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第十九章 北魏末期的中原大动乱

第十九章 北魏末期的中原大动乱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008 更新时间:2023/12/26 10:27:27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一个强大封建王朝的衰落和灭亡,都是从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开始的。比如两汉的灭亡,起源于其末期的农民起义;后来北宋的灭亡,也是方腊起义敲响了丧钟(水浒属于小说不算),之后的元朝灭亡,源于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大起义;明朝的灭亡,起于席卷全国的明末农民战争;清王朝的灭亡,同样以太平天国为开始。农民起义,很少能够起到改朝换代的作用,却能够把一个没落的王朝,折腾到奄奄一息。

在南北朝时代,强大一时的北魏王朝,似乎也缔造了一个奇迹,他们曾经横扫北方,所向无敌,甚至一度深入到江南,险些灭掉盘踞南方的南朝。之后经过魏孝文帝改革,他们迅速转型,得到了汉族士大夫阶层的认同,并且一度缔造出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明。然而,魏孝文帝过世后仅仅数代,北魏拓跋家族就迅速走向了崩溃和灭亡,先是被打得奄奄一息,然后又相继被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枭雄们挟持,成为任军阀玩弄的傀儡,统一的中国北方,再度陷入长时间的割据和战乱中,这一切的起源,就是北魏后期的六镇军人大起义。

说到六镇军人大起义,我们不得不问,北魏是怎样走向衰落的。事实上,北魏衰落的直接原因,与着名的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不无关系。

说起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历代的史家,大多是以褒奖居多。事实确实如此,从长远的利益来看,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消弭了北方的民族界限,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让鲜卑族的进取精神融入汉民族的血液之中,更让中国北方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蓬勃发展,这一切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讲,都是善莫大焉。毫不夸张地说,南北朝之后的大隋与盛唐两大盛世,都是由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所奠基。

但是过犹不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也是如此。就北魏王朝的发展来说,魏孝文帝的改革,虽然让整个中华民族在之后的几百年里受益匪浅,但是它的负面作用,很快就被北魏王朝所承受。而究其原因,却只有一个:魏孝文帝搞过了。

魏孝文帝当年的汉化改革,从公元490年,着名的“文明冯太后”去世后开始的。其实在这之前,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之后,北魏皇朝的汉化过程就一直在延续着。到了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他本人就是一个饱读汉族儒家典籍成长起来的青年,对汉文化的倾慕,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而他的为人处世,也完全按照儒家思想的要求,比如在太后过世之后,他按照儒家的规矩守孝,数日不进一餐,有大臣劝说他按照鲜卑族的礼节来守孝,他断然拒绝。而且在守孝的诏书上,就已经写明之后的执政纲领“轻武略,重文教”。也就是说,大规模的汉化改革,从这时候起就山雨欲来风满楼。

进行汉化改革,当然不仅仅因为魏孝文帝个人爱好,在当时的局势下,北魏最大的威胁,就是南朝政权。此时的南朝,在刘宋和南齐两代之后,虽然整个国家的政权更迭,发生了不少流血冲突,但是南朝政权的实力上涨,几十年来一直未停,多年以来,南朝因为相对安定,外加是“正统”政权,一直是北方汉人心仪的对象。比如宋文帝北伐的时候,河南当地的老百姓箪食壶浆迎接北伐军队,可以说当时许多北方的汉族百姓,对于南朝政权都向往不已。在北魏建国之后,虽然订立了苛刻的法律,阻止北方汉人逃奔南方,但是大规模的逃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北方人口锐减,南方人口激增。而南朝历代虽然战乱不少,但是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这段时期是中国南方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南方的人口和经济实力迅速上涨,已然有压倒北方之势。如果北魏王朝在统治政策和民族政策上不能做出调整,假以时日,被南朝北伐平灭是很可能的事。一个典型的实例,就是元末时期朱元璋的北伐,在北方阶级矛盾深重的情况下,仅仅占有长江沿线的朱元璋,就可以用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打跑强大一时的元王朝。可以想见,如果不能调整统治政策,这样的命运,很可能会提前上演到北魏王朝上。

