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半壁江山的南宋为什么在经济上是富国?

半壁江山的南宋为什么在经济上是富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729 更新时间:2023/12/12 17:28:05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南宋从立国之日起,就存在着从北宋“娘肚子”里带来的老毛病积贫积弱。以积贫而言,南宋赋税剥削苛重,军费支出庞大,财政困难重重,滥发纸币又造成物价飞涨,生民重困;以积弱而言,在前期,对金作战败多胜少,被迫签订了一个个屈辱的和议,金朝灭亡后,又一直受到蒙元军队的侵扰,国土日削月腹,最终逃脱不了被攻灭的命运。二是认为南宋是一个耽于安逸、不思进取的腐败社会,不足为后世效法。可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此“积贫”的南宋,又怎么承担起官员的俸禄开支,巨额的军费开支?又怎么能拿出“绍兴和议”和“嘉定和议”中规定的数额庞大的岁币?南宋只有半壁江山,而境内六、七千万百姓靠什么生存的呢?临安府一天所消耗的粮食就高达3万石,如此多的粮食又从何而来呢?姑且不说南宋历朝皇帝的挥霍,如大兴土木建造宫观寺庙等等。仅有“残酷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解释,恐怕难以令人信服。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当年的南宋,在军事上虽然是一个弱国,但在经济上却是个当之无愧的强国、富国。

说到南宋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得不考虑我国经济重心转移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一直奉行“国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农业的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占有绝对的主导作用。长久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形成了两大区域,即两个重心,早期是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后期就转移到了长江下游三角洲区域。而其转折的关键时期,就发生在五代到北宋这一阶段。

经过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动荡,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呈现衷退趋势,而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却日益得到开发。五代十国的战乱纷飞,政权频繁更叠,又进一步破坏了北方的经济,随着金蹄践踏着北方大地,大量的人口也随着宋氏王族南渡,不仅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还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一并带入了南方,大力促进了南方生产的发展,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此,南方取代了北方的经济地位,成为全国新的经济重心。中国经济发展南高北低的格局再也没有逆转过。江南地区不仅完全取代了原先北方经济区所具有的地位,而且使得国家的政治中心对它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

南宋与金以淮河以北,大散关以东为界,大片土地为金所有,统治疆域虽然缩小,不及北宋的三分之二,但却控制了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加之赵氏王朝一直采取对外屈辱求和政策,虽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其内部却获得了相对安定。南宋虽然偏安,政治也不清明,但农业经济的发展态势依然存在。加上人民的辛勤劳动,南宋的农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虽然我们一直以来对南宋的屈辱求和政策持否定的态度,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正是南宋国内的统一,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安定的环境,而“守内”的政策又为进一步优化这个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这一点来说,我们还要肯定这一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这一政策,就不会有江南的内部稳定,没有江南的内部稳定,就不会有江南经济的大发展,没有南宋南方经济的发展,也许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南方的经济的富庶,它为我们今天南方经济的繁荣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北宋时南方经济就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持续到南宋,而且又进一步深化了。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宁绍平原,那里的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到了足以影响全国经济形势的地步。“上有天堂。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向我们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南方农业的繁荣,以及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南宋虽然偏安淮河以南,地域缩小,军力疲弱,政治下走向衰落,但江南、两湖、两广等地的经济却有新发展,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这样的景象,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繁荣,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南宋的经济进行重新的思索和探讨。

南宋时,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显着进步。一是农器种类繁多,元代初年,王祯在《农书》中所记载的农具已达105种之多,明清时期所使用的农具在南宋时都已出现。主要农具在结构上也有所改进,尤其是唐代发明的曲辕犁,到南宋时更加灵活轻便,适宜于在水田耕作。犁镌、犁壁作了分工,使犁起的熟土在上,生土在下,有利于作物生长。使中国传统时代的犁耕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并一直沿用至今。二是农具的改善和应用。我们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宋代由于矿冶业、金属加工业的发展,“炒钢”、“灌钢”法的成熟等,从而使钢刃熟铁农具的创制及推广。这种钢刃熟铁农具不仅坚韧锋利,而且轻巧耐用,适应性强。可对付蒲苇、芦根等无坚而不摧的犁刀,“其制如短镰,而背则加厚”,创制于北宋,而到了南宋初已普遍用作开荒或耕地农具。南宋因水田增多,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因此在灌溉工具的改进和普及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当时水车的种类不下6种。而最为普遍的翻车,经过东汉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借助风力、水力、自动翻转的筒车,这种装置在农村中已广泛使用。“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忙,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记录了筒车自动转水的景象以及对农业的巨大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普及,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还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南宋农业重视深耕细作,施用追肥和“靠田”技术,以增加土壤肥力,推广复种制和稻麦杂粮套种制,首创了早晚稻的种植,从而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唐代上田亩产不过二石左右;南宋江东、两浙地区的“上田一亩收五六石”,高达六七百斤提高了两倍多。仅太湖流域的粮食就以能供给全国所需。此外,单季耕作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和臻至成熟,这种耕作方式早在秦以来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就已存在了,经由五代、北宋,以一年两熟为基本形态的复种连作制,至南宋才首先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趋于成熟,并在全国的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这一技术它向世人展示了在现代高科技生态农业出现以前传统农业所能达到的最高成就的风采。南宋江南农业的飞速发展,其原因在于一系列精耕细作技术进步的推动。稻麦复种制的普及和推广,已成为我国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形成了我国历史上复种制度发展中的一个高峰。正是这些技术进步的综合作用,使宋代江南在我国古代社会期间有了前无古人、罕有来者的高水平单位面积产量和粮食总产量,有了超越历史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此外,随着大批北方人口的南移,对麦子的需求量激增,加上政府的鼓励,南方农民开始普遍种植麦子。与北宋相比,南宋发生饥馑的次数较少,稻麦两熟制的推广可谓功不可没。

