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甘露之变:宦官的气焰更加嚣张,唐文宗成为傀儡

甘露之变:宦官的气焰更加嚣张,唐文宗成为傀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658 更新时间:2023/12/20 12:32:04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八日,敬宗被害后,刘克明、苏佐明等人假传遗诏,立宪宗第六子绛王李悟为帝。但是,负责军国要政的枢密使王守澄、禁军首领梁守谦等不肯罢休,起来对抗。最后,他们率禁军杀死了李悟、刘克明和苏佐明,迎立敬宗弟弟李昂继承帝位,历史上称为唐文宗。

文宗是穆宗的第二子,12岁时被封为江王,性格恭俭儒雅。他在王邸时,喜欢读《贞观政要》,对太宗的勤政非常向往,因而即位以后,每次接见群臣,都用很长时间讨论朝政。当时朝廷有个规定,天子单日临朝理政。为此,文宗对宰相说:“我想和你们每天都见面。”对官员的任免,文宗也极其认真。宰相府提出候选人,他总要亲自接见,当面考察,然后再颁布任命诏旨。一次,中书提名鸿胪卿张贾为衢州刺史,文宗同意了。张贾好赌博,当他和文宗告别赴任的时候,文宗问:“听说你善博?”张贾回答:“只是政事之余,和朋友们玩玩,不妨碍政务。”文宗却说:“怎么能有贪好而又不妨碍政务呢?”张贾赴任后马上改变了这一劣习。

除谨慎地用人行政之外,文宗当时最关心的是怎样铲除宦官。因为宦官专权,左右朝政,甚至危及帝王的生命,这些使他感到非常忧虑。

最初,文宗想利用朝中大臣的权力来抑制宦官。他先后提拔韦处厚、路隋、李德裕、牛僧孺为宰相。这些人都是通过科举道路做官的,又多出身豪门大族,为了维护他们自身的利益,彼此之间互相排挤、各树宗派,进行着激烈的“党争”,有的不惜和宦官相勾结。在这种情况下,文宗只好等待时机,物色新的人选。

大和四年(830)九月的一天,长空万里无云,深秋的风带着凉意掠过皇宫,灿烂的阳光给每座宫殿都抹上了一层金色。在这金风送爽的美好时节,文宗心里也似乎爽快了许多。他正在宣政殿和翰林学士宋申锡单独谈话。宋申锡似乎看出了文宗的心思,也毫不隐讳,直抒己见。在文宗表露了自元和以来,宦官擅权,心头愤懑,因而总感到忧烦的思想之后,宋申锡表示:对于宦官,只能逐渐地剪除。他详细地向文宗谈了自己的看法。文宗认为宋申锡深沉有谋略,便让他当了宰相。谁知,到大和五年(831)二月,宋申锡的计谋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宦官王守澄发觉了。王守澄反守为攻,指使军吏豆卢着诬告宋申锡和穆宗第六子漳王李凑谋反。豆卢着说得绘声绘色,许多大臣信以为真,文宗本人一时也分辨不清。于是,宋申锡被贬为太子右庶了,失去了宰相的大权。就这样,文宗企图通过宋申锡打击宦官的计谋中途夭折。

但是,文宗并没有失去信心,仍在寻找可以帮助他的人,特别注意那些出身寒微的朝臣。终于,他找到了李训和郑注。

李训是肃宗时期宰相李揆的族孙,祖辈虽然是大士族,但到他的时候已经破落。李训身材魁梧,神情洒落,才思敏捷,善于揣摩人意,还精通经学,中过进士;因为一些事情的牵连,被流放到岭南,后被朝廷赦免,回到洛阳居住。当时李逢吉做洛阳留守。李逢吉当过朝廷宰相,不满意洛阳留守的职务,还想重掌朝纲,又没有办法,所以常常流露出闷闷不乐的情绪。李训知道他的心思,便常和他往来。经过多次接触,李逢吉认为李训可以利用,就给李训许多金帛珍宝,派他到长安走动行贿,为自己重返朝廷创造条件。李训到了长安,首先买通的人是郑注。

