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谈之风的背后:晋朝是中国历史上清谈最盛的朝代

清谈之风的背后:晋朝是中国历史上清谈最盛的朝代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899 更新时间:2024/1/15 16:55:27

所谓清谈,就是指不结合实际情况,就理论而理论,不讲实际,只谈玄理,天南海北,崇尚空谈。

清谈一说,根源于清谈之风。该风始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史称“正始之音”。而清谈之根,又源于玄学。玄学一派,始于何晏等人。《颜氏家训·勉学篇》载:“何晏、王弼,祖述玄宗。……直取其清淡雅论,剖玄析微,宾主往复,娱心悦耳,非济世成俗之要也。……《庄》、《老》、《周易》,总谓三玄。”后人将清淡雅论逐渐演化为清谈。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清谈最盛的朝代,许多文人墨客崇尚清谈,热爱清谈,以清谈为时尚,以清谈为高雅。朝野上下人人夸夸其谈,不务正事。坐而论道,虚假清高,谈的是逻辑,吐得是理论,拼的是口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还会延续两晋整个时期。究其原因主要是政治黑暗,皇帝昏庸无能,不是傻瓜就是弱智。司马家族自开国皇帝外,其他的素质实在不敢恭维,大多是摆样子的傀儡,任凭得道小人摆布。

当皇权被架空后,权臣们就相互残杀,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有荒年,百姓则易子而食,甚而至于人吃人。这长达几百年的动荡受苦的不仅仅是百姓,连皇亲国戚也遭殃。贾南风的女儿被人贩卖,遭到非人虐待;皇子则遭到权臣的残杀。

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有着远大志向的知识分子报国无门,也无法通过正常的政治渠道来表达政治思想,无法实施其政治抱负。

于是只能避实就虚,谈一些与政治无关的事情,否则,一不小心触及到政治上那些敏感话题,随时都有可能身首异处。残酷的政治现实逼迫他们逃避现实,寻求世外桃源,向老庄靠拢。

这是清谈之风之所以盛行的政治上的原因。

至于学理上的原因,这要追溯到儒家思想所遭受的挑战。东汉末年至两晋,是两百多年的乱世,随着东汉大一统王朝的分崩离析,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也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论辩。这种论辩犹如后代的沙龙,风雅名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其乐无穷。

清谈家们有一种时髦,就是一边潇洒地挥着麈尾,一边侃侃而谈。清谈的话题无非《周易》、《老子》、《庄子》等玄妙深奥之书,清谈的内容就是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名教与自然、圣人有情或无情、声有无哀乐、言能否尽意等形而上的问题。

这些形而上的玄之又玄的东西,在正统士大夫看来,诸如此类清谈都与国计生民无关,都是不切实际的东西,如同现在人们对待哲学的态度一样,认为学而无用,赚不了钞票,因此就有“清谈误国”之类的说法,如儒家学者范宁就说:“何晏、王弼之罪,深于、纣。”其扣的帽子,是任何一个清谈家所始料未及的。

其实,汉魏之际学术之风曾一度盛行,历史到了曹魏时代,人才管理由最初的“唯才是举”变成了司马氏的严格压制。到了晋代自八王之乱以来,晋朝政治局势跌宕起伏、很不稳定,奸邪当道、滥杀无辜;加之军事上的连连失利,对于政治一类的话题,整个时代的人都感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于是,自上而下刮起了一股“装”风:不管是养尊处优的士大夫还是一般的文弱书生,装傻、装糊涂、装疯、装病,进而是隐居、避世、遁迹江湖……

如大书法家王羲之,这个人想必不傻,否则就写不出这么好的《兰亭集序》,但他给人的感觉就是脑子有问题,要不然就是在装傻充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也是讨厌政治的腐败,但苦于自己无法面对,无法解决,只好退隐山林,过那世外桃源的生活。

总之,一句话,因为无法面对现实,无法谈论现实,但话还得说,屁还得放,于是就“地对地,空对空”,以闲聊胡扯的方式来宣泄乱弹吧。

所以说,“清谈”作为魏晋名士们谈玄论道的一种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自此以后,就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清谈误国”之说,以为魏晋清谈者“祖尚玄虚,不亲世务”,东晋范宁“以中原倾覆归咎于王弼、何晏,谓‘二人之罪,深于桀纣。”恒温亦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按:指王衍)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不过,愚以为,“清谈误国”之说有些嫁祸于人之嫌疑。明明是昏君误国、乱臣误国,却通过史书的胡乱杜撰把这顶帽子扣到了文人身上。就算文人高谈阔论、不切实际,也无论如何是误不了国的甚至灭不了国的。更何况,清谈家之理论并不轻视政治,且自有其政治上之新理想?

