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北伐对曹魏经济的打击

诸葛亮北伐对曹魏经济的打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1406 更新时间:2023/12/26 5:36:41

诸葛亮北伐对曹魏经济的打击,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三国蜀建兴六年至十二年(228―234年),蜀丞相诸葛亮前后五次出师攻魏,进攻雍州西部渭水以南地区。

诸葛亮按照“西出祁山,进据陇右,相机攻占关中,再进取中原”的战略方针,先平定南中,以巩固后方,积蓄力量。于建兴五年(227年),亲率大军进驻汉中,密谋策反魏新城(今湖北房县)太守孟达归蜀,以威胁南阳,牵制魏军。六年正月,诸葛亮首次出师攻魏。孟达通蜀事泄,被司马懿率军击歼。魏明帝曹苯驻长安,派左将军张A率兵5万拒战。由于蜀将马稷失守街亭,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八月,司马懿率魏军主力攻吴,大败于石亭。十一月,诸葛亮乘机再次攻魏,出散关进围陈仓,魏将郝昭据城坚守,强攻20余日不下,粮尽退还汉中。七年,诸葛亮第三次攻魏,派陈式出阳平关攻占武都、阴平二郡,自率主力进至建威,逼退魏援军后,撤回汉中。九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攻魏,再出祁山,北趋上邦,以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司马懿率军拒守,坚不出战,双方相持四月,蜀军师劳疲惫。适逢雨季,因军粮运输困难,中都护李严假传诏令,命蜀军撤回。途中,诸葛亮设伏杀魏将张A。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攻魏,率军10万出斜谷,屯兵五丈原,同时遣使者约吴出兵协同攻魏。司马懿率军在斜谷外渭水南岸据险设防。五月,吴军应约三路出兵攻魏。魏明帝曹辈扇拔魇囟攻”战略,亲率大军反击吴军。吴军奉命主动后撤。蜀魏两军相持百余日,蜀军无隙寻机决战,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卒军中,蜀军只得退往汉中。

此战,诸葛亮不顾战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

六出祁山未有寸功之我见

政治:在三国相对稳定的时期,各国政治都比较清明,魏国国主曹丕至曹睿至曹芳,虽无有曹操的雄才伟略,但作为守成之君尚无明显过错。反观蜀国却存在政治混乱的问题。由于蜀地偏远,教育落后,人才匮乏,在朝辅政的官员有限。且刘备刚刚建立蜀国政权就在白帝城病死,随刘备东征西讨的第一代辅臣仅剩下诸葛亮和马谡等几人,而第二代谋臣如蒋婉、董允、费等人则由于诸葛亮的事必躬亲而缺乏锻炼机会,政治才能没有得到磨练。只有蒋婉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才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由于第一代谋臣和第二代谋臣共事时间过短,缺乏彼此之间的信任。其中董允、谯周、李严等是反对诸葛亮北伐的。这在政治上对诸葛亮北伐是不利的。而刘禅生于安逸又没有兄弟和他争夺皇位,所以刘禅本身没有什么才能,更缺乏做君主的威信,对臣下的约束力和对军队的威慑力都有限,从而造成蜀军的士气低落,缺乏为君主效命的决心。由于上述原因,只有诸葛亮在朝中的时候才能保证蜀国的政治清明,一旦诸葛亮出师北伐,朝廷必然陷入国中无人的窘境。而宦党势力则在此期间得到膨胀,由于宦党是封建统治阶级中最腐败的因素,宦党辅政必然造成国政混乱,最终影响诸葛亮北伐的成果。反观魏国,由于谋臣和君主的权利协调,政治清明,老百姓对汉室政权逐渐失望,曹氏政权逐渐成为正统,这也是诸葛亮急于北伐的原因之一。

经济:由于三国时期军阀长期的割据混战,各国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不具备统一的经济条件,而曹氏政权所在的北方是当时的经济中心,经济相对发达,生产技术也相对先进。又由于北方是最早安定的地区,经济恢复时间较长,比其他两国更具有统一全国的经济条件。从曹操开始,曹魏一直在北方实行屯田制,大量流亡的农民都习惯于在北方耕种,而蜀国虽然比较适合种植农作物,但由于长期处于落后地位,经济实力无法和魏国抗衡。而此时只是经济中心由北向南的第一次转移,南方的经济还远远不如北方。再从国土面积上来讲,魏国的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蜀国和魏国的战争等于是一隅抵全国的战争,魏国可以从全国征调物资来赢得战争。

