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雄浑意气,桓温北伐

雄浑意气,桓温北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393 更新时间:2023/12/29 23:27:32

桓温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女婿,他凭借皇帝的倚重,平步青云,在东晋官场上翻云覆雨十几年。后赵政权灭亡的时候,桓温向晋穆帝司马聃(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桓温先后进行了三次北伐,但都以失败告终。尽管北伐没有成功,可他对权力的占有欲却越来越强,甚至开始觊觎皇位了。

■侠胆英豪,乘龙快婿

桓温,字元子,祖籍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他出身名门,父亲桓彝年轻时跟随司马睿南下渡过长江,是创立东晋的元勋,之后又在铲除王敦反叛集团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被晋元帝升为宣城内史。晋明帝咸和三年(328年),历阳内史苏峻起兵反叛。桓彝在平定叛乱时死在了苏峻的属下韩晃的手上。那时,桓温16岁,听说父亲被杀,悲痛不已,发誓要为父报仇。后来,他得知杀害桓彝的主谋之一泾县县令江播去世了,就以吊丧之名去参加了江播的丧礼,公然在灵堂上用预先备好的利刃杀死了江播之子江彪,为父亲报了仇。

大臣庾翼听说了这事后,十分钦佩桓温的胆识和豪气,便对明帝说:“桓温这个青年人非比寻常,胆量、才识兼具,若能加以培养,以后一定会为国家效力的。如果您能招他为婿,他更会竭尽全力为国尽忠。”明帝于是将自己的大女儿南康公主嫁给了桓温。此后,桓温就仗着皇帝的看重,平步青云。曾举荐他的庾翼病逝后,他便被封为安西将军,接替庾翼督察六州的军务,同时担任荆州刺史,执掌长江防线的部分兵权。那时,桓温才33岁。

■灭掉成汉,树立威信

桓温的平步青云招致了一些人的嫉妒,朝中的众多大臣都觉得他不应在短期内连续升迁,十分怀疑他是否有能力担任荆州刺史一职。为了让别人心悦诚服,也为了提升自己的威望,桓温于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三年(347年)带领一万人马去讨伐巴蜀地区的成汉王朝,没多久就彻底地摧毁了成汉政权。此次获胜后,桓温便开始着手筹备进攻中原了。

当时,北方的局面非常动荡,政权换了一个又一个。后赵皇帝石虎去世后不久,大将冉闵发动政变,登基为帝,创立了魏国,史称冉魏;此后,前燕又灭了冉魏;352年,混乱的关中地区又成了前秦的领地。而此时,东晋已经是第五个皇帝晋穆帝司马聃在位了。

■执意北伐,接连失利

晋穆帝永和十年(354年),桓温的第一次北伐开始了。他率领四万兵马自江陵出发,兵分三路,攻打前秦。晋军击溃了前秦皇帝苻健派来的五万大军,苻健率领数千名伤残的士兵逃往了长安。后来,桓温的粮草为苻健所截。由于没有军粮,桓温最终被苻健打退。首次北伐以桓温失败而告终。

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二年(364年),桓温开始了第二次北伐,攻打羌族姚襄的势力。晋军非常骁勇,击败了姚襄,占领了洛阳。桓温立即奏请皇帝,期望朝廷能将都城迁回洛阳,重兴晋室。但东晋的司马氏宗室却贪恋江南的安逸,不想大动干戈地将都城迁回北方的洛阳。桓温苦劝了很久都没能说服皇帝,只得领兵返回了江南。第二次北伐再次无功而返。

桓温返回江南后,因在北伐中立下了大功而被加封为南郡公,其他的桓氏族人也得升职封赏,成为朝中的重臣。东晋朝廷的军政大权就这样被桓氏执掌了。尽管前两次北伐都失败了,可桓温并没有放弃。他作好了作战部署,打算再次北伐。桓温的属下劝他先休养生息,等有了足够的粮草和兵器再发兵,但此时桓温已经听不进任何劝告了。

■三战三败,帝王梦断

晋废帝司马奕太和四年(369年),桓温带领将近五万的步骑军第三次出征北伐,征讨鲜卑族的前燕势力。双方刚开始激战时,晋军的优势非常明显,连战连胜,还擒获了前燕的宁东将军慕容忠。后来,大军一路推进,到了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距离前燕的都城邺城仅有200多里。前燕派勇猛善战的良将慕容垂迎战,晋军大败,桓温只得慌忙撤回了江南。第三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尽管桓温没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愿望,可他对权力的欲望却越来越大,甚至觊觎起皇帝的宝座来了。太和五年(370年),桓温废了晋废帝司马奕,改立会稽公司马昱,即晋简文帝。这时,他距离垂涎多年的皇帝之位只差一步之遥。两年后,晋简文帝病重,留下遗诏命太子司马曜继位。桓温本以为简文帝会把皇位传给他,听到这个消息很是失望,就率重兵气势汹汹地开进都城建康。文武百官害怕发生动乱,吓得面无人色。