所以在魏孝文帝拓跋宏即位之后,他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怎样争取北方汉人的民心,尤其是北方世家大族的支持。在北魏历史上,最早与北方世家大族是有合作关系的,但是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一场株连甚广的崔浩案,它使整个北方世家大族,与北魏拓跋王朝之间的关系都降到了冰点。之后的历代帝王,虽然极力修复与北方世家大族的裂痕,但是收效甚微,甚至出现了整个世家大族举家逃亡南方的事情。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整个北方统治阶层的中间力量,很有可能被完全抽空,如果是那样,北魏王朝也就将不复存在了。

所以当后世许多人都在赞叹拓跋宏“雄才大略”、“敢为天下先”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看到,整个北魏王朝的逐渐汉化,是一个北魏王朝从建立开始就在延续的过程。而大规模的汉化改革,则是北魏王朝发展到拓跋宏这一代,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做出来的选择。无论这时期的当政者是谁,只要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这方面,都不得不有所动作,因为这是关系着整个政权生存的大事。

所以拓跋宏亲政之后,大规模的改革随即开始了。首先是公元492年,拓跋宏通过讨论“轮次”,确立了北魏政权的合法性。所谓的讨论“轮次”,就是认定北魏是继承了西晋政权的“正统”,这种行为自五胡十六国以来,可以说是首次。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帝王,重视自己统治中原的合法性,他们往往认为,占有了就是自己的。但是北魏不一样,拓跋宏认定了整个北魏王朝,是代表中原王朝正统的王朝,也就认定了鲜卑民族不再是外来民族,而是生活在这个中原大地的本土民族。这是北魏笼络中原士族的重要一环,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往往采取相同的方式,来确立自己入主中原的合法性。

仅有“合法性”显然不够,拓跋宏的另外一步,就是迁都。比起简单的“继承”来,迁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大事,迁都牵涉到整个北魏皇族的集体利益。牵涉利益纠葛多,阻力也就大,连拓跋宏的儿子太子拓跋恂也反对这个主张。北魏的都城原先在山西平城,这里是北魏的边境,是防御北方柔然民族入侵的重镇,常年战乱比较多,北魏在这里驻扎边兵,防备柔然入侵,长期以来地位甚高。统帅当地军队的军阀,也在北魏朝廷有着崇高的地位,压过文臣以及士族们一头,一旦迁都,这些原本国家柱石的军人们,地位必然会边缘化。为了迁都,拓跋宏费尽心思,以南征为由,不顾满朝文武的反对,将整个中央机构以及精锐部队全都带走,然后在满朝文武的反对下,大军来到了洛阳,在大臣的苦苦劝说下,拓跋宏以迁都作为条件,换取答应大臣们的撤兵请求,两害相较取其轻下,大臣们只能应允了,这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也就完成了关键一步。之后魏孝文帝开始了全盘汉化的过程,包括从拓跋家族开始,带头改汉姓,要求鲜卑贵族穿汉族衣服,改用汉族文字,全国30岁以下的鲜卑人必须要学会汉语。政府的官方语言也变成了汉语,同时大行文治,提高文官的权力和地位,削弱武将的权力。对他从北方带来的精锐军队,他采取均田制的方式,划拨土地给他们耕种,让他们转化为农耕生活。如此种种,整个北魏王朝,从一个军事化的封建政权,变成了一个崇尚文治的文明国家,在他改革后不到10年,北魏王朝上下,鲜卑族士族和汉族士族之间,已经互通有无,不但贵族之间互相通婚,平民百姓间的往来也日益频繁,民族之间的鸿沟日益消弭。北魏的统治,也转向了重视农耕生产,鼓励农业发展,着名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都是在这时期全国推广开来,北魏的国力迅速增长,人口迅速增加,经济日益繁荣,国势蒸蒸日上。魏孝文帝想通过汉化改革,提升整个北魏的实力,并且能够真正消弭南北之间的民族鸿沟,为他将来统一南北做准备。在他完成了改革的初级目的之后,公元499年,魏孝文帝发兵攻打南方齐朝,在战争失败后病逝,年仅33岁。