外交:在外交中,荆州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吴蜀之间最敏感的问题,也是统治利益上最直接的矛盾,而根本矛盾在于两国都在防止被对方吞并,由此可见荆州的矛盾只能减化而不能调和。荆州对蜀国的重要性是很大的。首先,这里是蜀国的重要赋税基地,这里最靠近北方,相对于四川和江南地区,这里经济基础较好。其次这里是重要的军事基地,这里即是江南的门户又是北伐的出口。从荆州出兵可以直接到达东都洛阳,威胁整个魏国的统治。从关羽水淹七军迫使曹操差点迁都就可以看出。而诸葛亮前半生的谋略都是围绕荆州展开的,《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讲:“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战略要地非其主不能守……待天下有变,将军可命一上将以荆州之兵以出宛洛,将军则领益州之兵以出秦川,百姓岂不箪斯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所言,则江山可定,汉室可兴矣。”由于关羽的大意使蜀国丢失了这个重要基地,使蜀国东西两线夹击魏国的战略计划落空,后期诸葛亮联吴伐魏也是为了弥补荆州丢失造成的战略被动。可惜荆州的丢失使刘备丧失冷静,举倾国之兵伐吴,73万大军死于非命,使蜀军遭受了从未有过的惨败。后期吴蜀虽暂时联盟,却由于出于自身统治利益的考虑,吴国对蜀国的北伐并未给予真正的支持,从而使魏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局势。吴国却在此时保存实力,导致吴蜀联盟名存实亡。

人才:在乱世中,要想完成统一,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而蜀国在培养和招募人才方面没有一套合理的制度,一度使蜀国出现了国内无人军中无将的尴尬局面。连廖化这种土匪出身的人也可以成为先锋。而蜀国过国主刘禅懦弱无能也是缺乏一套合理的人才培养制度,蜀国沿用东汉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也是下下之策。

军事: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战。在政治和外交上,蜀国没有占到任何优势,为赢得统一全国这一战略目的,最终只有靠战争手段达到战略目的。而在经济上,蜀国国力较之魏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从上述原因分析,军事作战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大。当然,战争难度的增大从客观上更能突出军事家的才能。也由于上述原因,六出祁山的战争才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如果你仅从上述原因中分析诸葛亮六出祁山未有寸功的话,你将错过最精彩的过程。当然,战争不是小说,战争的艺术性和惨烈性也不能达到小说所演绎的高度。首先我们从战争的正义性角度来分析。从小说中来讲,诸葛亮是为了恢复汉室江山而北伐,是正义的,但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来讲,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是两个王朝之间的兼并战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讲,当时统一全国的时机并不成熟,战争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发展,更多是带来了灾难,百姓遭受连年战争之苦,中原的农业文化相对倒退,从这个角度来讲战争也是非正义的。从战争的进程上来看,蜀军在大多数时候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处于战略进攻状态,诸葛亮在用兵、布阵、设计等决定战争主动权的关键方面占有优势,所以魏国军队基本处于战略防御阶段,虽然魏国几次改变主帅人选,依然没有改变在战争中的不利地位。当然,魏国统帅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抗中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从战争全局来讲,蜀军远来,军粮运输不利是蜀军的天生缺陷,补给线过长,给蜀军也造成很大麻烦,虽然诸葛亮在战争中极力克服这些缺点,但他无法超越实际,终究历史把他推向了失败。而魏军统帅司马懿充分利用上述缺点,处处设防,层层设防,采用拖延战术,延缓蜀军的进军速度,利用时间将战争被动转化为主动。所以在战争中,诸葛亮总是使用各种计策诱使司马懿出战,达到他速战的目的,而司马懿一直坚守不出,形成了这一时期的战争特点,也是不同于其他战争的具体特点之一。从人才角度来讲,蜀军就处于明显劣势,刘备的五虎上将,只有赵云参加了早期的北伐战争,但由于年事较高,没有作出应有的贡献,而蜀军第二代将领作战能力较差,唯一的名将魏延却有反心使诸葛亮不能放心使用,而姜维作为第二代将领的佼佼者却因诸葛亮缺乏智谋之士只能留在诸葛亮身边,不能参与一线战争。在古代以人为主的战争中,缺乏名将在战争中是十分被动的。而且会造成士气低落。反观司马懿领导的魏军则名将如云,张A、王双、郭淮、郝昭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这一项目上,魏军占据明显优势。从武器装备上来讲,蜀军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诸葛弩,使蜀军实力有很大增强,诸葛弩对对方骑兵威胁较大,从而弥补了蜀军缺乏名将这一劣势。司马懿坚守不出也是害怕蜀军这一厉害武器。从兵源数量上来讲,魏军还是占有优势的,但由于长期处于战略被动,处处设防造成兵力分散,优势无法发挥。从战术上来讲,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由于刘备托孤之重,诸葛亮用兵更加谨慎。在战争中,谨慎固然重要,但冒险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风险大小往往同战果的大小成正比。首先,诸葛亮放弃了从斜谷进兵直袭长安的战略,采用平推式的战法,虽然更加保险,但延缓了进军速度,不能给魏军以致命打击。虽然诸葛亮在战争中不断取得局部胜利,却无法积小胜而成大胜,很难取得战争的全盘胜利。而在三国后期,邓艾冒险偷渡阴平,一战夺得蜀国江山,这就是冒险精神的作用。而从诸葛亮六出祁山扮演的角色来讲,对他北伐也是十分不利的,诸葛亮最善于谋略而不是前线领兵打仗,和西汉宰相萧何类似,而刘备的早逝把诸葛亮推到了战争的第一线,使诸葛亮扮演了一个并不擅长的角色,这也是北伐悲剧的原因之一。再从诸葛亮的性格来讲,诸葛亮为抱刘备知遇之恩,凡事竭尽全力,事必躬亲。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战争失败的偶然性,但同时影响了诸葛亮在战争中对全局的把握,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正是这个道理。使用马谡镇守街亭正是上述原因造成的。而长期的劳累和思考给诸葛亮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隐患,最终一代贤相在五丈原的瑟瑟秋风中病逝,这是最遗憾的结局,也是最无奈的结局。

