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曹操穷其一生为何没能一统天下

曹操穷其一生为何没能一统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986 更新时间:2024/1/14 16:23:50

曹操穷其一生为何没能一统天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曹操二十余岁时于征讨黄巾军起家,以为国家讨贼立功为本愿,从此纵横马上近四十年,几乎无一岁不出征,可惜终究未能一统江山。

若论原因,最直接是看军事,击败袁绍后,曹操至少有两次统一天下的机会──赤壁以及汉中之役。其中赤壁之战前夕是他最接近统一的时刻。当时北方初定,荆州投降。被他视为心腹之患的刘备一路逃亡,只剩下江东政权摇摆不定。从曹操写给孙权的信来看,他颇有已视江东为囊中之物的自大。

但实际上他在收服荆州之后马上攻打江东,已是因冒进而失策。贾诩也劝他:“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而曹操之所以不听而冒进,一是他以孙权为孺子,低估了江东的决心和能力。未料孙权野心不比袁绍等人小,鲁肃曾当众对孙权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孙权大笑,可见他早不讳言自己的称帝野心,又怎会轻易投降。刘琮之降承自刘表的不思进取明哲保身,而孙家父子兄弟都是极力开拓、野心勃勃之人,曹操未免想得太简单。

二是他低估了刘备。刘备与他交手多年,向来被动,以走为上。但建安十三年的刘备已今非昔比,诸葛亮不仅能说服孙权抗曹,还能与之订立平等的外交联盟。后一点尤为重要,保证了刘备不像过去那样只能成为地方军阀的附庸,而拥有了争夺自己地盘的资格。刘备本已到穷途末路,却突然反败为胜,占据荆襄,联合孙权,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如果没有刘备的参与和定盟,曹操只面对孙权一个强敌,赤壁即便失败,后或可再度找到机会取胜,然而当三股力量彼此牵扯互相制约时,要打破平衡就殊为不易。如建安二十年本来孙刘两家就快为了荆州大打出手,张鲁一投降曹操,两家马上划分了势力范围,掉转枪口。刘备回师蜀中,而孙权以十万兵进攻合肥。曹操后来专门赠送名贵的鸡舌香五斤给诸葛亮,“以表微意”。这时候想到来挖墙角,显然已经晚了。谁让他当年煮酒论英雄时没除去刘备,留下后患无穷。

赤壁之战后,曹操损失的数十万士兵(大部分是他的精锐青州兵)一时难以恢复,而马超韩遂甚至趁机占领了潼关以西,他对北方的统治已经出现危机,亟需修补,无暇他顾,只能坐视刘备蚕食荆州挥师益州。此后他的战争性质已从扩张的统一之战转变为对战略要地的争夺,三家拉锯战开始形成。

与刘备的汉中之战,则是另一个转折点。张鲁投降本是一个极有利的契机,曹操可以选择继续挥师入蜀,如司马懿所建议,刘备初得益州,根基不稳,曹操若借得汉中之势图西川,对方“势必瓦解”。而曹操答之以名言“既得陇,复望蜀乎”。曹操当然有其考虑,可能是受了赤壁时长线作战的教训,也不再寄希望于敌人自动瓦解。何况当时刘备已从荆州赶回,孙权也有可能犯境。年过六旬的他选择保险的做法,想凭借中原的富足徐图。孰料四年后汉中反为刘备攻占,失去汉中的第二年曹操即死去。

这四年间为何曹操没有动作反而导致前功尽弃?不妨从曹操的朝堂上找找原因。以建安十八年曹操称魏公、如萧何故事为标志,曹操后期活动的重心更多地偏向了政治。他早年虽尽力勤王,并无不臣之心,但汉祚倾颓之无法挽回有目共睹。就算他自己有顾忌,群下出于自己的名位考虑,也多有劝进之心。而随着曹操年龄渐老,为子孙计,他亦不能不为代汉铺路。

翻开武帝纪,建安十八年后,几乎每年都有天子对曹操超规格的册封和晋位记录,可以想见这背后复杂的正统之争和政治程序。与此相对应的是愈渐单薄的军事记录,到建安二十五年,比较大的军事行动只有平陇西凉州以及夺汉中两起,其中汉中得而复失。而两次征讨孙权都在有利情况下草草结束,究其始末,第一次回去后曹操登位魏公,第二次受了献帝赐予的天子旌旗。其中是否有关联?

