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谋害皇亲国戚的太监——李辅国

谋害皇亲国戚的太监——李辅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501 更新时间:2024/1/19 23:47:01

李辅国本名叫李静忠,出生于武则天长安三年(703)。他的家庭并不显贵,属于比较贫苦的一般市民家庭。迫于生计,他被人阉割,送入宫中当了太监。

李静忠的出头与一匹马有关,这匹马就是太子李亨的宝马。最初,李静忠在皇家的马厩里干活,又脏又累,被人呼来唤去,连皇家的那些牲口也不如。因为他念过几天私塾,有一点文化,脑子又机灵,不久就让他做了马厩的记账员。李静忠在经营账目的同时,把皇家的那些马养得又肥又壮。他的上司认为他是个人才,便推荐给太子李亨,让他喂养李亨的那匹宝马。李静忠为了赢得太子的欢心,对那匹马倾注了很大的心血,每天把那匹马梳洗得干干净净,喂养得膘肥体壮,打扮得漂漂亮亮。太子李亨非常高兴,就把李静忠调到了东宫,跟随自己左右,负责自己的外出安排。天长日久,李静忠越来越得到太子和太子妃张良娣的赞赏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于第二年六月逃出长安,到巴蜀避乱去了。太子李亨在大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改名为李豫,即唐代宗)、三儿子建宁王李倓,以及李静忠等人的拥戴下,北上朔方,最后到达灵武(今甘肃灵武县)。李静忠根据当时战争的形势,决定力谏太子即位,挽救危局。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太子妃张良娣,太子妃举双手同意。这时,跟随的大臣们也一次次上书,希望太子即皇帝位,带领军民消灭叛军,收复失地。但是,太子李亨却死活不同意。他觉得,父皇现在远在巴蜀,自己岂能自立为皇帝?站在一旁的李静忠不顾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对李亨说:“殿下,人心所向是成败关键。皇上自出京城,大事皆委于你;马嵬坡以来殿下战功显赫,已是众望所归,天下皆唯殿下马首是瞻,请太子殿下以国事为重,为社稷着想。等收复失地,平定反贼,再迎皇上回京。”

太子李亨是个聪明人,虽然仁孝,但也是建功立业之人。他在推让一番之后,于这年八月正式登基,顺理成章地当了皇帝,把远在巴蜀的玄宗尊为太上皇。李静忠一下子成了肃宗皇帝的“开国元勋”,从幕后堂而皇之地走到了台前,与大臣们享受一样的礼遇,甚至超过了他们。

九月,肃宗听从李泌的建议,任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兵东征,李静忠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军政大事都委任于他。为了感激李静忠的拥戴之功,李亨特地赐李静忠名“护国”,凡是四方表奏,御前符印发布军令,统统交给李静忠办理。

李静忠虽然从幸灵武,拥戴肃宗有功,被授予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事、太子詹事,终日伴随肃宗左右,掌握了内草诏书、外宣军令的特权,但他自知势力不济,党羽不多,后台不硬,所以做事比较谨慎,不敢轻举妄动。为了找到坚硬的靠山,他对张良娣极力巴结,低声下气,阿谀奉承,终于赢得了她的信任。他们一个在朝中,一个在后宫,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李泌是肃宗小时候的朋友和老师,深得玄宗的赏识和太子李亨的尊敬。后来,李泌遭到杨国忠的迫害,被贬出京城,隐居颖阳。李亨当上皇帝后,派人千里迢迢去请李泌,李泌碍于情面,只得来到了灵武。肃宗坚持和李泌同吃同行,对榻而眠,彻夜长谈,情谊不减当年。所有军国大事,包括战争决策,将相的任免,都一一与李泌商量。肃宗打算封李泌为右丞相,但李泌坚辞不受。肃宗知道他的脾气,也就不再勉强。