—————————————————-

原文

“兴师北伐,以攻为守”

葛亮北伐曹魏之战,是由弱者主动向强者发动的一场战争。虽然在魏、吴、蜀三国并立中,魏国最强,蜀国最弱,但在这场战争中,诸葛亮指挥的蜀军曾给魏国造成相当大的威胁和震惊,却又因失误和客观条件限制而撤军,这里有双方力量对比的问题,又有谋略的运用问题,其间的诸多经验和教训,仍有借鉴的价值。

北伐曹魏,统一中原,统一全国,是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最终目标。当时诸葛亮设想兵分二路,一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向宛(宛城)、洛(洛阳)”,一路由“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直趋长安。但在诸葛亮北伐之时,荆州已为东吴所有,所以剩下的进军路线就只有出秦川一条了。

诸葛亮北伐曹魏,先后五次,另有一次是曹军南下,属防御战。

蜀后主(刘禅)建兴四年(226年),曹魏的文帝曹丕病死,子曹睿继位,称魏明帝。诸葛亮认为,曹魏政权的更迭,新君刚立,是北伐的一个有利机会,于是在建兴五年(227年),率蜀军北驻汉中。临出发时,上疏后主,以时局艰难,劝诫和提醒刘禅,并对治国理政,作了安排,史称这个上疏为《前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军北伐。为了迷惑魏大将军曹真的主力部队,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今陕西眉县南)取d城(今陕西眉县北),并遣赵云、邓芝率一支人马为疑兵,据箕谷(今陕西褒城北),佯作进攻d城,自己则率主力突然向西北攻祁山(今甘肃礼县祁山堡)。由于多年努力训练,蜀军士气旺盛,阵容整齐,北伐进展顺利,曹魏所属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天水(今甘肃甘谷东南)、安定(今甘肃镇原东南)三郡都叛魏响应诸葛亮,魏天水将领姜维也投向诸葛亮。

诸葛亮的进攻和得手,一时震动关中,使曹魏政权十分惊恐,魏明帝急忙亲自率军西镇长安,派大将张A率军阻止诸葛亮。

诸葛亮出祁山,屯兵西县(今甘肃天水西南),命马谡为前锋,王平为副将,督诸军与张A战于街亭(今甘肃秦安县附近)。马谡平素好发高论,也提过一些好建议,如“攻心为上”即是,但他不精兵法。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注意刘备的提醒,在关键时刻,错用了他。结果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节度,拒听王平的劝止,弃城不守,上山扎营。张A乘机把蜀军围困于山上,断其水源。蜀军缺水,军心动摇,在曹军的进攻下溃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诸葛亮被迫退兵,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又被魏军夺回,第一次北伐失败。

