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辛弃疾文武双全坚决抗金

辛弃疾文武双全坚决抗金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72 更新时间:2023/12/16 2:12:18

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文学家,以词的成就最大,和北宋的苏轼并称“苏辛”。同时,他还是一个坚决抗金的爱国志士。

辛弃疾1140年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他少年师从蔡伯坚,刻苦读书。同时他的思想也成熟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报仇雪恨的信念越来越坚定。

这时候,南宋小朝廷依然偏安临安,把中原大片领土拱手让与异族。辛弃疾的家庭遭受着全国女真贵族的统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1161年,辛弃疾21岁时,在自己的家乡组织起两千多名群众抗金。随后他率众投靠农民起义军,来到了自号“天平节度使”的起义军首领耿京面前。耿京发现辛弃疾是个文武双全的人,就任命他作掌书记,负责管理整个起义军的印信和重要文书。辛弃疾自然把他份内的工作做得很好。投奔起义军的人越来越多,队伍中也混进一些浑水摸鱼的人。有一个和尚叫义端,拉着一支1000多人的队伍也到了耿京旗下。

义端过去认识辛弃疾,他不断和辛弃疾来往,并通过辛弃疾悄悄收集耿京军中的机密。原来,义端一直想投降金国,他投奔耿京的目的不过是希望趁机拉走一部分起义军,窃取起义军情报以做为自己降金的本钱罢了。有一天义端带上部分人马并偷了义军的大印偷偷跑掉了。耿京勃然大怒,以为辛弃疾和义端有勾结,要将辛弃疾斩首治罪。辛弃疾表示了自己的抗金立场,并请耿京给自己3天时间抓回义端,如果抓不到,再请治罪。辛弃疾骑上一匹快马,判断义端一定向最近的一支金兵驻地逃跑。他飞驰急追,终于在半路上擒住义端,并且毫不犹豫地砍下了他的头,带回耿京大营中。从此,耿京对辛弃疾格外器重。

公元1161年,金军南侵失败,金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政变。南宋朝廷在这种形势下准备北上伐金。

这时候辛弃疾对全局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单凭义军力量与金作战利少弊多,不如与南宋朝廷联系,以期共同抗金。耿京听了辛弃疾的建议仔细思考起来。以前他对于南宋朝廷一味求和,置中原丢失领土于不顾的政策十分不满,现在看到南宋终有了与金国决战的意向,便同意了辛弃疾的意见。

公元1162年,耿京令辛弃疾等人,南下奉表归宋。南宋朝廷听辛弃疾陈述了耿京义军在后方的抗金活动,以及山东、河北一带的形势十分高兴,授耿京为天平节度使,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并任命了其它大小官员共200多人。辛弃疾还奉命回去通知耿京把队伍带到南方来,听命于朝廷,共同抗金。但是没想到在这段时间里,耿京的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来,金国为了除掉起义军这个心患,采用了分化瓦解的诡计。起义军本是由多方人马组成的,良莠不齐,在金国的重金奖赏之下,张安国竟然残忍地杀害了耿京。起义军群龙无首,元气大伤,不少人纷纷离军,又回家种田去了。

辛弃疾一行走到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才得知耿京被杀的消息,不禁大惊失色。同行的人有的主张,发生了这么大的意外情况不如先就地停下来,看看形势发展再作进一步打算。但辛弃疾说:“我们的任务本是请耿京带队伍去朝廷那里,现在耿京被杀,我们应该做的是严惩凶手,为耿京报仇。”于是,辛弃疾约定了猛将世隆等,仅仅带了50名骑兵,准备去偷袭金营,杀掉贼人张安国。

辛弃疾等日夜兼程赶到济州(今山东巨野县)金兵的驻扎地。金兵大队人马正在安营休息。辛弃疾等趁着夜色潜入张安国的帐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正在与金将饮酒的张安国生擒过来,将其捆绑到马上,然后杀出一条血路,向南奔去,金兵高喊“有人劫营”,可当主将集合大队人马追赶的时候,辛弃疾等早已风驰电掣一般跑得无影无踪了。

卑鄙无耻的叛徒张安国被押至临安,朝廷下令斩首示众。辛弃疾立功升官,同时他夜闯敌营,生擒叛徒的英雄行为传遍了大江南北,鼓舞着人们的抗金斗志。从这以后,辛弃疾一直留在南方,再没有回过他的家乡山东。

辛弃疾南归的第二年,南宋北伐失败,朝廷内部投降派的势力又占据上风。辛弃疾不顾自己官位卑下,写了一篇《美芹十论》上呈皇帝。论文的前3篇分析了北方人民对金朝统治者的痛恨和金内部的尖锐矛盾;后7篇具体提出了南宋应该如何抗金、收复失地的计划。然而,《美芹十论》递上去后如石沉大海。以后辛弃疾又写了《九议》呈献上去,仍未被朝廷理睬。

辛弃疾的报国之志难酬,他在政治上也始终没有被朝廷所重用。他先后任过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知潭州兼荆州南路安抚等职。公元1181年,他因得罪当权人物而辞官,闲住于江西上饶。晚年,辛弃疾一度被当作主战元老重新用,但很快再次被罢。

公元1207年,文武双全但最终没有实现凌云壮志的辛弃疾忧愤而死。南归之后的辛弃疾一直郁郁不得志,便把心中的无限感慨都灌注于笔尖,落在文上。辛弃疾的创作以词为主,他的集子《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包括许多传世篇。