郑注是怎样一个人呢?原来,郑注本姓鱼,改姓郑,人们叫他鱼郑,原是个懂得药理而奔走于长安豪门大户的江湖术士,后被襄阳节度使李愬重用,留在他的衙署任职。李愬后来移镇徐州,郑注又以职事身份随往。有关军政事务,李愬都让郑注参决。当时,宦官王守澄在徐州监军,开始对郑注很厌恶,认为他是一个诡辩阴狡的人。一天,他和李愬谈起,表示要除掉郑注。李愬告诉王守澄说:郑注是一个有奇才的人,你不妨和他接触一次,如果认为不好,再除去也不迟。李恝命郑注前往拜见王守澄。王守澄开始还有些不高兴,等和郑注深谈起来,才认为郑注有机谋,是一个可利用的人,便改变了对他的看法。王守澄还把郑注请进内室,促膝交谈,表示相见太晚。第二天,王守澄对李愬说“真如同你所说,郑注果然是个奇才。”此后,郑注和王守澄来往密切,渐渐地两个人形影不离了。大和八年(834)文宗得病,王守澄让郑注给文宗看病,效果颇好。从此,郑注逐渐得到文宗的信任。因为以上的情况,所以,当李训买通郑注后,通过郑注的关系,李训也很快得到王守澄的信任和文宗的赏识。

最初,王守澄把郑注和李训引荐给文宗是怀有个人目的的。当时,朝廷里左右神策军的矛盾很大。王守澄是右军中尉。他把郑注、李训推荐给文宗,为的是对付左军。谁知事与愿违,郑注、李训与文宗朝夕相处,长久交谈,越来越亲密,对王守澄反而疏远了,郑注和李训向文宗献计,要首先除掉宦官,然后再慢慢解决别的问题。文宗认为他们二人可用,便在大和九年(835)七月颁布诏书:任命李训为兵部郎中、翰林学士,后又升礼部侍郎、同平章事,赐金紫服;郑注为通王府司马,充右神策判官。李训、郑注既然掌握了朝中大权,便利用有利的形势,乘机寻求到支持者:舒元舆王涯、贾餗、郭行余、罗立言等人。舒元舆在朝中任刑部侍郎,王涯任弘文馆大学士,贾餗为御史大夫,郭行余是御史中丞,罗立言是长安京兆少尹。

郑注、李训先是利用宦官内部的矛盾,不动声色地收拾了左神策军中尉韦元素。王守澄对此感到很满意。随后,郑注、李训又推荐宦官仇士良当左神策军中尉。仇士良原来和王守澄一伙,在拥立文宗当皇帝过程中有功,因为王守澄对他没有提拔,所以心怀不满。郑注、李训建议文宗提拔仇士良,就是要牵制王守澄。不久,郑注、李训又怂恿文宗提拔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解除他中尉的兼职,从而削夺了他的实权。大和九年十月初九日,在郑注、李训策划下,文宗派遣中使李好古携带有毒的酒食赐给王守澄。王守澄遂被毒死。在此之前,他们还以追查宪宗被害为名,乱棍打死了在外地当监军的宦官陈弘志。

不久,文宗任命李训和舒元舆为宰相。李训为了更好地和宦官抗衡,进行了更周密的布置。他通过文宗让郭行余、王璠分别当了邠宁节度使和太原节度使,掌握了地方的军政大权;让韩约当金吾卫将军,招募军队,聚集力量;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作为外援,以应付可能发生的事变。这一切安排好了以后,着名的甘露之变发生了。