为了严肃纲纪,以利再战,诸葛亮忍痛依法处死了马谡,自己又以统帅身份,主动承担责任,上疏后主,自降三级。随即在这年冬天,诸葛亮又率军,发动了第二次北伐曹魏之战。

蜀军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围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曹魏已有准备,魏将郝昭凭险据守,历时20多天。由于蜀国多山,蜀道艰险,这时军粮供应不上,诸葛亮再次被迫退军,并于归途中设伏杀跟后追击的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仅以此结束。

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领兵欲击陈式,诸葛亮即亲自出兵建威(今甘肃西和北)。郭淮退兵,蜀军遂取武都、阴平二郡。第三次北伐以取得局部胜利结束。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采取主动行动,发兵进攻汉中。

诸葛亮急调两万援军阻击。后因雨路阻,魏军退回。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出师,再围祁山。鉴于蜀道山多路险,以前的北伐多因军粮运送困难而受严重影响,诸葛亮为解决这个难题,发明了一种适合山道的叫“木牛”的运粮车,向前方运粮。魏明帝闻祁山被围,忙派足智善算的司马懿迎击。诸葛亮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包围祁山,自率主力东上寻找司马懿决战。两军相遇于上(今甘肃天水市)一带。司马懿深知蜀军的粮食供应仍很困难,有意避免决战,扎营坚守,拖延时日。诸葛亮随即改变策略,佯装退兵,诱敌出战。司马懿谨慎尾随,但不主动出击。魏军中一些将领多次请战,均遭司马懿拒绝。于是魏军中有人讥笑司马懿“畏蜀如虎”。司马懿无奈,只好派大将张A出战,结果被早有准备的蜀军击败,损失3000多人。魏军上当吃亏后再也不敢恋战,而诸葛亮也因此无法消灭司马懿的魏军主力。

双方相持月余,蜀军粮食供应日益困难,负责运粮的蜀国大臣李严,既疏于职守,又怕承当罪责,就假传后主旨意,要诸葛亮退兵。诸葛亮只好再次退兵。司马懿料定蜀军因粮尽撤退,不是计策,就派大将张A追赶。诸葛亮抓住时机,于回军途中,在木门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设伏射杀了张A,迫使魏军退去。第四次北伐结束。

此后,诸葛亮暂时停止北伐行动,“休士劝农”,让士兵歇息练武;同时加强农业生产,积蓄粮食。建兴十二年(234年),开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后的一次北伐。

这年春天,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口。此前,派使赴东吴,约孙权在东面呼应,出兵攻魏。不久,蜀军攻占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与魏大将司马懿对峙于渭水。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因军粮不继而造成中途退兵的情况,诸葛亮又发明了“流马”车运送粮食,同时抽出一部分士卒分杂在渭水沿岸百姓中,进行屯田。魏军方面,则仍坚守不战,以待蜀军粮尽疲惫。

这年五月,孙权应蜀国之约,发兵分三路攻魏,但主力在合肥(今安徽合肥西北)失利,导致全线撤退。蜀、吴夹击的计划落空。

蜀魏在渭水对峙了100多云。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临终前,诸葛亮决定撤军,并对撤军作了部署。诸葛亮死后,蜀军依嘱,整军从容而退。司马懿不知诸葛亮已死,只紧追而不敢战,蜀军故作回军反击,司马懿怕中计,不敢再追。及蜀军安全撤退毕,蜀国才宣告诸葛亮病死。时民间百姓流传笑话说:“死诸葛亮吓走生仲达(司马懿字仲达)。”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以蜀国地小人寡的有限力量,能够对当时实力最雄厚的曹魏主动发起攻击,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虽然这也不单靠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但他的足智多谋,他的治蜀方略,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

标签: 曹魏

更多文章

  • 曹操最强悍的敌人:曹操最大最有威胁的对手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最有

    曹操最强悍的敌人:曹操最大最有威胁的对手是谁,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董卓乱汉以后,各地纷纷起兵,联合讨伐董卓,这时候的曹操,虽然还不是一州刺史,却也自募兵员参加了讨伐董卓的队伍。董卓被王允设计除掉以后,天下并没有稳定下来,各诸侯为了争夺地盘又相互间争战攻伐,局势仍然是一片混乱。在这场乱局当中,曹

