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文天祥的故事:万里奔波一心抗元,忠贞不屈舍身取义

文天祥的故事:万里奔波一心抗元,忠贞不屈舍身取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3114 更新时间:2024/1/13 5:09:00

文天祥

年少高中誓学先贤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其父文仪是一个未登仕途的文人,喜欢读书藏书。生有三男四女,文天祥是长子,下面有两个弟弟和四个妹妹。文天祥身材高大壮实,肤色洁白,眉清目秀,炯炯有神。少时在孔庙看到乡先贤欧阳修、杨邦义、胡铨的塑像,都谥曰“忠”,十分仰慕说:“我死后不配享于他们之中,非大丈夫。”

宝祐元年(1253),文天祥参加庐陵邑校“帘试”,结果名列榜首。两年后入学吉州着名的白鹭书院,同年选为吉州贡士,于岁末年初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应试,考试结果,二十岁的文天祥高中了进士第一名。他对策集英殿所作的《御试策》,针贬时弊,洋洋万言,没有起草,一挥而就提出了“法天不息”的改革主张,被理宗认为是“切至之论”,愿意亲自接见文天祥详细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但就在文天祥中魁后还没有任职的时候。他的父亲病发逝于临安。文天祥随即扶柩(jiù)还乡,在家治丧守制。

开庆元年(1259),文天祥守丧期满,年初陪弟弟文壁进京应试。到临安以后,文天祥被朝廷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制官厅公事,自此开始了他光明正大而又艰难坎坷的仕途生涯。

从公元1259年出仕到1275年起兵勤王,整整十五年,文天祥屡遭当朝权臣的打击排挤,因而数度沉浮。

多次被斥只缘忠刚

开庆元年(1259年)九月,忽必烈率蒙古军队突破长江天险,包围了鄂州。南宋朝野大为震惊,当时在朝中掌权的宦官董宋臣等人不是考虑如何稳定人心、认真部署抵抗,反而提出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的逃跑主张。相当多的官员也都认为这一提议是可耻的,但迫于权势不敢提出反对意见。时为宁海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不计个人得失安危,写了《己未上皇帝书》冒死进谏。他在上书中请求皇帝“悔悟”,并指出“如果听从董宋臣的提议”,则“六师一动,变生无方”,京畿(jī)便可能“为血为肉”,因此必须“斩董宋臣以谢宗庙神灵”。奏疏中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改革建议,以求救亡图存。但文天祥的提议并没有被皇帝采纳。忧心忡忡的文天祥景定年(1260)辞去朝廷改授的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制官厅公事的职务,请求担任主管道观香火的“祠禄”,这是一种闲职。他的要求得到了批准,出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主管。

景定二年(1261)十月,朝廷任命文天祥为秘书省正字兼太子府教授,这一职务按惯例是由前科状元担任,文天祥两次提出辞职都没有得到批准,次年又充任殿试考官,不久又转任着作佐郎。此时朝廷决定重新用被罢免的奸宦董宋臣,文天祥对决定大为反感,考虑再三,又呈了《癸亥上皇帝书》,劝皇帝以史为鉴,不要宠信宦官,竭力劝阻起用董宋臣这种奸佞人物,然而他的建议仍然没有被采纳,文天祥愤而辞职,决心不和坏人共事。后来在朋友的劝说之下知瑞州(今江西高安),以后又任江西提刑。在江西提刑任上,他因仗义平反冤狱遭人诬陷,于咸淳元年(1265)四月被弹劾罢官。郁郁不得志的文天祥返回老家,决意适迹山林,隐居在文山,其“文山”的别号也是由此而来。

咸淳三年(1267)九月,朝廷重新起用文天祥为吏部尚书左司郎官,他又提出辞职未获批准。继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但文天祥上任仅一个多月就遭忌被弹劾,罢职再回文山。

公元咸淳九年(1273)春,文天祥又复出任职湖南提刑。当年冬季文天祥以奉养祖母、母亲为名,要求调往江西,获准迁知赣州事。

万里奔波一心抗元

忽必烈取得了汗位,稳定了蒙古内部,于公元1271年(宋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改国号为大元。公元1274年六月,忽必烈下诏要对南宋兴师问罪,再次大举进军南宋。二十万元军分东西两路,沿汉水运河南攻长江。十二月,西路元军攻克鄂州,南宋军情紧急。当月二十日,南宋主政的太皇太后发出《哀痛诏》,号召各地迅速组织勤王之师抵抗蒙古军队的进攻。