大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天气晴朗,阳光温和,微风不时地阵阵吹过。按照李训事先的安排,文宗临朝紫宸殿,会见百官。在大臣们还没有奏时,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殿陈奏:左金吾卫衙中的石榴树上降有甘露,请皇上去看。左金吾卫衙门在含元殿旁边。于是,文宗率领百官移往含元殿,并命宰相李训前去查看甘露。李训去了一会儿,回来上奏说,甘露未必是真的,不宜马上宣布,以免天下官吏都要祝贺。文宗听后,表示要弄清楚,就又命令左右神策军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带领众宦官前往,务必看明白回奏。这时,左金吾卫衙署院里早已设下伏兵,只等宦官们进去就动手。仇士良、鱼志弘遵照文宗旨意,带领宦官前往。他们刚走,李训又下令召集在丹风门外的兵士们进宫,准备接应。

谁知,仇士良等人刚走进左金吾卫衙署的院中,韩约因为太紧张,竟然脸色发白,头上冒汗。这时已是秋末冬初时节,天气寒凉。仇士良看到韩约的样子,感到非常奇怪。这时,恰巧又有一阵风儿吹过,院中布幕的一角被掀开,露出了伏兵的铠甲。仇士良见后大吃一惊,赶忙退身出院。当时看门的卫士想把院门关闭,但动作慢了点,又被仇士良大声呵斥吓住了,才使宦官们得以走脱。仇士良回到殿上,向着文宗大喊情况有变。

李训见情况发生了变化,连忙大声呼喊:“邠宁、太原的士兵,快快上殿保驾,有功的,每人赏钱一千贯!”兵士们听后,纷纷手持武器上殿。这时,仇士良带领一些宦官已经抢先把文宗扶上软轿,正往大殿里抬。李训看见后,紧紧地拉住轿子不放。就在双方抢夺的时候,四百名卫士已经来到殿上,他们挥舞刀剑向宦官砍去。顷刻间,十几个宦官倒在血泊中。就在这时,仇士良带领其他宦官,飞快地把文宗软轿抬进了后殿。李训再次向前阻挡时,被宦官郄志荣当胸一拳,打倒在地。就这样,文宗终于被仇士良等宦官抢抬到宣政殿内,殿门也关上了。宦官们抢夺皇上成功,高兴得连呼:“皇帝万岁。”而文武百官们则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隔了好一会儿才各奔东西,竞相逃命。

仇士良把文宗抢到手中,他手中又掌握着禁军,于是,假传文宗圣旨,命令宦官带领四五百名宫廷禁军,从含元殿杀出。李训和韩约以前从长安城中招募来的士兵,多是无业游民,又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抵挡不住禁军的冲击,最后大部分四散逃命,一部分就地战死。朝廷官员大大小小受牵连而死的有六七百人。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韩约、李孝本、李训、郑注十几个大臣的家族全部被杀。这个本想诛杀宦官的甘露之变,最后竟以宦官大杀朝臣而告终。文宗打击宦官的计谋再一次遇到了挫折。

当含元殿上还在混战、李训被击倒在地的时候,他就已经感到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于是匆匆离开了皇宫,单骑驰往终南山(今陕西眉县南),投奔了他的好友寺僧宗密。宗密想让李训剃发出家,被人阻止。李训无奈,又离开终南山,前往凤翔。但是,他刚离开终南山,便被盩厔(今陕西周至)镇将宗楚捕获,在押送京城的途中被害。

郑注在凤翔节度使任上,时刻准备策应李训在朝中对宦官的斗争。当他听到李训即将起事时,便从凤翔率亲兵五百名直奔京师,中途走到扶风得到了李训失败的确切消息。于是,他又返回凤翔,后被宦官监军使张仲清杀害。

甘露之变以后,宦官的气焰更加嚣张。他们把握了宫廷大权,文宗不仅成了傀儡,而且成了囚徒。开成五年(840),他终于被宦官们杀死在大明宫中的太和殿,死时33岁。

标签: 宦官

更多文章

  • 多才多艺的唐明皇李隆基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多才多艺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皇帝也是如此,中国的皇帝,文治武功业绩突出的,大多个人修养差。而才学出众、技艺超群的,却又多半政绩不佳。前者如秦皇汉武,成吉思汗,明祖清宗之类,只会弯弓射大雕,与之谈论诗词歌赋,无异于对牛弹琴;后者如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宋徽宗,书画俱佳,通晓音律,成为艺术家、书法家实在当之

