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的潘仁美?潘仁美的原型是开国忠臣潘美

历史上的潘仁美?潘仁美的原型是开国忠臣潘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889 更新时间:2023/12/11 8:30:58

历代帝王庙初建时,配享北宋皇帝的功臣有两位,一位是史称“良将第一”的曹彬,一位是潘美。而因明朝一本《杨家府演义》,在歌颂杨业一门忠烈的同时,却把潘仁美写成了一个大奸大佞。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故事中的潘仁美是个大奸臣,而历史上的潘美却是一个大忠臣,说来这也是一个历史“冤案”了。

在《杨家府演义》书中,潘仁美被描述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他心胸狭窄,陷害忠良,最终被宋太宗赵光义送上了断头台。自此之后,杨家将的故事便在民间广泛流传,说唱、戏曲等纷纷以此为蓝本加以改编创作,把潘仁美越写越坏,甚至于在开封城还衍生出潘杨二湖,一清一浊,仿佛这段历史已是铁板钉钉,无可置疑了。

只可叹,这样一位与辽国军队作战的宋军主帅,却在一些戏曲小说中是以反派角色出现的。直至今天,很多人都认为潘美是个奸臣,而且是陷害杨家将致杨老令公杨业于死地的卑劣小人。

每当看到有关杨家将的故事,不论是小说还是戏剧,以及近年来一些影视作品,心中不由得酸楚倍生。因为潘仁美这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名将被糟蹋成如此模样,实在是千古奇冤。那么,真实的潘仁美在历史上是什么样子呢?

《宋史》的潘美,就是杨家将故事中的潘仁美的原型。此人乃河北大名人,在周世宗时,他已经是一位颇有才干的年轻将领,周世宗征西北时,命他为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护军。宋太祖赵匡胤未即位时,也对他格外信任。太祖登基时,命潘美召集后周宰辅,晓以大义,使这些人对新朝俯首称臣,甚至连改朝换代的圣旨,也是由潘美晓谕天下的。当时陕西军阀袁彦心怀异志,赵匡胤担心袁彦作乱,命潘美前往西北监其军。胆勇过人的潘美单骑入长安,劝袁彦顺天从命,迫使袁彦入朝。赵匡胤对潘美此举倍加赞赏,称他为孤胆英雄。

此后的数十年中,潘美作为一位南征北战的将领,为宋王朝的基业立下了非常人可比的战功。他先随太祖征讨淮南叛将李重进,淮南平定后,率师挥戈前往湖南,讨平湖南叛将汪端,接着继续南下,攻克南汉的北部屏障郴州,继而荡平南汉二十万大军,擒南汉主刘鋹送京师。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朝廷决定平定江南李煜,潘美与曹彬分帅大军进次秦淮,经数日短兵接战,为曹彬主力杀开一条血路,一鼓破金陵,李煜又成了曹、潘大军的俘虏。潘美还朝奏捷,

历史上人们都误认为潘仁美与杨业怨仇颇深,图为杨业率军于雁门关大败辽军

席不暇暖,又披挂为帅,北征北汉刘氏,刘继元借契丹重兵,才赖以暂保疆土。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潘美以北路都招讨之职攻打北汉,刘继元大败,北汉亦归宋朝所有。为了安定河东,太宗命潘美留镇太原,他是北宋第一任太原知府。不久北伐契丹,节节胜利,以功封代国公。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决定大举北伐,欲收复后晋石氏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潘美与曹彬、崔彦进分帅三路大军向北挺进。当潘美一路摧枯拉朽,连下寰、朔、云三州之际,遭遇了契丹重兵,由于指挥失当,加上护军王侁坚持错误的战术,致使杨业战死于陈家谷口,宋军由此受挫,使太宗北伐的计划宣告失败。太宗对此十分恼怒,将潘美降官三等,以省其愆。第二年,命他出知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不久,改知太原府。