缪钺先生在上世纪40年代所撰写的长篇论文《清谈与魏晋政治》中,将哲学与政治关系的考察结合起来,围绕“清谈与魏晋政治之关系”,详考史事,分别论之,认为“未可据王衍一二人为例而遂断为清谈误国也。”此语可谓公道。

魏正始清谈名士,有何晏、王弼、夏侯玄、傅嘏、荀粲、李丰、王广等人。清谈初兴之际,清谈名士们虽崇尚《老》《易》,辨析名理,但同时还是热心政治,思建事功。

魏晋之际有竹林名士,即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戌,谓之“竹林七贤”。竹林七贤,虽以谈玄酣饮相友好,而其对政治之态度则不同。嵇康以龙性难驯反抗司马氏而被杀,阮籍韬精酣饮而委蛇自晦,向秀逊辞屈迹以求免祸,山涛、王戌依附司马氏而坐致通显,刘伶、阮咸与政治关系较疏,从其言行推其心情,与阮籍相近。故竹林名士与正始名士有异,正始名士只言玄理,而竹林名士于谈玄之外,兼崇山林隐逸之趣,故竹林贤士对政治的态度,不似正始名士之积极。但是,隐逸之士,更谈不上政治责任,虽清谈如何误国?

至于后来西晋名士王衍也只是贪恋禄位,好为空言,以清谈盗虚名,为仕官谋捷径,既无济世之志,又无从政之才,误国之罪如何从清谈之中而求之?东晋王导为政,务在清静宽和;贤相谢安,既善玄言,并能济世,有胆识,有方略,以夷旷之怀,处危难之事,如何能贯之以误国之罪名?

清谈思想,虽崇老、庄,而亦兼融儒学,故并不轻视政治,且有其政治上之新见解及其理想的政治家之新型,即在能以超世之怀建济世之业。“虽居庙堂之上,而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以后中国士大夫遂奉此为最高之境界。唐宋以后,贤士大夫皆以此为理想之事,就是受魏晋清谈政治思想之影响。

给清谈扣这帽子的,考究起来要查到石勒。当清谈名士王衍一行作了石勒的阶下囚之后,王衍辩说西晋灭亡责任不在于己,石勒大怒:“你名声传遍天下,少年时就位居显要,沉浮官场一直到白首,西晋灭亡怎说与你无关?破坏天下的就是你的罪过”,此言一出,基本上就为王衍定了案,就为清谈定了性,从此这些清谈之士就成了西晋灭亡的替罪羊。

事实上,西晋亡在择帝不当而引起的八王之乱,亡在话语权为一些集团所操纵,亡在既得利益集团贪污腐败盛行,浮夸成风;亡在中央和地方争权夺利,将西晋之亡归罪于这些借保身而清谈的名士身上,真是千古奇冤!可怜,可悲,可笑。

试看今日,又有多少人在清谈?有多少人的闲聊?时下的某些领导,在高朋满座的会场上高谈阔论、气贯长虹,说的是不着边际、永远正确的废话,为了解困,有时夹杂些土话、腥话、混帐话提提神;总结、汇报也是统一的格式,共同的废话,洋洋洒洒几十张,林林总总几十条,却没有一条具有可操作性;视察工作时,走马观花还不过瘾,还要指导工作,指来导去还是云里雾里、不着边际、永远正确的大道理。如此等等。这些无用的清谈不仅大会讲、小会讲、天天讲、月月讲。

不仅现时某些领导喜欢清谈,各类媒体也深染沉疴,广播格式化,电视格式化,新闻格式化,评论格式化,解读格式化,只要找到类似的体裁将人物时间地点一变就行,从此,人人可为作家,个个可为新闻从业者,真个是天下大同。

颇有疑问的是,这是清谈家的问题,还是体制的问题呢?