德祐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了《哀痛诏》以及朝廷令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的专旨,文天祥捧诏涕泣,首倡勤王,为组建勤王军呕心沥血。接诏三天后,他发布文告,在江西全省征集义士粮饷。他把家中老母送往惠州交弟弟奉养,并捐出全部家产充作义军费用。在师友百姓的支持努力下,江西一带各路英雄豪杰,少数民族纷纷来归。到了四月,一万多名义师已经集中在吉安整装待发。当时有友人劝阻说:“如今元军分三路进攻,破京郊,夺取内地,你以乌合之众一万余人赶去,无异驱羊群与猛虎博斗。”文天祥答道:“我也知道这样。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余年,一旦有难,征召天下兵勤王,竟没有一人一骑来响应,我深以此为憾。所以不自量力,而以身许国,天下忠臣义士也许会闻风而动。讲忠义的谋略站得住,聚众人的功效能实现,如能做到这一点,则社稷还有保住的希望。”

由于种种原因,文天祥的勤王军很晚才遵旨从江西出发,抵达临安时已经是八月下旬了。这时宋元两军对峙于常州一带,临安十分危急。文天祥到京后被任命为知平江府(今江苏苏州)。在向恭宗陛辞时,上奏疏说:“朝廷姑息牵制的用意多,奋发进取的主张少,乞斩吕师益(当时的投降派人物)以振作将士之气。”还说:“宋朝鉴戒五代之乱,削藩镇,连郡县,一时虽足以矫正尾大不掉的弊端,但国势也因而衰弱不堪。所以一旦敌人进攻,到一州破一州,到一县破一县,中原陆沉,痛侮何及!”他建议天下分为四镇,这样做就能诸镇地域大,力量强,足以抵御敌人。约期进攻,有进无退,照这样下去,打败元兵并不困难。

文天祥率领军队到达平江时,元军已由建康兵分三路向前进攻临安。正当中路元军攻陷常州、平江,在这危在旦夕之际,朝廷突然下命令让文天祥移师西线,保卫临安西北的独松关;而当文天祥的部队还在移军途中时,独松关、平江就都已相继失守。文天祥只得退回临安,元军也随即兵临城下。这时,以太皇太后为首的南宋皇室已决定投降。他们先后向元军提出称侄纳币、奉表称臣、乞存小国等投降方式,力图保存宋室宗庙。在对方的强硬态度下,最后只好奉送传国玉玺(xǐ),派大员正式议降。

景炎元年(1276)正月二十日,文天祥受命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出使元营,他向元军统帅伯颜提出先撤军后议和的权宜之计。伯颜以死相威胁,逼文天祥代表南宋投降。文天祥毫不畏惧地说:“我身为大宋状元宰相,至今只欠一死以报国,我誓与大宋共存亡,即便刀锯在前,鼎镬在后,也绝不皱一眉头。”元军扣留了文天祥。

当月文天祥被元军沿运河押送前往元大都,路上在镇江停留时,文天祥一行人经过周密的策划,在当地百姓帮助下乘船从水路脱身,来到江北宋军治下的真州。文天祥本来打算在那里联络各方组织抗元斗争,但由于两淮制置使李庭误认为文天祥是来说降的,文天祥不得已又逃出真州。

文天祥到达永嘉时,广王已经抵达福安府(今福建福州),并被拥立为帝,即端宗。文天祥应召前往,被任命为同都督置府南剑州,他在那里招兵买马,再举义旗,计划以闽赣(ɡàn)为基地恢复发展。不久,福安府行在命令文天祥移驻汀州。以后南剑州、福安府相继失陷,端宗皇帝在陆秀夫等人保护下随船入海。文天祥的督府军在闽赣又出师不利,军心动摇。文天祥处决了叛徒吴浚等,重新整顿军纪,稳定局势提高了督府军战斗力。第二年二月文天祥收复了梅州(今广东梅县);五月再次入赣,收复了赣南十县、吉州四县,军事形势为之一振,史称赣南大捷。文天祥的胜利引起了敌人的重视,元军调江西宣慰使李恒猛扑督府军。八月督府军在永丰县的空坑遭到元军的突袭,损失惨重。文天祥的家属也大都在此被俘,他本人在战友和百姓的掩护下再次脱险。

