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遣唐使”入唐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吗?

“遣唐使”入唐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669 更新时间:2024/1/8 5:54:05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化,先后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规模庞大的“遣唐使团”

公元618年,唐朝取代隋朝。此后,日本人凭借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开始络绎不绝地前往唐朝,天皇政府正式派出的“遣唐使”数目也大大增加,达到了空前频繁的程度。

公元630年,唐太宗世民刚刚即位那一年,以犬上御田秋为首的日本第一次遣唐使便到达长安。从此,日本连续不断地派遣遣唐使。从公元630~894年的200年间,日本政府共向唐朝派出19次遣唐使,其中有两次受阻而未成行,有一次是为了迎接前次遣唐使回国,有三次为护送唐朝使节回国。所以,实际算来日本正式委派并到达唐朝的遣唐使应为13次。但即使这样,也可看出日本遣唐使的频繁。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向唐朝派遣这些人员呢?

“遣唐”究竟为

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在唐朝发展到了空前鼎盛时期,南洋、中亚、波斯、印度、拜占廷、阿拉伯各地大小国家纷纷派遣使节和商人前往唐朝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经营中国的丝绸、瓷器及各种工艺产品。

相比之下,更有地理优势和进取精神的日本人更不会落后。为了学习中国的治国经验和文化制度,天皇政府才派大批使臣、学者到中国参观学习,在日本史书上遣唐使又称“西海使”或“入唐使”。

遣唐使团初期规模较小,通每次仅有一两艘航船,每艘航船大约载120人左右。后来,使团的规模逐渐扩大,每次使用4艘航船,团员多达500余人。因为遣唐使团通常都是4艘航船一起拔锚起航,又一起扬帆归来,所以日本的文学作品往往把遣唐使称为“四舶”。遣唐使团由政府使官、学习访问人员和航海工作人员组成。

日本政府对派遣遣唐使极为重视。所有使团人员均由精挑细选而出,凡入选使团者一概予以晋级,并赏赐衣物。政府还对留学生给予优厚待遇,一般的船员免除徭役,使团官员予以一定程度的资助,希望他们学有成就,回国效力。

在使团起航前夕,还要举行隆重的“拜朝”典礼谒拜天皇,天皇向正副使节赐予“使节刀”,接下来举行饯别宴会,甚至有时会专门准备唐朝筵席。

日本遣唐使极大地促进了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当时经济文化主要是唐朝流向日本。唐朝的工艺美术、生产技术、文史哲学、天文数学、建筑学、医药学、衣冠器物、典章制度等都陆续传到了日本,近几年来还曾在日本发现数万枚“开元通宝”。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至今,日本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国古代文化痕迹。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目的仅仅是为经济文化交流和“学习”吗?日本对中国的野心由来已久,有人认为,日本对中国窥探就是从遣唐使时开始的;还有人认为,遣唐使与元、明时期的倭冠有联系,因为当时限于本国实力和惧怕唐朝国力而由“寇”转为“使”,冠冕堂皇地出入中国,也许这个原因是空穴来风,但也许真的是有意而为之,想想不寒而栗。

延伸阅读遣唐废止

遣唐使于公元895年废止,其原因除了当时唐朝政局动荡不安以外,还因为日本经过200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改革,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萌生了俱有日本特色的国风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再那么迫切了。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费巨大,加上路程艰辛,也令使臣们视为畏途。而此时,唐朝的赴日贸易也不断增加,弥补了过去靠遣唐使解决对唐货的需求。因此,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发的第19次遣唐大使的奏请,于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标签: 目的

更多文章

  • 李白蔑视权贵的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权贵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一位大诗人。公元701年出生于碎叶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巴尔喀什湖之南,唐代属安西都护府)。5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县)。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李白自幼博学广览,读了很多的书,并能写作出色的文章。他性格开朗豪放,富于正义感和远

  • 唐朝李元吉与李世民的关系如何?李元吉支持李建成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李元

    齐王李元吉在唐高祖李渊的几个儿子中,李元吉的名声是最不好的,也是最没有成就的。可以说他能被封为齐王,成为唐朝的王爷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李渊与皇后窦氏的亲生儿子,没错就是这么简单的原因,不过他这个齐王当的也很憋屈,不受李渊的喜欢,还常常当众训斥他,让他很没有面子。李元吉剧照据说李元吉一生下来便全