江南地区特别是两淅、两湖地区的农业状况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和地位的特殊性,赵氏统治者也有较清醒的认识。因此,为维持其腐朽黑暗的统治,继续保持骄奢淫逸的生活,统治者也较注意农田水利建设。两宋期间,在江南曾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兴修水利工程高潮。王安石主持变法改革期间,推行农田水利法。在全国各地共兴修水利10793处,建成水利田凡36117888亩,内含官田191530亩,其中两浙和江东路合计为2490处和1155108亩,即分别占全国的23%和32%。是宋代规模最大的一次水利工程兴修与水利田开发。对于江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稳定和高产,对于排灌农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北宋中期的农田水利兴修中,江南地区无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两浙。并将这种兴修水利的政策一直持续到南宋。使江南成为水利设施最完善,条件最好的地区,水利田所占垦田比率也是最高的地区。为这一地区排灌农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使之成为宋代着名的粮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宋诗人杨万里作的这这首诗:“一岁兴平在一收,今年田父又无愁,接天稻穗黄娇日,照水蓼花红滴秋”,就是统治者兴修水利政绩的最真实的反映。

中国古代勤劳的人民,早就认识到了水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特别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江南、两淅地区,水利资源丰富,水网发达,如何利用如此丰富水利资源获得更多的耕作土地,南宋人民的行动继续为我们解开了难解之题。他们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因此,宋人在江南广袤的土地上,开人工运河,浚河渠塘浦,沿海筑海塘,丘陵修中小型水库蓄水,造闸坝堰堤,围湖围海,大规模开辟水利田,并将其改造成旱涝保收的良田。宋代江南百姓与水旱、海潮、泥沙,风浪等自然灾害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不仅确保了五代就已建成的塘埔圩田系统的完整、巩固,而且新开发了大量的圩田、湖田等水利田。《宋史?食货志》说:“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圩田的数量和规模也有扩大。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圩田之外,湖田、河田、梯田等也大量垦辟,南宋的农田面积在不断增加。如宣州宣城县,在乾道(1165~1173)初就已有圩田179处,总面积758024亩,均占同期该县垦田总数1400284亩的54%,比北宋期间又有了很大发展。宋代江南的水利事业与水利田开发,不失为鱼米之乡的明智选择,促进了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并在农田水利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农作物的推广。南宋第一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其种植已遍布南方各地,品种多至经一百几十种。早熟丰产的占城稻因具有耐旱、适应性强、生长期短等特点,在北宋的基础上继续得以推广,大大提高了稻米的产量,上田亩产量最多可达六、七石。江浙地区是成为当时的主要稻米产区,因而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的谚语。

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南宋时还出现了很多种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形成了经济作物的区域经营。如太湖洞庭山的农民专门种植柑橘,泉州出现的蔗农等。这些专业户和经济作物区域的出现和形成,表明了这些作物的产量和栽培技术在相关地区已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同时,南方商业性的农业和多种经营也呈现相当繁荣的景象,桑树、棉花、大豆、龙眼等的种植,使部分农民以商品生产为主,他们与市场的联系比传统的自然经济下的农民更加频繁。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如纺织业、丝织业等也随着农业商业化和多种经营的发展而进步。南方还出现了很多北方没有的经济作物,它们的商品率大大高于粮食作物,茶叶就是最显着的例子。据统计:宋代,每年投放市场的茶叶总值达100万贯,仅此一项,就使得北方的经济作物及其加工业相形见绌,北宋年间,政府工商税收的增长主要来自盐、茶、银、铜的税收,而这四项手工业产品大部或全部来自南方。

与以往相比,我国的海外贸易在南宋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一方面,海外贸易中更多的进口生铁、镔铁,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另一方面,频繁的海外贸易又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以福建为例,不海外贸易的刺激下,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在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也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甘蔗种植面积因制糖业发展的糖的出口需求增加,棉花种植亦因棉织业发展和棉织品出口而扩大。海外贸易的发展引起了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某些变化,适应海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的部门纷纷出现,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