李泌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肃宗和李静忠原先的良好关系。也就是说,李静忠的位置完全被李泌取代了。为此,李静忠在感到失落的同时,对李泌产生了极大的嫉恨心理。

肃宗在灵武继位的消息传到西蜀,玄宗便遣使到灵武,并赐给张良娣一副七宝马鞍以示奖励。马鞍上镶嵌着很多奇珍异宝,张良娣十分喜欢。这件事正好被李泌看到了,李泌不愿意让肃宗步玄宗的后尘而使国家继续衰落下去,于是建议肃宗将七宝马鞍纳入国库,以备战事,肃宗同意了。李静忠把这件事告诉了张良娣,张良娣对李泌非常不满,她与李静忠商量,一定要把李泌从肃宗身边赶走。李静忠又怂恿张良娣向肃宗哭诉,要求立她为皇后,肃宗有所动心,便与李泌商议。李泌从国家大计出发,建议肃宗暂时不要册立皇后,要集中精力收复长安,稳定大局。肃宗权衡利弊,痛快地答应了。张良娣知道了这件事,就更加痛恨李泌了。她和李静忠勾结起来,处处为难李泌,想方设法地给李泌穿小鞋,弄得李泌走也不是,在也不是,十分为难。

李静忠和张良娣的行为,引起了建宁王李倓的极大不满。李倓性格直爽,爱打抱不平。他把李静忠和张良娣狼狈为奸、处处排斥李泌的行为告诉了父皇,要求父皇处置二人。但是,肃宗没有马上表态,让李倓下去了。

张良娣和李静忠知道了李倓在肃宗面前打小报告的事,就决定对李倓进行报复。有一天,前线传来的捷报让李俶欣喜万分,他一高兴,竟喝了个酩酊大醉。半夜,他从睡梦中惊醒,发现床前有个身影正举剑向自己刺来,他急忙用臂一挡,剑刃刺进了他的肩膀,刺客仓皇逃走了,李俶由于失血过多而昏迷了过去。肃宗得到这一消息后大惊,连夜赶去看望儿子,并命令李静忠务必要捉拿刺客。很快,李静忠把一个蒙面人带到了肃宗面前。肃宗也不问话,举起宝剑就要杀那刺客,吓得刺客连连求饶:“皇上,不是小人的罪过,是建宁王派小人干的。建宁王还说,不刺死广平王,小人也难活命啊!”

肃宗听了,心如刀绞,他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会对其兄长下此毒手,所以半天没有说话。一旁的李静忠故意为难地说:“皇上,这可怎么办呢?”肃宗眼里终于冒出了一道凶光,说:“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远在军中的建宁王李倓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忽然接到了父皇派人送来的圣旨和一杯毒酒。他还来不及赶回去向父皇申诉,就被李静忠的心腹强行按住喝下了那杯毒酒。

广平王李俶清醒过来之后,见到了闻讯从军中赶回来的李泌。李泌知道这件事肯定是李静忠和张良娣干的,心里很悲愤。连皇子他们都敢杀,何况是自己呢?因此,李泌决定在适当的时机离开这是非之地。李俶知道内幕后,决心要为弟弟报仇,除掉这两个恶人。假传圣旨逼宫架空肃宗皇帝。

757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后,为了躲避随时都可能发生的灾祸,也由于平叛大局已定,李泌便执意离开权力斗争的漩涡,进衡山修道去了。李泌一走,李静忠终于去了一块心病。这时候,肃宗没有大规模东讨,而是深居皇宫,大封功臣。十一月,改封李俶为楚王,立张良娣为淑妃,授李静忠为殿中监,总掌宫中大政。十二月,肃宗从成都迎回了玄宗,安置在长安城南的兴庆宫居住。

乾元元年(758)二月,肃宗又封李静忠为太仆卿,三月改封李俶为成王,立张淑妃为皇后。李静忠上奏肃宗,请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李辅国,肃宗同意了。从此以后,李静忠就叫李辅国了。

