡胤在外面吃了很多苦,一步步从最基层的士兵成长为后周王朝重要的禁军将领。他在后周王朝中的地位和掌握的军队成了北宋王朝最初的实力基础。

赵光义比哥哥赵匡胤要幸运得多。他不仅享受了多年的父母关爱,还因为有做将军的哥哥的支持而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他成年后,虽然没有哥哥那样的地位和武功,但也是个相貌堂堂、文采出众、见识不凡的人物。因为哥哥的关系,赵光义进入后周官场担任了军职。哥哥赵匡胤的地位不断提升,最后成了朝廷的禁军首领,将赵光义也揽入自己的政治核心圈。赵光义办事得力,忠诚可靠,很快成了赵匡胤建立新王朝的得力助手。在陈桥兵变中,赵光义就是拥戴赵匡胤称帝的主谋之一。

在黄袍加身的那个晚上,赵光义、赵普等人召集禁军将领们专门开会讨论。赵光义和赵普两人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为官兵们指出了兴旺发达的道路:“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现在将士们要想长久地保富贵,拥立点检赵匡胤为新皇帝是必然的选择。赵普从将领们“长保富贵”的共同利益出发,提出了“兴王易姓”的选择,一下子获得了所有将领的支持。散会后,军中就开始情绪沸腾。有人喊“赵点检英武盖世,是天下栋梁。不如先策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皇帝年幼无知,不像点检那样了解我们的辛苦与功劳”。“咱们一块找点检去”!最后,官兵们都全副武装,聚集在赵匡胤的大帐四周。等赵匡胤出来的时候,赵光义、赵普马上将事先准备好的龙袍披在他身上。

北宋王朝就这样建立了。赵光义不仅是皇弟,更是实打实的开国功臣。

杜老夫人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当她听说二儿子称帝的消息后,高兴地说:“我儿素有大志,今天果然做了皇帝。”宋太祖即位后,尊杜老夫人为皇太后。杜太后不只是一个慈祥的母亲,更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宋太祖登基后,正式去参拜太后,大家都向老人家道贺,杜太后却闷闷不乐。左右奇怪地问她:“都说是母以子贵,现在您的儿子做了天子,太后您为什么不高兴呢?”杜太后说:“我听说‘为君难,天子置身万民之上,如果能治国得道,那皇位就真的是尊贵无比的了;如果治国无道,那皇帝本人想做普通老百姓也不可得啊!因此我担忧我儿子的前途啊。”杜太后的这段话可谓是至理名言。人人都知道做皇帝好,却不知道做皇帝难。做得不好,一个皇帝还不如一个普通老百姓过得舒服呢。宋太祖听到母亲的话后,联想到五代十国时期君臣相杀、国运不久的经验教训,恭敬地拜谢太后说:“儿子谨受母亲教诲。”

杜太后是位不错的母亲,但是只做了不到两年太后,在北宋建立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杜太后在去世之前召集自己的两个儿子,谈了一段话。《宋史》第242卷《杜太后传》记载: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药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太后固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咽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年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之广,万机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顿首曰:“敢不如教?”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笔者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将这段史料转载过来,是因为它是有关赵光义身世之谜的唯一一段正史记录。后世的许多猜测和批评都是围绕着它展开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及《续资治通鉴长篇》虽然在言语上有所差异,但基本史实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根据这段话大致可以勾勒出病榻之前的情景:

杜太后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将宋太祖、赵光义和重臣赵普三个人召集到病榻前。杜太后直接问宋太祖赵匡胤:“你知道你是怎么得到天下的吗?”宋太祖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杜太后再次问他。他这才说:“我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全靠先祖和母亲您的功德。”杜太后显然不认可这样的答案。她说:“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周世宗死的时候让自己的幼子当皇帝,给了你可乘之机。如果当时后周在位皇帝是一位成年的英主,天下还会是你的吗?”顿了顿,杜太后说出了核心想法:“你死了以后,要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光义。天下之大,政务繁重,只有拥立长君才是社稷的福气啊。”宋太祖当时点了头,说:“我一定照母亲说的办。”于是杜太后回过头命令赵普:“你记下我的话,不能有违。”赵普就将母子之间的约誓忠实地记录在纸上,并在末尾署上了自己的名字。杜太后将这份契约锁在金匮中,命令忠厚谨慎的宫人掌管。

《宋史纪事本末》专列了《金匮之盟》一条,记载的杜太后的话更加具体:“汝百岁后,当传位于光义,光义传光美,光美传德昭。”意思是说:赵匡胤死后,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给幼弟赵光美;赵光美死后,再将皇位传回到赵匡胤一支,由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继承。

标签: 太宗是个有什么

更多文章

  • 宋代发明家毕昇:首创活字版印刷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印刷术,发明家,活字版

