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驻河敌军,并且围住了高丽重镇辽东城的确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可是炀帝自恃太高却让本该顺利完成的围城战变成了一场持久战。杨广怎么个自视很高法呢?他曾经跟侍臣们说:“人家说我继承先帝遗业,其实和士大夫比才学,我也该做皇帝。”他曾经当过南下攻陈的名义总指挥,便觉得自己很有作战才能,所以很喜欢教自己手下的将领如何打仗。他亲自制定了很多行军打仗的法则,强令手下的将军遵守,比如说进军的时候一定要三军同时前进,不得轻兵掩袭;有军事行动之前一定要先奏闻待报,将领没有自由决定的权力。这种种贻误战机的指令,使得征辽之战变成了一场纯粹的消耗战。
而守辽东城的高丽敌将也是个知兵之人,知道以攻代守才是积极的防守策略。所以辽东城的守军并不是死守城池,而是派出部队出城与隋军进行野战。不过隋军的野战能力实在比高丽军队高出太多,在正面决战的情况下,高丽军讨不到任何便宜,数度出战均告失败,只能闭城死守。隋军终于将高丽军队死困在辽东城内。
辽东城在汉朝时叫襄平城,可是此时的辽东城在高丽数百年的苦心经营之下,与其说是一座城池,不如说是一座大型的要塞更为恰当。
为何高丽人将好好的一座城池修成堡垒式的要塞呢?这个就要从高丽对中原帝国的防守策略上来看了。众所周知,内地与辽东地区秋冬温差非常大,平均辽东要比关中冷十度以上,极端情况下温差甚至达到三十多度,这样巨大的温差给了高丽守军一个有力的武器,只要拖过了那仅有的几个月温暖期,那么无需高丽人动手,寒冷自然会击败中原的军队。另外,当时棉布并未被普遍使用,人们的主要御寒织物依然是麻布,御寒性较差。因此气温因素对于隋军来说更为严峻。
有了寒冬这样的法宝,高丽国自然会善加应用,在数百年来对中原军队的战争中,虽然几度王都被占,国王奔逃,但他们也总结出了一系列利用天气对抗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壁清野,大修堡垒。借着中原大乱的数百年黄金时期,高丽国不但侵吞了辽东,而且在辽东修建了大量的堡垒式的城池。对这些高丽式的山城考古研究发现,它们很少有规范的街肆、里坊布局或者官署建筑,绝大多数都是军队屯戍一类的半地穴式建筑或石砌的带火坑的简易住宅,并且大多有储粮的窖址和人工筑就的、多与自然水源相连的蓄水池,大城周围多拱卫以众多小城。而大城的位置往往就在交通线附近的山地上。这些军事要塞数量众多,又都分布在交通线上,这就意味着进攻方必须一个一个地拔除这些钉子。可是这些军事要塞由于地理上的优势和对外敌的针对性,以古代的攻城水平想要轻易地攻打下来难度非常高,只要将中原军队拖入了秋冬季,那么这场仗就算是赢了。
这样的要塞中平日城内居民并不多,平民都在城外起居生活,一旦有外敌入侵便立刻入城拒守,要塞中为了长期防守早已囤积了巨量的粮草,供全城人支撑几个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面对这样的一座辽东要塞,隋军开始了一场漫长的攻城战。他们人数重多,又因为天气的原因必须速战速决,于是便早晚分班,轮流不停地攻打,辽东城数次差点被攻陷。可是炀帝又搞了一个规章,规定如果高丽人想要投降,隋军就要停止攻城,以显示仁君风范。于是高丽人屡屡在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假装要投降,隋军只好停止攻城,通知皇帝。等皇帝的命令下来了,高丽人已经修补好了城墙,又调配好了兵力,于是立刻反悔。就这样来来去去,同样的戏演了三四次,炀帝依然不放弃自己的部署,自然辽东城也攻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