自从回到长安后,李辅国不仅成为皇宫总管,而且掌握了禁军。他深居皇宫,每日侍奉在肃宗左右,凡是肃宗发布的军政诏令,都必须经过他签字才能施行。除非正式朝会,平时宰相百官上朝奏事,肃宗一般不出朝,均由李辅国代替接奏,发布号令。李辅国大权在握,不是皇帝,胜似皇帝,就是深居皇宫的宦官也不敢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他为“五郎”。

张皇后有个儿子叫李佋,才几岁。被封为兴王。她为了将来能当上皇太后,就勾结李辅国,威逼肃宗要立自己的儿子李佋为太子。肃宗征求大臣李揆的意见,说:“成王李俶跟随朕出生入死,功劳极大,朕欲立为太子,卿意如何?”李揆马上跪下,双手作揖:“陛下此次决定,实在是社稷的福气,恭喜陛下。”肃宗又想起李泌临走时的嘱咐,就高兴地说:“我意已决,任何人不能改变。”于是,肃宗没有答应张皇后和李辅国的要求,而是很快将成王李俶立为太子,并改名为李豫。张皇后对李豫更加痛恨,一心想陷害他,但却抓不到太子的任何把柄。

唐玄宗被肃宗迎回长安后,住在兴庆宫,整天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为了显示太上皇的威风,他还经常在长庆楼设宴,款待一些将军和大臣。玄宗曾劝肃宗不要重用李辅国,李辅国知道后,对玄宗怀恨在心,就在肃宗面前造谣说:“太上皇居住在外面,与外人多有联系往来,他们恐怕要对陛下动手,不如把太上皇迁入皇宫来。”肃宗听了,虽然感到吃惊,但没有同意。

李辅国并不甘心,他假传圣旨,请太上皇到太极宫赴宴,实际上是强迫唐玄宗移居到太极宫去。唐玄宗移居到太极宫的第二天,肃宗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他龙颜大怒,立即召见李辅国,想给他点颜色看看。没想到,李辅国到来,还带着六军统帅和各位大将,威风不可一世。肃宗说:“你们可知罪?”

李辅国却不慌不忙地说:“禀皇上,臣是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不如此,皇上您地位不保,六军不安啊。”肃宗害怕马嵬坡兵变的闹剧重演,只得忍着气说:“好了,你们都回去歇息吧。”李辅国完全把肃宗皇帝架空了,完全取代了皇帝决定朝政大事的权力。从此,肃宗对李辅国已经由原来的信任而变成仇恨了。

上元二年(761)八月,李辅国被封为兵部尚书,依然掌握兵权。但这些官位仍然满足不了他那颗贪得无厌的野心,他向肃宗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要担任宰相职务。肃宗对李辅国的无理要求非常生气,但又不敢横加拒绝,只是微微一笑,婉转地说:“以您的功劳,做什么官都可以,只是怕文武百官不同意。”李辅国碰了软钉子,并不死心。他暗中活动,拉拢朝臣,让百官上表推荐自己。肃宗对李辅国的阴谋了如指掌,他暗中召见宰相萧华,对萧华说:“李辅国想当宰相,如果百官大臣的推荐奏章递上来,那么就不得不让他当宰相了。”萧华知道肃宗的苦衷,就联络仆射裴冕,坚决不能推荐李辅国。裴冕是肃宗的旧臣,非常正直,他说:“李辅国找过我了,让我推荐他当宰相,我没有答应他。现在即便砍断我的双臂,我也不会推荐他当宰相。”由于肃宗有萧华和裴冕等大臣的支持,李辅国的宰相梦彻底破灭了。因此,李辅国对萧华和裴冕恨之入骨,准备伺机报复。