因称魏公之事,曹操还失去了最重要的谋士荀,这也多少影响了他的军事决策。荀当年力劝曹操迎汉帝至许都,目的却是希望曹操藉此“奉主上、秉至公、扶弘义”,扶保汉室是他的原则,他也为之而死。跟随曹操多年,忠心耿耿屡建功勋的荀尚且如此,曹操所能感受到的政治压力可见一斑。

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为曹操带来政治资本的作用,恐怕远远小于它所带来的政治压力。虽然毛d劝曹操说“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但事实上建安元年曹操迎奉天子后,面对的形势是“袁绍内怀不服……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这还仅是中原一地,少数民族尚有乌桓鲜卑西凉,各地军阀尚有刘表张鲁孙策等人,未见一人因曹操占据中央而归附。而曹操几个最为得力的股肱谋士与猛将,也很少是因为响应朝廷征辟而来到他门下的。无论是吸引人才,还是攻城掠地扩大势力范围,用吕思勉的话说,都是靠他“政治清明,善于用兵”。

反过来,既然是迎奉天子,那曹操就等于将汉室的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成为众矢之的。一边周瑜骂他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一边荀还满心期待他重振汉纲。之前统一过中国的三位皇帝,无一人面临过如此复杂而矛盾的政治处境和法理难题。随着曹操权势的增大,政敌也越来越多,他不得不腾出手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进献三个女儿、杀伏皇后一家、诛孔融,如何平衡汉朝与自身的关系,耗费了曹操的许多精力。比较两个对手:江东在赤壁战后便不以朝廷为顾忌,刘备以正统自居,两家几乎没有内部斗争,故可一致对外,巩固自身。

标签: 没能

更多文章

  • 古代皇帝们的遗言之最:曹操的遗言最温情!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遗言

    古代皇帝们的遗言之最:曹操的遗言最温情!,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全天下最令人羡慕的职业是什么,不用说绝对是做皇帝。“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是天下多少英雄好汉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做皇帝也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做了皇帝就成了孤家寡人,防火防盗,防权臣防儿子,临死前还要安排好后续工作,要不然都死不瞑目

  • 王允除掉董卓后为何不放过蔡邕?蔡邕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蔡邕

    王允除掉董卓后为何不放过蔡邕?蔡邕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王允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做了两件大事,一是除掉了权臣董卓,二是害死了文人蔡邕。董卓手握朝政大权,为人凶狠残暴,除掉他,既是政治斗争,也是为民除害;而蔡邕是一个不问政治的文人,一个众人仰慕的知识分子,王允在除掉董卓后却说什么也不肯放过

  • 盘点三国骏马中的“明星大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骏马

    盘点三国骏马中的“明星大腕”,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盘点三国骏马中的“明星大腕”“新三国”热播,有关“三国”的话题也热了起来,我也凑个热闹,这次咱不聊演员,不聊剧情,不聊英雄好汉,单聊一下三国里的骏马。1.吕布、关羽的&ld

  • 一语中的!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的60条真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告诉我们

    一语中的!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的60条真理,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3.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4.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 曹操的特种部队:强弩之末竟打得刘备丢盔弃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丢盔弃甲

    曹操的特种部队:强弩之末竟打得刘备丢盔弃甲,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率,进降江陵。”以前在《三国演义》里看到曹操的“五千铁骑”把刘皇叔追得如丧家之犬时,总一眼带过。翻《三国志》和《魏书》才明白,这支被孔明称为“强弩之末”的部队就是曹操最精锐的“虎豹骑

  • 曹操之字曹冲简介 历史上的曹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的人

    曹冲(196年-208年5月甲戌),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由曹操小妾环夫人所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冲病重不治而去世,年仅十三岁。与甄氏亡女合葬,追赠骑都尉印绶,黄初二年追赠谥「邓哀候」,追加号为「公」,太和五年,加冲号曰

  • 姜维投靠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 姜维是怎么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的人

    姜维投靠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姜维是怎么样的人,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姜维原来是曹军守天水城的一员大将,诸葛亮打到那里时发现姜维不但能武还会动脑子(诸葛亮吃了一记败仗),便想计策降服了他。在诸葛亮北伐时,姜维和天水太守一起出行抵抗,没想到当时太守闻蜀军到来诸县响应,开始疑神疑鬼,怀疑姜维他们会对自己

  • 论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军事家

    论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论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诸葛亮善于管理军队,治军严整,但在运用奇谋妙计上却有所不足他治理百姓的才干,

  • 长寿者胜?荒谬的诸葛亮司马懿之争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长寿

    长寿者胜?荒谬的诸葛亮司马懿之争在小说《三国演义》的记叙中,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气死周瑜后,对手就是司马懿了。而且诸葛亮政治与军事才能均完胜司马懿,只是寿数不长,司马懿才笑到了最后。不过这毕竟是小说家言,在历史上,没有“空城计”也没有“

  • 后主刘禅究竟是怎样变“脑残”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后主

    后主刘禅究竟是怎样变“脑残”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很久以来,人们对刘禅投降、蜀国灭亡纷纷表现出了极大的惋惜和愤慨。历史的笔墨,更是将谴责的矛头不约而同的指向了这个昏昧懦弱的“二世皇帝”,以至于民间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的说辞。之所以出现这种“一边倒”的舆论导向,无非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