南宋农业在北宋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创造了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农业文明。在农业经济的带动下,其它经济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正是有了这种繁荣农业为保障和基础,南宋统治者才能在积贫积弱的局面下,继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继续维持其腐朽黑暗的统治。“苏(州)湖(州)熟,天下足”,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被腐朽政治遮住光芒的南宋灿烂的农业文明和繁荣的农业经济。

标签: 半壁江山南宋在经济上

更多文章

  • 南宋宰相频繁变动 奸相秦桧却当了十七年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南宋,宰相,当了

    金军主将挞赖认为不能消灭南宋,就应使南宋臣服于金朝。于是,将奸细秦桧放回,让秦桧劝服高宗臣服于金。秦桧以投降议和的姿态登上了南宋的政治舞台。秦桧果然不负挞赖重望,初见高宗,就提出“如欲天下无事,须是南自南,北自北”,主张南北议和。高宗也正有此意,二人思想一拍即合。在宰相范宗尹

  •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北辽只存在19个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王朝,短命,这是

    辽寿昌七年(1101年)正月,辽道宗去世,耶律延禧奉遗诏即位,群臣上尊号为“天祚皇帝”。天祚帝在位期间,信用萧奉先、萧德里底等佞臣,一味游猎,生活荒淫奢侈,不理国政,致使宗室贵族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人民起义此伏彼起,各部族首领也纷纷起兵反辽,辽统治趋于崩溃。天庆四年(1114年),女真族起兵反辽,辽

  • 北宋邵雍发明简易算卦:把万事万物转化为数学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北宋,简易,转化为

    房事如烟司马光问邵雍:“我何许人也?”邵雍说:“君实九分人也。”君实是司马光的字,君实九分人,意思是说司马光九分像人,一分不像人。不像人,那像什么?难道像鬼?NO,像神仙。司马光听了这句话,芳心窃喜。司马光像不像神仙,我没见过,不知道,那个邵雍倒真像神仙。邵雍是北宋很有名的隐士,也是司马光很要好的朋

  • 布衣词人姜夔和小红的故事 姜夔自度曲思想内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小红,布衣,词人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信了解过他词作的人一定都对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那个“合肥女子”有印象。她到底谁,为何萍水相逢却恋其一生,当我们读到《过垂虹》时有这样一句:小红低唱我吹箫。这位小红是谁,是否就是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女子,姜夔小红之间究竟什么关系呢?

  • 宋夏金元时期的甘肃文化:文学艺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文学艺术,时期,甘肃

    宋夏金元时期,甘肃地区的文学以诗词、碑志文较突出,而敦煌石窟音乐、舞蹈艺术丰富多彩,同时绘画、书法、雕刻等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点。一、文学宋夏金元时期,甘肃文学已失去了昔日唐代“鼎盛”时期的辉煌,其发展日趋衰落,但其间也不乏有特色的诗词作品,而众多碑志文则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特色,这均为黯淡的甘肃

  • 慷慨殉节的金将郭虾蟆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慷慨,故事,虾蟆

    公元1236年,金灭亡已经一年了。可是西北的巩州(今甘肃陇西)城上,仍飘着大金的旗号。坚守此城的人叫郭虾蟆,他是会州人,早年参军,骁勇善战,被升为临洮路兵马都总管。郭虾蟆为人忠义耿直,坚决不向蒙古投降。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帅汪世显归降蒙古后,派过20几个使者来劝降,都被郭虾蟆命人乱棍打了出去。蒙古

  • 杨万里《小池》诗作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小池,杨万里,诗作

    小池朝代:宋代作者:杨万里原文: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译文及注释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注释泉眼:泉水的出口。惜:吝惜。照水:映在水里。晴柔:

  • 赵构复宋: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歌舞,西湖,青山

    赵构复宋金朝在靖康之难中俘虏了众多的宋朝宗室,康王赵构算是其中的一位漏网之鱼。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从今天的河北南下到陪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1.偏安一隅北宋灭亡以后,原来留在相州的康王赵构逃到南京。公元1127年5月,赵构在南京即位,这就是宋高宗。这个偏安的宋王

  • 中国史上最牢骚的一首词,空留遗憾与愁绪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一首,史上,愁绪

    诗词生来便带有“歌以咏志”的属性,因而抒怀抒情便成为诗词的核心用途。屈原之《离骚》、魏晋之风骨、乃至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大多都是表达情感、抒发怀抱之作。大多文人落寞之时多有感慨之语,便会借诗词赋之。譬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杜甫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以及苏东坡的“人生如逆旅,

  • 《宋史论稿》十一、从名将狄青的遭遇看北宋中叶武将的境况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境况,宋史,武将

    摘要:狄青是北宋历史上的一代名将,在抵御西夏和平定南疆侬智高叛乱的战争中功勋卓着,为当时颇有作为的军事将领。但由于北宋统治集团长期奉行“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政策,特别是到宋仁宗朝这一做法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因此,狄青屡遭压制和打击,最终被迫害致死。而透过狄青的遭遇,正可以窥见武将在北宋中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