肃宗宝应元年(762)三月,求相不得的李辅国首先对宰相萧华开始了报复。他多次在肃宗面前诬陷萧华专权,请求罢免他的宰相职务。肃宗知道李辅国是在报复萧华,就没有答应。李辅国坚持要罢免萧华,软弱的肃宗没有办法,只好下诏罢免了萧华,降为礼部尚书,让李辅国的亲信元载接替了萧华的相位。四月,李辅国又串通元载,诬陷萧华不轨,再贬萧华为峡州司空,逐出了京师。接着,李辅国利用同样的手段,把裴冕贬为冕州刺史,逐出了京师。这样一来,李辅国更加目空一切了。

宝应元年四月,肃宗皇帝病重不能上朝,便把军国大政交给了皇太子李豫,令其监国。张皇后原先威逼肃宗立自己的儿子李佋为太子,肃宗没有答应,而是把李豫立为太子。后来,她的小儿子不幸夭折了,但她并不死心,便打算立肃宗的二儿子越王李系为太子,以换掉李豫。肃宗病重后,张皇后就加快了要废掉李豫的步伐。

李辅国的发迹,与张皇后的暗中支持有很大关系。张皇后和李辅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互相利用,互相勾结,表面上相处得很好。但现在不同了,肃宗皇帝久病不愈,李辅国专权跋扈,对张皇后就不那么恭敬了。张皇后想垂帘听政,李辅国想独霸天下,二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后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要废掉李豫,必须先除掉李辅国。张皇后使出了借刀杀人的手段,想利用李豫杀掉李辅国。她找到李豫,历数李辅国罪状,要李豫当机立断。没想到,李豫听后却吓得哭了。张皇后知道李豫不能成事,就又找到肃宗的二儿子越王李系,一心想当皇太子的越王李系一口答应下来。他选拔了宦官二百多人,埋伏在长生殿后,准备在李豫进宫看望肃宗时发动兵变,杀死李豫。

张皇后的阴谋不想被李辅国的亲信程元振觉察了,他立即将此事报告给李辅国。李辅国果断采取行动,封锁了宫中的各个大门,阻止李豫进宫。张皇后见事情败露,一筹莫展,只好站在已经不能说话的肃宗面前等待死亡的到来。晚上,李辅国和程元振带着羽林军包围了皇帝的寝宫,他们见人就杀,见好东西就顺手牵羊拿走,并直接冲进了肃宗的卧室,当场抓住了张皇后。肃宗经受不了如此的打击,惊吓而死,年52岁。

肃宗一死,李辅国的胆子更大了,他下令将张皇后、越王李系等人一同斩首。受牵连的一百多人也全部被杀,并株连九族。第二天,李辅国让李豫穿上孝服,与大臣们相见。在李辅国的拥戴下,李豫在肃宗的灵前即位,这就是唐代宗。

李豫即位后,虽然对李辅国专权不满,但因为他有拥戴之功,也不敢对他怎么样。宝应元年五月,代宗加封李辅国为司空兼中书令,李辅国就成为唐代第一个以宦官身份入主宰相的人,实现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

不仅如此,代宗还尊李辅国为“尚父”,食邑八百户。然而,李辅国仍不满足,他比以前更加骄横跋扈,甚至公然对代宗说:“大家(唐时宦官称皇上为大家)只管坐在宫中,外边的事情尽听老奴处置好了。”气焰嚣张到了极点。代宗虽然不高兴,但惧于李辅国的权势,再加上自己刚刚继位,政局不稳,只得忍气吞声,任其摆布。