  • 李世民的儿子造反 李治为何捡了个便宜做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李治,李世民的第九子,武则天的第二任老公。从小善良仁厚性情温和,喜欢读书。儿子李弘是孝敬皇帝,李显是唐中宗,李旦是唐睿宗。父亲、儿子都是皇帝。他的光环都他的精英父母的光环遮住了。贞观末诸子争储事件中,一直默默无闻不起眼的李治为什么却捡了个大元宝做了太子?李世民晚年,他的精英儿子们又在重复当年他和李建

  • 泾原兵变:朱泚粉墨登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兵变

    踌躇满志立新政大历十四年(779)五月,李适登上皇帝宝座,是为德宗。德宗亲眼目睹国家由盛到衰的过程,即位之初就誓言要图强复兴,再造一个比开元盛世还要伟大的时代。为早日实现宏愿,德宗果断地实施制度革新,不但拒绝收取各地的岁贡,遣散了皇家梨园的演员和乐手300多人,还把后宫几百个宫女一并放回家,就是他过

  • 揭秘玄武门真相:李世民穷途末路孤掷一注?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穷途末路

    历史上真实的李渊并非通行历史读本中所说是什么“昏庸无能”,“连做个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人物,当武德初年刘文静和李世民相邀结,与李渊的第一号心腹裴寂闹对立时,李渊就坚决除掉刘文静,以维护其威严。但自己的儿子看来究竟比外人可靠,因此仍旧因循传统习气,让李世民担负运营山东的重担,同时叫元吉当李世民的

  • 【唐朝?噶?论弓仁】捍卫雪域高原的大唐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唐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论弓仁出身于吐蕃噶氏家族(位于今山南穷结县)。他的祖父噶·东赞辅佐吐蕃英主松赞干布,名垂千史。他的父亲论钦陵则继噶·东赞之后,成为吐蕃炙手可热、专统兵马的大论。论弓仁所处的时代,后荒马乱,狼烟四起,征战抢掠无时不有,促使其从小专心习武,熟娴刀箭弓

  • 李世民荒唐事 与弟媳杨珪媚生子后过继给弟弟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弟媳

    红潮导语:杀孽太重的唐太宗,为了补偿心理上欠兄弟的情债,在长孙皇后的支持下,同意了将李明过继到齐王李元吉名下,而且还另立一子为已故太子李建成的继承人,使两位兄弟有了名不符实的后代,这样既安抚了人心,又不至于引来仇杀,实为两全之策。杨珪媚是齐王李元吉的妃子,她原本是长安市内一个红得发紫的歌舞妓,容貌妩

  • 唐朝最无辜的两位大臣,一个被冤死,另一个被君王猜忌而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两位

    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个李君羡,因为唐太宗时期流传一本书叫《秘记》,里边有“唐三代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而李君羡则被唐太宗稀里糊涂的当成了那个会“代有天下”的“女主武氏”成了替死鬼。当然,我们后来都知道这个人是武则天,所以李君羡是替武则天被冤杀的——后来武则天亲自为其平反,后世导演编剧还拍了部戏叫《至尊

  • 此皇上被丢入粪坑,装傻充愣36年,继位后秒变正常人成了一代明君!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装傻充愣

    自古以来,在历史上的帝位之战绝大部分全是激烈的。新朝替代旧朝,创建新的君王血系世系,因此要随着恐怖的残杀,乃至父子俩决裂,弟兄相残。在中国在历史上,总有那么一名最擅于掩藏,最有心计的皇上,他以便挽救生命,装傻充愣近36年,最后变成新一代明君。李怡(后改名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个儿子,虽然为唐宪宗

  • 为什么李世民不惜背负骂名也要娶弟媳杨氏?真就是色欲熏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弟媳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庙号叫太宗的皇帝很多都是非正常继位。比较着名的像宋朝的宋太宗赵光义,以弑兄的巨大嫌疑成功继位,还有明朝的太宗皇帝朱棣,也是从自己亲侄子手里夺权篡位成功的。跟上面这二位相比,唐太宗李世民的名气似乎更大,因为他的登基之路更加血腥。不仅杀掉自己的哥哥李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