在后来的小说、影视戏剧等的戏说中,曾有寇准夜审潘仁美一说。

潘美戎马一生,晚年因一失足而使北伐大业败于垂成,心中怏怏,一年多以后,便病死于太原,终年六十七岁。

而《杨家府演义》不仅把一代名将写成权奸,且让这位“权奸”死于忠臣开封府尹寇准的刀下,可谓大缪。据《宋史·太宗纪》,潘美于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六月死于太原,而寇准任开封尹,则在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此说有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现藏开封市博物馆)为证。

关于杨业(故事中杨继业的原型)的死,民间传说是潘仁美借刀杀人,从历史上看这种可能性不大。《宋史》称,他的死,缺乏作战经验却大权在握的监军王侁应负主要责任。

雍熙三年,辽军以十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兵分东西两路迎击敌人。东路由名将曹彬统帅,西路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主、应路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又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宋军与辽兵接战于朔州。

其时辽兵势大,不可硬攻,但护军王侁邀功心切,主张强取。他命令副帅杨业进军,杨业以为不可,说道:“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王侁拒绝了他的建议,说道:“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还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王侁显然对杨业存有蔑视之心,而他敢于这样蔑视杨业,嘲弄杨业也是有来由的。杨业原是辽国盟邦北汉刘氏政权的大将,曾经受到北汉皇帝刘崇的宠信,赐姓刘,归降大宋后才恢复原来的姓名。像杨业之类由敌方阵营归降过来的将领,在当时很是受到嫡系的排挤及蔑视。

在这种情况下,杨业只能服从。他知道此番出征如蹈死地,将行,对潘美等人流泪而曰:“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杨业与王侁、潘美约定,请他们在陈家谷口安置伏兵接应。

王侁等在陈家谷口设置了伏兵,但一直到中午也没见到杨业,以为他取胜继续追击去了,《宋史》中说:“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过了一会,前方探子来报,说是杨业被辽军打败,便带兵撤离。潘美虽加阻止,但态度不够坚决。

业力战,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其实此时杨业与辽军鏖战,自午至暮,部众已伤亡大半,原以为有人接应,谁知到了陈家谷口却空无一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最后力尽被俘,其子延玉阵亡。

杨业悲愤莫名,自归服宋朝后,他一心愿为大宋建功立业,却屡屡遭受排挤。一个忠臣,或者想当忠臣的人最大的痛苦是,得不到上司和同僚的理解,耿耿此心无处可表,反而被他们所害。可以想象,这个时候杨业真正是心碎欲裂。

杨业被俘后叹息说:“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辽国将帅都劝杨业投降,被杨业拒绝,绝食三日而亡。

后来,民间戏曲、小说描述杨业当时是头撞李陵碑而死的。李陵是汉朝大将,也因主帅陷害,孤军作战,被匈奴大军包围,在走投无路之际,投降了匈奴。汉武帝以为李陵尽节阵亡,为他立碑纪念。但不久,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传到汉廷,汉武帝恼羞成怒,将李陵的家属尽行诛杀,太史公司马迁说了几句为李陵辩解的话,也惨遭腐刑。

杨业与李陵遭遇相同,但是杨业宁死不降,其境界超出李陵许多,民间舆论将他和李陵的故事放在一起,更突出了杨业事迹的悲壮。

杨业死后,宋朝旌表杨业“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求之古人,何以如此!”(《宋史·杨业传》),评价相当高,并给杨家以丰厚馈赠,“业既没,朝廷任用其子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杨业之死死得壮烈,确实让人感到痛惜。

当然,潘美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责任就在于他身为统帅,未能有力节制王侁的轻敌妄动。但要把责任全部都归于潘美,这也与事实不符。

这是因为王侁这个造成杨业之死的主要责任人,他具有特殊的身份,他是随军护军,负有直接对皇帝提供军情的特权,而不是统帅的下属,潘美对他只能尊重,这也是导致潘美指挥失误的重要原因。

再从潘美和杨业二人的身份和关系看,似乎也难说他们之间有什么个人恩冤。潘美是开国元勋,是赵宋王朝建立一代基业的最基本骨干。这样的人物,要说对他宋王室怀有逆志,于大敌当前,自毁长城,陷害自己属下的大将,那是难以想象的。