  • 揭秘:唐太宗李世民为何不喜欢美艳无双的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不喜欢

    或许谁也不会想到唐太宗李世民后宫的才人武媚娘,最后竟然会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听闻年轻武氏女有才貌,于是招其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故后称其为“武媚娘”,可见武则天的容貌应该是极佳的。可惜好景不长,武则天并不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爱,在宫中

  • 唐宪宗:整肃诸侯,奋力一博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诸侯

    掐指算起来,暂且不提唐宪宗晚年如何宠幸奸人,但他在位期间在藩镇割据这方面还是作出了很多成绩。反过来说,这唐宪宗一生,跟藩镇的交往就占去了他的大半生。关于他这些年对于藩镇的行动,其实说起说起来还有颇有成就的。从他祖父便开始的削藩计划,到他唐宪宗一代便大功告成,不管是拣吃前辈的功劳,还是他自己的辛苦努力

  • 李世民钦定的继承人在登基后就这么弱?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继承人

    李世民钦定的大唐储君就是那个一直默默无闻的晋王李治。大唐历史中,李治是个不得不提及的帝王,有人觉得他软弱,有人觉得他无能,但很多人不会去想李治这一位帝王所处的时代和处境。李治的时代,上承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下接女皇武则天的贞观遗风。而李治在这两位帝王的荣耀之下,简直不值一提。李治的功绩可以说是,

  • 唐朝灭亡后,发生了什么大事?为什么过了50之后才实现了局部统一!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过了

    安史之乱暴发后,大唐王朝刚开始由兴盛迈向衰落,但还是持续了非常长的时间,据历史资料记述,唐代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唐哀帝,当政只是3年,年仅17岁的唐哀帝就惨遭杀害。这位唐哀帝可是一个傀儡皇帝,真正掌握唐朝实权的则是梁王朱温,不久之后,朱温篡唐自立,唐朝自此正式灭亡,他随即成立了梁朝。历时近290年,历经

  • 论迷信的危害:因为一句话,怒冲皇宫跟皇帝吃饭,这饭简直是用命吃饭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句话

    看到“造反”两字,我们的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大抵都是比较悲壮的。自古以来造反也好、起义也罢,理由或者大义凛然或者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但我们都知道造反的必备条件是什么:思路清晰的领袖、前期的精密筹备和精湛的兵力支持。但是你们一定没见过,什么是最即兴的造反。李湛像事情发生在唐朝末年唐敬宗时期,在首都长安有一

  • 细数一下李世民这个皇帝当的多窝囊!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窝囊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亲兄弟,再逼迫老爹退位,按理说,应该是个杀伐果断的帝王,谁敢忤逆他,拖出去斩了就是。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太宗称帝后广纳谏言,既然纳谏,便意味着这个皇帝,当的“窝囊”!魏征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当初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思念渐重,就搭了个台子遥寄相思。魏征跳出来,阴阳怪气问陛

  • 李世民为得《兰亭序》竟做了如此不厚道之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之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皇帝中少有的全能型人物,上马能指挥千军万马,所向披靡,下马能安邦定国,兴国利民。更难能可贵之处是他还练得一手好字,书法造诣可与唐朝的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比肩,所以他头上的三顶帽子——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个个都不是虚的。不过,金无足赤,一生勤政爱民的李世民也干过一些见不得人的事。其

  • 李世民最宠爱的胖儿子李泰为何没当成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旧唐书》曾记载李世民有多宠爱这个儿子:“又以泰腰腹洪大,驱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于朝所。其宠异如此。”这是心疼胖儿子行动不便,特准他采用交通工具来朝所。大型历史女皇传奇剧《武媚娘传奇》正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热播,演员任山在剧中饰演魏王李泰。此次饰演的李泰除了隋唐时期的风雅,更多了一份风流;除了皇室

  • 【唐朝·岑参】战士文人,气壮山河的英雄诗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气壮山河

    岑参(cén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着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突出的边塞三诗是岑参的“两