后来,桓温会见了当地名士谢安王坦之。谢安出身于士族大家,他不卑不亢,语带机锋,使得桓温觉察到建康反对他的士族势力不小,于是不敢再轻举妄动。373年,桓温病逝,终未能一偿做皇帝的夙愿。

标签: 雄浑

更多文章

  • 第十九章 北魏末期的中原大动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原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一个强大封建王朝的衰落和灭亡,都是从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开始的。比如两汉的灭亡,起源于其末期的农民起义;后来北宋的灭亡,也是方腊起义敲响了丧钟(水浒属于小说不算),之后的元朝灭亡,源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明朝的灭亡,起于席卷全国的明末农民战争;清王朝的灭亡,同样以太平

  • 顾恺之施舍:清贫之身但却为建康寺捐款百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顾恺之

    身无分文的刘邦“贺钱万”曾经赴吕太公宴。历史上这样“不差钱”的人物不少,比如东晋的顾恺之。顾恺之虽没有刘邦有名,但大家恐怕也不会太陌生,历史课本里有他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堪称旷世名作。顾恺之(字长康)在当时就以画闻名。《世说新语》载,谢安对顾恺之画作的评价是,“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顾

  • 晋朝编年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晋朝

    晋王朝:(公元265~420年)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期:公元265年:乙酉,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吴末帝孙皓甘露元年;曹魏政权抚军大将军、晋王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西晋王朝正式建立,司马炎称晋武帝,建元“泰始”公元26

  • 桓温的故事:畏惧历史的谴责,动用强力手段毁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东汉时期的蔡邕,迫于压力,依附军阀董卓。卓败,表示了一点同情,被王允收下廷尉。这位王司徒,巧施连环计,将十八路诸侯联军也无可奈何的董卓,置于死地时,筹谋计划,是个很有头脑,很懂策略,同时很能忍让的政治家。不知为什么功成名立以后,变得特别的狭隘暴躁,毫无器度。估计他实际上是很爱貂蝉的,将情人作为钓饵奉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治——礼法合流,立法活动频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两晋

    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立法指导思想有很大变化,立法活动频繁。就法律内容而言,这一时期的法律以“礼法合流”为主要特点,确定了一系列反映儒家伦理精神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从而基本完成了我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为中华法系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与最终成熟奠定了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

  • 第三节 诗词歌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诗词歌赋

    太康诗人主要有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等,史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说。其中陆机、左思成就最高,潘岳次之。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是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父亲陆抗是东吴的大司马,他20岁时,晋武帝灭吴,他退居旧里,闭门勤学,并做

  • 八王之乱,骨肉相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骨肉相残

    晋惠帝司马衷执政后,皇后贾南风兴风作浪,使得朝野上下乌烟瘴气。司马氏皇族见有机可乘,为了争权夺利,开始激烈地内斗。短短的16年间,爆发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因此此次战乱史称&ld

  • 第一节 晋朝分封遗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晋朝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的贾后之乱和八王之乱,使天下局势混乱。司马氏本身为河内(今河南省)士族,司马懿掌握魏国权力之后又改变、利用了九品官人法,使司马氏本身在官品起家上就得到了好处。如司马

  • 古代将要行刑的人犯,为何让他跪,他便听话的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让他

    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这里面隐藏的究竟是何玄机?接下来小编来为大家讲述一番,想要得知原由,跟着小编一起来往下一探究竟吧!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无一例外地都会要求被执行死刑的犯人跪下。为什么呢?首先,对于临场监斩官员来说,死刑犯都属于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之徒,让他们跪下是可以算为执行一种认罪仪式,这也是维

  • 中国历史上唯一卖身为奴公主的悲惨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在历史上,当国破家亡之际,那些坚持活下去的公主,其不幸的遭遇则种种各异,离奇的程度超出我们想象,也超出史家记录的范围,我们所能了解的并不多。痛苦就像千百年前的流星。早在我们注目之前悄然滑落,永远沉寂。但历史确也记载下来一件公主卖身为奴的事例,那便是西晋惠帝的次女临海公主曾有过这样一段噩梦般的经历。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