标签: 中原

更多文章

  • 顾恺之施舍:清贫之身但却为建康寺捐款百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顾恺之

    身无分文的刘邦“贺钱万”曾经赴吕太公宴。历史上这样“不差钱”的人物不少,比如东晋的顾恺之。顾恺之虽没有刘邦有名,但大家恐怕也不会太陌生,历史课本里有他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堪称旷世名作。顾恺之(字长康)在当时就以画闻名。《世说新语》载,谢安对顾恺之画作的评价是,“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顾

  • 晋朝编年史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晋朝

    晋王朝:(公元265~420年)西晋时期:(公元265~316年)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期:公元265年:乙酉,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吴末帝孙皓甘露元年;曹魏政权抚军大将军、晋王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西晋王朝正式建立,司马炎称晋武帝,建元“泰始”公元26

  • 桓温的故事:畏惧历史的谴责,动用强力手段毁史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东汉时期的蔡邕,迫于压力,依附军阀董卓。卓败,表示了一点同情,被王允收下廷尉。这位王司徒,巧施连环计,将十八路诸侯联军也无可奈何的董卓,置于死地时,筹谋计划,是个很有头脑,很懂策略,同时很能忍让的政治家。不知为什么功成名立以后,变得特别的狭隘暴躁,毫无器度。估计他实际上是很爱貂蝉的,将情人作为钓饵奉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治——礼法合流,立法活动频繁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两晋

    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立法指导思想有很大变化,立法活动频繁。就法律内容而言,这一时期的法律以“礼法合流”为主要特点,确定了一系列反映儒家伦理精神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从而基本完成了我国传统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为中华法系在隋唐时期的发展与最终成熟奠定了基础。三国两晋南北朝

  • 第三节 诗词歌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诗词歌赋

    太康诗人主要有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等,史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说。其中陆机、左思成就最高,潘岳次之。陆机,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他是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父亲陆抗是东吴的大司马,他20岁时,晋武帝灭吴,他退居旧里,闭门勤学,并做

  • 八王之乱,骨肉相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骨肉相残

    晋惠帝司马衷执政后,皇后贾南风兴风作浪,使得朝野上下乌烟瘴气。司马氏皇族见有机可乘,为了争权夺利,开始激烈地内斗。短短的16年间,爆发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因此此次战乱史称&ld

  • 第一节 晋朝分封遗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晋朝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这也就导致了后来的贾后之乱和八王之乱,使天下局势混乱。司马氏本身为河内(今河南省)士族,司马懿掌握魏国权力之后又改变、利用了九品官人法,使司马氏本身在官品起家上就得到了好处。如司马

  • 古代将要行刑的人犯,为何让他跪,他便听话的下跪?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让他

    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这里面隐藏的究竟是何玄机?接下来小编来为大家讲述一番,想要得知原由,跟着小编一起来往下一探究竟吧!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无一例外地都会要求被执行死刑的犯人跪下。为什么呢?首先,对于临场监斩官员来说,死刑犯都属于是罪大恶极、十恶不赦之徒,让他们跪下是可以算为执行一种认罪仪式,这也是维

  • 中国历史上唯一卖身为奴公主的悲惨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在历史上,当国破家亡之际,那些坚持活下去的公主,其不幸的遭遇则种种各异,离奇的程度超出我们想象,也超出史家记录的范围,我们所能了解的并不多。痛苦就像千百年前的流星。早在我们注目之前悄然滑落,永远沉寂。但历史确也记载下来一件公主卖身为奴的事例,那便是西晋惠帝的次女临海公主曾有过这样一段噩梦般的经历。晋

  • 丑悍 皇后,败坏朝纲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朝纲

    晋惠帝虽然昏庸无能,但他的皇后贾南风却阴险狡诈,心思缜密。她控制着惠帝,任用亲信把持朝政,在后宫过着荒淫的生活,甚至毒杀了太子。在贾南风的推动下,西晋皇室的夺权之争终于升级为凶残的内战,给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她自己也成了史上贻害国家的恶毒皇后的典型,为后人所唾弃。■名门之后,家世显赫贾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