生活在南宋的辛弃疾,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写词创作。他的词是一个爱国志士的心声,即有对抗金斗争的颂扬,也有壮志难酬的无奈,还有对南宋苟且求和的不满等。

暮年的辛弃疾将自己的郁郁不满的情怀写进了一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之中。他临别人世之前的所有复杂心情都在这首他最有名的词中体现出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用词这种形式来抒发自己渴望战斗的热情,壮志未酬的悲愤。在创作艺术上,他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并且加以发展。他不仅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而且打破了诗与散文的界限,创造性地融汇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文学形式,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从而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

标签: 坚决文武双全辛弃疾

更多文章

  • 宋朝的大奸——没有“六贼之首”蔡京,北宋会死得晚些_《李国文说宋》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之首,北宋,宋朝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之六载:“有士大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这个蔡太师,就是北宋末期的大臣蔡京。他画好,诗好,字好,文章好。当然,误国殃民,贪赃枉法,窃弄权柄,恣为奸

  • 宋政府的矿冶业管理诸政策与实施效果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政,政策,效果

    如果说,宋代矿冶业机构的设置属于宋政府管理矿冶业的硬件设备,那么,应用于矿冶业生产的各项政策则属于指导矿冶业如何发展的软件系统。这两者之间有着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结合与操作的方式不同,就使得矿冶业的生产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或者如万马奔腾向前发展;或者似陷入泥沼不可自拔;时而如波浪跌荡峰谷;时

  • 金朝南宋时期的秦陇地区:南宋统治陇南一隅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南宋,时期,陇南

    一、南宋的建立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围攻开封。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攻陷开封。四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及赵宗室北返,张邦昌留守开封。金兵退后,张邦昌孤立无援,人心不附,难以维持局面,于是只好请宋哲宗废后孟氏垂帘听政,并以太后之命,诏拥兵在外的康王赵构即位,嗣继宋统。由于南京为宋太祖兴王之

  • 宋代和尚为何能娶妻生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和尚,娶妻,宋代

    众所周知,和尚是不能结婚的。究其原因,是因其结婚以后,就会有有子女的累赘,有家务事缠缚身子,不能荷担如来大法,到处宏扬佛法,普渡众生。自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以来,佛教教义虽有多种变化,但独身灭欲是一直不变的,并视为教规之一。然而到了宋代,却出现和尚娶妻生子的奇怪现象。据宋代《鸡肋编》记载:&ldqu

  • 宋太宗立太子的故事:吕端大事不糊涂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吕端大事不糊涂,太子,故事

    宋太宗赵光义哥哥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和弟弟赵廷美先后去世,宋太宗赵光义松了一口气,觉得可以安安稳稳地把皇位传给儿子了,谁知又出了新的麻烦。宋太宗有九个儿子,最有可能继承帝位的是长子德崇。德崇不仅占着老大的位置,而且从小聪明机警,相貌也像太宗,深得太宗钟爱。他十三岁那年,跟随太宗到近郊打猎。突然

  • 奇闻异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尤袤葬父亲轶事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宋,奇闻,轶事

    这些年,盗墓小说很流行。其实盗墓的历史很久远了,早在战国时期,一些任侠之士(其实就是三环小霸王们),他们闲着没事就去盗墓发财。《史记》里就有介绍:闾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掘冢铸币,任侠并兼,借交报仇,纂逐幽隐,不避法禁,走死地如鹜者,其实皆为财用耳。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打得一手好劫,盗得一手好墓

  • 《宋史论稿》二十六、清代漕运水手的结帮活动及其对社会的危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宋史,水手,漕运

    在清代以输送粮食为主的官方漕运业中,存在着近十万人的一大批职业水手,这些人既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也是当时颇具破坏性的社会阶层之一。他们最初结帮活动的目的具有明显的互助共济性,但到清中叶以后,在日益浓厚的流氓作风的影响下,其帮会活动的方向逐渐转向排他性和破坏性,从而对运河两岸广大地区带来了相当严

  • 蟋蟀宰相贾似道误国的故事:南宋灭亡的第一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南宋,宰相,蟋蟀

    “朝中无宰相,湖上有平章”,这是南宋末年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首儿歌中的词句。“平章”本是宋代授予年高望重的元老大臣的官职,位于宰相之上。而此时担任这一官职的,却是祸国殃民的贾似道。每当读南宋末年这段历史时,总是要掩卷沉思,南宋为什么会灭亡?除了强大的蒙古

  • 三峰山之战简介、经过、历史意义以及影响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之战,历史意义,峰山

    三峰山之战(南宋)蒙、宋联合灭金,同样的错误不会犯两次,这个道理并不适用于赵氏王朝战争概述:公元1232年,蒙古政权发动了对金国的最后总攻。由拖雷率四万蒙古铁骑,借道于宋,经宝鸡破大散关,攻入汉中,目标直指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军由大将完颜陈和尚、剌蒲阿率兵二十万,阻击蒙古军,双方在三峰山(今河

  • 南宋词人姜夔的号叫什么?姜夔有哪些诗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南宋,有哪些,词人

    姜夔,于南宋词派中堪称独树一帜,成就不凡。他是如今的江西人,生平却在安徽、江苏、浙江多处都有所活动。幼年时候随着父亲赴至汉阳,父亲逝后,他移居湖州,而起作品大多是于江浙江一带游历的时候所作,一生潇洒自由,却未得朝堂终生未官,最终死在杭州。白石道人词集他在湖州移居长达十余年间,因为就住在当时一个叫做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