李辅国的专权,终于引起了一个人的不满,这个人就是李辅国的心腹程元振。程元振自认为对李辅国有功,不满于现有的地位,他的野心是取代李辅国,成为政治的核心人物。于是,程元振就在代宗面前历数李辅国的罪状,恳请代宗加以制裁。代宗本来就对李辅国不满,现在有程元振的支持,他就将计就计,利用程元振这个宦官来除掉李辅国这个宦官,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这一年六月,代宗和颜悦色地对李辅国说:“李公公,你是三朝老臣,为我大唐王朝立下了很大功劳。朕念你劳苦功高,年龄大了,该好生休息,军务太繁重,就交给程公公吧。你也应该回家享福了。这么多年来,真是辛苦你了。”这样,李辅国稀里糊涂地被解除了元帅行军司马和兵部尚书的职务,由程元振担任,并且命令他搬出皇宫,居住到自己的府第去。李辅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看着程元振,程元振赶忙把目光移开了。百姓闻听罢免了李辅国,人们奔走相告,长安城一片欢腾。李辅国这才感到了事态的严重,在举国上下的一片唾骂声中,他不得不上书请求辞职。代宗求之不得,趁机罢免了他的中书令之职,封他为博陆王,允许他进京朝拜。李辅国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李辅国被罢免了中书令,想最后一次到中书省写一封谢表。他刚步人中书省的门槛,值班的官员大声喝道:“您已被罢免宰相。不能再进入此门。”李辅国没办法,就气呼呼地跑到代宗面前,说:“我这个老奴侍候不了您这个小皇帝,我只好去侍候九泉之下的老皇帝了。”代宗知道他心中有怨言,只好下了一道诏书,对他进行安慰并准备送他出京。正当李辅国准备动身出京的时候,宝应元年十月十八日晚上,一个刺客翻墙进入李辅国的府第,把睡意朦胧的李辅国杀死,并割走了他的脑袋和右臂。多行不义的李辅国终于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时年59岁。李辅国死后,代宗下令有司追捕刺客,并用木头做了一个脑袋,安在李辅国的无头尸上,加以安葬,并追赐他为太傅。

李辅国究竟是怎么突然被杀的?历来说法不一,至今仍是不解之谜。史学界一般有三种说法:说法之一:代宗皇帝在作太子的时候,就深受李辅国压制,早就积怨太多,但一直没有报仇的机会。再加上李辅国杀害了李倓,假传圣旨逼迫玄宗移居太极宫,围攻皇宫吓死肃宗,更使得代宗仇上加仇,下决心要除掉李辅国,为自己的父皇和弟弟李倓报仇。但是,李辅国拥戴代宗当皇帝又立了大功,代宗不好明着下手,就派人暗中刺杀了李辅国,连夜将他的人头和手臂送到泰陵,祭奠死者,然后又杀死了刺客,杀人灭口。

说法之二:程元振一直和李辅国有隙,在他手下受气太多,后来升了官仍然遭到李辅国的蔑视。程元振接替李辅国担任元帅行军司马和兵部尚书的职务后,虽然李辅国已无法调遣,但这些人大多为李辅国的旧部,根本不服管教。程元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杀死了李辅国,以此来威慑李辅国的那些旧部。

说法之三:第三种说法就是民间的刺客杀死了李辅国。解除一切职务只是李辅国政治生命的终结,而他所犯的罪行,杀一万次也不足以平民愤。因此,民间的侠客进入李辅国家中,把他杀死了。有人在杭州曾见过一个相貌奇特的武士,这个武士在衙门里当差,有一次酒后失言,说他就是杀李辅国的人。是否真实,不得而知。

虽然李辅国之死成了千古之谜,但多数人认为,第一种说法还是比较可信。

标签: 皇亲国戚

更多文章

  • 唐朝为什么灭亡?唐朝灭亡的真正凶手是恶劣气候?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

    盖世英雄项羽自刎乌江前悲愤万分地喊出一句:“天亡我也,非战之罪!”意思就是“我没有输给谁,只是败给老天罢了”。这句话被很多对之不屑的人当成笑料,也被很多同病相怜的人奉为经典。透过千年历史烟云,我们仿佛看到曾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在灭亡时也发出这样绝望的呐喊:

  • 李世民身边的四位独特的女人 一个比一个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四位

    唐太宗李世民无疑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他身边的女人也是极其了不得的。今天就说说李世民身边的四位独特的女人,那可是一个比一个厉害啊!李世民一生的最爱——长孙皇后长孙皇后的祖先是北魏的拓跋氏,后来北魏孝文帝实施姓氏改革,一番周折之后改为长孙,长孙皇后的父亲是隋朝时的右骁卫将军。长孙皇后自小就饱读经书知书

  • 李世民的女儿究竟有多大胆?竟然爱上了和尚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上了

    有一种说法叫“烂汉脏唐”,说的就是汉唐两代皇室的私生活比较乱,有不少今天听起来是限制级,需要打码的宫闱故事。今日去汉唐已远,只可于史籍中循迹,窥其端倪。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是一代明君,“贞观之治”一直被古今史学家所颂扬,是古代传统成功国家治理的典型样本。但是,太宗皇帝治国平天下是圣君,治家却无方。治家

  • 她13岁嫁给李世民母仪天下 却只活了36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嫁给

    长孙氏,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哥哥是长孙无忌。只可惜,在长孙氏八岁那年,父亲便去世了。父亲去世后,长孙氏跟着哥哥长孙无忌被舅舅高士廉接到府上。舅舅对他们兄妹两人很好,长孙无忌跟着舅舅学了一身本领,文武双全。由于妹妹与李世民有婚约在先,长孙无忌跟李世民的关系也非常很好。公元6

  • 唐朝郜国公主是谁的女儿?郜国公主如何秽乱宫廷?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公主

    郜国公主唐朝郜国公主是谁的女儿?唐朝郜国公主是唐肃宗的女儿,历史资料并没有介绍郜国公主出生年月。在《旧唐书》中提到了唐朝郜国公主的生平纪事。郜国公主最先被封为延光公主,长大后,嫁给了杨贵妃姐姐虢国夫人之子裴徽为妻。当时,裴徽担任殿中丞一职,公元756年,马嵬坡之变爆发,裴徽死于这场政变中。后来,郜国

  • 盛唐落幕之黄巢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盛唐

    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全唐诗》卷733这两首诗我们今天读来仍然可以强烈感觉到其中豪迈粗犷、果决不羁的英雄气息,作者的冲天豪气在诗中表达得酣畅淋漓,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两首诗的作

  • 文成公主的和亲的故事:幸遇能文能武的松赞干布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出嫁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四年(630年)灭了东突厥后,又派李靖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也派来了使者。当时的吐蕃赞普(吐蕃王的称号)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13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

  • 真实的唐高宗:其实文治武功不逊于李世民!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治武功

    唐高宗李治是武则天的丈夫。历来人们喜欢称其为昏庸懦弱的皇帝,原因很简单,他弄丢了李唐的江山,让天下男人着实的丢了一把脸!那么,历史上的唐高宗李治真的有那么的不堪么?真的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么?文治武功不逊于李世民唐高宗是掩盖在李世民和武则天光环之下的一个男人:不争气的儿子,懦弱的丈夫。对于高宗,自古

  • 中国历史上被高估的五个人 第一名不得不服!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伟人名留青史,不过其中有许多都是被高估的,因为这种或者哪种原因。被抬高了身价。今天我们就看看都有谁被高估了。第五名:关羽说起关羽大家都会觉得他是“忠”和“义”的化身,在历史上有段时间还被封为“武圣”提到了和孔子一样的地位,不过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并不是这样的,关羽一直是被民间的统治

  • 【唐朝·徐惠】才情绝世胸襟广,痴情无双殉情郎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才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李世民是皇帝中的极品,围在他身边的女人自然也少不了极品。就拿他的妃子徐惠来说,幼年时是神童,少年时是美女,青年时是才女,唐太宗死后,她还是唯一一个殉情的痴女。李世民一生桃花运无数,但徐惠无疑是他最菲芳的一朵桃花。在诗歌的黄金时代的唐朝,诗人多得不胜枚举,但幽闭深宫的女作家徐惠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