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刘备托孤的背后

刘备托孤的背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645 更新时间:2024/1/6 21:25:06

刘备托孤的背后,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刘备托孤

蜀汉章武三年四月,刘备永安托孤,对从成都赶来的诸葛亮说了一句扑朔迷离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为什么要对诸葛亮说这番话?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玄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易中天品三国·永安托孤》一集中罗列并分析了几层意思:首先是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评语“城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说刘备托孤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中最大公无私的典范;其次是这方面的反对意见,一个是《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中的孙盛说“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一个是张作耀先生在《刘备传》中认为的“别有用心”,是“阴怀诡诈”。我比较倾向于“别有用心”、“阴怀诡诈”一说。只是张作耀先生把这“阴怀诡诈”分析在刘备逼诸葛亮赌咒发誓表态辅佐自己儿子这个层面上,我认为是根据后来的事实推定的一种结果,而非当时刘备的全部用意。刘备托孤的背后应该还另有玄机。因为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君王,用这般话对臣下托孤,让人有三方面的费解:

其一,诸葛亮既非君王,为什么拿他与已经是君王的曹丕相提并论呢?且“君才十倍曹丕”,诸葛亮岂不是十个曹丕的料子吗?刘备为什么不说“君才十倍于朕”呢?而偏偏拿诸葛亮去与篡汉的曹丕相比呢?

其二,“必能安国,终成大事”。所谓“大事”,无非是有能力座君位了。让诸葛亮去效法曹丕篡汉事来夺取自己的皇位,这是刘备的心里话吗?

其三,“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无非是:我快死的人了,我的天下你想咋的就咋的。

这是在托孤吗?这是在告诉所有在场的人:诸葛亮是个比汉贼厉害十倍的人物,我家的天下在我走后将要落在他的手上。请大家注意了。

这话的分量诸葛亮是掂量得出的,赶紧“涕泣”表明心迹:“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为什么要“涕泣”?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是激动,因为刘备“临终之时,其言也善”,把自己和曹丕相比,对自己评价甚高。

第二是感恩,皇上把家当交给自己“自取”,知遇之恩浩大。

第三是委屈,主子误解了他,他诸葛亮根本不是曹丕那样的“汉贼”,更不是随便图谋皇位的人。

第四是恐惧,因为“托孤”之言一出,不管是正面接受还是婉言相拒,都将给自己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什么难以想象的后果?大慨只有刘备和李严知道。至多还有赵云魏延知道。《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是三国的枭雄,曾经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因打雷“失匕箸”,成功地欺瞒过曹操认为自己“胆小”;还在夺荆州、即帝位时表演过忸怩作态的功夫,吸引过当时很多人的眼球。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我认为刘备的天下多半是谋出来的,只是刘备把哭也当作谋略的一种,称得上是笼络人心的行家里手。但是当着众人的面,把自己的后事就这么莫名其妙地交待一番,未免太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所以其中定有隐情,而这些隐情都是冲诸葛亮来的。我们可以从当时诸葛亮的处境和后来发生的情况加以分析:

刘备在托孤之前,是和诸葛亮发生矛盾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好。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诸葛亮并不双手赞成刘备称帝;二是诸葛亮并不同意刘备伐吴,因而不给刘备伐吴出谋划策,致使刘备惨败;三是刘、孙已经成仇,而诸葛亮却有个哥哥诸葛瑾在死心塌地为吴国效力,关羽被害前,诸葛瑾还代表吴国使者出面劝降过关羽。这不得不让刘备心生怨恨,对诸葛亮存了几分戒心。四是《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很显然李严比诸葛亮先期到达永安宫,刘备还送了个尚书令的重要位置让他座。而诸葛亮到永安,除惊出一身冷汗外,前前后后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过。并且,托孤之后,《三国志·李严传》还记载:“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可见托孤之后的诸葛亮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实权。五是诸葛亮到永安,为什么只带来鲁王和梁王,而不是太子?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话里和后来军事上的巧妙安排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当真“自取”是做了预防的,就是即使诸葛亮“自取”了,也还有李严拥护着鲁王或梁王,刘家的天下会照样后继有人。

刘备虽然与诸葛亮的关系不如以往了。但是诸葛亮忠于刘备,至于刘备死后,会不会对刘备的儿子忠,刘备还没有把握。对这样高智商的怀疑对象,究竟怎样掌控?刘备当然要先查实一下诸葛亮是不是会一如既往一忠到底了,短时间内用什么办法来查实?为了自己的江山平稳过渡,不得不考虑强行看看诸葛亮的底牌了。于是刘备抛出了让诸葛亮“涕泣”之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要验证诸葛亮的忠心,如果结论不如人意,诸葛亮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这首先是一句“阴怀诡诈”、对诸葛亮充满了威胁的托孤之词,甚至还隐隐透着杀机!这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端倪:一,把诸葛亮比喻为“汉贼”曹丕,且“才”过十倍,其言不善;二,当作诸多文武的面,等于通告诸葛亮有“终定大事”的能力,要小心;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在提醒诸葛亮可以顶替他刘家的皇权,可见居心叵测。这些不都是皇家的大忌吗?!诸葛亮只要犯了任何一条,都可以置之于死地。