空坑兵败,宋军的元气大伤,但文天祥抗元的斗志与信心一如既往。他收拾残部,转战闽粤赣地区。景炎三年(1278),行朝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以示嘉奖。但对文天祥的军事计划并不十分赞同。

当年十二月,文天祥从俘虏的元军口中得知元军重兵将由闽南进攻粤东督府军;元水军将由秀州、明州南下,进攻南宋行朝。文天祥一面飞报行朝,一面率领都府军撤往南岭山脉。十二月二十日时,元军在当地奸盗陈懿引导下,对正在海丰五坡岭吃饭的督府军进行了突袭。文天祥兵败被俘,他决心以身殉国,当场吞下了早已准备好的二两冰片,但因药力失效而没能成功。他随军的母亲、长子、三女、四女先后死于病乱之中。文天祥的军事失败,使元军最终摧毁了这支撑着南宋残局的东南一柱。

公元1279年正月初,元军水陆并举,扑向位于海岛的南宋行朝。文天祥随元舰被押前往。元军统帅张弘范令人给文天祥送去纸笔,要他修书劝降张世杰。文天祥心潮起伏,抄录了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以明其志:“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公元1279年二月六日,元军与行朝军队进行了决战。文天祥被押在元舰观战。他亲眼目睹了南宋行朝的覆灭,心中“痛苦酷罚,无以胜堪”。当日陆秀夫背负九岁的小皇帝赵昺(bǐng)跳海而死;几天后已经突围出去的杨太后、张世杰等闻讯也纷纷投海殉国。到此宋朝最终灭亡。

忠贞不屈舍身取义

行朝灭亡以后,文天祥为表明心迹,写了《言志》诗一首:“仁人志士所植立,横绝地维屹天柱;以生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公元1279年四月,文天祥由广州被押送大都。途中他曾经八天不进饮食,求死未果。八月,船过长江时,他深情地写下了“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留念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当年十月文天祥抵达大都。元人最初把他安置在会同馆最好的房间,送上锦衣佳肴,以图感化文天祥。但文天祥不寐其床,不穿其衣,不食其粟。昼夜穿着宋朝的旧衣面南而坐,只吃友人送来的食物。以后元人又驱使南宋降相、废帝先后来说降,又曾示之骨肉亲人以图感化,最后又由元朝宰相亲自出马劝降,但文天祥的信念丝毫没有动摇。劝降不成,元人就给文天祥披带木枷链,迁入污秽不堪的牢房。那里的环境虽是“地狱何须问,人间见夜叉”,但文天祥反觉“朝夕淡薄神还爽,夜睡崎岖梦自安”。

文天祥忠贞不屈的精神使元统治者大为叹服。在如何处置文天祥的问题上他们犹豫不决:释放文天祥有放虎归山的危险;处死文天祥会大损自己名声;只有劝降并使其服务于元朝是上策。因此,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八日,世祖忽必烈亲自出面劝降文天祥,刚一见面,文天祥就首先表明:“宋朝已亡,我希望快些死去,不愿久生。”忽必烈示意要请他出任元朝宰相,文天祥正色道:“天祥身受宋朝厚恩,担任宰相,怎能奉事二姓,赐我一死于愿已足。”当忽必烈问文天祥有何心愿时,文天祥干脆地回答:“但愿一死足矣”。他的言行使元朝统治者最终打消了劝降的念头,决定处死他。

公元1282年十二月九日,四十七岁的文天祥被绑赴大都柴市处死。临刑前,他从容地说:“我文天祥走完了该走的路。”朝南深情跪拜后英勇就义。死后,其妻欧阳氏收尸时,在其衣带中发现一篇早已写好的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事?部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第二年文天祥的灵枢归葬吉州庐陵。

文天祥不仅是一位仁人志士,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爱国诗篇被收入《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等集中;另有《集杜诗》传世。他所作的《过零丁洋》、《正气歌》、《衣带赞》等是人们世代传诵的佳作。

标签: 万里忠贞故事

更多文章

  • 神勇猛将张宪正义附身:不惧酷刑宁死不辱岳飞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猛将,神勇,酷刑

    岳飞手下猛将众多,要说到谁最受岳飞信赖和倚重,张宪绝对是一个。岳家军号令严明,从无任何人能无功受禄,所以张宪也是从最底层的小兵做起,慢慢崭露头角,受到岳飞的重视的。岳飞讨伐曹成,张宪攻下莫邪关。解除了曹成的包围后,韩顺夫开始放松警惕,只顾饮酒作乐。杨再兴当夜杀进大营,刺死韩顺夫,杀了岳飞弟弟岳翻,张