据一些野史、笔记上说,潘美为人还是比较厚道的。如《随手杂录》、《默记》中所记,赵匡胤夺取皇位初入宫时,见一宫女抱着一个小孩,问之,宫女答道:“是周世宗的幼子。”赵普等人说:“杀掉算了。”潘美在旁不语,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

随后,潘美向赵匡胤要求自己来收养这个孩子,把他抱回了自己家中,改姓潘,取名惟吉。赵匡胤后来也不问,潘美也不复言,这个孩子长大后也在朝为官。

潘美对已经失势的世宗之后存保护之心,可见此人天良尚存,要说他是奸佞之人理由并不充分。人云亦云说潘美是个奸臣,仅仅是“戏说”而已,“戏说”是“戏说”,历史是历史,这两者应该区分清楚。

不过,潘美是一位经验丰富、久经沙场的老资格的军事统帅,他应该知道孤军出战将会带来什么后果?而且此行的主要任务只是接应南归民众,没有必要贸然与敌交锋。

杨业的死,虽然出于王侁的胡乱指挥,但潘美不知出于什么心理,不发一言。而当杨业出发后,作为主将的潘美,不遵守救援杨业的约定,更不制止王侁等人的擅自行动,自己也随王侁一走了之,显然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有人认为,潘美的作为,应该从他的嫉妒心理去理解。杨业是位骁将,素有“天下无敌”之称,其在北汉时,就为赵匡胤、赵光义等器重,太宗千方百计将他收服,对他“密封橐装,赐予甚厚”。以杨业“老于边事”,将守防边关重任交予他,他与辽军交战,屡战屡胜,“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杨业的功绩遭到了宋军中不少将领的妒忌,“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潘美素以能攻善战自翊,现在来了一位副手却是“天下无敌”,光彩盖过了自己。嫉妒的火焰在他胸中燃烧,使他感到自卑和不安全,因而不排除在他潜意识中有让杨业出丑,借此贬低杨业阴暗的一面。这时的潘美仿佛与昔日保护世宗之后的潘美,单刀赴会说服凶悍的陕帅袁彦归顺的潘美,英姿勃发统率大军、平定岭南和江南的潘美判若两人。

可见人性绝对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也不都是优秀的东西,人性本身就充满着悖谬与分裂。

宋军回朝后,王侁、潘美等人为逃避责任,还企图掩盖事实真相。杨业之妻佘太君与儿子杨延昭难抑悲愤,将王侁、潘美以陷害忠良之罪名告下御状,宋太宗准状,下旨治罪,将王侁、刘文裕罢官,“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

但潘美这个人过去对宋朝的建立功劳甚大,他和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私交甚好,赵光义对潘美公然偏袒,仅仅予以贬官三级的处分,而且第二年就官复原职,这样的处分明显不公。当时朝廷上下,对此议论纷纷,民间舆论更没有放过潘美,在以后民间流传的小说和戏剧中,潘美的故事越编越多,潘美被描写成为一个无德无能、阴险无耻的小人,名字不知何故被改成潘仁美。民间甚至传说,他的后代都愧为潘姓,而改姓为冯。

不过查阅《宋史》,有专门列奸臣之名的《佞幸列传》,潘美却不在其中;相反,宋史对潘美的评价很高,潘美被说成是奸臣完全是民间舆论的力量所致。这一方面说明当局的处分不公,自有民间的舆论来偏正,而不以史书是否记载为依据;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宋代,对民间舆论的管制还是比较宽松,对这些毁谤大臣、议论朝政的舆论没有采取严厉的措施和一味禁杀打压。

总之,潘美并不是《杨家府演义》中那副嘴脸,他的功劳比杨业要大得多,他的名字也因此而彪炳史册。人们常说“野史杀人”,《杨家府演义》这本连野史都够不上的小说,其杀伤力竟比野史更大。现如今知道潘大将军攻城野战之功的人为数不多,而咬定他是北宋第一号大奸臣的人却比比皆是,不知潘大将军蒙受的奇耻大辱,在法制健全的今天还要持续多久!