    毕昇(?-约1051),宋代发明家。首创活字版印刷术,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毕昇出身低微,他把长期从事工艺的实践经验应用到印刷当中,发明了一种能够灵活组装,并可以拆卸的活字印刷术。毕昇创造的办法是先在胶泥上刻字,刻出的字笔画凸出胶泥面的薄厚和铜钱边差不多厚,每个字是一个独立的泥印,然后再用火把泥印烧硬

  • 历史上着名才女苏小妹并非小妹:是苏轼的姐姐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小妹,才女,苏轼

    历史上关于苏小妹的故事,比比皆是,但大多出自野史和小说,正规史书上记载并不多,于是有人得出结论,苏小妹并不存在。近读苏洵《自尤》诗,发现苏小妹不但真有其人,而且非常有才,只是命运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好,没有嫁给秦观,而是嫁给了苏洵妻子的娘家侄子程之才,18岁就连病带气,一命呜呼了。不错,欧阳修《苏明允墓

  • 历史上真实的活佛济公:并非“犀利哥”的造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活佛,济公,犀利

    历史上真实的济公:之前,型男乞丐“犀利哥”红遍网络,用韩乔生老师的话来说,那是“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然而,网络上的事儿来得快去得也快,随着“犀利哥”真实身份的迅速揭秘,一张照片带来的想象空间,顿时由“无限大”变到“归零”。如今,“犀利哥”显然已成了过去时。不过,犀利哥若是早出生800多年,估计就

  • “女侠名姝”柳如是:理学大师周敦颐后代都为之痴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为之,周敦颐,理学

    柳如是这个女人,的确不简单。她身后三百年,出了一位国学大师——陈寅恪,他竟然当了柳如是的“骨灰级粉丝”。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身体衰弱,却一字一句地口述,从1953年,写到1963年,完成了他最后一部学术巨着——《柳如是别传》。整整80万字啊,虔诚地献给他心中的“女侠名姝”。少女时代,柳如是聪明乖巧

  • 和尚原之战历史背景、经过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之战,历史背景,和尚

    和尚原之战是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指挥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在此次战役当中,南宋军队给金军以重创,并获得最终的胜利。金军南下金朝南宋形势金军于1127年(金天会五年,南宋建炎元年)灭亡北宋后并没有鸣金收兵,而是乘势数次南下并进攻陕西,抢占了黄河两岸许多地区,并曾一度深入江西、浙江等地。广

  • 宋太宗赵光义简介:太宗登基和“金匮之盟”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之谜,太宗,简介

    帝王档案赵光义:976年-997年在位,原名赵匡义、赵炅,赵匡胤之弟,性格沉谋英断。太祖死后即位,在位22年,武略稍逊,文治英明,国势强盛。统一中原,北伐契丹;鼓励开荒,兴修水利;勤于政务,关心民生;完善科举,编撰典籍。在位期间两次北伐均告失败,社会各阶层贫富开始加剧。后因箭伤屡发而死,终年59岁,

  • 北宋时期有哪些农民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农民起义,北宋,时期

    北宋初期的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农民、士卒和少数民族的起义不断地出现。淳化二年(992年),四川大旱,粮食欠收。官府、商人勾结,囤积居奇,乘机渔利。广大人民生活无着,阶级矛盾急剧激化。淳化四年初春,茶农王小波在故乡青城县(今四川灌县东南)领导农民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r

  • 秦观是如何让苏东坡接纳自己为弟子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弟子,秦观,苏东坡

    秦观没有显赫的出身,父亲只做过小官,但曾在太学学习过,学历不低。优秀的基因使秦观自幼聪颖过人,过目不忘。不幸的是,在他15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的生活也陷入了贫困。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30岁的秦观第一次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这时的他意气风发,大有舍我其谁的豪迈之气,可惜开榜

  • 姜夔喜欢上了一个歌女,为何却只能写诗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上了,歌女,自己的

    历来文人咏梅的诗词层出不穷,但论真正的翘楚,诗是北宋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词是南宋文学家姜夔的《暗香》《疏影》,千百年来,堪称经典,无人能及。所谓“爱之深才能写之切”,姜夔跟林逋一样,也是爱梅成痴的人,所作诗词中的咏梅之作很多,像极了他清丽孤绝却品格清奇的一生。姜夔的母亲早逝,父亲虽然当过汉阳小县

  • 《宋史论稿》二十五、明代的运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二十五,宋史,明代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漕运高度发展的时期之一,所谓“京师百司庶府,卫士编氓,仰哺于漕粮”。在大规模的明官方漕运业中,存在着人数达十数万人的专业运输军队,明人称其为“运军”。这支庞大的运军对维持大部分时期里明王朝漕运的正常进行,无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支运军的情况,如构成来源、内部组织、工作状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