再说,刘备这样托孤,还有六个不靠谱的地方:一个是诸葛亮当时虽然是丞相,却连相府都没有一个。很显然刘备是不高兴诸葛亮搞独立王国的;二个是刘备连“侯”、“王”的帽子都舍不得给诸葛亮戴一顶,还奢谈送什么“自取”尊位;三个是刘备有三个儿子,即使太子不济,还有鲁王刘永、梁王刘理,也轮不到诸葛亮来;四个是这托孤之言只是对诸葛亮说的,而不是嘱咐当众的;五个是刘备临薨之时,除拿诸葛亮比喻为“汉贼”曹丕,能“君可自取”外,还在诸葛亮面前讲了一通诸葛亮最好的朋友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坏话。这一招可以说成功离间了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为马谡后来死于诸葛亮之手种下了根子。六个是刘备是很会看人的,况且知子莫若父,怎么会说出自己儿子“如其不才”之类没把握的话呢?

刘备这样托孤可以说是挖空心思、软硬兼施了。然而破绽是很显然的。诸葛亮自然看出来了,他很理解当时刘备的心思,并非常巧妙地解开了刘备的心结。使刘备“阴怀”的一招没有使出来。这没有使出的一招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勾勒出三幅大致的图来:一幅是诸葛亮的相权被收回;二幅是把诸葛亮就地擒拿,送入监牢;三幅是把诸葛亮就地正法。

一、二幅图刘备是不画的,如果要画他就画第三幅图。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卧龙”,不是等闲之辈,既然“卧龙”威胁到他真龙天子了,就非死不可,免得后来给他儿子的江山添麻烦。那么第三幅图来出手的第一人选是谁呢,我认为不出两个:一个是赵云,再一个则可能是魏延。

猜测的理由是,赵云是除关羽、张飞外,刘备最信任的人,曾救过刘备的老婆甘夫人,还两次救过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别传》说:“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可见赵云关键时刻“不弃我走也”。魏延也和赵云一样,是刘备的心腹,《三国志·魏延传》多有记载,刘备屡次提拔重用魏延。这两个人中,在诸葛亮从成都来永安之前,刘备恐怕是面授机宜了的,要他们见机行事。刘备没有想到的是,他虽然和诸葛亮打了肚皮官司,误会诸葛亮极深,给诸葛亮出了难题,诸葛亮还是对他忠心耿耿,发自肺腑声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并无异心,回答得情真意切、滴水不漏。刘备显然是多虑了。这不得不让刘备打消了“阴怀诡诈”的念头,正儿巴经地托起孤来。

此时刘备才嘱儿子“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类话,在诸葛亮没有“宣誓”之前,刘备是没说的,他是把诸葛亮当十个曹丕看的。

诸葛亮是个一如既往的忠臣,但也不失为历史上著名的谋臣,他理解刘备对他的误解,但笔者猜测诸葛亮知道刘备对他的误解有刘备身边人的份,他是不喜欢别人帮着刘备暗地里来使他绊子的。从《三国志》里可以看出,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几年后才能够大权独揽,这里面的原因虽然很多,刘备托孤却不失为诸种因素之首。所以,在诸葛亮相位坐稳之后,诸葛亮的猜忌发了酵,那些“遗物”都被诸葛亮一一打理。《三国志·魏延传》载:“亮适卒,秘不发丧,”军中这么大的事都要瞒着魏延,可见对魏延的提防是多么的小心,死也没有放松过。魏延之死,尽管不是诸葛亮直接干的,但与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就设计好了“令延断后”的退军计划,早将魏延置之于死地了。

至于赵云,在刘备死后,似乎就风光不在,他虽然于建兴元年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但那是“普调”,没什么特别。后随诸葛亮驻汉中,亮令云与邓芝拒强敌,失利于箕谷,遭贬为镇军将军。之后就再没见升过什么官。且在贬官二年后就死了。因是当今皇上的救命恩人,躺在棺材里被追谥为顺平侯。