  • 此人与岳飞同为抗金名将,金兵恐闻其名,死于秦桧一杯毒酒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人与,其名,毒酒

    牛皋,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之一,武功高强,擅长骑射技巧,在绍兴三年加入岳家军之后更是在诸多战役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后来岳飞被陷害后,牛皋自然也逃不过秦桧的毒手,在喝下毒酒之后便死去了,而有流传关于牛皋死因的另一个版本竟然是笑死的,这当然只能当作一个笑料看看就好了。牛皋个人简介:牛皋,字伯远,汝州鲁

  • 历史上杨家将一门忠烈,杨六郎最为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一门,忠烈,杨家

    杨家将的传说故事相信大家一定听过不少,佘老太君威风凛凛,天波府比皇宫要高出三尺三,穆桂英五十岁还在沙场上叱咤风云。当然,这些都是故事。但是在历史上确实出现了一位抗击辽国和西夏的着名将领金刀老令公杨业,他和他的后代都为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维护北宋安定立下汗马功劳。杨业手持一把长刀,亮闪闪,夺人眼目。他刀

  • 《宋史论稿》十六、漕运与中国的封建集权统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宋史,漕运

    漕运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即封建王朝通过水运,向其统治中心――京师大规模征送税粮等物资的一种制度。这一现象始于秦代,亡于清末,前后存在了二千年之久,其间统一集权王朝时期,漕运无不兴旺发达,而分裂割据之时,漕运则一蹶不振,可谓与中国的封建集权统治相始终。诚如晚清政治家康有为所言:“漕运之制,为中

  • 北宋大将王德用有多厉害?未亲临战阵却名闻四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北宋,战阵,有多

    你们知道王德用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宋明道元年,有个军人拿着宋仁宗诏命,找到福州观察使王德用,想要谋个一官半职。正常情况下,皇帝诏命都是由朝廷大臣按程序来办理的,他这个级别的军士根本不可能得到。接到诏命的王德用果然不买账,他说道:“军人的赏罚升降自有军队的制度说话,倘若允许走终南捷径,将后患

  • 宋朝打了败仗为什么也发钱?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宋朝,打了,败仗

    北宋重文轻武,以文抑武,用士大夫来制衡统治军队,文官品级都远高于武将,读书人是社会的精英,而武夫无论名誉还是地位、待遇都成了“臭老九”被人看不起。“武夫”“丘八”“赤佬”这些词语都是从宋代传下来的。这样皇

  • 保护言论自由的宋真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真宗,言论自由

    唐宝民石熙政是北宋时期的一名官员,宋真宗当政时,他任宁州(今甘肃境内)知州。宁州是边境地区,与西夏毗邻,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熙政认为朝廷给宁州派驻的兵太少,一旦开战,很容易被西夏打败,恰好那时,驻守清远(今广东清远市)的宋军失守,吃了败仗。石熙政趁机上书宋真宗,让朝廷给宁州增兵35000人。在奏折中

  • 宋朝帝位继承:兄终弟及PK嫡长子,跌跌撞撞绕了整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宋朝,帝位,长子

    纵览五千年历史,人们可以看在我国几千年来原始社会里,帝位承继规章制度是1个围绕全部原始社会的情节。它对维护保养君王规章制度和推进当政充分发挥着不可或缺功效。帝位承继规章制度也因而始终深受关心。秦汉时期,帝位的承传方法总有二种状况,“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rdqu

  • 《宋史论稿》十七、论漕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消极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古代,宋史,漕运

    摘要:漕运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一项大政,对集权统治有着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客观上对带动古代水运业的发展及密切各地的联系,也产生了颇大的积极影响。但是,漕运作为封建王朝大规模强制性征调财赋的工具,又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影响。这主要表现在:直接地掠夺;高成本和高代价;“保运”对农业生产的破坏;“保运

  • 第一节 宫廷内外,权力争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宫廷,权力

    宋真宗晚年,朝中官员分成两派进行着激烈的政治斗争。一派是以寇准为首,有李迪、王曾、杨亿以及宦官周怀政等人;另一派是以刘皇后、丁谓为首,包括曹利用、钱惟演等人。寇准一生为人刚直,性情豪放,仕途也多波折,起伏不定,澶渊之盟后受人暗算被贬职。天禧元年(1017年),寇准改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当时巡检朱能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