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三国之吴国拓荒者孙坚,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吴武烈帝孙坚
孙坚(155-191正月初七)即吴武烈帝,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是大军事家孙武的后裔。汉末群雄之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孙坚追随右中郎将朱至河南镇压。汝、颍黄巾军退守宛城(今河南南阳),汉军合围,孙坚率众先登,城被攻破。后升议郎、长沙太守,又镇压当地起义。积军功封乌程侯。董卓专权,孙坚兼并荆州刺史和南阳太守两支势力,与袁术合军。袁术推荐孙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屯于鲁阳(今河南鲁山)。孙坚率军讨伐董卓,善于用人,多次取胜。董卓欲与孙坚和亲,并许任孙坚子弟为刺史、牧守等,孙坚拒绝。初平元年(190),董卓胁迫汉献帝徙都长安,并焚烧洛阳。次年孙坚于洛阳城外战败董卓,攻克洛阳,得汉帝所遗传国玺。当年奉袁术命,率军征荆州刘表,为刘表部将黄祖兵士射死。
父亲:孙钟
母亲:未知
配偶:吴夫人、吴国太
兄弟姐妹:孙羌、孙静
【历史概况】
孙坚,据传为孙武的后代,县吏出身,因勇敢又有谋略被官府赏识,提拔为军官。孙坚参军后多次成功平定汉末叛乱,又随朱俊征讨黄巾,立下许多功劳,被东汉朝廷封为长沙太守、乌程侯。后董卓乱政,孙坚联合袁术,参加了诸侯联军,征讨董卓,表现最为积极,数次击败董卓的部队;董卓迁都长安,孙坚进兵洛阳,修复被董卓破坏的皇陵后返回鲁阳。不久,孙坚受袁术派遣与刘表交战,击败了刘表部下黄祖,却在一次追击中被黄祖的士兵射杀。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后来创建了东吴政权。
【演义概况】
孙坚,据传为孙武的后代,于汉末征讨黄巾有功,被拜为长沙太守。董卓乱政之际,孙坚为“十八路诸侯反董卓”中的一路,作为诸侯联军的先锋,表现得十分活跃,但因袁术存在私心,拒不发粮,而被董卓将华雄击败;后董卓迁都长安,孙坚进驻洛阳,意外发现传国玉玺,遂起私心,藏匿玉玺返回,不料事情泄漏,因此与袁绍、刘表结仇。不久,孙坚在与刘表手下黄祖的交战中,中埋伏而死。
【历史评价】
陈寿评论说:“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导温戮卓,山陵杜塞,有忠壮之烈。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