  • 幼主登基,外戚专政百姓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外戚

    公元25年,刘秀自立为帝,史称汉光武帝,东汉自此建立。汉光武帝本身是豪强出身,他所依靠的统治集团则是一个以南阳豪强为主的豪强集团,即他所封的功臣三百六十五人,外戚四十五人。东汉朝廷用人,主要从这个集团中选取,皇室宗室的男婚女嫁,也大体上不出这个集团的范围。豪强占有大量土地人口,垄断官位,因此东汉统治

  • 乱世三国:蜀汉为什么第一个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蜀汉

    乱世三国:蜀汉为什么第一个灭亡?,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大家都知道,三国是由魏蜀吴三个国家组成,这三个国家,魏先建国,蜀次之,吴最后。而灭亡时却打乱了这个顺序,蜀先亡,魏次之,吴压轴。但在三国建国初期,最有希统一天下的是谁?不是曹操,而是刘备。我们习惯称魏蜀吴,其实蜀的情况比较特殊,它的国号不是

  • 曹操少时猥琐:因为何事去偷窥太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少时

    曹操少时猥琐:因为何事去偷窥太监?,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导读:中国人有句老话叫做“非礼勿视”。此话尽管说的义正词严,但难免有戴“道德高帽”之嫌。其实,偷窥源自于人类天生的好奇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欲望(弗洛伊德语)。因此,偷窥的行径,尽管不登大雅之堂,也不全是伤风败俗,翻开史料,但凡有人类“出没”

  • 孙权的妃子步练师简介,步练师是谁?她与孙权感情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孙权

    步练师是谁?步练师简介步练师(?-238年),又称步夫人,临淮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北)人,与吴国丞相步骘同族,吴大帝孙权的妃子。步练师在孙权众夫人中最受孙权宠爱,生有二女:孙鲁班、孙鲁育。赤乌元年(238年),步练师去世,追封为皇后,葬于蒋陵。获孙权宠爱东汉末年的时候,步练师的母亲带着她准备迁徙到庐江

  • 孙权:你死以后,这两人必造反!诸葛亮:放心!我早就安排好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两人

    公元234年10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去世。丞相尸骨未寒,蜀汉却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并事件。征西将军魏延与丞相参军杨仪因为意见不合,爆发了严重冲突,几乎导致蜀军分崩离析。然而诸葛亮在临终前定下了遗计,不仅让局势转危为安,而且还巧妙地除掉了魏延、杨仪两个不稳定因素,让蜀汉的国祚又延长了数十年。东吴大帝孙权一

  • 孙策和孙权关系究竟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孙权

    孙策和孙权关系究竟如何?,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孙策和孙权关系如何?孙策与孙权性格各异,在战略观点上矛盾很大,孙权要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必须夺取孙策的权位。加之外界的影响,很可能谋杀孙策。在《三国志・吴书・孙策传》中,陈寿对孙策的评价是:“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然皆轻佻果躁,

  • 子不如父:吕布与典韦的后代为何不是一代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名将

    子不如父:吕布与典韦的后代为何不是一代名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熟读三国演义有一种说法,叫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就是说吕布赵云典韦的功夫天下无敌,那么这些人的后代,为何不堪一击。难道这些常年征战在外的将军,不能对自己的儿子指点一二,要知道知子莫若父,自己把自己的一身本事给自己儿孙,

  • 徐晃:破马超挫关羽!被曹操称赞为古今罕见的猛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猛将

    徐晃:破马超挫关羽!被曹操称赞为古今罕见的猛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常言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东汉末年以来,天下征战不休,一批叱咤风云的名将脱颖而出,登上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战争传奇。在众多名将中有一位,他作战勇猛,渭水破马超,襄樊挫关羽,甚至连连曹操都称赞他是古今罕见的绝世

  • 无双吕布成了三国中最大的鸡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成了

    无双吕布成了三国中最大的鸡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吕布武功天下第一,然后吕布为人无信又见利忘义,无情又刻薄寡恩,无常又朝三暮四,终于让无双吕布成了三国中最大的鸡肋,各大诸侯都想要,却又不敢用。吕布似的人当记吕布之死,在这个时代它是一种自食其果的失败之象征,吕布不见容于诸候,犹如无信无情无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