标签: 晋朝

更多文章

  • 三国曹芳简介,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皇帝

    三国曹芳简介,曹魏第三任皇帝曹芳怎么死的?,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芳(232年-274年),字兰卿,魏明帝曹毖子,三国时期曹魏第三位皇帝,239年—254年在位。曹芳于235年被封为齐王,239年曹辈∈藕蠹塘⑽帝。254年,司马师将曹芳废为齐王,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改封曹芳

  • 揭秘刘备的儿子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阿斗

    揭秘刘备的儿子刘禅:并非“扶不起的阿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一提起刘备的儿子刘禅,人们首先就会想到“扶不起的阿斗”。然而,阿斗真的是扶不起吗?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且得善终,他难道就没有贤能之处吗?其实不然。刘禅初继位之初,诸葛亮才能远远在他之上,他甘愿退居一旁,把军国

  • 赵云与马超相比谁厉害?赵云与吕布比谁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吕布

    赵云与马超相比谁厉害?赵云与吕布比谁更厉害,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自小就听人讲: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二赵指的就是赵云,在《云别传》中有以下记载: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赵云是一个绝对忠诚可靠、稳重能干的大将,非但如此还有过人的胆识和谋略。赵云是刘备手下的五虎上将之一,刘

  • 曹髦与曹操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有什么关系吗?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有什么关系

    曹髦与曹操究竟是什么关系?他们有什么关系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操是曹髦的曾祖父,曹髦是曹操的后人曹操简介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2],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汉天子的

  • 揭秘:风流成性篡国贼曹操玩弄女人的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国贼

    在曹操一生的关键词中,是没有爱情这个词的。因为作为三国乱世的一代枭雄,曹操是一个爱江山胜过爱美人的人。因此,他对待女人态度就只能用一个关键词来解释,那就是“玩弄”,而纵观曹操的一生,不难看出,他十分喜欢玩弄女俘虏,对那些如花似玉、倾国倾城的美丽女俘更是垂涎三尺。那么,曹操为什么对美丽女俘情有独钟?这

  • 诸葛亮死后对曹钡挠跋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死后

    诸葛亮死后对曹钡挠跋,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公元234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逝世,终年五十四岁。诸葛亮的死影响颇大:第一,他死后刘禅失去了约束,开始重新宦官,蜀汉朝政日益废弛;第二,他死后司马懿没有了劲敌;第三,他死以后魏延杨仪相斗,两败俱伤诸葛亮的死虽然影响了很多人很多事,但这些都不是受到影响最大

  • 三国无双赵云戎马一生,是怎么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戎马

    三国无双赵云戎马一生,是怎么死的?赵云可谓是三国最夯的武将了,从北打到南,又入川取东川,跟随诸葛亮征南蛮和北伐,一生征战无数无一败绩,可以说是三国的唯一一个常胜将军了。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一代枪神,蜀汉五虎上将之一。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

  • 诸葛亮捏造了小乔与曹操的绯闻? 曹操喜欢小乔吗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小乔

    诸葛亮捏造了小乔与曹操的绯闻?曹操喜欢小乔吗,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三国历史上小乔和曹操是什么关系啊?《三国演义》中,孔明用计激周瑜时,把铜雀台赋中的“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X”改成了“揽二桥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以此激怒周瑜,坚定他作战的决心。在原诗中,[X就是虹,二桥指从铜雀台出发链接

  • 为何说三国猛将张辽在曹魏阵营里非常“孤独”?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猛将

    为何说三国猛将张辽在曹魏阵营里非常“孤独”?,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曹魏集团内部的构成相对于蜀汉、东吴而言要复杂的多,同僚关系也千变万化。这里选取自身所关注的张辽进行举例,从中亦可管中窥豹,从个案来透视曹魏的用人理念。“《三国志》载:“进典辽皆素不睦。”这是合肥之战前的一个小插曲,同时也说明了乐

  • 真实的诸葛亮出山第一谋:让刘琦离开刘表的视线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表

    真实的诸葛亮出山第一谋:让刘琦离开刘表的视线,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诸葛亮出山第一战,就栽了个体面的大跟头。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粉饰诸葛亮,营造他宇宙第一智妖的怪异形象,硬是把刘备在七年前火烧博望坡的杰作,划到了诸葛亮的业绩表上。但小说家这么个搞法,也是情有可原,没法子,因为智慧之神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