李严呢,按易中天先生的话说与诸葛亮是水火不容的,同为托孤大臣,刘备托孤之后李严就一直和诸葛亮抗衡,两人的关系为什么会闹得如此之僵?笔者认为这正是刘备托孤时的初衷。但时过境迁,李严却不知变通,死抱着刘备的那“阴怀诡诈”的计谋不放,没有与时俱进,结果被诸葛亮废黜流放。

以上是笔者的看法,聊备一格而已。好像有个姓蒋的名人说过:“读了《三国》学诡诈”。一部《三国》谋略多多,有些是解了密的,任由后人评说;有些是成了历史之谜的,让人发挥想象猜测;还有些是没有出笼的,没据可考、鲜为人知。刘备托孤当然是处心积虑策划了的,到底隐藏着怎样真相?后人只有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标签: 刘备

更多文章

  • 吕蒙简介与评价:简述名将吕蒙一生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名将

    吕蒙简介与评价:简述名将吕蒙一生的故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吕蒙吕蒙15岁时就偷偷地跟着姐夫去打仗,撵也撵不走。成年后,他先后在孙策、手下为将。但由于家境贫寒,吕蒙从小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不多。当上将军后,常常是勇敢有余,谋略不足;每当报告军情,也只能口述,不会笔写。其他众将士戏称他“吴下阿蒙”

  • 三国历史上最值得拥有的十大将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十大

    三国历史上最值得拥有的十大将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俗话说乱世出枭雄,是个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时代,将领着实大把大把的数不尽数。熟读的人,一定有听过“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这句话,它说的就是三国演义上的将领排名。其实,三国时期还有许多名将,他们虽然没上面这些人出名,但实力等各方面绝对不输其

  • 第五章 张飞诈醉擒刘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第五章

    曹操战胜吕布后,即带刘备回到许都。刘备不甘心寄人篱下,就用计迷惑曹操。后来刘备借口截击袁术,逃离许都,打败袁术,杀了曹军将领车胄,夺回了徐州,又策动袁绍起兵伐曹。曹操大怒,一面亲率20万大军迎战袁绍,一面派刘岱、王忠二将打着丞相旗号讨伐刘备。正值初冬,大雪纷飞。两军冒雪布阵对峙。关云长飞马提刀同王忠

  • 世事难料,三国时期丑男美女皆薄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薄命

    世事难料,三国时期丑男美女皆薄命,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八俊”之一的刘表临危受命,出长荆州。他苦心经营,励精图治,终于使辖区局势相对安稳下来,成为“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一方重镇。海内士人投效依傍他的,多如过江之鲫,其中包括后来在“建安七子”中名列前茅的王粲。王粲的《七

  • 羽扇纶巾的周瑜为何屡遭贬低?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羽扇纶巾

    在史书《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很高,多次以“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盛赞之,并评价其: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廊”,情趣高雅。《三国志》记载,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

  • 三国猛将徐晃 默默无闻的猛将战力超关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猛将

    三国猛将徐晃默默无闻的猛将战力超关羽,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在正史中是徐晃病死的。而演义中,蜀国叛将孟达欲回归蜀国,司马懿派右将军徐晃剿杀。徐晃杀到新城的城门边被孟达一箭射中头部,当晚身死。当然不可信。小说中,孟达登城视之,只见一彪军,打着“右将军徐晃”旗号,飞奔城下。达大惊,急扯起吊桥。徐晃坐

  • 正史轶闻:还原历史中真实的周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轶闻

    正史轶闻:还原历史中真实的周瑜,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周瑜(公元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集团将领,杰出的军事家。美姿容,精音律,长壮有姿貌,多谋善断,胸襟广阔。后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

  • 张飞怎么死的:五虎上将竟死于无名小卒之手?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无名小卒

    张飞怎么死的:五虎上将竟死于无名小卒之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国名将之一,与刘备和关羽桃园三结义之一。张飞对蜀汉国贡献极大,在军中号称万人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接下来就由小编来详解下

  • 赵云究竟有多厉害?历史又是怎么评价赵云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又是

    赵云究竟有多厉害?历史又是怎么评价赵云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仅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赵云的勇武不在吕布之下,位列蜀汉五虎上将之一,智谋来说人称之为常胜将军,但未曾有过像关羽那样,独挡一面守荆州等大任。深得刘备等人的信任,还曾保护刘备前往东吴娶亲,单骑救主可谓扬名天下,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

  • 曹操为什么要建铜雀台?三国时期修建铜雀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三国时期

    《志》说二乔“皆国色也”传说,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于是发誓要得二乔,以享晚年。为此,修建了铜雀台为锁二乔。那么,事实上真是如此吗?曹操为何要建造铜雀台?“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此诗只是一种假设,东风终与周郎便,所以三国时期的大美女大乔小乔。并没有被曹操锁于铜雀台中。事实上,小乔与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