被丑化了的“潘仁美”,原本只是古人的一个“戏说”而已。“戏说”毕竟不能等同于历史,这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标签: 历史上原型忠臣

更多文章

  • 绍兴中兴简述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绍兴

    靖康二年(1127年)农历五月,在抗金老将宗泽的支持下,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杭州),史称此后的宋朝为南宋。南宋初年,宋金之间依然争战不断。1141年以后,宋、金之间的战争暂告结束,南宋政局渐趋稳定,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当时,北方人纷纷

  • 大师的风范_《李国文说宋》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师,李国文,风范

    《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则“高山流水”的典故,用来形容知音之赏识和知音之难遇。中国文人的最大毛病,从来不是“嘤其鸣兮”地“求其友声”。凡写了一点作品,凡有了一点声望的作家诗人,你按

  • 宋朝“榜下捉婿”之风盛行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之风,宋朝,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是宋代的一种婚姻文化,即在发榜之日各地富绅们全家出动,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那情景简直就是抢,坊间便称其“捉婿”。宋朝是中国科举制度最完善的时代,考试取士为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致使人们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

  • 文天祥被俘虏,为何这个战将劝说他自尽?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战将,文天祥

    宋朝历史较为熟悉的人确实都了解文天祥这一人。在中后期的那时候,他以前带领着手底下很少的部队积极主动抵御元朝的攻击,最终在不成功以后以至于被战俘。应对那样的状况,许多人挑选愿意去解救那位十分知名的重臣,可是却有个人却劝导文天祥尽早的自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今日人们一起去看一下。这一人名字称为王炎午,坚

  • 《宋史论稿》九、都部署与北宋武将地位的变迁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北宋,宋史,武将

    摘要:北宋初期,都部署是武将担任的方面军主帅,权位显赫。但“澶渊之盟”后,都部署的地位有所下降。到北宋中叶以后,都部署成为文臣经略、安抚使的兼职,而武官通常出任副都部署(副总管),遂成为文官统帅的副手和下属。都部署的这一变化过程,也是北宋武将地位变迁的一个缩影。有关北宋统兵体制的问题,学术界已有所论

  • 本是破落户子弟的高俅,他是怎么走上高位的?多亏这些“小人”!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他是,本是,破落户

    高俅本是1个浮浪的破落户子弟,排名第二,“从小不了祖业,既然刺枪使棒,最是踢得一脚好气毬”。因此,京师人也也不叫他高二,只叫他高毬,他发家后,把毬改成俅。他的岗位,就是说在日本东京城里城外帮闲。要是慢慢下来,高俅今生的真谛也就是说做个豪门清客,最少人生境界是老财的奴才,不容易

  • 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神医居然出身青楼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唯一一,神医,青楼

    说起宇文柔奴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若提起点酥娘,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震北宋京城的歌舞伎。可民间更多的赞美是柔娘,尤其是在岭南一带有口皆碑,被老百姓们誉为“神医”。宇文柔奴,即柔娘,点酥娘。此女堪称是很特殊的一位,不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音律歌舞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她医术高明

  • 辛弃疾文武双全坚决抗金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坚决,文武双全,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文学家,以词的成就最大,和北宋的苏轼并称“苏辛”。同时,他还是一个坚决抗金的爱国志士。辛弃疾1140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他少年师从蔡伯坚,刻苦读书。同时他的思想也成熟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报仇雪

  • 宋朝的大奸——没有“六贼之首”蔡京,北宋会死得晚些_《李国文说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之首,北宋,宋朝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之六载:“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这个蔡太师,就是北宋末期的大臣蔡京。他画好,诗好,字好,文章好。当然,误国殃民,贪赃枉法,窃弄权柄,恣为奸

  • 宋政府的矿冶业管理诸政策与实施效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政,政策,效果

    如果说,宋代矿冶业机构的设置属于宋政府管理矿冶业的硬件设备,那么,应用于矿冶业生产的各项政策则属于指导矿冶业如何发展的软件系统。这两者之间有着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结合与操作的方式不同,就使得矿冶业的生产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或者如万马奔腾向前发展;或者似陷入泥沼不可自拔;时而如波浪跌荡峰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